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元 王寧生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484期
周赟(1835—1911)
,譜名裕赟,字子美,號蓉裳,又號山門,寧國縣人。同治三年考中舉人,揀選知縣
。擬任廬江縣教諭,未到任。在家鄉(xiāng)設(shè)館教學(xué)
,興義倉
,立冢墓,捐田
,立保嬰堂
。為人修譜,必推還潤筆費
,專門用于置產(chǎn)保赤堂
,制定章程
,立約“永禁溺女”
。光緒十三年任青陽縣訓(xùn)導(dǎo),兼理教諭
。光緒十七年
,主修《青陽縣志》,潤筆費百金
,全數(shù)捐興育嬰堂
。他在修《青陽縣志》考證史料時得出:“青陽之立國始少昊”“其地則少昊故宮”。即今日青陽縣為遠古時青陽國
,此即青陽縣名之由來
。故青陽縣的歷史當(dāng)在五千年上下,與華夏同齡
。青陽人因周赟之定論
,深感無比自豪。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周赟遭人誣陷
,撤任青邑,奉上諭交部議敘
。青陽文武士紳七次上書
,為其辨冤,力求回任
。
周赟與清光緒《九華山志》(上).png)
光緒二十二年十月初九
,調(diào)署宿松縣訓(xùn)導(dǎo),到任三月
,即捐修育嬰堂
。經(jīng)兩邑紳董稟請,通詳各大憲
,獎勵有加
。以青人稟請,安徽學(xué)使錢桂森保奏:“學(xué)有根柢
,守潔才優(yōu)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饩w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恢復(fù)原職
,仍回青陽
。光緒二十五年,增修《寧國縣通志》
。光緒二十六年纂修《九華山志》
。光緒二十八年調(diào)任徽州府學(xué)教授,青陽百姓萬人跪送
,并送萬民傘
,力辭不受,賦詩謝絕
。任徽州府學(xué)教授期間
,“精究音韻,著《周氏琴律切音》《山門新語》《山門詩史》《周氏三字經(jīng)》《六聲堂學(xué)書要訣》
。曾捐廉創(chuàng)辦育嬰堂于西關(guān)
,又撰《小腳十害歌》,遍諭廣勸
。在歙九年
,能舉其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ㄔS承堯民國《歙縣志》)
。他一生修纂寧國、績溪
、旌德等地家族族譜十七部
。
周赟尊重科學(xué),破除封建迷信
,在各項著作
、著述中,大聲疾呼
,告誡后人不得輕信巫言
,不要過分相信佛教,要忠君愛國
,尊孔崇儒
,要尊重事實。反對婦女纏小足
,反對溺女嬰
,一生積極捐款捐物建立育嬰堂三座、保赤堂17座,以拯救孤寡兒童
。多次捐田
、捐款作為家族固定助學(xué)金財產(chǎn),鼓勵貧寒子弟讀書上進
,從而使該族后起之秀
,代不乏人。
周赟一生著述頗豐
,所涉領(lǐng)域廣泛
,所著《山門新語》(音韻學(xué)),先后為兩江總督曾國藩
、直隸總督李鴻章
、安徽學(xué)政邵汴生所賞識。曾國藩奏請清廷授予周赟二品教官銜
,親筆題贈“六聲堂”匾額和“二品教官天下有
,六聲韻學(xué)古來無”的對聯(lián)
。邵汴生又賜“六聲堂”聯(lián)“本四聲五聲以分六聲
,繼往開來真學(xué)問;原無極太極而合有極
,經(jīng)天緯地大文章
。”在曾
、邵兩位大吏的推薦下
,光緒皇帝曾御賜“六聲堂”匾額,懸掛于周赟祖居績溪縣城西周氏宗祠內(nèi)
。周赟的六聲韻學(xué)
,當(dāng)今更是受到中、日
、韓及臺灣地區(qū)音韻學(xué)者
、專家所推崇。
周赟在方志編纂上亦很有建樹
,其所纂《九華山志》尤其讓后人稱頌
。
一、實地詳察 ,志成佳作
九華山聞名天下
,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境內(nèi)寺廟林立
,風(fēng)光旖旎
,以奇秀著稱。歷來不僅吸引了眾多的信士朝山禮佛祈愿,還受到了天下文人逸士的青睞
,他們或登山攬勝
,或入山隱修講學(xué)。身居三百里之距的寧國胡樂人周赟
,幼時就常聽曾祖父周文郁
、祖父周啟楹提起過九華山的神奇秀美。曾祖父周文郁多次游九華山
,曾作詩《題九華天臺峰》曰:“芙蓉深護洞仙家
,天頂孤峰壓九華。呼吸此間通帝坐
,不教劉阮看桃花
。”祖父周啟楹經(jīng)常上九華山五老峰
,為其徒講解《易經(jīng)》
,并作詩《游九華山宴坐巖》,詩曰:“九華一路看山行
,問路惟聽誦佛聲
。宴坐堂前錦衣石,新香一瓣為先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娓浮⒆娓该看螝w來
,周赟必詢九華峰巖之奇
。清同治初周赟從軍,屢次經(jīng)過青陽
,可望而不可即
,視九華如海上神山,神往久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昂笤嚩Y闈,晤諸君子于京邸
,得細詢山水之奇
,九華、六泉(九華名泉)
,時縈夢寐
。”
光緒十二年(1886)幸得任青陽縣訓(xùn)導(dǎo)
,赴任時正值秋季
,從水路乘一葉漁舟
,近至青陽時已是拂曉,遠望一輪曉月正映含在九華群峰間
,九華秀逸清遠
,堪稱入畫。周赟不覺詩意興起
,吟道:“蓮花九峰月
,荷葉一洲霜”,“多情到江水
,迎我上青陽”
,喜悅之情躍然詩中。這年冬天
,周赟終于第一次踏上九華這個魂牽夢縈的地方
,游山攬勝憩半霄亭時,應(yīng)山人之請撰寫《九華半霄亭山神廟碑記》
。翌年十月
,又再上九華,視九華為故友為故鄉(xiāng)
,賦詩贊道:“九華寒翠潤霜晨
,十月湘梅綻小春。甲子嶺為同榜友
,陵陽山是故鄉(xiāng)親
。蓮花世界開香國
,金粟如來現(xiàn)化身
。裙屐紛紛云里去,并無一個是游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辟潎@佛山之興盛。后來又多次登山暢游
,夜坐懷古
,與好友吟詩唱和。在游覽九華山后
,他認為“謫仙(李白)名九華
,而不知九華之奇;賓客(劉禹錫)知其奇而未知奇中之奇
;陽明(王守仁)不逾旬月
,亦未能盡見奇中之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麄冸m然寫有著名詩篇
,但對九華奇中之奇不能全面了解
,很多游人登覽而迷、臥游而阻
,故“攜琴載酒
,出入煙霞,直以九華為半臂者
,十五年于茲矣
。近復(fù)窮天柱之仙蹤,考姑泉之軼事
,且并其奇外之奇而搜括之
。”名山皆有志
,九華山自明嘉靖五年(1526)始有志
,經(jīng)萬歷(兩次)、崇禎至清康熙
、乾隆四年(1739)共修志六次
。后因兵燹等故,中斷修志百余載
,且舊志難尋覓
。周赟心底萌發(fā)出將九華這座風(fēng)景奇特的佛教圣地系統(tǒng)地、全面地介紹給世人的愿想
。
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月
,經(jīng)青陽有識之士的提議稟請,知縣謝惟喈特聘周赟主纂重修九華山志
。此事正遂周赟心愿
。時值多難之秋,青陽縣署經(jīng)費困難
,無力聘請參訂人員
,周赟解縣署之難,集主纂
、參訂
、謄稿、校對
、監(jiān)刻乃至刀筆瑣事于一身
,只身一人修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嘤趯げ坏谩毒湃A山志》舊本
,從多方探尋得知九華山上禪堂清鏞老和尚,多年居住在九華山
,對九華山地理環(huán)境
、人物風(fēng)情了解甚多
,且保存一套殘本乾隆《九華山志》,于是親自拜訪清鏞和尚
,與他結(jié)為好友
,朝夕相處,促膝談心
。清鏞和尚終于將收藏的乾隆《九華山志》殘本借給周赟
,周赟感激萬分,曾作畫數(shù)幅相贈
,并下榻于上禪堂
,便于上山考證和隨時向清鏞和尚請教,長期在此從事山志的編纂工作
。
周赟既不茍同
,也不濫收,歷盡千辛萬苦
,不孚眾望
,憑借對九華山多年游歷和主纂《青陽縣志》積累資料的基礎(chǔ)上,旁搜遠紹
,征文考獻
,又多次上山深入實地考查,遍訪九華山川寺堂文獻金石碑刻
,繪山制景
,“濡墨以模之,載筆以范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睔v經(jīng)春秋,于是年成稿刊行
。周赟心愿已結(jié)
,可謂是:出入煙霞十五年,一朝著志成佳篇
。
二、門類齊全,體例完備
古人說:“纂志之道固多
,而門類標題,則為首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苴S工于鑒裁,精于分門別類
。光緒《九華山志》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卷首
,設(shè)宸翰
、新舊序、凡例
、九華山志源流與歷代續(xù)修銜名表
;第二部分為十卷,設(shè)圖記
、考證
、山水、方產(chǎn)
、營建
、人物、雜文
、前朝詩
、國朝詩、雜記
;第三部分為卷末
,錄重修九華山志捐修、新舊志跋
、叩募僧人名表
。全志宸翰、序
、圖記
、考證、志
、傳
、錄等各體俱有,尤其根據(jù)山志特點
,對圖
、記的運用較為突出,圖有全圖
、分圖
,記有宸翰記、圖記等
。該志對九華山圖
、山水、方產(chǎn)
、營建
、人物、藝文
、軼聞瑣事
,無所不載
,可謂內(nèi)容豐富,門類齊全
。
全志分類頗為得當(dāng)
。如前志佛道不分,將庵觀歸為一類
。光緒《九華山志》則改將“庵附寺后”歸為一類
,道觀另歸一類。又如該志在藝文詩詞分類上
,采用以時為序與以人為綱
、不分詩體的歸類方法,一改前志以詩體分類“一人之名彼此重復(fù)
,數(shù)朝之作前后顛倒”的弊端
。
該志編次排序科學(xué)。在門類排序上
,先列圖記以明九華山地理概貌
、次記考證以厘清沿革,再依次為山水
、方產(chǎn)
、營建、人物
、藝文
,排序遵循了先自然后人文的事物之間邏輯關(guān)系。在第二層次——目次的排列上也講究排序的科學(xué)性
,如山水門下各目順序
,以山脈走向來排列九華諸山水地貌條目,避免了那種先分山水
,再分別排列的割裂山水有機聯(lián)系的排序方式
。
他注意總結(jié)前志,不僅在篇目內(nèi)容設(shè)置上因時厘革
,而且在編纂行文上吸取前志體例不統(tǒng)一的教訓(xùn)
,無論是卷首序作的題款與排序,還是藝文中詩作題款的統(tǒng)一
,乃至與青陽縣志的交叉處理等行文上都因事起例
,制定了統(tǒng)一規(guī)定,做到全志體例規(guī)范統(tǒng)一
。安徽當(dāng)代方志學(xué)家歐陽發(fā)教授在主編的《新編方志十二講》一書中,評價該志體例比較完備
,條理清楚
。
三 、特色鮮明,彰顯形勝
清代著名方志學(xué)家章學(xué)誠在論及山水志時說道:“(山志)以形勝景物為主
,描摹宛肖為工
,崖巔之碑,壁陰之記
,以及雷電鬼怪之跡
,洞天符箓之文,與夫今古名流游覽登眺之作
,收無孑遺
,即征奧博,蓋原無所用史法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街緫?yīng)以山為記述主體,突出反映山川形勝景物
。周赟編纂的光緒《九華山志》秉承了章學(xué)誠的山志編纂思想
。
該志在篇目內(nèi)容安排上,除專設(shè)圖記
、山水
、營建三卷反映九華山水形勝,還在人物卷中記載了不少開發(fā)傳揚歌詠九華形勝的名人學(xué)士
,在三卷藝文中收錄了大量的名人逸士登山攬勝之作
,全志反映形勝景物內(nèi)容的篇幅占一大半,濃墨重彩地彰顯了九華山水形勝
。
在編纂方法上
,重視運用圖這一最能直觀反映山水形勝的表現(xiàn)手段,首創(chuàng)繪制九華山水全圖
,并繪制“九華十景”圖
,每景繪一圖。每圖撰記文與詩各一篇
,每首詩為一種詩體
,共創(chuàng)制十體即十錦詩,分別為四言詩
、樂府詩
、五言古、七言古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騷體
、雜體詩(寶塔詩)。詩文圖并茂
,精心描繪出了九華的山水形勝
,令人神往。
他集李白詩句作《桃?guī)r瀑布》詩
,曰:“疑是銀河落九天
,將船買酒白云邊。桃花流水窅然去
,便欲燒丹從列仙
。”此詩分別摘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山中問答》、《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四首詩中
。它既說明作者對李白的無限崇拜
,對李白的詩爛熟于心,又說明作者有高超的作詩才能(筆者親見周赟閱讀的32卷《全唐詩》
,每一頁都有眉批:有分析
、有改寫、試寫
、有評議)
,將他人名言警句信手拈來,巧妙拼配
,天衣無縫
,可謂一絕。他作有一至九言詩(雜體詩
,亦稱寶塔詩)《九子泉聲》:
泉
,泉。
滴瀝
,澄鮮
。
透沙石,滌云煙
。
一瓢飲處
,九子巖前。
雪飛千尺練
,冰裂七條弦
。
夜靜遠聞蓮漏,雨余恕作濤喧。
鶴露松風(fēng)聲許和
,高山流水調(diào)相連
。
辟世枕之為吾洗耳
,大旱用汝代龍行天
。
萬古源頭活水來不竭,銀河一瀉到海芒無邊
。
從詩的形式
、詩的內(nèi)容、詩的意境來分析
,它如同一篇文字清麗的韻文
,雖句式長短不一,卻合平仄又押韻
,既寫景抒情
,又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的哲理,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真是絕妙佳作
。
周赟在撰寫圖記,繪十景圖
,作十景詩的同時
,分別用正、草
、隸
、篆等書體書寫《序》《圖記》《九華十景詩》等內(nèi)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觀周赟的草書多晉唐韻味
,在懷仁集王字“圣教序”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后又臨過宋代米芾
、明代董其昌書風(fēng)
。字的形態(tài)變化自然流暢,點畫用筆到位
,即使有些筆畫帶有草味
,也不敷衍而過。細觀之
,其字大都中鋒運筆
,起收含蓄。墨色潤枯調(diào)劑得當(dāng)
,濃淡
、虛實相間,富有變化。結(jié)體著意變化
,字態(tài)端莊但不呆板
。整體字清秀可掬,不枝不蔓
,線條勁挺有力
,質(zhì)感較強。周赟的篆書(主要是小篆)
,取法“二李”(李斯與李陽冰)
,同時他又不泥古,善于從同時代的吳讓之(照載)
、楊沂孫篆法上汲取其精華
,融入了他的小篆結(jié)體與筆法,顯得結(jié)體開張
,筆勢外拓與內(nèi)掖交錯
,富于變化,顯得有靈動之勢
。志中周赟書法作品可稱上乘之作
。《九華山志》真可謂是詩
、書
、畫三絕,在眾多的山志中獨樹一幟
。
在內(nèi)容取材上
,周赟力求搜括九華的奇中之奇;志山水形勝
,不僅取材形勝的自然形態(tài)內(nèi)容
,還力求熔載與之相關(guān)的人、事
、物資料
,反映出形勝蘊含豐富的佛教等歷史文化。他將神話傳說和人文遺跡融匯到自然奇觀中
,從諸多九華美景中概括出著名的“九華十景”
,將九華奇秀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語言上注重文采
。志山水
、形勝、營建
,或描摹宛肖以顯風(fēng)光勝象
,或以雄詞偉藻
、韻文彰名勝之美,或博引詩文狀物敘事反映其景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