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削去實封共600戶
,只剩下200戶的實封
。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
,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
。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
,均有記載
,互相印證
。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
,李恪受封益州都督
,封地只有8州
,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
,封地多達22州
。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
,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
,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
,去“大”字
,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
,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
,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
,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
,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
,豈不欲常相見耶
?但家國事殊
,須出作藩屏
。”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
,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
,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
,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
,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
,不僅不讓李泰之藩
,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
,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
,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
,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
,欲遺汝珍玩
,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
,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
,卻在一轉(zhuǎn)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
,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
,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guān)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yǎng)
,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
,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
,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
,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
,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
,卻能夠以書法
、繪畫
、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
,高帝子
,性警悟
,有勇力
,工騎射
,頗涉文史
,兼能隸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
,筆蹤妙絕
,后無人見
。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
,佳手降嘆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
。夙承羲
、獻,守法不二
。”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
,博綜伎藝
,頗得風(fēng)韻
。自然超舉
,碣館深崇
,遺跡罕見
。在上品二閻之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一位專研經(jīng)典名著
,擅長音樂
,繪畫精妙
,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
,相比之下
,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
,都沒有分毫體現(xiàn)
。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
,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
,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
,被反駁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
,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dāng)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jié)為是具有前朝血統(tǒng)的緣故
,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
,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
。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
;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
,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tǒng)真的是問題
,是忌諱
,那么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tǒng)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
?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
,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
,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
永徽元年
,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
,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
,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
,至于李恪是否恢復(fù)了正一品的親王爵位
,《舊唐書》沒有記載
,《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
,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fù)官爵”的明確記載
,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
,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郁林王恪”
,而不是“吳王恪”。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
,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
,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wèi)王與上柱國
。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
,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
,封地22州
。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
,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
,除了李泰之外
,只有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
,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
貞觀7年
,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
,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
,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
,被魏征諫止
。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
,并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
,結(jié)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
,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zhì)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
,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jù)理力爭。最后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
,然而事后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么來還是怎么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
又根據(jù)史書的記載
,李泰“腰腹洪大”
,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
,擔(dān)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
,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
,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
。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xué)
,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xué)館
,任其引召學(xué)士
。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占了惠訓(xùn)坊一坊之地的大宅
,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于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
,也因此馳名于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
,并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
,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
。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
,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
,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
。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夸獎賞賜了一番
,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
,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
,唐太宗非常高興
,如獲至寶
,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
,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
,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
,數(shù)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guī)格
,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
。結(jié)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
,卻并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
,等于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
,經(jīng)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
,就要派自己養(yǎng)的一只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nèi)如此鴻雁往返數(shù)次
。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
,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
,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yǎng)
,并賜名為“欣”
。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
,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后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
,再一聽這樣的保證
,當(dāng)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
,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于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
,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
,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
,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
,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
,又十分愛好文學(xué)
,我對他的寵愛是那么的不同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驮诶钐┍毁H后不到四年的時間
,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
。不僅如此
,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
,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
。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nèi)齻€兄弟的兩全之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永徽3年
,李泰逝世
。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
,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guī)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
,謚曰恭
,還為之輟朝
,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
,賻物三千段
,米粟三千石
,賜東園秘器
,葬事官給
,務(wù)從優(yōu)厚”
,并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
,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xué)十分精通
,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
、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dāng)在行
。根據(jù)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
,分之為“龜”
、“益”二印
,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