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實行軍民分籍,對于那些立有戰(zhàn)功的武將,還會授予世襲軍官的職務。比如說名將戚繼光,他的祖上在明朝初年獲得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的世襲職務;另一位名將李成梁,他的祖上是世襲的鐵嶺衛(wèi)指揮僉事。不過,明朝有些人卻很特殊,他們獲得世襲武官的方式很特別,甚至有些殘忍,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了軍功之外,親貴們也可以獲得世職,主要是那些外戚,他們靠著女兒、姐妹入宮,成為皇帝的親戚,從而飛黃騰達。在明朝初年,還有一批人也是靠著女人,獲得世職的,不過他們的職務很低,因為他們不是外戚。這些人往往被后世忽略,因為他們的存在與明朝歷史上一項殘忍的制度有關!
這些人就是“朝天女戶”。這個名字聽著似乎很高大上,實際上卻非常血腥!所謂“朝天女戶”其實就是指那些為明朝帝王殉葬的宮女們的家屬。朱元璋在位期間,恢復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殉葬制度,規(guī)定皇帝、皇后,乃至于那些親王死后,都要有人陪葬。陪葬人員除了妃嬪外,還有一些宮女。
這些宮女的年紀都比較年輕,生前負責侍奉皇帝、后妃,一旦被選為朝天女,那么她們的生命也將終結,死后在地下也要為奴為仆。誰也不愿意去死,但她們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根據一些考古資料發(fā)現,這些被殉葬的宮女一般二十多歲,有的甚至只有十七八歲,她們被葬在地宮左右兩面的耳室。
對于這些宮女的家屬,也就是“朝天女戶”,朝廷會給與一定的“獎勵”。比如說朱元璋被安葬于明孝陵之后,建文帝就下詔,晉升“朝天女戶”的官職,“以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由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百戶”,“其官皆世襲”。
從這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在朱元璋死后,至少有12位宮女殉葬,這些升官的人都是殉葬宮女的父兄。幾年后,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他廢除建文的年號,同時將建文帝任命的軍官全部免職。不過,朱棣卻對朝天女戶們網開一面,他下詔說道:“他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通調孝陵衛(wèi)帶俸世襲?!?/p>
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景泰帝朱祁鈺,在他們死后,均有妃嬪、宮女殉葬,也就是說“朝天女戶”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除了皇帝外,地方上的藩王死后,也要有宮女殉葬,這些宮女的家屬也會得到封賞。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明英宗時期。1464年,明英宗在臨死前,宣布廢除殉葬制度。
“朝天女戶”們用女人的性命,換來了世襲的官職,但這卻無法掩蓋殉葬制度的殘忍。后人有詩云,“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闭f的就是這些可憐的朝天女戶們。
參考資料:1.《明史》;2.《弇山堂別集》
這個武官就是劉興祚,因為他本來就是漢族人,家鄉(xiāng)在遼東,小時候清兵進犯他的家鄉(xiāng),屠殺他的親人,并俘虜了他。他一直都心懷對清朝的仇恨,希望有一天能夠為明朝效力,所以,在明清戰(zhàn)爭時,雖然有很多明朝官員都投降了國力正旺的清朝,劉興祚還是毅然決然的離開家人,只身投靠了明朝。
但是,投靠了明朝后,他卻一直被對待得不冷不熱,沒有被重用,也沒有帶兵打仗對抗清兵的機會。一方面,是本來他的身份就是清朝重官,深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信任,另一方面,明朝官員都已經腐朽之際,大多想的都是如何從戰(zhàn)爭中撈取利益,所以都沒人重用劉興祚。直到在遼東戰(zhàn)爭中,他才有機會帶兵抵抗清軍,在對抗清軍的過程中,身中數箭,不幸身亡。
明朝末期,國家腐敗不堪,社會已經到了矛盾極深的地步。雖然在兵力上,掌控土地面積上,資金資源上,明朝都是遠遠多于清朝的,但是明朝實際上已經是如同將傾的大廈一般,油枯燈盡了。而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統(tǒng)領下,勢力越來越大,最終明清打在了一起。而明朝官員卻無心征戰(zhàn)保衛(wèi)國家,他們自知明朝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于是都想著怎么從戰(zhàn)爭中升官發(fā)財,這就造成了有許多明朝將領都投降到了清朝,這讓皇太極很高興,他對于這些降將都給予厚官,對他們的待遇都很好。
明朝已經到了無可救藥之地,但在這時,還有人肯為國家拼死相戰(zhàn),也是國家的幸運。
明朝中期,封疆大吏戚繼光、李成梁見到張居正都要下跪磕頭,言必稱門下、小的、沐恩、叩頭、跪稟,可見此時文官地位已經大大高于武臣。然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時制定的政策卻是重武輕文。
明朝初年,大明國境周邊尚未平靜:
北有元朝余孽虎視眈眈;
東北朝鮮李成桂派兵假扮倭寇騷擾山東沿海;
東部的日本和明朝已經絕交;
西部明玉珍勢力剛被收服,西域鞭長莫及;
南部的安南在元末趁機脫離中國版圖……
在如此危機四伏的國際環(huán)境下,朝陽般的明朝鐵血而尚武。 朱元璋直到洪武末年還派遣藍玉為主將發(fā)動北伐和西征,藍玉因卓越戰(zhàn)功被封為涼國公。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也奉行了向外擴張的政策,所以 直到永樂年間,武重文輕的情況一直得以保持,而明代的疆域也在這兩位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得以確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初封的6位公爵中,僅有李善長1名文官,其余5人皆為武臣。 明朝初期分封爵位,獲得公、侯、伯的開國功臣一共有36人,其中文臣僅有3人。 后來更是形成了 無軍功不得封爵的制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之所以能被封為伯爵,不是因為他在心學上的成就,而是因為他平定了寧王叛亂,立下了軍功。
在待遇方面,武臣明顯高于文官,比如衛(wèi)所制度中就有大量的世襲武官職位,而文官都是要自幼苦讀,通過層層科考選拔來獲得官位,且官位還不能傳于子孫。
朱棣之后的仁宗和宣宗時期,文官地位雖有所上升,但依然被武臣壓制。直到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整整六十六位隨軍大臣死于亂軍之中。主要負責軍事的高層勛貴體系受到毀滅性打擊,京城的公、侯、伯府幾乎家家披麻戴孝。 土木堡之變后繼位的明代宗和剛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趁機對軍事機構進行大規(guī)模調整,武官的權柄被削弱。
這次調整是否和于謙的文官立場有關,筆者不敢妄加評議。但是 客觀上,明朝在于謙這位文官的帶領下,擊敗了也先,明代宗又是于謙和朝中其他文官所立,文官集團迎來了一個高峰,明朝重文輕武的局面由此奠定。
到了明朝中后期,在整個文官集團的不斷努力下,大明重文輕武愈發(fā)嚴重。
嘉靖十年(1531年),朝中文臣們向嘉靖皇帝提議將 劉伯溫補入太廟 ,理由是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功照千秋,嘉靖欣然答應了這一請求。曾因在元朝當過官而被講究忠義的朱元璋冷落,晚景凄涼的劉伯溫就這樣咸魚翻身,死后享受到了太廟香火。雖然曾被朱元璋夸獎為“神機妙算”、“能使三軍避兇趨吉”,但民間的關于劉伯溫的傳說在其躋身于太廟的的推波助瀾下廣為流傳,且越傳越離譜,甚至上升到了 帝王師 的高度,而文官們也樂見其成。
明代推崇朱子理學,而姜太公是朱熹的精神偶像,且姜太公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帝王師”色彩。嘉靖十五年(1536年) , 文官們又推動朝廷將朱元璋下令停止的官祭太公廟(“太公”指姜太公)典禮重新恢復。
就這樣, 姜太公和劉伯溫這兩位“帝王師”走上了前臺,成為了文官在精神層面進一步扭轉原先重武輕文觀念的政治工具。
現實世界中, 文官的權利也越來越大。 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宅。原本只有五品,地位低于六部尚書的內閣學士越來越受深居宮中皇帝的倚重。 到了明英宗復辟的天順年間,內閣取得了代替皇帝在朝臣奏折上起草批文的“票擬權”,內閣學士越來越位高權重 。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總督、巡撫制度漸漸得以確立,雖然前后有所反復,但大明將以文御武的行為加以制度化,武臣的權利進一步被文官侵占,地位也越發(fā)下降。
有一則事例充分證明了此后的文官多么輕視武臣: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正二品的文職矯詔殺了文武職都是正一品的毛文龍(且袁、毛都有上方寶劍,互不統(tǒng)屬)。毛文龍死后沒過幾個月,對大后方已無后顧之憂的皇太極率十萬大軍入關劫掠,打到了北京城下。曾經夸口五年平遼的袁崇煥因為抵抗不力,被關進大獄,一年后被以漢奸罪名凌遲處死,然而 大明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
明朝自建國以來重武輕文,明成祖駕崩后文官勢力開始抬頭,但仍不能同武臣抗衡。自明英宗繼位,朝廷逐步確立總督和巡撫制度,制度化推行以文御武的政策,而內閣學士得到了“票擬權”,權利大漲,文官勢力進一步壓制武臣勢力。土木堡之變后,明朝重文輕武的局面正式確立。嘉靖時期,文官通過將劉伯溫送入明太廟享受香火和恢復太公廟官方祭祀典禮這兩件事,從精神層面繼續(xù)強調重文輕武。此后的歲月中,重文輕武的現象越來越重,直至明朝滅亡。
而 明英宗 這位曾被瓦剌人俘虜而后復辟的皇帝和 于謙 這位挽救大明于危亡的大臣,兩人都在大明由重武輕文轉向重文輕武的過程中,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層的軍事機構依次是:五軍都督府(中央)、都指揮使司(省級)、衛(wèi)(府級)、千戶所(州)、白戶所(縣)。都督府的官員高級官員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都指揮使司長官是都指揮使(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衛(wèi)的長官是指揮(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千戶(正五品)、百戶(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們共事的文官:兵部尚書正二品;省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從五品;知縣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級別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難,但是武官相對容易,文官可就難了。開國功臣六國公只有李善長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無一文官,一百多個伯爵只有劉基、汪廣洋是文官。整個明朝歷史上得過爵位的武官不好統(tǒng)計,得到爵位的文官卻十個都不到??梢娢涔偌墑e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間有一位叫張信的文官本來已經做到侍郎了,還要通過堂弟英國公張輔走后門,調任一個衛(wèi)的指揮。
公侯伯多數可以世襲,指揮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襲。只有都指揮使、都督需要軍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兒子繼任指揮使。這樣一來,開國功臣死后,幾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襲出身。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wèi)內大臣、掌鑾儀衛(wèi)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xié)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tǒng)、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tǒng)領、八旗護軍統(tǒng)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tǒng)、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wèi)、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xié)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wèi)、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wèi)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y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wèi)、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jiān)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wèi)、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wèi)、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xié)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jiān)司業(yè)、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jiān)監(jiān)判、欽天監(jiān)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wèi)、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jiān)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wèi)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xié)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wèi)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jiān)博士、助教、欽天監(jiān)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欽天監(jiān)主薄、太醫(yī)院御醫(yī)、
太常寺協(xié)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jiān)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jiān)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jiān)監(jiān)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jiān)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jiān)司晨、博士、
太醫(y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xié)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巡撫
明清地方軍政大員之一。亦名撫臺。以“巡行天下,撫軍接民”而名。明朝設置巡撫,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陜西之行。至永樂十九年(1421),吏部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撫軍民,詢察利病,于是產生了巡撫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撫非專設之官,有事則遣,事畢即還,巡行也無固定的范圍。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謙、越府長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撫南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西、湖廣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天順、正德年間,曾兩次下詔裁革,但旋即復設。巡撫初設,僅為督理稅糧,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后遂偏重軍事。明代巡撫多進士出身,少有舉人致其位者,其初,內地巡撫由吏部會同戶部推舉,邊地巡撫由吏部會同兵部推舉;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內地、邊地,由九卿廷推。巡撫的加官一般為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兼理軍務者,另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官的地方加贊理軍務,或參贊軍務)的頭銜。亦有總督兼巡撫者,合稱為“督撫”。在明朝,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jié)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釀成的不相統(tǒng)屬、運轉不靈的弊端。同時,巡撫每年要赴京師議事,也體現了朝廷對地方統(tǒng)轄權的加強。明后期巡撫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門戶左右,而最后點定之權又重歸權閹,故朝中各種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響巡撫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設置巡撫,計有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陜西、新疆、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各一人。其以總督兼者,有直隸、甘肅、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東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改行省,亦各設巡撫一人。
清代巡撫之官級一般為從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銜。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具有處理全省民政、司法、監(jiān)察及指揮軍事之大權。省內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為其屬官。
泉司即“按察使”
臬臺
明、清時按察使的俗稱。官名。始于唐初,職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為常設官職。后曾改稱采訪使、觀察處置使,實為各州刺史之上司,權力僅次于節(jié)度使,凡有節(jié)度使處則以節(jié)度使兼。宋代不設節(jié)度使,初以轉運使兼領提刑,后別設提點刑獄,遂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職務則與唐觀察使有別。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獄與官員考核。元代稱肅政廉訪使。明初復稱按察使,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長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葉以后,各地多設巡撫,按察使成為巡撫的屬官。清代沿置,隸屬于各省總督、巡撫。別稱臬臺、臬司、廉訪?!杜f唐書.安祿山傳》:“[天寶]三載,代裴寬為范陽節(jié)度,河北采訪、平盧軍等使如故。”《明史.職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為山西參政,升湖廣按察使。”《清史稿.職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省司議,以聽于部院。兼領闔省驛傳。三年充監(jiān)試官,大計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p>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9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30個撫慰人心的句子,治愈自己的心情
下一篇: 陳寅恪為什么要在晚年為一個妓女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