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從儉治奢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建立后,他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627年,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nèi)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極為罕見的英明君主。他富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無與倫比,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一直被后世傳為佳話,并被視為理想時代的化身。貞觀年間,政治清明,官吏清廉,這無疑是成就“貞觀之治”的前提。司馬光在其名著《資治通鑒》中指出:“古人有言:君明臣直?!龕郝勂溥^,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這段話意思是說,君主好惡影響著臣下好惡。唐太宗即位之后,以史為鑒,以身作則,厲行節(jié)儉,力戒貪奢。由此看來,貞觀時期官吏大多崇尚清廉,與唐太宗不無關(guān)聯(lián)。
唐太宗要求別人從儉戒奢,自己更是身體力行。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對身邊侍臣說:“自古帝王凡要大興土木,必須合乎人民的意愿。以前大禹開鑿九山、浚通九江,耗費巨大人力,卻無人埋怨,就是因為合乎人民的共有利益與意愿。秦始皇營造宮室而招致非議,就是因為他為了滿足私欲,而不與民眾共享。我最近想建造一座宮殿,材料已經(jīng)準備齊全,但想到秦始皇的教訓(xùn),又不得不作罷。大凡雕鏤器物、珠玉服玩之類,如果肆意追求、驕奢淫逸,那么離滅亡就為期不遠了。因此,自王公以下,住宅、車服、婚嫁、喪葬等,凡是按照官位品級規(guī)定不該享用的,應(yīng)一律禁止?!?/p>
唐太宗即位后,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jīng)戰(zhàn)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復(fù),崇飾一新。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xùn),“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濕,夏暑秋涼,容易引起舊病復(fù)發(fā)。貞觀二年(628年),有公卿大臣從愛護他的健康的角度出發(fā),上奏唐太宗:“按照《禮記》規(guī)定,仲夏之月,皇上可以到高臺筑成的樓榭居住。如今夏熱未退,又面臨秋雨,皇室陰暗潮濕,請營造一閣樓供陛下居住?!碧铺诨貞?yīng)說:“我患有氣疾,確實不適宜住在地勢低而且潮濕的地方。但是我若同意你們的請求,大興土木,必然靡費人工與錢糧,耗費很多財物。昔漢文帝起露臺,因惜十家之產(chǎn)而停建,我的功德遠遠不及漢文帝,而建新宮的費用又超過露臺,耗費財物超過漢文帝,這哪里合乎為民父母應(yīng)該遵循的原則?這不是為天下之君應(yīng)做的事。”大臣們再三奏請,唐太宗堅拒不準,此事才作罷。不僅如此,在洛陽遭受水災(zāi)時,百姓房屋被沖毀,太宗還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受災(zāi)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陽宮殿被大水沖壞后,只是稍加修繕而已。唐太宗嚴明規(guī)矩,此后二十年間,整個社會風(fēng)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百姓無饑寒之苦。
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之初,吸取了隋煬帝貪暴奢侈而亡國的教訓(xùn),認真推行了一套節(jié)儉戒奢的國策,從而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貞觀中期,大唐國力日益強盛,形勢一片大好,唐太宗逐漸淡忘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勵精圖治的銳氣有所減弱,滋生了帝王的奢侈之心。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常因生活供應(yīng)不好,發(fā)脾氣斥責(zé)臣下。宰相魏徵知道此事后,就當面提醒他說:“當初隋煬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獻美味佳肴或供奉不精而責(zé)罰臣下。如此無限制追求享受,使百姓負擔過重,結(jié)果很快滅亡。陛下豈能效法隋煬帝呢?現(xiàn)有的供應(yīng),如果知足,看起來也不錯;如果不知足,即便再奢侈一萬倍,也難以滿足?!碧铺诼犃?,幡然醒悟,禁不住感嘆:“沒有你,我聽不到如此良言呀!”針對唐太宗李世民逐漸暴露出追求奢侈享受的苗頭,忠臣魏徵看在眼中,急在心中。貞觀十三年(639年)四月,魏徵寫了一份《十漸不克終疏》的奏章,詳細總結(jié)了貞觀以來的政治得失,直言不諱地指出唐太宗身上存在十個方面“漸不克終”(不能善始善終)的弊病,勸諫唐太宗要克服奢侈縱欲、喜歡游樂、用人憑好惡、不專心治國等缺點,繼續(xù)保持貞觀初年節(jié)儉、簡樸、謹慎的作風(fēng)。勸諫李世民執(zhí)行節(jié)儉的政策要善始善終,決不能半途而廢。
接到奏章后,李世民越看越感到言之有理,這份力透紙背的奏疏,深深地打動了唐太宗。于是他誠懇表示要悔過自新,并下旨將魏徵的那份奏章寫于自己室內(nèi)的屏風(fēng)之上,“朝夕瞻仰”,以便早晚能看見,不斷警示自己,時時提醒自己要善始善終。正是因為魏徵等人及時勸諫,使得唐太宗能夠克己自省,虛心納諫而且聞過即改,躬行節(jié)儉,君臣同心才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后人將寫有這份奏章的屏風(fēng)稱作“戒奢屏”。
作為君主,唐太宗不僅嚴于律己,而且注意對大臣們進行戒奢倡廉的教育。唐太宗告誡大臣們莫做貪官的言論,大多記錄在《貞觀政要》里面,其中不乏至理名言:“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聞,心中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zāi)害,長守富貴矣?!碧铺诓焕榻艹龅淖兏镄皖I(lǐng)袖,不僅為建立大唐王朝立下首功,而且通過一二十年治理,就在蕭條、破敗的隋末亂世之后締造出一個國泰民安、國威遠揚的貞觀盛世。究其成功的秘訣,關(guān)鍵在于貞觀君臣就共有動機、價值和目的達成共識,使君臣之間可以發(fā)生良性互動,彼此及時糾繩校正,為合乎道德的共同愿景施以正能量。他們懂得“長守富貴”取決于國家長治久安,而國家長治久安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因為民眾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施惠于民,為政必須清廉,不可與民爭利。也正是因為崇儉尚廉的大氣候,使得唐太宗在治理貪腐上舉重若輕,得心應(yīng)手。
工部尚書殷綸曾帶一巧匠揚思齊入宮,欲制造木偶戲取悅于太宗,太宗不但不賞光,反而訓(xùn)斥了他一頓并免去他的官爵。唐太宗專門下令,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物,以防擾害百姓,助長君王的奢侈之心。懲治貪吏他有軟的一手:長孫順德收受絹匹賄賂,陳萬福侵占驛站麥麩,他就分別在宮殿之上公開賜予絹匹、麥麩,當眾羞辱貪官,以喚起他們的廉恥之心,從而悔過自新。懲治貪吏他也有硬的一手:滄州刺史席辨與長蘆縣令李太辨恣行貪腐、狼狽為奸,在京城被斬首示眾,唐太宗要求各地在京辦事的官員前往觀看,警示他們引以為戒。再者,他們深刻意識到貪污具有導(dǎo)致亡國喪身的危害性,故而在價值觀上以“不貪”為寶、以廉潔為榮;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他們恪盡職守,而不計較個人所得。像魏徵、岑文本、戴胄、溫彥博等人雖官至宰相卻十分清苦,心力傾注于治國理政,懷德自重,清廉自守,從不謀求俸祿之外的利益。
正是由于唐太宗帶頭節(jié)儉,反對奢侈,影響了許多大臣,唐太宗及諸大臣崇儉尚廉,深深地影響了當時各級官吏的榮辱觀與價值取向,從而在朝廷及官場形成崇儉尚廉的風(fēng)尚。在貞觀君臣中,崇尚節(jié)儉蔚然成風(fēng),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貞觀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達到鼎盛,為世界矚目。
唐太宗深知,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極易滋長驕奢逸樂的思想。從即位起,他便注意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戒奢從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增強國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分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wù)農(nóng)、閱武、崇文等,頒賜給太子李治。唐太宗在《帝范》第八篇崇儉中寫道:“身處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應(yīng)常存節(jié)儉的美德,只有這樣,才不會傷財害民,壞政敗國;尤其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之后,就更應(yīng)該時時事事以節(jié)儉為準繩來警誡自己,否則,國運就要衰微,社稷也必定傾覆。古代的圣王,雖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們,常常用茅草蓋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柞木立了柱子,都不去砍削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車船也沒有裝飾彩繪,穿的衣服也一點都不華麗。不僅如此,他們還不去建造高大豪華的廳堂,而且連吃飯都只圖飽腹,不求味美。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憎嫌榮華,討厭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節(jié)儉的風(fēng)尚為天下百姓作榜樣。于是,風(fēng)俗純正厚樸,鄰人和睦相處。因此,驕奢還是節(jié)儉,是榮辱的開端??!驕奢還是節(jié)儉,關(guān)乎平安和危亂,而這一切都是由人自身決定的。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運就會長久地延續(xù)下去。相反,欲望橫流,就必然要生出兇亂。所以,丹桂盡管美艷芬芳,假使生出蠹蟲,最終也會變成朽木;紅色的火苗雖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細微的煙塵所覆蓋,終究也將熄滅。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不防微杜漸,始善敬終,驕奢就會不招自來,惡欲就要急速生長。驕奢和惡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就勢必要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慘劇。夏桀商紂因為縱肆情意,倒行逆施,從而引火燒身,自掘墳?zāi)?;唐堯虞舜卻因為約己修身,順乎民心,從而使帝業(yè)輝煌,江山永續(xù)。比較一下桀紂的敗亡和堯舜的興盛,難道不應(yīng)該更好地躬行節(jié)儉嗎?”
同時李世民告誡太子李治說:“你應(yīng)當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當作榜樣去效法?!薄叭舫缑酪詮V德,則業(yè)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yè)傾而身喪?!薄耙粐舨蛔⒁夤?jié)儉,驕奢淫逸,不要說政權(quán),最后恐怕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保。一定要謹記?!碧铺谕砟攴词『涂偨Y(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可謂是精益求精。
太子李治即位之后,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輔佐之下,按照《帝范》所提出的要求去做,繼續(xù)推行貞觀晚年一度中斷過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以及“貞觀之治”所體現(xiàn)的“仁政”原則。在他統(tǒng)治30余年的時間里,承太宗之勛業(yè),把“貞觀之治”繼續(xù)推向前進,成為有道的守成之君,沒有辜負太宗的遺愿與囑托。永徽初年,政局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繁榮,所以后世史家稱之為“永徽之治”?!坝阑罩巍迸c“貞觀之治”相連,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帝范》這份政治遺囑和帝王家訓(xùn)的現(xiàn)實影響。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李治也奠定了自己在歷史上應(yīng)有的地位。
太宗即位后嚴令制止沿襲隋朝盛行的厚葬之風(fēng),禁止厚葬。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xí)俗,明確提出要求,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于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
唐太宗本著節(jié)儉的精神,對自己的陵寢也預(yù)先作了安排,親自制作規(guī)格,“因山為陵”“容棺而已”。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自己死后,子孫“從俗奢靡”。唐太宗離世后,殉葬品也比較儉約,體現(xiàn)了他的崇儉精神。唐玄宗時,高力士曾進入太宗陵墓寢宮,“見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木篦一,草根刷子一”,不禁贊曰:“先帝隨身服用,唯留此物。欲將傳示子孫,永存節(jié)儉?!毙诼牭礁吡κ康膮R報后,親自前去查看,見物“肅靜如不可勝”,即命史官記載下來。在唐太宗的影響下,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jié)儉的風(fēng)氣,出現(xiàn)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于生前生活儉樸出了名,死后家里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像樣的正屋。(供稿:虞城縣紀委)
來源:商丘市委網(wǎng)信辦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9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