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晉書》中,記載有一則關于貪泉的歷史故事。
東晉年間,廣州一帶倚山靠海多產“珍異”,可由于“多瘴疫”,人們對這里還是有些恐懼。一些到此任官者,都不愿停留,只想趕緊離開,便上下其手,大舉撈取錢財?!柏澣本驮诰鄰V州不遠的一處名為石門的地方。時人相傳說喝了貪泉之水,便“懷無厭之欲”,即會產生無盡的貪婪欲望,即使是廉士亦貪。事實當然不是如此,這不過是貪官給貪腐行為找的借口而已。
東晉一位到此擔任刺史的官員吳隱之,途經貪泉,“酌而飲之”,并賦留一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耙凝R”即伯夷、叔齊,是商代兩位有操守之士。詩的大意是:古人說喝了此水就會貪圖錢財,但若真是伯夷、叔齊這樣的人物,是不會改變自己操守的。此詩是作者的表白與自勵自勉。在廣州為官期間,吳隱之“清操逾厲”,外人雖議論紛紛,“然亦終始不易”。這樣一來,“貪泉”之名,自然被擊破了。后來,吳隱之離開廣州回到京城,也只住在小宅院茅草屋里,朝廷的俸祿僅留下自己的口糧,其余都分別賑濟親戚、族人,生活非常清苦,吳隱之將廉潔儉樸之風一直保持終老。
與貪泉相對應,史書上也記載有幾處廉泉。其中以陜西漢中的廉泉較為著名,又稱廉水、廉津。
《南史》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講當時在梁州(今陜西漢中)任職的參將范柏年,受刺史指派,到京師建康覲見皇帝。宋明帝劉彧問:廣州有一處貪泉,卿州復有此水不?范柏年回答:梁州惟有文川、武鄉(xiāng),廉泉、讓水。
范柏年在這里提到的,是漢中當地的兩條水名:廉泉、讓水;兩個地名:文川、武鄉(xiāng)。這四個名稱,廉泉即漢中的廉泉,“讓水”,當在今天漢中南鄭區(qū)域,“文川”和“武鄉(xiāng)”則分別在今天漢中市城固縣和漢臺區(qū)(此諸葛亮封地,人們又稱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漢中是著名的漢江源頭,大小河流交錯甚多,可稱頌的地名也不少,但是在范柏年的回答中,他選擇了“文、武”“廉、讓”這些包含美德字眼的地名、水名,突出了此地文化豐厚、山川秀美的形象。
聽到范柏年的回答,宋明帝也起了興趣。他隨即追問一句:卿宅在何處?范柏年答道:臣所居廉、讓之間。表層看去,范柏年是說自己的住所在廉泉、讓水之間,其實是隱含著自己具有廉潔忍讓的品格之意。這番回答讓宋明帝甚為滿意,范柏年因此受到賞識,遂被任以朝廷內外要職。
由此“廉泉讓水”也流傳為一句成語,收入辭典,其意原喻為官廉潔,后也比喻風土習俗淳美。
從后來的情況看,范柏年絕非僅僅“善答”,他的作為,也顯現了其“文、武”“廉、讓”的能力及品行。在范柏年任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時,晉壽郡(約今四川廣元南部)的李烏奴起義,聯系白水郡(約今四川廣元西北)的氐人合兵攻打梁州。范柏年一面積極應戰(zhàn),一面極力勸說叛軍歸降,最終李烏奴歸降,成了梁州的一員州將,既避免了一場血戰(zhàn),又守護了家園,給了一方百姓安寧。魏晉時期,政權交替多變,范柏年始終以廉潔自處、不阿權貴,后因招致齊武帝寵信的權臣胡諧之嫉恨,被逼自殺。范柏年的大名至今仍在漢中一帶傳誦,人們稱頌他,不僅因為他夸贊了當地山川風物,提升了本地的文化品質,更是對其清廉品格的高度贊許。
貪泉和廉泉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基于人們對廉潔風骨的贊賞。飲貪泉之水而不貪,說明人自身的操守內持對于為官清廉甚為重要;居廉泉讓水之間,則體現了清廉為官需堅守的方正君子之風。廉泉示人以榜樣,貪泉給人以警示,值得今天的人們仔細思量。
來源:學習時報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9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