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
,今天的微信,又是和你聊聊歷史。估計喜歡歷史的讀者朋友
,不少已收藏《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套書。其中第九卷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生動展示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其視角新論迭出,不乏爭議。以元代為轉捩點,中國從周到宋的“東亞舞臺”時期結束
,明清已經進入“歐亞舞臺”時期。海外貿易使傳統(tǒng)的“由國家壟斷與外國交流”的朝貢體系發(fā)生改變。,自制的清朝|現(xiàn)代中國繼承的,更多的是清朝遺產.png" />
明朝就像一個黑洞一樣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
,可以看看文末的延伸閱讀。歐亞舞臺上的中國
尹敏志
1584年
,耶穌會日本會長卡布拉爾(F. Cabral)上書葡萄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建議他從印度、菲律賓、日本等地征召一萬多名基督徒組成武裝艦隊,攻占中國東南沿海,一舉扭轉傳教活動在遠東遲遲打不開局面的窘境。按卡布拉爾的計劃,基督軍可以憑借的,除了威力強大的火炮外,還有諜報人員,即已經在廣東傳教的利瑪竇、羅明堅等耶穌會士:“屆時他們已掌握(漢語)書寫,可以提供必要的情報。”但此時菲利普二世正忙于組建稱霸歐洲的無敵艦隊
,未采納這一建議。同一時期的豐臣秀吉則在統(tǒng)一日本后豐臣秀吉
來自海洋的力量,竟可以撼動中央帝國的根基——在明代之前
在講談社中國史系列的第九卷《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中,作者上田信指出:“蒙古帝國的成立迎來了中華帝國集散離合這一自我擴張過程的終結
明初,朱元璋試圖以紙幣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但卻很不成功
英宗正統(tǒng)元年(1436)
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曾指出,法國重農學派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
十五
、十六世紀明代的幣制改革恰逢歐洲地理大發(fā)現(xiàn),加上冶煉技術的進步,世界白銀產量直線上升。暴富的歐洲上流社會階層對東方奢侈品的需要,與明代城市商業(yè)對白銀的渴求一拍即合。此時的明朝就像一個黑洞一樣,源源不斷地從美洲、歐洲和日本吸收白銀隆慶元年(1567)年
互市體系的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則是間接促成了建州女真的興起
。明代中后期的城市富裕階層所鐘愛的黑貂皮,產地在遼東。女真人領袖努爾哈赤“控制了中國東北部的毛皮、高麗人參等貿易,獲得了明朝禁止出口的農具等鐵制品,又從朝鮮等地獲得耕牛…依靠農具、耕牛、奴隸的組合在平原地區(qū)開展農業(yè)生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在與女真人持續(xù)近三十年的戰(zhàn)爭中,最讓明政府頭疼的就是軍餉
。萬歷三大征——寧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鮮之役——已讓財政捉襟見肘,此時不得不向民眾加派練餉、遼餉。屋漏偏逢連夜雨,十七世紀初,西班牙和日本政府同時限制對華貿易明朝最終被興起于北方中原地區(qū)的農民起義軍推翻并非偶然
。在明朝與海外的白銀貿易中,經濟上受益的主要是江南地區(qū),北方的傳統(tǒng)農業(yè)則日漸凋敝。崇禎年間氣候反常,北旱南澇。但區(qū)別在于,浙江等地發(fā)生水災后,市場會自動調節(jié)糧食供需:“假設某地方歉收,糧食不足,若市場原理也就是供需平衡發(fā)揮作用,容易欠缺的糧食價格就會飆升,地主看價賣貨,將儲藏在倉庫中的糧食拿出來賣,商人也應該就不再運貨到外地而是就地販賣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但在北方陜西
、河南發(fā)生旱災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由于來自海外的白銀集中在南方,政府征稅又只認白銀不認銅幣傳統(tǒng)其實往往是比較新的
明朝的絕大多數時期都不閉關鎖國
;到清朝時海洋才徹底“受控于陸地政權的管理”清朝入主中原后
(發(fā)表于第668期《經濟觀察報》)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點擊購買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簡體版十卷)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
叢書自上古到近代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網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不但大勝還能抓俘虜" rel="prev">
原創(chuàng)敵軍優(yōu)勢兵力大掃蕩怎辦 我軍不打···
下一篇:
原創(chuàng)共患難容易同享福卻難、文武百官的數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當庭表示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