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字面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的江山就可以穩(wěn)固統(tǒng)治,不出亂子。
如果你把這句話理解為,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統(tǒng)江山,建立牢靠的政權(quán),那就很缺乏歷史依據(jù)了。
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的誕生,不是由百姓在溫情脈脈中選出來的,都是靠著拳頭,軍隊,刀槍劍戟打出來的。
哪一個朝代的建立不是充滿了血雨腥風,哪一家"天下"不是來自于強大的軍隊威懾。
沒有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就沒有新政權(quán)的建立,這才是冷漠卻真切的事實。如果讓劉邦、曹操、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極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得天下沒有捷徑,只有硬實力。
事實上蒙元軍隊和清軍在當時確實代表著落后的生產(chǎn)力,絕大多數(shù)中原百姓對他們是恐懼的,根本就不認可,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民心,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
即便是魏代漢、晉代魏、唐代隋、宋代周所謂的“和平交接”,又哪里來的真正禪讓,無非是武力強權(quán)之下的名義操弄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異族王朝的建立,跟民心沒有一點關(guān)系,無非是征服、屠戮與陰謀、威嚇。
但是民心真的跟政權(quán)無關(guān)嗎?當然有關(guān)。不僅如此,政權(quán)的興衰跟民心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聯(lián)系。
《尚書》中記載夏朝初年的大禹曾經(jīng)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耙匀藶楸尽边@個說法永遠不會過時。
大思想家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荀子·哀公》。這個說法總愛被一代代統(tǒng)治者借用。
孔子的愛徒子夏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大意是說,老百姓沒有了國家還可以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皇帝沒有老百姓就什么也不是。
《春秋谷梁傳》說"民者,君之本也"。沒錯,戰(zhàn)爭的老本。
《孟子》則尖銳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說法就被很多歷代統(tǒng)治者選擇性無視了,朱元璋更是氣得把他的牌位趕出文廟。
《漢書·酈生陸賈列傳》 中有這么一段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后半句倒是被改造成了一句口號。
魏征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歷代封建王朝的無數(shù)農(nóng)民起義運動一直在深刻地驗證著老魏的這句至理名言。
這么多大佬,都說民心重要,難道他們都是睜眼說瞎話?
顯然不是。
誠然,刀槍之下出政權(quán),江山不認情面,只認得拳頭,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造反門檻很低,大家拿著鋤頭就能跟官軍干。
而且兵器制造也沒有多復雜的程序,哪怕你禁止百姓持有刀槍,哪怕你讓幾戶人家共有一個菜刀。但你不能把鐵全部藏到國庫里,礦山也不能用一把鎖鎖上。所以老百姓依然能夠獲得鐵器,一個鐵匠鋪一夜就能造出好多把刀劍。
如果一個皇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又有苛捐雜稅,貪腐盛行。皇帝又不體諒民間疾苦,只知道盤剝,那就會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大家沒有活路,就會揭竿而起。
出身底層的百姓都是“烏合之眾”,很難撼動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表面上看,歷史每一次動蕩和改朝換代,都是軍閥操作的。但是失去民心、民怨太大,也是導致政權(quán)垮臺的重要原因。
東漢末年,如果不是張角的黃巾軍起義,董卓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曹操有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劉備更是默默無聞,要當一輩子的小販。
元朝末年,如果沒有紅巾軍的起義,朱元璋還會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和尚,在歷史舞臺上連當一個跑龍?zhí)椎臋C會都不會有,更不用說建立大明、青史留名了。
清朝中晚期,如果沒有席卷全國的太平天國起義,大清的軍權(quán)也不會被漢人掌握,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官僚也沒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大清統(tǒng)治也不會被袁世凱聯(lián)手民軍終結(jié)。
當然,在中國古代,百姓是無助的,他們只能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當沉默的順民。他們不但愚昧無知,也沒有力量,到什么時候都是絕對的弱者,命運不在他們手里,他們只能任人擺布。
但是如果老百姓對皇帝不滿,當朝廷有難的時候,他們至少可以選擇消極抵抗,選擇袖手旁觀,甚至選擇為一點錢糧,給入侵者帶路,運輸。
充當士兵的百姓可以漫無目的地將槍口抬高,當戰(zhàn)爭打響的時候,他們要么腳底抹油當逃兵,要么調(diào)轉(zhuǎn)槍口當叛徒。不管皇帝怎么宣傳忠君愛朝,他們會無動于衷,不會同仇敵愾,更不會誓死抵抗。如此一來,一個政權(quán)肯定會滅亡得更快。
在此情況下,你還說民心不重要嗎?看看前羅馬尼亞、伊拉克、利比亞高位者的結(jié)局吧,你能說他們的下場,真的跟民心無關(guān)?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8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