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名:宗玄先生玄綱論
。唐代.吳筠著。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參校版本:《全唐文·宗玄先生玄綱論》。
進玄綱論表

道士臣筠言:臣聞道資虛契,理藉言彰。臣曩棲巖穴之時,輒撰修行之事。伏以重玄深而難蹟其奧
,三洞祕而罕窺其門,使向風(fēng)之流
,浩蕩而無據(jù)
,遂總括樞要,謂之玄綱
。冀循流孤而可歸其源
,闡幽微而不泄其旨。至於高虛獨化之兆
,至士登仙之由
,或前哲未論,真經(jīng)所略
,用率鄙思
,列于篇章。伏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陛下
,為至道之主
,弘自然之訓(xùn)、品物咸熙於陶鈞之際
,黎元輯寧於仁壽之域
,豈纖塵有裨於崇嶽,燸火能助於太陽
。然茲莞雖微
,明聖不棄
,敢陳菲薄,希燭天光
,所述舊文
,謹隨表奉進,輕瀆宸宸
,伏增戰(zhàn)越
。臣筠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謹言
。天寶十三載六月十一日,中嶽嵩陽觀道士臣筠表上
。
宗玄先生玄綱論
上篇明道德凡九章
道德章第一
道者何也
?虛無之系,造化之根
,神明之本
,天地之源,其大無外
,其微無內(nèi),浩曠無端
,杳冥無對
,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
,混漠無形
,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
,五音以之成
,生者有極,成者必虧
,生生成成
,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
。德者何也
?天地所稟,陰陽所資
,經(jīng)以五行
,緯以四時,牧之以君
,訓(xùn)之以師
,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
,草生不知謝#1其功
,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
,此之謂德也
。然則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
。畜而成之之謂德
,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
,天地人物
,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
,非德無以成
。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
,探奧索隱
,莫窺其宗,入有之末
,出無之先
,莫究其朕,謂之自然
。自然者
,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
元氣章第二
太虛之先
,寂寥何有。至精感激
,而真一·生焉
。真一運神,而元氣自化
。元氣者
,無中之有,有中之無
,曠不可量
,微不可察,氤氳漸著
,混茫無倪
,萬象之端
,兆朕于此。於是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
,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
,平和柔順之氣結(jié)而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而為雜類
。自一氣之所育
,播萬殊而種分,既涉化機
,遷變罔窮
。然則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氣也
。授天地人物之靈者
,神明也。故乾坤統(tǒng)天地
,精魂御人物
。氣有陰陽之革,神無寒暑之變
。雖覃動斜紛
,不可勝紀,滅而復(fù)生
,終而復(fù)始
。道德之體,神明之心
,應(yīng)感不窮
,未嘗疲於動用之境矣
。
真精章第三
天地不能自有
,有天地者太極。太極不能自運
,運太極者真精
。真精自然,惟神惟明
,皇曰虛皇
,高居九清,乃司玄化
,總御萬靈
,乾以之動,坤以之寧
,寂默無為
,草方用成
。空洞之前
,至虛靡測
,元和澄正。自此而植
,神真獨化
,匪惟巨億,仰隸至尊
,咸有所職
。丹臺瑤林,以游以息
,雲(yún)漿霞僎
,以飲以食,其動非心
,其翔非翼
。聽不以耳,聞乎無窮
。視不以目
,察乎無極。此皆無祖無宗
,不始不終
,含和蘊慈,愍俗哀蒙
,清濁體異
,真凡莫同。降氣分光
,聿生人中
,賢明博達,周濟為功
,為君為長
,俾物咸通,爰歷世紀
,玄勳允充
,德?lián)Q天壤,名書帝官
。於是運絕北都
,命標南府,元真乃降
,是為形主
,陰氣既落
,世塵自阻,鍊胎易質(zhì)
,革穢除腐
,神形合契,白日輕舉
。所謂反我鄉(xiāng)
,歸我常,與道無疆
,而孰知其方
。
天稟章第四
夫道本無動靜,而陰陽生焉
。氣本無清濁
,而天地形焉。純陽赫赫在乎上
,九天之上無陰也
。純陰冥冥處乎下,九地之下無陽也
。陰陽混蒸而生萬有
,生萬有者,正在天地之間矣
。故氣象變通
,晦明有類,陽以明而正
,其粹為真靈
,陰以晦而邪,其精為魔魅
。故稟陽靈生者為睿哲
,資陰魅育者為頑兇。睿哲惠和
,陽好生也
。頑兇悖戾
,陰好殺也
。或善或否
,二氣均合而生中人
。三者各有所稟,而教安施乎
。教之所施
,為中人爾
。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
,頑兇雖教而不移
,此皆受陰陽之純氣者也。亦猶火可滅
,不能使之寒
。冰可消,不能使之熱
。理固然矣
。夫中人為善則和、氣應(yīng)
,為不善則害氣集
。故積善有餘慶,積惡有餘殃
,有慶有殃
,教於是立。
性情章第五
夫生我者道
,稟我者神
,而壽夭去留,匪由於己
,何也
?以性動為情,情反於道
,故為化機所運
,不能自持也。將超跡於存亡之域
,棲心於自得之鄉(xiāng)
,道可以為師,神可以為友
,何為其然乎
?夫道與神,無為而氣自化
,無慮而物自成
,入於品彙之中,出乎生死之表
。故君子黜嗜慾
,廳聰明,視無色
,聽無聲
,恬澹純粹
,體和神清,虛夷忘身
,乃合至精
。此所謂返我之宗,復(fù)與道同
。與道同
,則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
,而況於人乎
。
超動靜章第六
夫道至無,而生天地
。天動也
,而北辰不移,含氣不虧
。地靜也
,而束流不輟,興雲(yún)不竭
。故靜者天地之心也
,動者天地之氣也。心靜氣動
,所以覆載而不極
。是故通乎道者,雖翱翔宇宙之外
,而心常寧
。雖休息毫釐之內(nèi),而氣自運
。故心不寧則無以同乎道
,氣不運則無以存乎形,形存道同
,天地之德也
。是以動而不知其動者,超乎動者也
。靜而不知其靜者
,出乎靜者也。故超乎動者
,陽不可得而推
。出乎靜者
,陰不可得而移
。陰陽莫能變
,而況於萬物乎。故不為物之所誘者
,謂之至靜
,至靜然後能契於至虛。虛極則明
,明極則瑩
,瑩極則徹。徹者
,雖天地之廣
,萬物之殷,而不能逃於方寸之鑒矣
。
同有無章第七
夫道包億萬之?dāng)?shù)
,而不為大,貫秋毫之末
,而不為小
,先虛無而不為始,後天地而不為終
,昇積陽而不為明
,淪重陰而不為晦。本無神也
,虛極而神自生
。本無氣也,神運而氣自化
。氣本無質(zhì)
,凝委而成形。形本無情
,動用而虧性
。形成性動
,去道彌遠
。故溺於生死,遷於陰陽
,不能自持
,非道存而亡之也
。故道能自無而生於有,豈不能使有同於無乎
?有同於無
,則有不滅矣。故生我者道,滅我者情
。茍忘其情
,則全乎性,性全則形全
,形全則氣全
,氣全則神全,神全則道全
,道全則神王
,神王則氣靈,氣靈則形超
,形超則性徹
,性徹則返覆流通,與道為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褂袨闊o,可使虛為實
。吾將與造物者為儔
,奚死生之能累乎。
化時俗章第八
道德者
,天地之祖
。天地者,萬物之父
。帝王者
,三才之主。然則道德
、天地
、帝王,一也
。而有今古澆淳之異
,堯桀治亂之殊者,何也
?夫道德無興衰
,人倫有否泰,古今無變易
,性情有推移
。故運將泰也,則至陽真精降而為主
,賢良輔而姦邪伏矣
。時將否也
,則太陰純精升而為君,姦邪弼而賢良隱矣
。天地之道
,陰陽之?dāng)?shù),故有治亂之殊也
。所以古淳而今澆者
,亦猶人幼愚而長慧也
。嬰兒未孩
,則上古之含純粹也。漸有所辯
,則中古之尚仁義也
。成童可學(xué),則下古.之崇禮智也
。壯齒多欲
,則季世之競浮偽也。變化之理
,時俗之宜
,故有澆淳之異也。竅其所以
,源其所由.
,子以習(xí)學(xué)而性移,人以隨時而樸散
。雖然
,父不可不教於子,君不可不治於人
,教子在乎義方
,治人在乎道德。義方失則師友不可訓(xùn)
,道德喪則禮樂不可理
。雖加以刑罰,益以鞭楚
,難制於姦臣賊子矣
。是以示童蒙以無誑,則保於忠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瘯r俗而以純素,則安於天和
。故非執(zhí)道德以撫人者
,未聞其至理者也
。
明本末章第九
夫仁義禮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綱也
。而道家獨云遺仁義
,薄禮智者,何也
?道之所尚存乎本
,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義合天地之宜
,至禮合天地之容
,至智合天地之辯,皆自然所稟
,非-必鳥一自企羨可及
。嬌而效之,斯為偽矣
。偽則萬詐萌生
,法不能理也。所以貴浮古而賤澆季
,內(nèi)道德而外仁義
,先素樸而後禮智,將敦其本
,以固其末
。猶根探則條茂,源濬則流長
,非棄仁義
、薄禮智也。故道喪而猶有德
,德衰而猶有仁
,仁虧而猶有義,義缺而猶有禮
,禮壞則繼之以亂
,而智適足以憑陵天下矣。故禮智者
,制亂之大防也
。道德者,撫亂之宏綱也
。然則道德為禮之本
,禮智為道之末。執(zhí)本者易而固
,持末者難而危
。故人主以道為心
,以德為體,以仁義為車服
,以禮智為冠冕
,則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禮智而忘道德者
,所為有容飾而無心靈
,則雖乾乾夕惕,而天下敝矣
。故三皇化之以道
,五.帝撫之以德,三王理之以仁義
,五伯率之以禮智
。故三皇為至治
,五伯鄰至亂
,故捨道德而專任禮智者,非南面之術(shù)
。是以先明道德
,道德明則禮智薄一矣。
老子日: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此謂禮虧則亂
,智變則詐
。故塞其亂源,而絕其詐根
。而揚雄
、班固之儔,咸以道家輕仁義
、薄禮智
,而專任清虛者,蓋世儒不達玄聖之深旨也
。
中篇辯法教凡一十五章
神道設(shè)教章第十
九玄之初
,二象未構(gòu),靈風(fēng)集妙
,空洞凝華
,寶章結(jié)於混成,玉字標於獨化
,挺乎有無之際
,煥乎玄黃之先
,日月得之以照臨,乾坤資之以覆載
。於是無上虛皇命元始天王編之於金簡
,次之於玉章,初祕上玄
,末流下土
,降鑒有道,乃錫斯文
。故
伏羲受圖
,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jīng)
,大禹受洛書
,神道設(shè)教兆於玆矣。又玄元慾俗
,歷為帝師
。人倫澆浮,則陳道德以示樸
。鬼神雜擾
,則演盟威以盪邪。爰及蘇茅周王裴魏楊許
,莫不躬接玄聖
,親傳寶經(jīng),故西臺無隱於靈文
,東華不秘於真訣
,是以龍章雲(yún)篆,漸降人間
,師資相承
,經(jīng)法彌廣。然可以周覽
,難可以盡行
,何者?以一人之心
,兼累聖之道
,神疲形倦,莫究其微
。故周覽以絕疑
,約行以取妙,則不虧於修習(xí)
,無廢於閑和
,道在至精
,靡求其博爾。
學(xué)則有序章第十-
道雖無方
,學(xué)則有序
。故始於正一,次於洞神
,棲於靈寶
,息於洞真。皆以至靜為宗
,精思為用
,齋戒為務(wù),慈惠為先
。故非至靜則神不凝
,非精思則感不徹,非齋戒則真不應(yīng)
,非慈惠則功不成
。神凝感徹、真應(yīng)功成者
,是謂陸初仙之階矣
。然後吐納以鍊藏
,導(dǎo)引以和體
,怡神以寶章,潤骨以瓊醴
,皆承奉師訣
,研味真奧,則氣液通暢
,形神合同
,不必金丹玉芝,可俟雲(yún)耕羽蓋矣
。若獨以噓吸為妙
,屈伸為要,藥餌為事
,雜術(shù)為利者
,可謂知養(yǎng)形不知寶神矣。不知寶神者
,假使壽同龜鶴
,終無冀於神仙矣。
陽勝則仙章第十二
陽與陰并
,而人乃生
,魂為陽神
,魄為陰靈,結(jié)胎運氣
,育體搆形
,然勢不俱全,全則各返其本
。故陰勝則陽竭而死
,陽勝則陰銷而仙。柔和慈善貞清者
,陽也
。剛狠嫉惡娌濁者,陰也
。心澹而虛則陽和襲意
,躁而欲則陰氣入明。此二者制之在我
,陽勝陰伏
,則長生之漸也。漸也者
,陸道之始
,不死之階也。
虛明合元章第十三
道不欲有心
,有心則真氣不集
。又不欲苦忘,心苦忘心則客邪來舍
。在於平和恬澹
,澄靜精微,虛明合元
,有感必應(yīng)
。應(yīng)而勿取,真?zhèn)嗡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我心不傾
,則物無不正。動念有屬
,則物無不邪
。邪正之來,在我而已
。雖所尚虛漠遺形能慮
,非精感遐徹,則不能通玄致真。故上學(xué)之士
,息於存念者
,陰尸之氣勝也。聽於勤銳者
,陽和之神勝也
。一息一勤者,其戰(zhàn)未央也
。決之者在於剋節(jié)勵操
,務(wù)違懈慢之意,使精專無報於斯
,須久於其事者
,則尸銷而神王。神王者
,謂之陽勝
。陽勝者,道其鄰乎
。
以陽鍊陰章第十四
陽火也
,陰水也,冰炭不同器
,勝負各有所歸
。道俗反其情,人各有所鍊
,眾人則以陰鍊陽
,道者則以陽鍊陰。陰鍊陽者
,自壯而得老
,自老而得衰,自衰而得耄
,自耄而得疾,自疾而得死
。陽鍊陰者
,自老而反嬰,自濁而反清
,自衰而反盛
,自龐而反精,自疾而反和
,自夭而反壽
,漸合真道而得仙矣。是以有纖毫之陽不盡者
,則未至於死
。有錙銖之陰不滅者
,則未及於仙。仙者超至陽而契真
,死者淪太陰而為鬼
,是謂各從其類。所以含元和
、抱淳一
、吐故納新、屈伸導(dǎo)引
、精思靜默
、瀟灑無欲者,務(wù)以陽靈鍊革陰滯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