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說起古代的學派
,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儒家學派,道家學派
,以及國家設立的學府等等。然而,中國古代卻有一個學派,非常神秘,據(jù)傳說
,此門派門下的弟子無一不是一方領域的偉人
,這些弟子每一個都很杰出,他們分布在各地
,為當時的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呼風喚雨的存在。那么
,這個神秘學派是什么學派呢
?
對于這個神秘的學派,人們只是道聽途說
,根本無法考察這個神秘學派是否真的存在
。這個神秘的學派門下弟子存在的時期可能還有所不同,
這讓人更加對他們的身份感到神秘 ,都懷疑他們不是來自同一個學派
,可是他們都不約而同自豪得說起,自己來自鬼谷山
。是的
,這個神秘的學派坐落于鬼谷山。
,門人弟子各個都能改變世界
,后來卻突然消失.png" />
位于鬼谷山的神秘學派然而,世間見到鬼谷山的人少之又少
,都在懷疑這個神秘的地方是否存在
?有人認為這些見過、去過鬼谷山的人在說謊,可這些人都是一方領域的杰出的人
,即使一個撒謊
,總不能這些偉人都在說謊吧。據(jù)他們所說
,鬼谷山之所以傳奇
,是因為鬼谷山上有一位鬼谷子,這正是他們共同的老師
。
鬼谷子傳說原名王詡
,又作王禪、王利
、王通
,一說字詡,道號玄微子
,世稱鬼谷先生
、王禪老祖,是大約活躍于戰(zhàn)國中期的顯赫人物
,為“諸子百家”之一
、縱橫家的鼻祖,亦有政治家
、外交官
、陰陽家、預言家
、教育家等身份
。
鬼谷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名隱居在鬼谷山的隱士,熟知鬼谷子的人
,可能會覺得
,他真的是一代傳奇人物。
大家普遍了解到的鬼谷子的弟子,有孫臏 、龐涓、蘇秦
、張儀
、毛遂、徐福等人
。
這六位分別是什么人呢
?孫臏、龐涓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軍事家
,蘇秦
、張儀是機智聰慧的謀略家
,毛遂是當時有名的門客,徐福是醫(yī)術高超的御醫(yī)
。這六人都在不同領域上有著別人無法超越的成就
,仔細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鬼谷子的弟子貫穿了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
、政治
、經(jīng)濟、方士等各個流派
。
曾有人粗略記載過
,除了這六人,鬼谷子的弟子還有其他的弟子
。在歷史有名的人物中
,承認自己是鬼谷弟子的人有數(shù)百個,其中較為出名的有:李斯
、商鞅
、甘茂、司馬錯
、樂毅
、范雎、蔡澤
、鄒忌、酈食其
、蒯通
、黃石、李牧
、魏僚
。這些人,基本都是在當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的偉人
。
相信這些人,以他們當時社會的地位,還不至于去冒充一位虛無縹緲的鬼谷子的弟子。這也說明了,鬼谷子是真實存在的,鬼谷子的確是貨真價實的一代天才。
結語有人說
,鬼谷子是神,畢竟他的弟子有的年歲相隔甚多
。也有人說
,當時的春秋戰(zhàn)國
,是鬼谷子無聊時創(chuàng)造的一盤游戲罷了。為什么會這么說
,深究下去
,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弟子的出世無不都在國家危難之刻或是帶領所在國家走向強盛之人
。
可就是這么一位神秘的人
,這么一位精通世間所有的才能的人,在春秋時期后
,便慢慢消失在世人的道聽途說中
,人們再也沒聽到有關于鬼谷山,鬼谷子的傳說
。誰都不知道鬼谷子去了哪里
,也還是找不到證據(jù)證明鬼谷子是一個確確實實存在的,
我們也只能在部分的野史中,看到鬼谷子的記載。可能鬼谷子真的是一個傳說,可能鬼谷子已經(jīng)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究竟如何
,我們無從得知。
參考資料蕭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豆砉茸友芯俊? 2001 文津出版社
陳宇《鬼谷子兵法破解》. ISBN 7-5065-4584-5
中國古代思想家
晏子(
?--前500),名嬰
,字平仲
,春秋齊國人。
在君臣關系上
,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
,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
,而非一味附和
。
他是一位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
,認為統(tǒng)治者應當親民愛民
,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
老子(前580-前500)
,姓李名耳
,字伯陽,春秋楚國人
。
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
晚年
,周王朝日趨沒落,老子便棄官歸隱
,并且寫出《
道德經(jīng)》
,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存在的
,循環(huán)往復
;德由道所產(chǎn)生,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
,其思想論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
。他還用道德的辨證關系辨證了萬物的存在,基于這種認識
,提出了“自然無為”
,“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魯國人。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
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
,當未被當時戰(zhàn)火連連的大小國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國
,招收弟子
,形成了儒家學派。
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觀點被后來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采納
,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墨子(前468-前376)
,名翟
,春秋魯國人。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
墨子最重要的倫理和政治主張是“兼愛”
,但這種思想無法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在秦漢后便成為了絕學
。
孟子(前372-前289)
,名軻,子子輿
,戰(zhàn)國魯國人
。
“孟母三遷”的典故自古便成為教育的典故
。
在學術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論”的闡述
,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
,重視養(yǎng)心,保養(yǎng)自己的心性
。
。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
、“民重于君”的學說
,主張用“仁義”的思想治理國家。后代人認為孟子發(fā)揚了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
,并被尊稱為“亞圣”
。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
,子子休
,戰(zhàn)國宋國人。
莊子的思想集中在《莊子》一書中
,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關于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
,后人以“老莊”相提,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觀點
。
荀子(前313-前238)
,名況,子卿
,戰(zhàn)國趙國人
。
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
在倫理道德觀念上
,他的思想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
,荀子更加注重“禮”的作用。主張“性惡論”
。
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制”相結合
,禮敬君子,法治小人
。
韓非子(前280-前233)
,戰(zhàn)國人。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
,但把道理解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展了荀子的“性惡論”
。在政治上
,主張以法為主的“法術勢”結合
。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漢人
。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乃枷胗^點
,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
,字仲任
,東漢人。
王充的學術思想具有批判性
。在哲學上
,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論”的體系,反對“天人感應論”
,強調天道的自然無為性
。
王弼(226-249),字輔嗣
,魏國人
。
王弼能言善辯,是中國古代最年輕的玄學大師
。
在學術思想上
,提出了“貴無”的觀點,認為“無”是事物的本源
。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制”
。在哲學認知論上,提出了“得意忘言”
,并論證了《周易》的言
、象和意的關系。
慧能(638-713)
,本姓盧
。
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
慧能雖不識字
,但悟性極高
,針對神秀的偈語
,指出: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若塵埃
。主張“見性成佛”
,提出了“頓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頤(1017-1073)
,子茂叔
,北宋人。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頤所發(fā)揚
。
在道德修養(yǎng)上,提出了“主靜”的主張
。在學術思想上
,“援道入儒”,發(fā)揮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
朱熹(1130-1200)
,子元晦,又字仲晦
,號晦庵
,南宋人。
朱熹的學術思想繼承合發(fā)展了二程(程灝
、程頤)的思想
,被后世稱為朱程理學。
在知行問題上
,提出“知先行后”
,認為明白義理才能有所作為。
此外還有明朝的李贄
,明清之際的黃宗羲
,顧炎武,王夫之
,清朝的戴震等
簡介先秦諸子,評價百家。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
【解釋】諸子:指孔子
、老子
、莊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
、道家
、墨家、法家等流派
。后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用法】聯(lián)合式
;作賓語、定語
;指各種學術流派
【例子】王西彥《古屋》第五部:“我們決不拘泥統(tǒng)屬
,我們只以會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
、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
,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后才產(chǎn)生的私學
。
“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
,但也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
、孟子
、墨子、荀子
、老子
、莊子、
列子、韓非子
、商鞅、申不害
、許行
、告子、楊子
、公孫龍子
、惠子、孫武
、孫臏
、張儀、蘇秦
、田駢
、慎子、尹文、鄒衍
、晏子、呂不韋
、管子等
。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學者們便周游列國
,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zhàn)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
傳統(tǒng)上關於百家的劃分
,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
,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
、儒、墨
、名
、法、道」等六家
。后來
,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
,增「縱橫
、雜、農
、小說」等為十家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并認為:「諸子十家
,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后來
,人們去「小說家」
,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
,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
,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
、醫(yī)」
,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
、墨
、名、法
、道
、縱橫、雜
、農
、小說、兵
、醫(yī)十二家也
。」
儒家
儒家崇尚《周禮》
,認為人人安份守已
,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
,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
。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
。「仁」就是「愛人」
,君主要體民情
、愛惜民力,反對苛政
。若要實踐仁德
,需要「忠」和「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钢摇故潜M自己的本份
;「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
、「樂」
,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
,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
,以達致「君君
、臣臣
、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
,這就是正名思想
。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
。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
。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
,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顾J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
、羞惡
、辭讓、是非四種善端
,加以發(fā)揚
,便可成為仁、義
、禮
、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
,認為人與禽獸無異
,「饑而欲飽,寒而欲暖」
,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
,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
,為善去惡
。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
,社會便能安定
。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
、禮
、智
、信」,被歷代統(tǒng)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
,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據(jù)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chuàng)人物
,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周游列國
,先后到了衛(wèi)
、陳、蔡
、楚
、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
,但皆不得要領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
,心灰意冷
,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
,孔子已六十八歲
。自此以后,他潛心講學和著書
,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jīng)》和撰寫《春秋》
,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fā)生的大事,闡發(fā)儒家的價值觀
。
五年后
,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
,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
,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jīng)典
。
孟子
孟子名軻
,字子輿,又字子車
、子居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
,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
,招收弟子,并且游歷列國
,宣揚「仁政」
、「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
、宋
、魯
、滕
、梁等國,見過梁惠王
,齊宣王等君主
。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
,不合當時潮流
,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jīng)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
到了晚年
,孟子回鄉(xiāng)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
,公孫丑等
,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
。它的篇目是:梁惠王
、公孫丑、滕文公
、離婁
、萬章、告子以及盡心
。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
,又分成上
、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
。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
荀子
荀子,名況
,字卿
,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
,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
,戰(zhàn)國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
,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
、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
。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荀子曾經(jīng)游歷燕
、齊、楚
、秦趙多國
,后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
,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
,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
,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
。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
、加以發(fā)揮
,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
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
,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環(huán)不息
。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
,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脫
,不界限於形驅
,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
,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
,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爭不斷
,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
、逞智
、逞強、逞力
、回歸樸素
、無知的境界,以「無為」治理天下
,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終希望回復「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
,物極必反
。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
、「柔弱不爭」
、「順應自然」
,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
,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據(jù)一般記載
,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陽
,生卒年不詳
,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縣歷鄉(xiāng)曲仁里人
,謚聃
。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
。老子修道德
,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
。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zhàn)國時代的人
,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上下五千言
,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
、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
,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
。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
。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
、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
。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
,宋國蒙人
,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jù)《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
、齊宣王同時
。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后一直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