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論功行賞,先后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150位功臣之中,徐達位列武將第一,封為魏國公,李善長位居文臣第一,封為韓國公。
我們熟知的有神鬼莫測之能的劉伯溫,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傳說,但在爵位上卻不僅不是公爵,也沒能位列數(shù)量最龐大的侯爵行列,而是只得了一個誠意伯的伯爵爵位。是朱元璋封爵不公,還是劉伯溫名不符實,或者另有隱情?
劉伯溫是浙江溫州人,生于1311年,自小就有神童之名。閱讀速度極快,據(jù)說七行俱下,且能過目而識其要。12歲考中秀才,鄉(xiāng)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17歲時,劉伯溫師從處州名士鄭復(fù)初學(xué)程朱理學(xué),接受儒家通經(jīng)致用的教育,鄭復(fù)初斷言“劉伯溫未來一定能夠出人頭地、光大門楣”。
除了儒學(xué)之外,劉伯溫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shù)學(xué),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這應(yīng)該是劉伯溫此后能夠輔佐朱元璋的知識儲備。
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赴元朝京城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但元朝文人地位低下,也不太注重科舉考試,于是劉伯溫在家閑居三年,直到1336年才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xié)助縣令處理政務(wù)。在任官五年內(nèi),劉伯溫處理地方事務(wù)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fā)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quán),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深受當?shù)睾缽娡春蕖?/p>
與元末明初朱升等諸多名仕一樣,由于元朝官場過于腐敗黑暗,漢官難以掌權(quán),升遷基本無望,1346年劉伯溫辭官隱居。但透過劉伯溫的經(jīng)歷來看,這是一個能力驚人的名仕,之所以歸隱,只是不愿在官場沆瀣一氣。
1359年,朱元璋當打下浙江金華之后,聽說劉伯溫、宋濂等人,就“以幣聘”,開出高薪,結(jié)果劉伯溫根本沒有響應(yīng),《明史》記載是“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劉伯溫)未應(yīng)”。
本世紀之初,在江蘇南京聚寶山,考古專家挖出孫炎墓志銘,上面提到孫炎招募劉伯溫的一些辛密,除了開始“以幣聘”之外,還有兩次招聘。
1,墓志銘中談到,“太祖命炎招劉基,基不出。使炎再往,基饋以寶劍。炎曰: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睂O炎第二次見劉伯溫時,“恐嚇”劉伯溫,不聽話就斬,但劉伯溫依然“封還之”,沒有答應(yīng)為朱元璋效力。
2,隨后,孫炎寫了一封書信給劉伯溫:“遺基書,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爭,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據(jù)金陵,神武不殺,順天應(yīng)人,心懷天下。”孫炎以朱元璋志在天下,拯救萬民于水火,與其他割據(jù)軍閥大不相同,最終打動了劉伯溫,所謂“基動容,始就見,送之(寶劍)建康?!?/p>
古有劉備三顧茅廬,時有朱元璋三請劉伯溫。通過劉伯溫兩次拒絕不難看出,劉伯溫是一個心懷天下之人,不在意金錢、不在意權(quán)位,而在意主公是否能夠拯救天下萬民。其實,當時比朱元璋勢力大的軍閥有不少,比如陳友諒、張士誠等,劉伯溫是在“擇主”、挑選值得輔佐之人,最終朱元璋打動了他。
1360年,劉伯溫來到南京,成為朱元璋的謀臣,上書陳述《時務(wù)十八策》,倍受寵信,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以下是實打?qū)嵉娜凇?/p>
1,針對當時形勢,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隨后,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尤其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涂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時,朱元璋手下不少大將有勸朱元璋投降,有認為必須避其鋒芒,但劉伯溫指出“天道后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yè),在此舉也”,在危難緊急的關(guān)頭,劉伯溫堅定了朱元璋勢力的信心,最終果不其然,朱元璋戰(zhàn)勝陳友諒,奠定了爭奪天下的基礎(chǔ)。
2,劉伯溫建議朱元璋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zhí)煜铝x師的民心,為朱元璋在政治上贏得主動。
3,1367年,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太史令,劉伯溫進獻《戊申大統(tǒng)歷》,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1368年朱元璋稱帝之后,劉伯溫又奏請設(shè)立軍衛(wèi)法,又請肅正紀綱。
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劉伯溫發(fā)揮了頂級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劉伯溫功勞來看,足以封公爵,至少可以封侯,為何朱元璋只封了他一個誠意伯呢?
其實,朱元璋并未苛待劉伯溫,封他伯爵的確不算差。
1,150位功臣之中,文臣極為稀少,其中最高的是李善長,其次就是伯爵之首的劉伯溫。整個明初功臣表中,就只有李善長與劉伯溫,充分說明朱元璋對劉伯溫的重視。
2,秦漢有“非軍功不得封侯”,明朝是“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李善長猶如漢之蕭何,對明朝建立功勛卓著,沒有李善長很難有朱元璋的明朝,所以才被封公爵。相比李善長的功勞,劉伯溫肯定略遜一籌,只能退而其次成為伯爵之首。
之后明朝,唯一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一是三征麓川、平定苗亂的王驥,被封為靖遠伯,二是從軍三十年三出塞外奪取河套的王越,被封為威寧伯,三是平定寧王叛亂的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這三個文臣都是奇才,都立下不世之功,卻都只被封為伯爵,可見明朝對文臣封爵之嚴苛。
當然,以劉伯溫功績而言,朱元璋封劉伯溫公爵也不為過,可能是朱元璋出于某種考慮,而給了一個伯爵之首吧。
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上書:“基(劉伯溫)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徐達)”,于是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最終決議劉伯溫應(yīng)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wèi)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9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