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歷史上的今天丨致遠艦打撈后揭開了百年疑惑
      ,鄧世昌并非要撞船,而是要做這件事

      看鑒 2023-09-16 18:16:16

      1. 公元1773年,俄國農民普加喬夫起義

      2. 公元1826年,德國數學家黎曼出生

      3. 公元1894年,甲午海戰(zhàn)

      ,鄧世昌英勇殉國

      ,鄧世昌并非要撞船

      ,而是要做這件事.png" />

      4. 公元1905年

      ,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

      5. 公元1926年

      ,馮玉祥五原誓師

      6. 公元1945年,愛國作家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

      7. 公元1949年

      ,楊虎城被蔣介石秘密殺害

      8. 公元1978年

      ,戴維營協(xié)議簽署

      9. 公元2011年,美國爆發(fā)占領華爾街運動

      甲午海戰(zhàn)算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古老封建王朝的一場海戰(zhàn)

      ,而最終以資本主義的勝利結束
      。在現在的歷史書上還有對當時甲午海戰(zhàn)的描寫 ,其中筆墨最重的就是當時鄧世昌選擇撞向日本的軍艦
      。但是被魚雷所擊中沒有成功
      ,盡管如此我們現在仍然被鄧世昌舍生忘死的氣概所折服。

      但不可否認的是

      ,鄧世昌的身上一直背負著一個爭議
      ,英國的報紙在海戰(zhàn)之后就對鄧世昌的行為發(fā)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鄧世昌的行為是缺少智慧的

      因為按照當時情況

      ,既然致遠號的船身已經被擊中,并且有了大幅度的傾斜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開足馬力去撞上日本軍艦
      ,所以鄧世昌這樣過去就是一個必死的結果。

      后來這個質疑被更多的人所認同

      ,很多朋友就很疑惑
      ,當時的鄧世昌應該是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撞沉日艦的,那么他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
      ?因為魯莽么

      我們知道鄧世昌是一個出色的軍官,他有很多海戰(zhàn)經驗

      ,而且從前面的黃海大戰(zhàn)來看
      ,鄧世昌的指揮和領導能力都是非常強的,所以他絕對不可能是一時的魯莽
      ,就做出了那樣的錯誤判斷

      還有一種說法,說鄧世昌是為了開近一點

      ,然后開炮射擊
      ,并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但是致遠號當時已經沒有炮彈了
      ,船側的格林炮也根本不足以擊毀船體

      一切的議論一直到致遠號被打撈起來之后

      ,所有的真相才被還原。原來致遠號的魚雷管中已經裝上了魚雷
      。這說明鄧世昌是想要發(fā)射魚雷
      ,而不是想去撞沉日本軍艦。

      魚雷是一個穩(wěn)定性比較差的武器

      ,只有近距離的時候才會裝進魚雷管進行發(fā)射。所以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官
      ,鄧世昌想到了這個唯一的方法
      。就是靠近日軍,然后發(fā)射魚雷

      但不幸的是

      ,致遠號被日軍的魚雷擊中,鄧世昌和艦上的200多名官兵 最終英勇殉國

      點擊

      文章來源于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9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