原創(chuàng): 薇仔 薇仔歷史 昨天
小斂之前,要先沐浴,用香湯浸泡尸體,沐浴潔凈過后,再用白酒對尸體全面擦洗,力求每一處細節(jié),甚至是毫發(fā)都要清洗干凈。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洗去皮膚表面的細微污漬,讓死者的儀容盡可能保持鮮亮色澤,二則是為了消毒。
畢竟尸體腐爛最明顯的特征是在表面,而表面如果污漬或細菌過多,會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霉腐爛,所以香湯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稱為:
浴尸。
(經(jīng)過浴尸處理過后的古人尸體)
有史可考的浴尸,最早是在東周時期,那時的王室主管祭祀會在帝王死后,率領專門負責入殮的兩名官員為其遺體進行小斂。
這兩名官員分別是:郁人,裸人。
郁人平常的工作,主要負責用郁金香草煮湯,并用黑黍釀酒。
古代帝王駕崩后都有一整套隆重的喪葬禮儀,以清帝為例,皇帝死后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世祖25天,圣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較短的文宗也有11天;停靈后把棺材移到殯宮,停放時間更長:世祖2年又2個月,文宗1年,短的世宗也有1個月;在殯宮停放后再把棺材移到陵墓??傊实鬯篮蠡疽^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才埋進陵墓,尸體的防腐就至關重要了,總結(jié)有以下幾種防腐方式:
首先,死后進行防腐處理。《周禮注疏》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指死后用黍酒沐浴,這樣沐浴的尸體能防腐,長沙馬王堆漢墓化驗檢測出了乙醇,說明埋葬時棺里放置了酒,此外古代帝王還有用汞和砷對尸體防腐的技術,典型的如秦始皇陵就檢測出較高的汞濃度。
其次運用冰塊降低溫度。冰的防腐體現(xiàn)在降溫上,這對于延緩尸體腐敗起到積極作用。
再次棺內(nèi)放置花椒香料。古埃及人用乳香制造香尸(木乃伊),至今還保存在金字塔里。我國出土的古尸體千年不腐,檢測發(fā)現(xiàn)了龍腦、安息香的身影??脊艑W家在在挖掘河北劉勝墓、馬王堆一號漢墓時,都在墓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花椒、香囊、香枕等,棺槨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得墓室與外界隔絕,造成了封閉的環(huán)境,再用香料消毒,腐敗細菌就很難生存了。
因此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幾個人知道,他們將秦始皇的尸體搬運到秦始皇之前乘坐的辒車上,造成他一直在車中并沒有去世的假象,而車隊也并沒有停止,為了掩蓋尸體的腐爛發(fā)出的臭味,他們特意買了一石鮑魚放到車上,鮑魚(咸魚)氣味很濃烈,掩蓋了部分尸體的氣味。
不過最終咸魚的氣味還是沒有蓋過尸體的氣味,等到秦始皇下葬的時候已經(jīng)是九月份,尸體腐爛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大部分時候,皇帝去世后棺槨停留幾個月的原因就是因為陵墓的修建問題,唐朝的陵墓基本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開始修建的,因此棺槨必然會放置一段時間后才下葬。這里就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唐高祖李淵是在635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十月份才下葬獻陵;唐太宗李世民是在649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八月份才下葬昭陵;唐高宗李治是在683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才下葬乾陵;武則天是在705年的十一月去世后,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才下葬。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將靈柩放置三五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下葬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那么問題就來了,棺槨放置這么長的時間,尸體的防腐工作怎么做呢?
實際上早在西周時期,尸體的防腐工作已經(jīng)做的比較好了。《周禮》中記載春官中有郁人和鬯人兩種祭祀官職,他們是為裸禮提供沐浴和涂抹用品,其中鬯人掌管秬鬯,這是一種黑黍釀成的香酒,用于涂抹在裸體上,而郁人則掌管郁鬯,這是一種郁金香的香草搗爛后與黑黍酒同煮制成的香湯,用于給裸體沐浴。這里之所以說是裸體,就是因為要進行裸浴,對象可能是活著的人,即祭祀的需要,另一個對象就是尸體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0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