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陽謀?簡單點說就是順勢而為,用計光明正大,即便對手知道你的目的也是無可奈何,因為無法破解,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你達到目的。歷史上有名的陽謀不少比如孫臏的兩次圍魏救趙、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及今天要說到的推恩令,推恩令堪稱史上最妙的陽謀:困擾西漢幾任皇帝的大難題,被此人一招解決。
楚漢相爭時劉邦實力不如項羽,為了拉攏更多的實力派只能分封異姓諸侯王以和項羽對抗,立國之后雖然陸續(xù)消滅了異姓諸王,但是劉邦有感于秦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鎮(zhèn)守地方,所以劉邦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分封了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九個劉氏宗室諸侯王。
劉邦在位時這些諸侯國還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但是這些諸侯王權柄很重,不僅擁兵自重,還自行征收賦稅、鑄造錢幣,所以到了漢文帝的時候,這些諸侯國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原本劉邦分封劉氏諸侯國是為了拱衛(wèi)中央,現(xiàn)在反倒成了中央朝廷的莫大隱患,雙方的矛盾逐漸加深,叛亂也時有發(fā)生。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這種矛盾已經(jīng)到了臨界點,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上《削藩策》,請求削減各地諸侯王封地,以此為契機漢景帝先后削了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楚王劉戊等諸侯國的一些封地,下一步就是要對付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
吳王劉濞不愿坐以待斃,聯(lián)系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一起七個諸侯國起兵反叛,這就是漢初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雖然最終平定,中央朝廷的權力也得以大大加強,地方諸侯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但是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諸侯國的存在仍是一個大大的隱患,直到漢武帝時的重臣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才在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困擾了西漢幾任皇帝的大難題。
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正式上書漢武帝提出推恩令,建議令地方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原本諸侯國的繼承者是嫡子或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樣一代代下去那些大的諸侯國仍然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對中央的威脅依然存在。
現(xiàn)在推恩令一出,不僅嫡子或長子有繼承權,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來上一任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兒子都有繼承權都要分封,一個大諸侯國勢必就被分成了若干個小諸侯國,如果子嗣更多的話小諸侯國更多,這樣幾代下去諸侯國越來越小,對中央的威脅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主父偃此舉并非首倡,其實漢文帝時期的賈誼就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類似建議,只不過漢文帝有所顧忌沒有真正推行下去,而主父偃的推恩令不僅更加細化而且得到漢武帝的大力支持。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陽謀,對于地方諸侯來說接受吧后果顯而易見,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們肯定不答應,禍起蕭墻發(fā)生內(nèi)亂幾乎是可以預見得到的,強勢的漢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廢立之事,后果更慘,所以推恩令簡直是無解的陽謀,各地諸侯都無可奈何不得不捏著鼻子執(zhí)行。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8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