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大陋俗就是婦女的纏足,當時的男人們對小腳趨之若鶩,誰家的女人腳大,都會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笑柄,正是在這種風氣下纏足之風日盛。
纏足相傳始于南唐李后主的舞姬窅娘,李煜宮中寵妃很多,窅娘為了吸引他的注意,用三尺長綾纏裹自己的雙腳,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的芭蕾舞一樣,裹小的腳跳起舞來美如盼兮,深得李煜歡心,命人用金子為她打造蓮臺在上面起舞,從此女人的腳又被稱為金蓮,但這只是傳說,并無真憑實據(jù)。
從后世挖掘的古墓來看,纏足之風也是在宋元之世才開始流傳,但宋代之時,纏足也僅限于貴族舞妓等少數(shù)人等,而且也并不像我們看到的清末的三寸金蓮那么纖小,用現(xiàn)代詞來形容,就是微整形,對腳部的微整形,用布條控制不讓腳長的過寬過大,稍加約束,穿上一種名為錯到底的尖頭秀鞋,這樣看起來十分秀美,理學家朱熹特別推崇婦女纏足,認為這樣對婦人易于控制,有利于推行三從四德。
元朝建立后纏足之風越刮越烈,元朝末年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以大腳為恥的現(xiàn)象,朱元璋的皇后馬氏因為沒有纏足,被人制成燈謎嘲諷為淮西婦女好雙大腳,進入明代以后,天下承平,文人墨客開始推崇婦女纏足,明代的著名小說《金瓶梅》里面就描寫了很多西門慶和幾位夫人丫鬟“玩蓮”情形,
明朝末年,蜀中婦人流行一種厚底繡鞋,在鞋底摳出梅花圖形,裝上香粉,每走一步都會留下梅花烙,被稱為步步嬌,張獻忠殺入四川,見這里的婦女個個都是金蓮三寸,命手下士兵每人獻小腳十對,轉(zhuǎn)眼成都成了人間煉獄,大西兵見到婦人就直接砍腳,不到半天功夫就堆積如山,張獻忠命人堆成寶塔形狀,挑最小的一雙做塔頂,然后命令放火焚燒,美其名曰“敬天燭”
到了清朝時期纏足更是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康熙皇帝屢次下旨禁止纏足,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越纏越烈,一些遠在西北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也開始纏足,最后到了不纏足女子難以嫁人的程度,就算纏的腳稍大都會親戚鄉(xiāng)黨傳為笑談,其母更是難以抬頭以為恥,夫家也會覺得辱沒門楣,女子則低顏自覺形穢,
1840年以后,清朝的局勢動蕩,1851年太平軍在金田起義,為了適應(yīng)戰(zhàn)斗需要,太平天國反對女子纏足,他們攻占的城市開始強迫婦女放足,不論年齡大小一律解纏,編入女營,讓婦女承擔了割稻、收麥、挑磚、負米、劈竹簽等重體力勞動。這讓已經(jīng)纏成小腳的婦女們苦不堪言,自盡者甚多,這種用暴力強制的放足運動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也煙消云散,
1870年后各沿海口岸有大量的傳教士涌入,他們設(shè)立教會,在教會里他們勸導婦女放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立德夫人,他在上海設(shè)立天足會,設(shè)立基金,籌集募捐,鼓勵當時的婦女放足,她還沿長江向中國的中西部地區(qū)推行她的放足主張,但當時的國人對外國人都很排斥,立德夫人的行動只是在上海廈門收到一些效果,在一些小城沒有人敢放下世俗的偏見給家里的女人放足,
1901年慈禧太后下旨,勸止婦女纏足,一些維新派開始讓女人扔掉裹腳布,各地方督撫也都出臺了政策,鼓勵婦女放腳,并且分發(fā)宣傳手冊,進行大肆宣傳,在大城市里很多婦女解放了雙腳,但是其他地區(qū)仍然有眾多婦人纏足,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嚴令各地區(qū)婦女不得纏足,還成立了糾察隊,下到鄉(xiāng)里去檢查誰家的女孩還在纏足,但習俗根深蒂固,鄉(xiāng)間婦人都認為小腳最美,仍然不愿放足,鄉(xiāng)間男子也愛娶小腳女子,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山東四川云南等地纏足風俗仍然流行,當?shù)毓匍L雖一再嚴禁, 卻無實效,后來經(jīng)過調(diào)查,這些地區(qū)流行童婚,即同年定親,男方要求女家必須纏足,否則就不迎娶或者不送彩禮,這使得女方不得不繼續(xù)纏足,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云南通海地區(qū)還有婦女纏足,在政策的感召下和大環(huán)境的改變,終于使得纏足這一習俗在徹底消失。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01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原創(chuàng)朱元璋為何先打陳友諒后滅張士誠
下一篇: 古人講"出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