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時,齊國之地發(fā)現(xiàn)了一幕極富戲劇的事情。當(dāng)時,韓信打敗龍且二十萬大軍之后,突然萌生要當(dāng)齊王的念頭。當(dāng)然,他并沒有直呼白要,而是找了一個借口這樣對劉邦匯報。
韓信是這樣給自己的野心披上美麗外套的:“齊人虛偽多詐,反復(fù)無常,而且又倚仗著南邊與楚為鄰,所以很難擺平他們。敬請漢王允許我當(dāng)假齊王,以便鎮(zhèn)定他們!”
所謂假齊王,就是齊國的代理王。這就奇怪了,為何韓信沒有要求劉邦封他為真王,而偏來個假王,是不是他太不自信了?
其實,不是韓信的膽不夠大,也不是韓信的實力不夠強(qiáng),而是韓信從來不做沒絕對把握的事。他在挖掘通往齊王之路中,必須也得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種策略我們又叫它兩全之策。
想想就可知道,韓信是以半要挾半商量的語氣向劉邦提出申請的,如果劉邦答應(yīng)他當(dāng)代理齊王,那遲早有一天也會轉(zhuǎn)正的。
但是,如果劉邦不識時務(wù),徹底絕他齊王之路,那就對不起了,以前你奪過我一次帥位,這次你再想來奪相,門兒都沒有。同時,你也別想叫我替你去攻打項羽了,甚至如果惹我不高興,我還有可能替項羽反過來抄你的老底呢。
韓信這招就叫虛張聲勢,探測虛實,進(jìn)退有余,實在是妙不可言。
然而,韓信這個所謂的兩全之策,到了劉邦這里卻成了一個兩難問題。
在劉邦看來,不管他是否答應(yīng)韓信,劉邦本人都虧本。首先,酈食其本來就搞定齊王了,齊王這個位怎么輪也輪不到你的,可你卻偏偏攻打齊國,害死了酈食其。這對你韓信來說是不虧什么,可是我劉邦不但虧了一個酈食其,又虧了一個盟友,更虧了一支軍隊呀,你韓信手里那些兵還是我叫蕭何從關(guān)中派出來給你用的呢。
其次,我劉邦整天被項羽追來追去,腳力都跑沒了,好不容易弄得相持不下,卻受了一箭,還差點(diǎn)沒命,現(xiàn)在好不容易療好傷,從成皋回到廣武堅持戰(zhàn)斗,你都不想著怎么來幫我扶我助我,卻一心想賴在齊國享受成果,高枕無憂地過你的好日子,這世界上哪有這等便宜之事啊!
所以說,韓信這個借口表面上看似合情合理,實際上卻是極有心計。
以有對計的話對付亦有心計的人,不是找抽嗎?
果然,當(dāng)韓信的使者向劉邦傳達(dá)請示時,劉邦當(dāng)即就暴跳如雷,拍著桌子就戳破了韓信的嘴臉:“我被項羽困在廣武哪里都去不了,日日夜夜地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你來幫我,你沒有半點(diǎn)表示也就罷了,竟然還想自立為王!”
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腦子里有幾根筋,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你又何必搞這種辱沒別人智商的動作呢?你這個請立假齊王的借口,不是想找抽就是居心叵測地挑斗!挑斗,那可是我劉邦一生中從未畏懼過的游戲,你以為你嚇唬誰呀。
劉邦對韓信隔空大罵出口,如果不出差錯的話,這肯定又是一場清理門戶的火并。
但是,就在這緊急關(guān)頭,劉邦還沒來得及再次跳起來對韓信的使者破口大罵時,只見張良和陳平不約而同地各從一邊狠狠地踩了劉邦一腳。
劉邦一下子愣住了,莫名其妙地看著旁邊這兩位謀略大師。
張良馬上附到劉邦耳邊,告訴他道:“目前楚漢相爭不下,形勢于漢十分不利,根本就沒有實力打消得了韓信自立為王的野心,不如就此順應(yīng)他的要求,好好善待他,讓他守住齊國,保持中立。不然,真的惹怒了韓信,萬一他偏向了項羽那方,那天下就不可收拾了!”
劉邦一聽,恍然大悟。
現(xiàn)在的韓信不是過去的韓信了,他的翅膀是真的硬了,動不得,更打不得了。既然如此,那只能暫時哄著他了,像哄狼狗一樣地哄著他,求他乖乖地蹲在圈里不出來咬自己人就萬幸了。
但罵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這叫劉邦再怎么收回來?
劉邦的回答是,我不但能收,而且還能收得特別的漂亮。
劉邦再次跳起來,高聲大罵韓信使者。
但劉邦的這次大罵,不要說使者,就是韓信在他面前也會甘心接受的,甚至還會當(dāng)場跪拜謝罪。因為劉邦是這樣對韓信使者罵的:“男子漢大丈夫,要當(dāng)王就當(dāng)真王,還當(dāng)什么假王呢?回去告訴韓相國,我刻好印后,馬上就給他送過去!”
真不愧為天下第一號變色龍,龍卷風(fēng)都沒有他轉(zhuǎn)得快!
果然,劉邦說話算話。春天二月,劉邦派張良給韓信送去了王印,韓信正式被劉邦封為齊王。
劉邦謂張良、蕭何、韓信為“漢初三杰”,其中韓信又有“兵仙”之譽(yù)。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劉邦若少了韓信,項劉之爭或許還要繼續(xù)。
劉邦當(dāng)亭長時,韓信正處在衣食無著的窘境中,正到處蹭飯。亭長是多大的官兒?我查了半天資料沒有結(jié)果,想必不會太大,頂破天也不會大過縣長,估計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長鎮(zhèn)長一類。劉亭長屬于白道黑道都能吃得開的角色,喝酒吃肉說點(diǎn)黃段子都不成問題,是不是村村都有丈母娘則不得而知,如有估計發(fā)妻呂雉不大能饒他。
此時,身高一米八左右,面容俊美的韓信,正好被屠夫逼得從胯下鉆過,在受漂母一飯之恩時又被老太太好一頓教訓(xùn),韓信血性一起就仗劍投軍去了。投的是項羽的部隊,做了項羽的侍衛(wèi)長。然韓信并不以武功見長,要不他完全可以一劍將屠夫劈了然后溜之大吉,之所以沒動武,可能是韓信不愿同匹夫玩命,也可能是沒有十足把握,怕吃眼前虧。
據(jù)此推測,項羽讓韓信當(dāng)貼身侍衛(wèi),并不是在乎韓信武功,而是覺得韓信身坯還算威武。項羽是何樣英雄,舉目四望,當(dāng)時天下能有幾人入他眉眼?因為他本人就是恨天天無把,恨地地?zé)o環(huán)的角色,要不他很有可能把天地攥在手里當(dāng)啞鈴?fù)妗?br>韓信在項羽手下仿佛潛龍在淵,抑郁不得志,聽說劉邦那邊正在招賢納士,他就無牽無掛地跳槽了。
劉邦打仗不行,打一仗基本輸一仗,起事前期靠樊噲、周勃一干故交,但這并不等于說劉邦見人就封官,見菩薩就磕頭。所以韓信來投,他也沒有太當(dāng)回事,給他個團(tuán)長營長的就把它留了下來。韓信頂頭上司夏侯嬰覺得韓信小伙子不錯,遂向蕭何推薦,蕭何暗中考察后又極力向劉邦推薦,劉邦依然不以為然。只有建議權(quán)沒有人事權(quán)的蕭何無計可施,韓信也有些灰心,準(zhǔn)備重新找老板去,跟著幾十個中下級軍官趁著月色逃了,這可急壞了了蕭何,來不及請假單人獨(dú)騎就追了出去。有人報告劉邦說蕭何也逃跑了,氣得劉邦一宿沒睡,在帳篷中罵了一晚上蕭何的娘。
蕭何回來了,劉邦問他,你跑什么跑?蕭何說我沒跑我追韓信去了。劉邦說這么多軍官開小差你不追就追這小小韓信?蕭何說,您吶如果就想當(dāng)當(dāng)草頭王我就讓韓信走了算球,您要想得天下就一定得把韓信留下來!
劉邦心動了:那我安排小韓個什么職務(wù)?蕭何說:大將軍!劉邦說那就叫他來吧。蕭何說,這怎么可以,大將軍豈是小孩子過家家的可以呼來喝去?于是劉邦令人建了拜將臺,選黃道吉日授了印信。韓信就正兒八經(jīng)地當(dāng)起了大將軍,幾仗下來無人不服。
韓信因此尾巴也稍稍翹了起來,有一次跟劉邦聊天,劉邦問韓信,你看寡人帶多少兵合適?韓信說,您帶個千把人,最多不能超過兩千人。劉邦接著問:那你呢?韓信答,我嗎,我當(dāng)然多多益善。上不悅!韓信趕緊說:陛下不善于將兵但善于將將呀!劉邦心說,這還差不多,瞧你小樣興的。
有了韓信,劉邦就基本上不需要親自帶兵打仗了,有時候玩玩票,但是一打仗還是照輸。有次跟項羽對掐又被圍在滎陽,劉邦傳令調(diào)韓信來救駕。韓信剛剛打敗齊國正意氣風(fēng)發(fā),就派使者向劉邦提條件,說齊國這地方的人奸猾偽詐,南面還有楚人虎視眈眈,您能不能讓我做個假王來彈壓彈壓?劉邦一聽頓時臉上勃然變色,大罵道:我困在這里危在旦夕,要你小子來救,卻在那里要自立為王……張良趕緊在桌子底下踢了劉邦一腳(當(dāng)然不重),并用手掩著嘴悄悄的說:現(xiàn)在這個樣子還怎么禁止韓信稱王?劉邦舉著的右手依然拍了桌子,繼續(xù)叫罵:瞧你小子這點(diǎn)出息,當(dāng)王就當(dāng)王,還當(dāng)什么假王?
這些事讓劉邦韓信之間結(jié)下梁子。到韓信滅了項羽,他的職業(yè)生涯也走到了頂峰,齊王自是當(dāng)不成了,降為淮陰侯,后來終于被呂后殺了,當(dāng)然是劉邦默許的。臨死前韓信總算省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項王已死,我固該烹。
這話說得很是經(jīng)典,但對韓信而言實在已經(jīng)太遲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能是盟友、功臣的注定宿命,歷朝歷代都有,鮮有例外。
歷來“飛鳥盡弓箭藏”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間思維中。所以總是用來解釋那些被誅殺的開國功臣們。比如,韓信!
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韓信有反心嗎?從目前史料上來看,韓信最多算“有反心,沒反膽”。證據(jù)就是韓信在平定了齊國后,給劉邦寫了封信:如今我雖打下了齊國,但這里卻是人心惶惶,而且齊國反復(fù)無常,緊鄰著楚國,所以我推薦我自己代理齊王,替你守著這塊地盤,這樣對以后的發(fā)展有利。
結(jié)果當(dāng)時劉邦就不高興,來了句:胯下夫,安敢稱王?一旁的張良偷偷踢了他一腳,劉邦立刻改嘴:“說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當(dāng)就當(dāng)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隨后,韓信帶兵直撲項羽的楚國,項羽也意識到了韓信的威脅,便想招降,被拒絕后,蒯通親自出馬,卻不直接勸說韓信,而是用相術(shù)說事,意思就是說,你韓信是老板的命,怎么還給劉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蓋主,這樣下去一旦項羽失敗,你也遲早會被劉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從此三分天下。
但韓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絕,滅掉楚國,讓劉邦當(dāng)上了皇帝。但哪知,劉邦最終真就找借口殺掉了韓信,以至于韓信臨死前大呼:恨不聽蒯通之言。
參看這段史料,韓信有反心嗎?應(yīng)該是有的,不然為何他索要齊王封號?為何又臨死前悔恨?其實就是恨自己沒有反叛劉邦的膽量。但無論怎樣,結(jié)果證明一切,由于韓信的確被冤殺,故而劉邦在民間的名聲是相當(dāng)不好,幾乎難以抬頭。
但歷史上的許多事情,其實都不可用對或錯,好和壞,這種非黑即白的標(biāo)準(zhǔn)來評定。同樣是劉邦殺韓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卻發(fā)表出了另一番言論,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對劉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給予支持!
事情要從尉遲恭說起。皆知尉遲恭對于李世民來言,那堪稱是定海神針,玄武門之變時,若沒有尉遲恭,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淵去當(dāng)太上皇,都是未知數(shù)。所以尉遲恭持此擁主大功,就開始飛揚(yáng)跋扈起來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當(dāng)著李世民的面揍了皇親李道宗,一拳下去差點(diǎn)打瞎李道宗的眼。當(dāng)時氣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幾天后,李世民就把尉遲恭叫來了,一番閑聊后,話題就轉(zhuǎn)入韓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讀《漢書》,越看越覺得劉邦太難了,其實他是一門心思的想保留那些開國元勛,之所以最終發(fā)展到了殺韓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為這些人憑借功高,總是不斷的觸犯法度。這不是劉邦的過錯,而是治國就應(yīng)法度嚴(yán)明,獎罰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國家?所以做臣子的要從韓信身上吸取教訓(xùn),務(wù)必嚴(yán)格要求自己。別事到臨頭了才追悔莫及?!?/p>
李世民借韓信被殺這事的一番話,立刻嚇得尉遲恭向李世民磕頭認(rèn)錯。同樣的一件事,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這種全新的解釋?里面除了規(guī)勸尉遲恭外,其實還藏著兩個道理。
其一、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和劉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稱是明君,所處的高度就決定了其視野絕非僅看到眼前。比如,劉邦殺韓信,是發(fā)生在劉邦的晚年。此刻對劉邦來言,漢帝國的傳承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韓信這樣的開國元勛,顯然劉邦的后代,是沒辦法駕馭的。劉邦在,韓信不反,若劉邦不在了呢?誰又能保證韓信?
其二、身份決定言行?;实鄹实壑g,屬于同一個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這些人的言行,絕對比咱尋常百姓要深刻或銳利。比如劉邦在得知韓信求封王時的第一反應(yīng),就相當(dāng)銳利,因為一葉知秋,所以明白韓信這是一種試探。即,我這么大功勞了,你劉邦咋表示???而李世民卻上升到了一種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遲恭,以理服人。效果卻都是,為了維護(hù)自身的統(tǒng)治需要。而民間的看法卻沒有這么多顧及,只一句話,飛鳥盡弓箭藏,看看人家張良……完全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韓信被殺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diǎn)。不過這卻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補(bǔ)關(guān)系。民間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統(tǒng)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鑒和互相作用,因而達(dá)到一種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雙方都安然。
在漢朝,漢高祖以罵人出名,罵人之狠之多同他的《大風(fēng)歌》一起流傳下來。成了人們的閑談話題?!洞箫L(fēng)歌》是有志氣有膽量的豪邁之歌,歷來激勵了無數(shù)的人勇往直前,建功立業(yè)。
至于漢高祖的罵人,在《史記》《漢書》幾乎無處不在。他罵人有點(diǎn)特別,越罵人越有人跟著他鞍前馬后不亦樂乎地跑。
在漢初除了留侯張良外,漢高祖對誰都沒有好臉色看。三杰中的蕭,韓二杰被他罵得慘,一死一囚,漢高祖的罵堪稱一絕。從他一登場于《高祖本紀(jì)》的那一刻,他的性格便被定格在罵人之上。他罵人的藝術(shù)效果驚人,越罵,別人越要跟著他跑,罵到后來,罵出了傳名后代的代表作品《大風(fēng)歌》,圈了一個打天下的沛縣集團(tuán)來,這就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了——就在于他罵出了名堂,罵出了成績。 讓人疑惑的是這罵人的背后總有點(diǎn)什么才對,不然別人罵敗事,他卻罵成事,就不得不承認(rèn)老祖宗罵人罵得底氣有理由,有點(diǎn)罵聲以外的其他東西了。 后人也跟著學(xué)閉口不言,開口就罵,但是學(xué)不來,似乎缺少了點(diǎn)什么東西。單純?yōu)榱R而罵,難及其項背。他的性格即是如此,喜歡楚制,不好書生: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酈生陸賈列傳》
由此可知,劉亭長依級而上,沛公,漢王,漢高祖一直到崩于未央宮前一天,還在罵呂后,罵御醫(yī),封了五十斤金讓醫(yī)者走了。并留下豪邁的謾罵一闕:
以布衣堤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高祖本記》
不治病,也不怕死,比他的老皇帝秦始皇強(qiáng)多了,看看這牛脾氣!
一,相國只為盡職責(zé),豈料君王起疑心漢高祖罵蕭何。為什么要罵蕭何呢?漢高祖在平定鯨布叛亂時,中了一箭,很痛苦很煩惱的,加上呂后與戚夫人爭寵爭位不可開交,后宮的事讓他心力憔悴。
漢高祖在回京的路上,碰上長安城附近的老百姓告蕭何的狀,告他強(qiáng)買民田房宅多至上千萬。 漢高祖接了狀紙,心中暗自歡喜,認(rèn)為相國適當(dāng)搞點(diǎn)腐敗沒有什么大不了。但是蕭相國不是搞腐敗的料,他腐敗搞成夾生飯,頭幾分鐘皇帝高興,后幾分鐘,惹得皇帝大聲怒罵,原因是蕭相國為民請?zhí)?,而且是請漢高祖的上林宛荒蕪的土地讓老百姓耕種 。漢高祖認(rèn)為相國請地討好老百姓,圖謀收買民心——這是漢高祖一直擔(dān)心的事情。
漢高祖登時就爆發(fā)了,有如潑婦罵街:好你個蕭何,一定是接受了奸商的財物,跑來要老子的上林宛,拿去討好他們,你倒底要干啥,嗯?
結(jié)果是蕭相國下獄,若不是群臣相救,會關(guān)死在牢中。因為漢高祖這時疑神疑鬼非止一日。其實這件事蕭相國沒錯,干的是自己份內(nèi)的事" 在其位謀其事", 但漢高祖不這么認(rèn)為,他從巴蜀漢中一出來,就隔三差五地疑心蕭相國在巴蜀漢中關(guān)中經(jīng)營根據(jù)地時收買民心。
蕭相國是把俸祿,封邑收入,蕭家十五歲的男人全送給前線去為漢王打仗,可是漢高祖還是不放心。 最后借口上林宛墾荒一事,治了蕭相國牢獄之罪。但過了幾天,當(dāng)著眾人的面又賠禮又道歉,并且承認(rèn)自己是桀紂一類的帝王,這自喻也太出人意料了。把蕭相國給感動得走路不穩(wěn)了。
二,周公吐哺民歸心;漢王吐哺罵酈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話暫不說,漢王吐哺,痛罵酈生倒是記裁確鑿。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膘妒桥婀z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qiáng)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旻,四通五達(dá)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nèi)應(yīng)?!膘妒乔册B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夺B生陸零列傳》
開頭就罵,一罵之后聽對方說得有理,馬上改變惡劣態(tài)庋,腳也不洗了,聽了老頭話中有干貨,正色而恭敬。及至言行一致,拿下陳留,封酈生為廣野君。這是沛公的最大權(quán)限。由此節(jié)可知,只要有才,無論是誰都可以在沛公手下拿個飯碗。
酈生被沛公罵,他聽得出沛公的弦外音,只要有才干,由你怎么干,有干貨求之不得。 酈生七十余挨五十歲的人罵,傷不了他!他知道這個主子的性格,不計較。
后來,酈生又挨了一次罵。也是被漢王左一個豎儒右一個豎儒地罵。罵了之后還是該用就用,人才從來是緊俏貨,不嫌多。
漢王對張良說,子房吶,酈生給寡人說,讓我復(fù)立六國后代為王。這樣秦軍就會分散軍隊去打,這樣秦軍力量分散,我的壓力不就減輕了嗎?印已經(jīng)刻好了,馬上發(fā)出去。張良一聽馬上喊停,說萬萬使不得,他們得了土地王位一走了之,誰還和你玩,還同你一塊兒打天下,千萬要不得。漢王一聽嚇了一跳,推開桌子,吐出飯菜,大罵酈生一頓。
漢王啜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爾公事!"令趣銷印《留侯世家》
三,魏豹不同沛公玩,只因被罵心頭寒漢王糾集五諸侯去搶了項羽的彭城。項羽大怒,回來打散五路軍隊。大家一看風(fēng)頭倒向項羽,漢王派韓信打敗鄭昌奪了韓國。 派酈生去做魏王的思想工作,魏王說,人生只有那么幾天,一晃就沒了,漢王罵諸侯如罵豬狗,我不想同他玩了。漢王沒辦法,讓韓信又拿下魏國,把魏王全家俘虜。
由此而言,漢王看不起其他侯王已不是一天兩天了。魏豹是寧可亡國,也不同劉邦在一塊兒,可見劉邦罵人之狠,修養(yǎng)之低,讓貴族出身的王胄后代受不了。
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jié)也,吾不忍復(fù)見也?!膘妒菨h王遣韓信擊虜豹於河?xùn)|,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
漢王刀子嘴,恐怕更是刀子心。這次連人家的小老婆也歸了自己在織室打工 。
四,迎奉高祖盡阿諛,身在厄運(yùn)思忠臣漢七年,韓王信反叛,高祖杗自帶兵去平叛,到了晉陽,聽該韓王信與匈奴欲共同迎擊漢軍,皇上大怒,派使者出使匈奴。匈奴人藏匿了他們的壯士肥牛馬,只把老弱及羸畜放出來。漢朝使者十多次往來,都說匈奴可從攻擊。 但劉敬回來說不可以攻打匈奴,他堅信匈奴人在耍花招。
(劉敬的歸宿地,在今陜西)
上使劉敬復(fù)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笔菚r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馀萬兵已業(yè)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毙迪稻磸V武。
漢高祖不聽劉敬之言,追到平城,匈奴果然鉆出奇兵包圍高祖于白登山,七日然後得解圍。高祖至廣武,放了劉敬,說:
“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p>
乃封敬二千戶,為關(guān)內(nèi)侯,號為建信侯。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后來劉敬建議和親,為漢初兩國關(guān)系緩和,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五,韓信本為鎮(zhèn)齊地,橫遭漢王罵豎子韓信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齊國,一戰(zhàn)擊敗歷下軍二十余萬,齊王大怒,把酈食其"烹之"而解心頭之恨。
酈食其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他怪誰呢?怪韓信嗎?人家也是奉命而為,怪不上!怪蒯通嗎?也怪不上,看來這刀口上添血的營生遲早會出事。他不知道該罵誰?反正罵了一句經(jīng)典" 遂成豎子之名" ,這豎子是誰呀!韓信嘛?
這是酈生罵韓信是"豎子",看來韓信情商比較低,與眾人關(guān)系相處不大好。酈生罵他,漢王也罵他。漢王是跳起腳來罵韓信。因為韓信要當(dāng)假齊王。 漢王就咒罵:老子在這里天天盼你來救,你龜兒子倒為什么,反而要當(dāng)齊王 。要不是張良陳平踩他一腳,韓信使者一回去,恐怕就要翻天了。漢王差點(diǎn)激化矛盾,要是韓信自立倒無所謂,一旦倒向楚國,漢王就玩不起了。漢王立刻悟出了被踩的緣故,又大罵:當(dāng)什么假齊王,要當(dāng)就當(dāng)真的,子房你明兒帶了文書去立韓相國為齊王……
漢王這點(diǎn)悟性,讓他屢屢反困為順,走出困境。有些人把漢高祖左一個流氓,又一個潑皮地罵,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漢高祖其實能從千萬逐鹿英雄中走出來,與項羽爭權(quán)天下而且爭勝了,也確實有雄才偉略。才情智商非比常人。
其他還有"一出函谷定九江,憑甚折了隨何功"的隨何,不但挨罵,還要縮水人家的功勞。滎陽對戰(zhàn),漢王羅織項羽十條罪,惹得楚軍要烹殺太公,肝火一旺,直沖宵漢。在趙國駐蹕時大罵女婿張敖,貫高等聽不下去要造反,忠之直臣不忍主子受侮而起逆心。聽不得馬下治天下的言語,又叫陸生寫《新書》 "治國安能事詩書 , 罵出陸賈著文章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漢高祖劉邦的罵聲,是走一路罵一路。太多的困厄擺在面前,在秦朝服務(wù), *** 只顧剝削民眾和役使基層干部,反秦之后,東依西靠,先投項梁,再依懷王,后被踢出楚國中央,帶兵不上萬去攻取秦朝首都,這是驅(qū)羊入虎口!但他沒法,先入關(guān)該當(dāng)關(guān)中王,但項羽不給,窩心當(dāng)了漢中王,以后與項羽為敵,屢起屢敗……看不見出頭之日,心頭無時不煩,罵人也就成了生活中的部分,更何況晚年的妻妾不和,異姓王叛亂,兄弟無能,兒子幼弱……沒有不操心的,壓力山大。
漢高祖這時也就只有靠罵來發(fā)泄心里的焦慮了,減輕心頭的壓力了,面對復(fù)雜的時局,也許痛罵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減負(fù)節(jié)能的方法。
漢高祖(7)漢王(4)相國(1)
韓信平定齊國之后,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fù)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shè)立一個代理王來統(tǒng)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dāng)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西楚霸王·項羽信上書內(nèi)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jī)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fā)生變亂?!眲罱?jīng)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diào)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齊國失利,龍且戰(zhàn)死,使項羽非??只拧E身炫_人武涉前去游說韓信反漢與楚聯(lián)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shù)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zhí)嫖肄o謝項王的美意?!?/p>
最后韓信就沒有反劉邦,和劉邦一起滅了項羽。
擴(kuò)展資料:
故事背景
韓信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zhuǎn)投劉邦,經(jīng)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后經(jīng)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彭城兵敗后,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后又平定了魏國。之后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戰(zhàn)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
之后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后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之后韓信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lǐng)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的原因:
韓信在垓下之戰(zhàn)前劉邦沒正式封他為王他就不發(fā)兵。當(dāng)時,劉邦戰(zhàn)事到了十分要緊的關(guān)頭,需要韓信去救援,韓信卻先自立為齊王,然后要挾劉邦封王。也就是說,韓信是先自稱齊王,而并非真正得到劉邦認(rèn)可,所以用“假”。
結(jié)果
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lǐng)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于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shù)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lián)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fā)動對項羽的最后合圍,垓下之戰(zhàn)隨之開始。韓信受封齊王,回援大軍救助劉邦,以至最后軍事鼎力輔助消滅項羽。
-韓信(漢初三杰之一)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9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