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大多數(shù)佛教徒來說輪回只是一個概念,從書本和老師那里學(xué)來的一個概念。
它指的是一個充滿痛苦的地方,或者可以干脆把它比喻成一座監(jiān)獄,里面的囚犯分成六個等級,享受不同的囚犯待遇。
最低級的,地獄里的重刑犯,沒日沒夜上酷刑。比他們稍好點的餓鬼和畜牲,活著盡挨餓受苦,終日為了爭搶一點可憐的食物打架打得你死我活。
從人往上,算有點尊嚴了,可也好不到哪里去。人活著大部分時間在發(fā)愁或在生病。對阿修羅而言,生的樂趣在于爭斗,天人是無所事事混日子,都很沒意思。
盡管如此,這種等級的劃分如果是一經(jīng)確定永遠有效的話,能一直做個高級囚犯也不壞,但問題在于它不是永遠有效,囚犯們得輪流到各個牢房去受苦。
所以,如果想一直活得舒服,還是應(yīng)該脫離這個叫輪回的地方,而那種一直都比較舒服的生活狀態(tài),就叫解脫。
很難說,這樣去理解輪回和解脫,是不是對真正的解脫會有所幫助,因為這個“輪回”只存在于佛教知識的范疇里,充滿其間的痛苦也只停留在你的概念里。
“輪回及其痛苦”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你差不多只有在百忙當中抽出一點時間來做功課的時候,才會想起還有“輪回”這么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這時候,你或許會想:是呀,輪回是個可惡的東西,的確應(yīng)該像上師說的那樣去擺脫輪回尋求解脫,解脫后就過上幸福生活了。
這輩子不會再生病,永遠不衰老,夫妻恩愛,子女乖巧。反正現(xiàn)在生活中所有麻煩、發(fā)愁的事都沒了,做什么都稱心如意。
下輩子起點更高,從一開始就沒完沒了地享福,因為擺脫輪回了。如果這就是你追求的解脫,那恐怕沒有比這種解脫更真實的輪回了。
拖了將近一個月,才將希阿榮博堪布這本《次第花開》完整讀了兩遍。若非是新年將至,想開始讀新的書,可能還要再拖下去。之所以讀的很慢,并非這本書不精彩,不耐讀。反而是因為隨手翻過一段,總有些話語能夠觸及心靈,引發(fā)思考,所以讀的有些辛苦?,F(xiàn)將讀書中的所感、所悟、所學(xué)整理如下,希望能夠與同樣對佛法感興趣的朋友分享。
一個月將一本書讀兩遍,的確是有些太慢。但也恰恰是這個月中發(fā)生的很多事,讓我在讀第二遍的時候,升起了更多感慨。第一遍能夠以超脫心情讀的文字,因為經(jīng)歷了手術(shù)、機構(gòu)變動、心中漸生不明情緒等等,每一字每一句讀起來都更加觸動,更加欽服,如照進一道光,加深了尋求解脫的渴求。
書中說:根據(jù)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
我們所有人的一生都難逃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的痛苦。痛苦時時處處存在,逃不得,躲不掉,而各種的痛苦體驗也恰恰給了我們尋求解脫的機緣。有些人選擇回避,有些人選擇忘記,有些人趨利避害沉溺縱欲于短暫的解脫,而有些人選擇去尋求痛苦產(chǎn)生的根源。從痛苦中認識我執(zhí),從痛苦中看清無常,最終證悟無我,真正消解困擾我們的無量劫之痛。
恐懼于事無補,承認痛苦,并勇敢面對,從中尋求啟示,便會開啟屬于我們自己的修行機緣。
無論在形式上是否皈依,出世或者入世,每個人都可以堅持修行。歸入佛門有佛門的修行,身處世俗有世俗的修行。但無論如何,修行都需要付出努力,不斷的學(xué)、思、悟,對自己、對眾生、對整個世界加深理解。
洞見人性:由我及眾生
之前讀有關(guān)正念的書籍,書中會反復(fù)提及加深對自己各種情緒的理解、接納和接受。再讀《次第花開》,才豁然省悟,我們自己首先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只有不斷洞見自己的喜怒哀樂,洞見自己的執(zhí)著、狹隘、貪婪、嫉妒,并學(xué)會接收和共處,才能由此及彼,去接收他人的各種樣貌形態(tài)。我們越是能夠平和對待自己,越是尊重自己,越是相信自己,就越能夠以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這也是修行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不二次第和法門。
由我見眾生,我是眾生的縮影,眾生也是情感上能與我們相通相連的一個個具體的我。
洞見因果:由過去及未來
因果,簡單來說,就是相信每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一系列因果關(guān)系共同發(fā)生的結(jié)果。世事太過復(fù)雜,世界如此玄妙,對于如今非常局限的我們,能夠洞見的因果十分有限,往往只是一個片段。通過不斷的修行,我們會對人性、對各種規(guī)律的運行、對時空相續(xù)的發(fā)展理解越發(fā)深刻,自然便能洞見更多的因果。
但洞見不是目的。相信因果,觀察因果,是為了從實踐的角度去積極行善。書中說:相信因果就是眾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想快樂,就培養(yǎng)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為。
洞見生死:由此生及輪回解脫
一行禪師曾說:不知道如何死的人,便不知道如何生。無論是藏傳還是漢傳,顯宗還是密宗,都認為人生是一個輪回,是不停地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循環(huán)過程。在輪回之中便會不斷的感受痛苦。洞見生死輪回,目的在于打破輪回。洞見了生死輪回的束縛,便能從更宏廣的高度去認識宇宙,認識世界,虔誠發(fā)愿,精進修行,以求最終解脫。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以為是講一些撫慰心靈的小故事,說一些優(yōu)美寧和的道理。但作為藏傳佛教堪布的隨筆集,并不止于這些。
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經(jīng)常以正式授課、現(xiàn)場開示、發(fā)表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dǎo)佛教弟子修持佛法,還為藏族僧侶開設(shè)系統(tǒng)完整的佛教課程。
雖然從本質(zhì)上漢藏佛教無別,但與漢傳佛教的隨性頓悟相比,藏傳佛教在修行上似乎更講次第。從這本書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堪布的隨筆集其實也包含很多修行的理論和順序,一層層,有著較為嚴密的系統(tǒng)的。所謂“次第花開”應(yīng)當也對修行的次第意有所指。最后,將書中述及的修行次第簡單整理如下。
以上就是我讀此書的一些感悟和收獲。這本書的文字和段落,充滿著智慧,而在敘述又遵循著清晰的邏輯,顯見得堪布過人的智慧和深厚的佛學(xué)理論功力。我一介凡夫,或許只能理解細微一二,然已覺受益匪淺,心懷無上感激。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 娛樂 圈的這些明星們手上一直都帶著計數(shù)器?
陳坤篤信佛法大家都知道了,看看他平時有多精進。
看秀的時候也不忘念咒,手上的計數(shù)器比旁邊劉雯的首飾更搶眼。
一個人走的時候更要抓緊時間念佛持咒。
念珠、計數(shù)器不離手。
“行走的力量”途中戴著。
參加活動戴著。
參加真人秀也戴著。
陳坤、周迅在機場,看兩個人手上的計數(shù)器,不但是 娛樂 圈里的好朋友,也是修行路上的好道友呢。
楊冪的計數(shù)器指帶已經(jīng)泛黃,看起來她很精進哦。
也是計數(shù)器不離手的。
“東華帝君”高偉光,在拍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間隙,也在保姆車上念咒。
希阿榮博堪布曾開示道:“心咒又稱為“心的保護者”,持咒或念誦佛號能夠讓我們的心不外散。通過長期、耐心的訓(xùn)練,我們會慢慢習(xí)慣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誦的心咒或佛號上,即使在嘈雜、混亂的環(huán)境中,內(nèi)心的專注和寧靜也不易受到影響。 ”
相信精進念佛能夠讓他們即使身處復(fù)雜、忙碌的 娛樂 圈,也能擁有內(nèi)心的一片安寧。
隨喜他們精進,也希望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佛法帶來的安寧與清涼。
第30-2天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幸福的,悲慘的,成功的,潦草的,這種種經(jīng)歷,即是我們?nèi)松恼鋵殹?br>
在輪回世界中,我們需要千年的修行才能為人,輪回中,得到人身猶如曇花一現(xiàn)。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過是一粒塵埃,更何況人,在地球上,人也只是萬事萬物中的一員而已。所以我們應(yīng)該珍視為人的幸運,應(yīng)該積極地過好這一生。
煩惱生而有之,苦也會伴隨我們的一生。日常生活中讓人不如意、不開心、傷心、煩惱的因緣時刻都在發(fā)生。這些都是人生的常態(tài),我們不能因為煩惱而逃避生活,相反地,應(yīng)該坦然面對,正確對待煩惱,在煩惱中成長和解脫。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接受痛苦的普遍存在,了解痛苦形成的原因,通過破壞其形成條件阻止某個痛苦的生成。當然,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夠避免的,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yīng)該做到坦然面對。
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無我是萬事萬物的真相。如同《易經(jīng)》中講的,宇宙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如果我們認識到宇宙無常,世事無常,我們就能理解人生的無常。
事物沒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人也是如此,體悟無我的感覺有助于我們破處我執(zhí),從而減少痛苦的心情。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影響、相生相滅的,今天種下的因,必然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果,今生種下的因,今生如果,來事也會有果。所以我們要積極生活,與人為善,笑對一切事物。
同理,此時的結(jié)果,必然是由過去的某個因而發(fā)生。我們種下一顆善因,今生即便得不到善果,也會在下一代身上體現(xiàn)。
以上是我對《珍寶人生》這一篇的理解,《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的心靈隨筆集。
這些隨筆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講心靈世界應(yīng)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文字樸實生動,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心的本性,并從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