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歷史故事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一位開國皇帝,他心里狠毒手段惡劣。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他幾乎殺害了所有的開國功臣。不過,作為明朝最強大的戰(zhàn)將之一的徐達,為什么能夠得以善終呢?
徐達是當時的一位名將,他做事謹慎,統(tǒng)領軍隊方面有方法。他跟朱元璋一起打了許多仗,推翻了元朝政府的統(tǒng)治,為明朝的建立,他作了很大的貢獻。很多人認為,徐達雖然話語不多,他的為人處世卻是值得別人學習的。
明朝建立之后,徐達認清了當時的形勢。他十分清楚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脾氣。他認為朱元璋一定會將皇位傳給長子朱標,但朱棣也一定不會服從,因為朱棣是藩王,手中握有重兵大權,所以他們一鬧起來,就會發(fā)生大戰(zhàn)爭。
因此,徐達首先把大女兒嫁給朱棣作為妃子。朱棣稱帝后,徐達的大女兒被封為徐皇后,能夠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其次,他又讓自己的長子徐輝祖站在太子這一邊,讓第四個兒子徐增壽秘密幫助朱棣。這是徐達當時最聰明的選擇,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可以從他的子孫最后的結(jié)局來作分析。
按以前的傳統(tǒng),徐達支持朱元璋立大兒子為太子,這表明了自己對大明朝的忠誠。但是徐達也知道,朱棣絕不是普通之輩,他一定會跟朱標爭做皇帝的。于是,徐達又讓第四個兒子徐增壽暗中幫助朱棣。徐達這樣做,最后無論誰當皇帝,他都沒有得罪別人,徐達的子孫最后都能善終。
后來,果然還是朱棣發(fā)動了起義,最后當上了皇帝。只可惜,當年暗中幫助他收集情報的徐增壽暴露了身份,最終被朱允炆殺害了。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不愿意支持朱棣當皇帝,這雖然讓朱棣感到很生氣,但他的氣節(jié)打動了朱棣,他認為徐輝祖的做法是對主子的忠心表現(xiàn)。因此,朱棣最終還是放過了他,讓他返回家鄉(xiāng)直到終老,這也算是善終了。
徐輝祖去世后,朱棣以中山王無后作為理由,讓徐輝祖的兒子徐欽繼承魏國公這一位置,后來這個爵位一直承襲到大明朝滅亡。徐增壽也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子孫世襲定國公的爵位,直到大明滅亡。作為開國功臣的徐達,他一生始終小心謹慎,沒有受到朱元璋的懷疑,直到病死。徐達死后,朱元璋還親自參加他的葬禮,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
朱元璋曾經(jīng)稱贊徐達,沒有因為功勞大而驕傲自滿,不戀女色,不貪金銀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斜,很恰當。在當世有這樣的美德的人只有徐達了??梢娭煸盎实蹖λ脑u價置是多么高啊!在我國古代,能像徐達一樣善終的開國功臣不是很多,能像徐達的子孫一樣,世襲爵位的家族,也可能只有他們一家人了。
明朝草創(chuàng)伊始,朱元璋深刻總結(jié)了元朝?主弱臣強?的朝政動蕩導致曾經(jīng)龐大的蒙元帝國分崩離析的歷史教訓,于是結(jié)合歷代王朝分封建制,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列土封疆?并賦予兵權以鎮(zhèn)守邊塞。
分封藩王的指導思想便是?尊王攘夷?,意即通過分封同姓手握兵權的血脈藩王作為朝廷屏障,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襲,并以此作為兒孫們的資產(chǎn),讓兒孫們冀此自行向外開疆拓土,從而達到拱衛(wèi)大明帝國邊塞的目的。
這個制度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的確有他的歷史可取之處,然而,朱元璋頒布藩王制度的過程中,有沒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藩王制度的弊端呢?
答案當然是有的!按理說當時不少聰明人都看出了這個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只是都捂在心里沒有說出來而已。
然而還是莽撞的人一針見血指出了此制度的弊端,并刺中了朱元璋的痛處。
這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就是明朝地方小官------葉伯臣。
當時葉伯巨只是個地方小官,但是他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出朱元璋分封眾多皇子為藩王,雖然弊端不會顯現(xiàn)的那么快,若是過了幾代之后,就有可能再現(xiàn)漢朝時的七國之亂,要想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只能把這些藩王手中的權利奪走,到了那時也必定會引起禍端。
朱元璋看到葉伯巨的這道奏疏后是勃然大怒,隨即便讓人把葉伯巨給抓到京師了,在朱元璋的眼里,葉伯巨就是在挑撥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系,最終葉伯巨因為這道奏疏,被朱元璋給處死了。
本來通過創(chuàng)立藩王制度拱衛(wèi)大明萬世江山,沒想到,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朱標卻突然暴斃而亡,朱標的突然暴斃也給藩王制度帶來了不小挑戰(zhàn)。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看到大明帝國周圍二十多個藩王虎踞狼視的盤桓在朝廷的周圍,年紀尚輕的朱允炆為此經(jīng)常如坐針氈。
當時朱允炆的貼身大臣齊泰和黃子澄看出了朱允炆的憂慮,便聯(lián)合鼓噪朱允炆削藩,先拿軟柿子周王下手,緊接著齊、湘、代等藩王陸續(xù)如暴風驟雨般被貶為庶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他看到了這個乳臭未干的小外甥行動如此之迅猛,震恐之下唯有給自己留后路。
朱棣留所留的后路有兩條:裝傻或造反!
于是歷史上的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朱棣登場了,由未來的永樂大帝主演的《飛出瘋?cè)嗽骸仿≈氐菆隽?,冬衣夏穿;抱西瓜烤火;裸替狂奔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但朱允炆是很不放心這位戎馬一生異常狡詐的叔叔的。
在多番試探下,經(jīng)過權威人士的鑒定,朱允炆堅定不移的認為,這位叔叔的的確確是瘋了。
然而朱允炆的手下卻著實不踏實,覺得還是斬草除根的好。
當朱棣還處在表演高潮的過程中,朝廷的北平都司突然找到朱棣,并屏退左右,大喊道:?殿下,別再裝了!?
朱棣還是繼續(xù)忘情地表演著,張信突然說了一句:?朝廷讓我等來取殿下人頭,若殿下不聽相告再裝唯恐人頭不保呀!?。
瞬間,?精神病人?的朱棣以360度脈沖旋轉(zhuǎn)法徹底痊愈,朱棣跪拜在地,張信以實言相告。
?靖難之役?的大軍由此開拔!
朱棣在武將朱能、謀臣和尚姚廣孝等人支持下,連續(xù)苦戰(zhàn)三年,戰(zhàn)爭最終以燕軍的完勝而終結(jié),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
朱棣為何要奪親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大體有如下原因:
1.皇權的絕對權力讓朱棣欲罷不能。
古語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皇帝雖名曰天子秉承上天旨意繼承大統(tǒng)來管理人間百姓。但實則大權獨攬所有權力集于一人,因此絕對權力這個好東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會拒絕,朱棣也不另外,因此這也成為他造反的原始動力。
2.身不由己,不得不反。
朱允炆通過一系列暴風驟雨式的削藩行動讓各諸侯王惶恐終日,朱棣作為實力最為雄厚的藩王自然整日也是坐臥不安,眼見?軟柿子?都被朝廷捏完蛋了,該輪到自己挨一刀了,作為統(tǒng)兵一方與蒙古人廝殺慣了的朱棣,自然不會引頸待戮,因此當面對豁亮的屠刀向自己砍來,朱棣當然會本能作出反抗。當裝瘋賣傻都不足以保全性命的時候,造成就成為一種不得不為趨勢了。
3.朱允炆腐若無能,庸臣當?shù)馈?/p>
將歷史的環(huán)境調(diào)換一下,試想繼任朱元璋帝位的若是太子朱標,朱棣還敢這么放肆嗎?答案當然是不敢!朱標為人歲寬厚愛人,但朱標畢竟是在戰(zhàn)火中出生而來,身體里依舊流淌著父親朱元璋崇尚武力的血液。而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從小錦衣玉食,連戰(zhàn)火的影子都沒見過哪里懂得江山是靠一堆堆白骨拼湊起來的,加上朱允炆寵信齊泰、黃子澄這樣的誤國書生,想不敗都難。
朱棣狡黠異常相信這一點他不會看不出來。
4.造反前期工作準備充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洪武十三年,年僅21歲的朱棣就藩于北平,與其他兄弟就藩后只知吃喝玩樂放浪形骸的情況不同,朱棣就藩后極為注意拉攏民心,并經(jīng)常微服私訪出北平府給百姓主持公道,并積極推行仁政,部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提攜幫忙,時間久了,朱棣在北平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可以說上的軍心,下得民心,因此朱棣造反表面上看是他一人所為,實則是有北平城全體上下的支持。
明朝的靖難之役后,朱棣奪取了尊位,要求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不同意,問為何不立朱標的兒子呢?朱棣大怒,殺了方孝孺。他對待自己的侄子和嫂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一、朱標的兒子們,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惶惶不可終日,最終都是英年早逝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君主,但是,他可能是受到儒生的影響,在改革的過程中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在削藩上就是一個例證。他的改革,目的是好的,但行動中存在很多問題。
朱棣在這個過程中反對,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攻打南京,其中有很多曲折,但朱棣成功了。成功以后,他發(fā)現(xiàn)朱允炆不見了,就發(fā)現(xiàn)幾具燒焦的尸體,太監(jiān)表示,這是朱允炆等人的尸首,朱棣就按照天子之禮安葬了朱允炆。
朱標的另外一個兒子朱允熥,在靖難之役后被降封為廣澤郡王,居福建漳州府。之后不久就被朱棣召回京城,不知何故就被貶為庶人,囚禁在鳳陽。生于帝王家的朱允熥,被安上了一個“意在謀反”的罪名,不知何故暴斃。
有人推測說是朱棣干的,但是,沒有實際證據(jù)可以佐證這個事情,可能是吃的東西不好,有時候食物間相克(迷信的說法),也是可能導致中毒身亡的,不管是不是朱棣干的,去世的時候,僅僅39歲,屬于英年早逝。
朱允熞,是朱標的第四個兒子,他在靖難之役后也被貶了,降為懷恩王,居住在建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江西省的南城縣。但是,很快就被朱棣調(diào)回京城了,跟他哥哥朱允熥一樣,都被貶為庶人,在鳳陽囚禁著。
他沒有被安上謀反的罪名,但是,也沒有活多久,他只有29歲??磥碇扉Ω绺绲膬鹤觽儯鍪诌€是比較狠的。雖然沒有證據(jù)可以證明這是朱棣干的,但是,召回京處置,囚禁侄子,就令人懷疑。
朱允熙的死,更是一件蹊蹺的事。他跟前面兩個哥哥不一樣,他在靖難之役后被降為敷惠王”和母親一起居住在太子的陵墓,也就是去守墓了。當守墓人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但是,他還是服從了。服從也沒有逃過死亡的命運!
他的生活,一切看似平常,但在永樂四年,府邸中起火,他被火活活的燒死。這個死法,還是很奇特的。對于很多人而言,府中失火是常事,活活燒死一個王爺就讓人難以琢磨了,為何呢?
二、對朱標妻女的處理,是另外一種方式
朱標的繼妃是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她生了四個兒子和幾個女兒(因為女兒生母不可靠,有人說,江都與宜倫是常氏所生,要是如此的話,她生了兩個女兒)。
常氏在洪武朝就去世了,所以躲過靖難之役了。呂氏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她在靖難之役后,陪著最小的兒子一起去守墓。本以為這樣就可以終老,沒有想到的是,小兒子在火中葬身,她也不知所蹤。
有人說,呂氏也是葬身火海,因為母子倆是生活在一起的。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歷史中沒有記載她的生卒年歲,也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這個事情,就是朱棣做的,只能這樣寫了。
呂氏的人生,算是結(jié)束了。但是,朱標的女兒有四個,分別是江都與宜倫兩位公主加上另外兩位,在一些記載中,后面兩位連封號都沒有,那就意味著兩位小公主,還沒有成年呢。
江都公主成年了,還嫁給了長興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夫妻伉儷情深,耿璿在朱棣起兵的時候,就給老爹耿炳文出主意要直攻北平,由于老爹在真定(河北正定)失敗了,他的主張就沒有得到實施。
要是老爹耿炳文沒有失敗,那么,朱棣就可能不會成功,耿璿也不會稱病不出的,就因為他稱病不出,被朱棣下旨處死,以坐罪(連坐之罪)的名義處死的。應該是受到老爹耿炳文的牽連!
江都公主因為老公也受到牽連,降為郡主,江都公主因為老公被處死就狠生氣了,又被降為郡主,更加生氣,最終因為憂憤而去世。史書上沒有記載她去世的年紀,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朱棣是故意這樣做的。
宜倫郡主,也是成人了,丈夫是于禮,之前是錦衣衛(wèi)百戶,后被封為中奉大夫,看來她還是沒有受到朱標的影響,對于她而言,還是一件幸事。至于丈夫和兒子,都在朝中做官,這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朱標另外兩個女兒,一個是無名,一位是南平郡主,至于生于何時,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未成年,死于永樂十年,死后被朱棣追認為南平郡主。至于因何而亡,不得而知。能夠知道的是,朱棣對哥哥的孩子和妻子,并不友善。
三、朱棣的個性比較奇特,生性多疑
朱棣對朱標的兒子,施以辣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他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占據(jù)了尊位,對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當時的文人而言,他的尊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不僅僅方孝孺不認可,很多士大夫也不認可。
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他殺了方孝孺十族(誅九族外加學生一族),企圖用暴力來堵住悠悠眾口。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對于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人來說,這個事情,可以記錄下來。
朱棣也知道,這個事,憑著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靖難之役是一根刺,刺在朱棣的心頭。所以,為了不讓這些事情傳播開來,對有可能威脅到他統(tǒng)治的任何人,都施以辣手,加以摧殘。
最先遭受毒手的,一定是朱標的家人。無論是他的妻女還是他的兒子。將他們解決了,就可以避免潛在的威脅了。之后就解決那些反對者,不管是之前的朝臣還是之前的關系網(wǎng)。
朱棣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從他的角度看,并沒有什么問題。再加上他性格多疑,自然會懷疑到朱標的家人。對于朱標家人的做法,對于維護統(tǒng)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碼可以堵住朱標家人的嘴!
朱標家人里,只有宜倫郡主活了下來,但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過日子,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算是平安順遂。有人說過,無情最是帝王家!因為帝王家中的富貴多,利益大。
朱允炆要是跟朱棣那樣現(xiàn)實,不那么重視儒生的意見,說不定,朱棣也不會起兵,就算是騎兵,也不會有靖難之役。只因為朱允炆讀死書,又聽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結(jié)果身死不說,還連累了家人。
朱棣,在治國上,很有一套,永樂年間的盛世,對于百姓而言,是一個福祉。但對于朱允炆一家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幸事。不過,成王敗寇,自古使然。要怨恨,就怨恨朱允炆吧!
身死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對于歷史上的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人覺得就算是朱允炆治理,未必有朱棣治理得那樣好,從他削藩就可以看出來。大家覺得,要是朱允炆治理國家的話,會治理得好嗎?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一生戎馬為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績。明朝開國后,徐達被朱元璋封為魏國公,死后又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可謂是明初顯赫一時的重要人物,那么徐達的兒子又為何會被皇帝一劍劈死呢?
徐達有四個兒子:長子徐輝祖、次子徐膺緒、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壽。這個題目講的是徐達的四子徐增壽,而那位劈死徐增壽的皇帝則是指建文帝朱允炆。徐達的四個兒子都有被蔭封,其中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次子徐膺緒以父蔭指揮使;三字徐添福早夭;四子徐增壽以父蔭左都督。而徐達的長女則是朱棣的正妻,所以輝祖幾兄弟其實就是朱棣的小舅子。
建文帝在位期間,燕王朱棣發(fā)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徐達的幾個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的立場不一,長子徐輝祖是堅決站在建文帝這邊的,反對朱棣靖難。而徐達四子徐增壽的立場則完全是另一番情況,他不僅沒有反對朱棣靖難,而且還在暗中作為朱棣的內(nèi)應,一直在背地里協(xié)助朱棣,多次將朝廷的部署等機密告知朱棣。靖難后期建文帝發(fā)覺了徐增壽的行為,于是怒將徐增壽一劍劈死了。
其次,在靖難之役前,建文帝曾經(jīng)懷疑過朱棣造反,召徐輝祖,徐增壽等人來問話,徐增壽的回話是說燕王朱棣和先帝同氣而且已經(jīng)富貴至極,又怎么會造反呢?這話如果是其他人說的也許還情有可原,但是這話從后來被證實是"內(nèi)鬼"的徐增壽嘴里說出,那無疑會加重建文帝的殺心。
此外,從靖難功成之后朱棣對徐增壽又是追封定國公,又是讓其后代承襲公爵等情況可以看出朱棣對徐增壽確實很不一般,徐增壽"靖難內(nèi)應"的身份應該說沒啥疑問了,被建文帝親手誅殺也就不難理解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8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