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熟悉中國古代史或者戰(zhàn)爭史的同學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個人都不會陌生,這四個人被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在編撰《千字文》的時候用這么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功績: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四位將領(lǐng)都崛起于戰(zhàn)國這個大爭之世,在這段時間里諸侯國林立、兼并戰(zhàn)爭紛起,戰(zhàn)爭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人們對此也逐漸習以為常,多以殺敵立功為榮,所謂時勢造英雄,咱們的戰(zhàn)國四大名將就這么應運而生。
提到戰(zhàn)爭多伴隨著流血犧牲,古人有詩云“一將功成萬骨枯”,作為戰(zhàn)將中的頂尖級別起翦頗牧手下的冤魂自然不在少數(shù),可以說這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名頭都是用累累白骨堆起來的。
白起,戰(zhàn)國時期秦國人,長于行伍,擅長用兵,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之膽寒。白起擔任秦國將領(lǐng)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經(jīng)歷大小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績,其中包括伊闕之戰(zhàn)、鄢郢之戰(zhàn)、華陽之戰(zhàn)、陘城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等經(jīng)典戰(zhàn)役。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應該就是秦趙長平之戰(zhàn)中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余萬,如果說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殺神我想一點也不過分。
和白起一樣,王翦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將領(lǐng),作為秦始皇的得力將領(lǐng),王翦橫掃三晉、攻滅楚國、南征百越,是秦始皇兼并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最大功臣。王翦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勇而多謀,與白起的血腥殺戮不同,他把韜光養(yǎng)晦用到了極致。在滅楚之戰(zhàn)中,王翦以逸待勞大破楚軍,擊殺出國名將項燕(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俘虜楚王負芻,一舉平定楚國。
廉頗,戰(zhàn)國末期趙國名將,大家對于他的記憶應該還停留在負荊請罪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上面,因而忽略了他的戰(zhàn)功。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趙王封他為上卿,長平之戰(zhàn)前期,也是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國軍隊,最后是趙王誤中秦軍離間之計改任紙上談兵的趙括才導致最后的慘敗,如果廉頗能一直主持對秦之戰(zhàn),局面當會大不相同。長平之戰(zhàn)九年后,廉頗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并進軍包圍燕都三月,逼得對方割地求和,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不過晚年的廉頗由于不得志,先后投奔魏國與楚國,最終老死于楚地。
李牧,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在軍旅生涯的前半段,李牧一直為趙國鎮(zhèn)守北境,抵御著來自匈奴的侵擾,在一系列的戰(zhàn)役中李牧大破匈奴,使之十多年內(nèi)不敢侵擾趙國邊境。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趙,趙王調(diào)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指揮趙軍反擊秦軍,李牧采取筑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大敗秦軍,憑借此戰(zhàn),李牧獲封武安君。
時間:公元前300—前250年
空間:中國陜西與印度半島北部
帝國的崛起,無不伴隨著殺戮。面對成山的枯骨,即便是阿育王的禮佛,也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雖然其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名將白起的霜鋒舍顱雖有幾分無奈,但更多的是自我救贖。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繼位,前期其母宣太后(羋八子)掌權(quán),以外戚魏冉為宰相,屢敗趙魏韓齊楚等各國;后期奪宣太后和魏冉等人之權(quán),拜范雎為宰相,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靠長平一戰(zhàn)徹底摧毀了六國的抵抗意志;公元前256年攻入洛邑,徹底滅亡東周。至公元前251年去世,在位長達55年的秦昭襄王為其后代一統(tǒng)六國鋪就了坦途。而這一切幾乎與一個人的名字密切相連,那便是有著“殺神”之稱的名將白起。
秦統(tǒng)一六國的努力并非一帆風順。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雖然令秦國成功瓦解了齊楚聯(lián)盟,并乘機削弱了楚國,但也招來了各諸侯國的嫉恨。公元前298年至前296年,齊國聯(lián)合韓、魏連續(xù)發(fā)兵攻打秦國,一度攻入函谷關(guān),但只是迫使秦割地求和,錯失了削弱秦國的最后一次機會。因為在此之后,秦將白起以其一系列的殺戮全面摧毀了六國的抵抗意志。
伊闕之戰(zhàn)立威名 。公元前296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的通道,率先對趙國發(fā)起反擊,魏國隨后派軍支援趙國。白起率10多萬秦軍與24萬趙魏聯(lián)軍對峙于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zhèn))。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愿率先出擊的弱點,白起以少量兵力鉗制實力較強的韓軍,以主力迅速擊敗實力較弱的魏軍,隨后夾擊翼側(cè)暴露的韓軍,全殲韓魏聯(lián)軍24萬人,攻占伊闕,迫使魏韓兩國割地求和。白起因功升任國尉。
而此前曾聯(lián)合趙魏遏制秦國的齊國此時卻暈了頭,在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后,萌生了雄霸天下的想法,于公元前286年出兵吞并了宋國,招致天下諸侯的不滿。公元前283年,燕將樂毅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聯(lián)軍攻入齊國,連下包括都城在內(nèi)的七十余城。原本還曾一度以“東西二帝”與秦昭襄王并稱的齊湣王被楚國將軍淖齒殺死。盡管依靠即墨守將田單的火牛陣擊退聯(lián)軍復國,但齊國自此徹底衰落,退出了與秦統(tǒng)一六國的競爭。
迫楚遷都獲封公。 公元前282年,楚頃襄王欲合縱各諸侯國伐秦。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奪取上庸、漢水以北大片土地。次年,白起再奪楚武城五座城池,后自斷后援,穿插到楚軍背后,開渠筑堤,引夷河水破楚國都郢,淹死城中百姓數(shù)十萬,逼迫楚國遷都至今河南淮陽。此后的楚國亦一蹶不振,無力再與秦抗衡。白起因公獲封為武安君、名震天下。
長平之戰(zhàn)封殺神。 齊楚兩強俱衰后,只有趙國因為有廉頗和藺相如兩位名臣而尚能與秦抗衡。公元前280年,白起奪韓國的光狼城;公元前274年,與趙魏聯(lián)軍大戰(zhàn)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兩戰(zhàn)斃殺13萬。但在公元前269年,秦軍在“閼與”和“幾”之戰(zhàn)中,因輕敵分別被趙將趙奢和廉頗擊敗,不得不派王子異人入趙為質(zhì),保證不再進攻趙國。三年后,趙惠文王卒,秦國再挑戰(zhàn)端。公元前265年,白起攻韓,破五城,斬首5萬;公元前264年,奪取韓國南陽太行道;公元前263年,攻占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其后,秦軍欲奪取上黨,與趙展開長平之戰(zhàn)。
駐守長平的趙國大將廉頗曾布置了空倉嶺、丹河和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但第一道空倉嶺被銳不可當?shù)那剀娧杆俟テ???紤]到秦國補給線長于趙軍,廉頗將全軍集中到丹河以東的第二道防線,筑壁堅守。此后,秦趙兩軍形成消耗戰(zhàn)。但廉頗原本看似正確的做法這是露出了弊端,因為趙國的糧食產(chǎn)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所以率先承受不了了的反而是趙國。在“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的情況下,無法繼續(xù)承擔大軍消耗的趙國決心增兵,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并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廉頗。此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拜白起為上將軍,傾舉國之兵增援前線。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在趙軍發(fā)起進攻時佯敗后撤,將趙軍引進包圍圈;隨后派奇兵繞到趙軍背后,奪取了趙軍第三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將長平趙軍與后方徹底切斷。斷糧64天后,趙軍在軍心動搖。趙括雖組織了多次突圍但均遭失敗,自己也被秦軍射殺。40多萬趙兵隨即降秦,被白起以“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為由全部坑殺。趙國亦從此元氣大傷。
邯鄲之戰(zhàn)招殺身。 白起本擬乘勝滅趙,但被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yǎng)為由阻止。公元前259年10月,因白起有病,秦另派人率軍攻趙邯鄲,遭趙舉國奮死抵抗。公元前257年,在趙平原君的游說下,楚魏兩國援軍先后抵達邯鄲城郊,但遲疑不前。幸得魏信陵君“竊符救趙”,三國聯(lián)軍才內(nèi)外夾擊,大敗秦軍。此后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四國聯(lián)軍收復魏趙兩國大片失地。
公元前257年,因邯鄲之戰(zhàn)慘敗,遲遲不肯奉命參戰(zhàn)的一代名將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自刎。后人考證,整個戰(zhàn)國時期共戰(zhàn)死兩百余萬人,白起一人便指揮殺掉百萬之眾,大小70余戰(zhàn)沒有敗績,因此稱之為“殺神”。
由于在長平和邯鄲兩戰(zhàn)中傷亡數(shù)十萬人,秦國亦元氣大傷,不得不暫停了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盡管如此,其他六國已經(jīng)被殺神白起的殺戮嚇破了膽,自此再也無力、亦無志與秦抗衡。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后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只能算是掃蕩殘余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武安天下勝孫吳。
朔風衰草卷旌鼓,鐵血黃沙入酒壺。
伊闋提師誅韓魏,長平立馬坑趙卒。
不聞風雨幽魂泣,橫頸霜鋒舍吾顱。
相對于東亞秦一統(tǒng)六國征途上的累累白骨,通過殺伐穩(wěn)住孔雀王朝根基的阿育王,居然依靠廣發(fā)佛祖舍利和主持佛教結(jié)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為佛教“護法之王”。
列國時代 。公元前7世紀前后,古印度文明在無聲無跡千余年后,突然進入列國時代,有16國之說,主要包括恒河流域的居薩羅、迦尸、摩揭陀等。公元前364年起,難陀王朝逐漸強盛,欲統(tǒng)一南亞次大陸北部,但在公元前327年一度被西征的亞歷山大擊敗。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推翻難陀王朝,在公元前317年希臘人撤出后,建立了南亞次大陸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國家——孔雀王朝。由于旃陀羅笈多出身于低種姓,主張“四種姓皆平等”的佛教在印度得到了較快發(fā)展。
種姓制度 。由于遠道而來的雅利安人在復興的古印度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與當?shù)赝林藚^(qū)別,發(fā)展出延續(xù)至今的種姓制度。全體國民分為兼具著宗教祭祀職責的婆羅門、以國王和軍政貴族為主的剎帝利、由商人和奴隸主構(gòu)成的吠舍、普通民眾組成的首陀羅四個等級。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卑賤職業(yè)的賤民。公元前6世紀后,主張“四姓平等”的佛教和耆那教得到更廣泛認可和傳播。其中,耆那教以禁欲著名,創(chuàng)建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就是一位狂熱的耆那教信徒。公元前301年,在傳位兒子賓頭娑羅后,旃陀羅笈多遁入空門絕食而亡。
黑阿育王。 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去世,原擔任西北地區(qū)總督的阿育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據(jù)佛教傳說,阿育王在謀殺兄弟姐妹有99人后奪取了王位。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正式登基。此后八年,他一直四處征伐、擴張大自己的領(lǐng)土,最終統(tǒng)一了除德干高原南部之外的印度半島大部。在征服羯陵伽國后,他曾親自書寫了這樣的碑文“在這一次戰(zhàn)爭中,羯陵伽有15萬人(畜)被擄走,10萬人在戰(zhàn)爭中被殺,還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傳說為為鎮(zhèn)壓民眾的反抗,阿育王還設立了“人間地獄”。
白阿育王 。但在那之后,深感殺孽深重的阿育王開始大力推崇佛教,最先做的就是分發(fā)舍利子,以弘揚佛法。傳說釋迦牟尼佛在拘尸城荼毗(焚燒)后,阿難等弟子從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包括頭頂骨、牙齒、中指骨,以及舍利子84000顆。在周邊各國欲興兵強奪時,一香姓婆羅門勸說各國不要因爭佛舍利而自相殘殺,并將佛祖舍利分成8份,分別由8個國家建塔供養(yǎng)。此為佛教舍利崇拜的開始。阿育王幡然悔悟后,取出分存在8座塔中的舍利,造84000琉璃寶篋和84000寶函分別盛放,并以84000匹彩覆蓋以示莊嚴,又令諸鬼神在各地同時筑起84000座寶塔供奉,以祈禱不再發(fā)生戰(zhàn)爭。其后,隨著佛教在世界的廣泛傳播,佛祖舍利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經(jīng)貴霜帝國由西域東傳至中國內(nèi)地。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些佛祖舍利隨中外僧人傳入我國。據(jù)高僧釋道世編著的的《法苑珠林》記載,我國唐代時有供奉佛祖舍利的寶塔19座。目前,除寧波阿育王寺外,其他包括保存有佛祖指骨舍利的陜西西安法門寺(唐代皇家道場)在內(nèi)的18座舍利函都已被后人打開。
公元980年,最珍貴的佛祖頂骨舍利由印度北部一高僧護送來到北宋時的金陵長干寺(今南京大報恩寺),于1011年安奉于阿育王塔地宮。
2010年,該塔被打開,其佛頂骨舍利被鑒定為真品。約公元前253年,因在華氏城主持佛教史上第三次結(jié)集,編纂經(jīng)、律、論三藏經(jīng)典,為佛教的發(fā)展立下不世之功,阿育王被佛教徒尊為“護法之王”。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孔雀王朝隨即陷入分裂并衰落。
“殺神”白起雖不能像阿育王一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其自刎也算是一種自我救贖吧!
本文為《世界歷史六千年》的外篇-——正在組稿中的《對表中華文明的世界》
?
將《三國演義》泛黃的書頁緩緩合上,靜靜的坐在椅子上,品著一茗清茶,慢慢地回想起書中的種種情節(ji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的軍閥紛紛割據(jù)一方,互相混戰(zhàn)。書中極力渲染的是忠,義,信,智,勇,涌現(xiàn)出了一批批名將,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關(guān)羽,于亂軍中救阿斗的趙云,當陽橋怒喝曹軍的張飛,百步穿楊的黃忠,“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的呂奉先。但他們真的是英雄嗎?他們在亂世之中殺死更多的是無辜的平民罷!在這個亂世中,很多人早已身不由己,很多人的命運早已不在他們自己的手中他們是隨風漂泊的野草,在這個亂世早已沒有他們的棲身之所。
他們在軍隊之中或許所希望的便是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罷,但這個亂世又怎會如他們所愿?趙云于亂世之中血染鱗甲,殺退無數(shù)敵軍,但這些血又何嘗不是那些人的父母的寄托之所在?或許,他們的父母只能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罷。趙云是為了保護阿斗,用的是更多的人來鋪滿前進的道路,身后面露猙獰的頭顱以及恐懼的眼神,道路上除了血還是血,路旁的樹木見證了這一切,不過,樹是不會說話的。
赤壁大戰(zhàn),火光照亮了整個天際,照亮了整個長江,東風呼嘯著,熊熊的大火燃燒著,無數(shù)的曹軍在火中 *** ,掙扎,無數(shù)的曹軍在水中呼喊,冰冷的東風吹刮著他們,熊熊的烈火讓他們戰(zhàn)栗,而這一切不過是孔明,公瑾,士元所導演的一場戲劇罷了。軍閥間的混戰(zhàn),普通人僅僅只是一顆顆棋子,生死由不得他們。統(tǒng)治者一聲令下,流血漂櫓,他們終究為他人做了嫁衣,他們成就了名將,但他們卻終為一抔黃土,尸骨散落著,他們歸無所依,他們的靈魂永遠地留著那個蕭瑟,凄清的地方。那些名將卻名震千古!
他們成就了名將,但名將又是什么呢?或許他們是英雄,但他們更是無情的儈子手,在奔騰的長江上,一定有無數(shù)的靈魂在暗自幽泣!
作者:李孟科
學校:宜賓三中高二15班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9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要不要選擇電網(wǎng) 看看這18位同學為···
下一篇: 金斯伯格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