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于1900年,封建時期天安門一帶最后的歷史面貌。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成于永樂十八年。清朝順治八年,更名為天安門。
華表,拍攝于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炮轟正陽門,正陽門箭樓毀于戰(zhàn)火。侵略軍入城后,掠取端門樓上腰刀、撒袋、翎箭等兵器20萬件,掠走乾清宮、中正殿等處書畫、玉器、瓷器、瑪瑙、珊瑚等1000多件。
八國聯(lián)軍在紫禁城內(nèi)閱兵,攝于1900年,參加游行的有俄國兵、日本兵各800名,美國兵、英屬印度兵各400名,法國兵、德國兵各200名,意大利和奧地利兵各40名,共計2920名。
大清門前的小太監(jiān),攝于1909年
民國年間的中華門(大清門),大清門在天安門前面,其位置就是現(xiàn)在的毛主席紀念堂。大清門是磚石結(jié)構(gòu),與明十三陵大紅門、清東西陵大紅門相同。明代叫大明門,清時稱大清門,民國時叫中華門。
1957年,擴建前的天安門,迎面的門樓為中華門,擴建時拆除。天安門外貌始變于民國初年,1913年北洋政府拆掉門外千步廊及公生左右門,代之以磚墻。1950年拓寬長安街。金水橋前華表、石獅后移6米。1952年天安門城樓大修,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工,1958年建成。同年開始建造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1959年國慶十周年前夕完工,形成今天的格局。
毛主席紀念堂施工現(xiàn)場,1976年拍攝。紀念堂11月24日奠基,1977年9月9日落成。因為參考了故宮宮殿瓦頂下鋪錫背的做法,在紀念堂的屋頂上鋪設了一層焊接一體的鉛板,所以紀念堂從不漏水。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