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位女道士,因在北宋都城汴京能詩善文,而引來大文豪蘇軾前來拜訪,后來更是受到宋徽宗的賜名和褒獎
,她就是道號為“曹仙姑”的——曹希蘊。
曹希蘊,生卒年不詳
,趙州寧晉(今河北邢臺寧晉)人,乃宋初宰相曹利用之族孫
。
,因詩文出色引蘇軾前來拜訪,宋徽宗也賜名褒獎.png" />
曹利用曾代表北宋出使遼國
,成功簽訂“澶淵之盟”
,因議和有大功
,宋真宗為獎賞他,就賜了一座位于京城普惠坊的院子給他
。
曹希蘊也算是出身于宋室貴族之門
。她自幼聰慧,五歲即能賦詩屬文
。十五歲時
,凡古今書籍,博覽無遺
,書一經(jīng)目
,終身不忘。
然而
,這樣一位天才女子
,在十五歲那年卻做出了一件讓人不解的事,
“嘗謂處世居家,均在樊籠
,因不愿嫁,脫身遁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trong>
在古代,十五歲的女子是最佳的待嫁年齡
,然而
,此時的曹希蘊卻認為待在家里,如同是被囚在籠里
,她更是不愿嫁人
,偷偷的離家出走了!
經(jīng)過幾年的游歷生涯
,在21歲那年
,曹希蘊隱居于少室山玉華峰,
“棲神導氣者凡十余年。惟恐一物累己
,衣糧不赍,人自供給
,有若神助
。”
后來
,家人得知曹希蘊在少室山修道
,前來尋覓,曹希蘊又
“宛轉潛避”,不見家人
。
齊人張公諫議得知曹希蘊之異
,度為女冠。后來
,曹希蘊欲受箓[lù](道士獲得官方承認時頒發(fā)證書的儀式)
,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她就四處云游
,以積累受箓之資
。
等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曹希蘊受箓于閣皂山(位于今江西省樟樹市東南)
。于是
,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
曹希蘊并不是四處化緣
,而是利用自己的文采
,通過賣詩文來獲得資金并維持生計。
某一天
,曹希蘊到達汴京化緣
,京城街頭出現(xiàn)一個擅詩能文的道姑,這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個大新聞
,當時有很多人前來圍觀
。
這同樣也引起了大文豪蘇軾的關注
,為了一睹女道姑的學識和風采
,蘇軾還特意邀請了幾位文壇好友前去拜訪曹希蘊。
蘇軾等人一見到曹希蘊
,只見這位道姑一臉莊嚴肅穆
,完全不是市井那些舞文弄墨的輕浮女子
,蘇軾等人在欣賞之余不由得又多了幾分敬重
。
蘇軾曾在《書曹希蘊詩》中說:“近世有婦人曹希蘊者,頗能詩
,雖格韻不高
,然時有巧語
。嘗作《墨竹》詩云: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墻
。此語甚工
。”
蘇軾對“記得小軒岑寂夜
,月移疏影上東墻”這兩句的喜愛
,更是化用在了自己的詞中:
《定風波·雨洗娟娟嫩葉光》 蘇軾
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
秀色亂侵書帙晚 ,簾卷
,清陰微過酒尊涼。
人畫竹身肥擁腫 ,何用
?先生落筆勝蕭郎。
記得小軒岑寂夜 ,廊下
,月和疏影上東墻。
只是遺憾的是
,曹希蘊所作的《墨竹》一詩并未流傳下來
,只是留下了那兩句,這大概還是受蘇軾《書曹希蘊詩》的緣故才流傳了下來
。
曹希蘊有三首完整的詩詞
,我們來欣賞下:
《新月》 曹希蘊
禁鼓初聞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
誰家寶鑒新磨出,匣小參差蓋不交。
《西江月·燈花》 曹希蘊
零落不因春雨,吹噓何假東風。紗窗一點自然紅。費盡工夫怎種。
有艷難尋膩粉,無香不惹游蜂。更闌人靜畫堂中。相伴玉人春夢。
《踏莎行·燈花》 曹希蘊
解遣愁人,能添喜氣。些兒好事先施力。畫堂深處伴妖嬈,絳紗籠里丹砂赤。
有艷難留,無根怎覓。幾回不忍輕輕別。玉人曾向耳邊言,花有信、人無的 。
《新月》一詩用“寶鑒新磨出”來比喻剛出林梢的新月 ,顯得新奇而巧妙
。
《西江月·燈花》 上片著重描寫燈花的生命歷程,下片則寫燈花本身的品性
,字里行間都透露出詩人本身的審美情趣
。燈花有艷無香,淡泊自然
,不像自然界之花
,憑著艷麗的花容和一縷幽香,處處招蜂引蝶
。
這首詞難道不是曹希蘊自身的寫照嗎
?她即使出身名門,才華橫溢
,但追求的卻是一種冷僻孤寂的人生
,一種自甘淡泊的境界。
《踏莎行·燈花》一詞的意境和《西江月·燈花》 相似
,但語境更加活波
。
曹希蘊在寫詩文的時候,署名往往是“曹仙姑”
,于是
,她的“曹仙姑”名號也隨同她的詩文一樣流傳了出來,成為當時眾人皆知的“仙姑”
。
曹希蘊還寫過一首道家經(jīng)典的詩歌——《靈源大道歌》(又名《文逸曹仙姑大道歌》)
,這是一篇比較通俗的道家煉金丹讀本,全篇共一百二十八句
,運用自然的鋪敘
,闡明自己的觀點,解說修道之術
,可謂是一首道學上的經(jīng)典詩作
。
北宋末期的皇帝宋徽宗生性好道,又喜歡會做詩文的人
,他聽聞曹仙姑之名后,詔其入京城
,
“欲為仙姑建宮觀,懇辭不獲,則僅受數(shù)楹,為樓以奉三清。”宋徽宗還專門為曹希蘊賜名“道沖”
,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
、“道真仁靜先生”
。
在宮觀即將落成之時,仙姑辭世
,葬于開封縣新里鄉(xiāng)
。曹希蘊去世之后,宋徽宗“詔盡索其所作
,貯于玉清和陽宮”
。不久,“靖康之恥”爆發(fā)
,仙姑的作品大概隨同宋室珍藏的那些寶物一起毀于戰(zhàn)火
,因而民間少有流傳。
本文參考自:《佳人難再得——中國古代才女的詩情畫意》
誰有關于蘇軾的詳細生平
蘇東坡
,即蘇軾
,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
,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tǒng)禮法
,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jīng)坎坷
。他性格豪邁
,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開創(chuàng)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蕩,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
,卻又能自創(chuàng)新意
,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
,他善繪畫
,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
,即喝酒
,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
、書
、畫卻名垂后世。
一
,書香世家
蘇軾
,字子瞻
,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
,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
,故品德
、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
,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蘇轍也誕生了
。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
,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
,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
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
,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后的時期
,他己經(jīng)年過而立,結果是屢試不中
,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
。蘇軾出生后不久
,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
。他最早由母親啟蒙
,后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
,與鎮(zhèn)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學習
。蘇軾和其后成為當?shù)匦±舻年愄踅?jīng)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yè)
,蘇軾與鎮(zhèn)上的孩童并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nóng)民子弟
,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
,這培養(yǎng)了他的庶民性格
,對他日后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
,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后漢書》
,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
。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
,并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
,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
?由于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二、名震京城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xiāng)眉山專心學習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
,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并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
,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
。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jiān)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
,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
,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
,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
,本來想取第一名的
,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
,終于取了第二名(后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
,反倒成了第一。)
,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
。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
,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
,于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
,出一頭地
。"意即 "我要避開他
,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后進的愛心
。后來
,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
,已經(jīng)在家鄉(xiāng)結了婚
。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
,蘇家嘉佑四年
,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
、長江水路赴京都
。嘉佑六年,蘇軾
、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
,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
、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
。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
、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
,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后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
。"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
。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
,相當于副知府
。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舍地與兄長分手道別
。后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
,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的第二年春
,由于很長時間不下雨
,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后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來果然下雨了
,于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筑了一個亭子
,名?quot;喜雨亭"
,他也有感而發(fā)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
,并以輕快的筆調抒發(fā)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三
、反對變法
英宗繼位以后
,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
,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
,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
,他編了不少木筏
、竹筏,想順渭水東下
,可是水太淺
,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
,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
。后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
,十分的辛苦
。
除了疲于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系
。由于之前所學的圣賢教誨與政治現(xiàn)實差距甚遠
,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
,鳳翔的任期屆滿后,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
。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
,是本鄉(xiāng)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
,能詩能文
,十六歲嫁給東坡,后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
,二十七歲就死了)
,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
,帶著沉重的心情
,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xiāng)眉山。
熙寧元年
,神宗即位
,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xiāng)。翌年
,出任監(jiān)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
。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
,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
,任用王安石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
。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
,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法制
,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
,若要變法
,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于求利
。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
,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
,后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
,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
,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
。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
,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
,反對也沒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
,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
,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
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后
,便四處游玩
,以解煩憂。他在此地不但結識了許多知交
,也作了不少的詩歌
,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樓醉書》等
。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
,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愿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
,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
。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臺記》
、《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
、《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四
,漂泊流離
蘇軾后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
、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
,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
,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
,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
,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
,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
,誹謗朝廷,并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
。不久
,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臺詩案"
。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
,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
,一年強半在城中。"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zhí)行不力,官吏強迫農(nóng)民借錢
,然后又在當?shù)亻_設賭場
、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
。但這畢竟是詩
,本不應構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
,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貴
,就難免獲罪。
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
,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
,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于死地
,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jīng)為蘇軾祈福外
,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
、前吏部侍郎范鎮(zhèn)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勢緩和下來
。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
,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后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于免于一死
。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
,生活困難
、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
。后來
,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
,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jié)儉過活
。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shù)十畝
,讓他耕種
、造屋
。他汗流陜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
,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
由于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jīng)長滿荒草的地方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
,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征
。辛苦一年后,蘇軾在東坡旁筑了一間書齋
,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
,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jīng)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后
,胸中郁積著無數(shù)要說的話
,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
,但創(chuàng)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
,以保持心理平衡
。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
,悠閑度日
。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
。
原因有二:一
、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
,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二、由于 "烏臺詩案"給他打擊很大
,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
,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yǎng)有關的文章,如 《前赤壁賦》
,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
。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 《念奴嬌·赤壁懷古》
、《后赤壁賦》等作品
,來闡發(fā)自己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
,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
,其詩清新豪健
,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
。詞開豪放一派
,對后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
、楷書
,取法李邑、徐浩
、顏真卿
、楊凝式而能自創(chuàng)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
元豐七年
,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
。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
,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
,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
,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
,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
。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jīng)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
,不但不見怪
,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xiàn)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五
、政事艱難
元豐七年
,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
,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
,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
。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
,任起居舍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