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觀過不少大族宗祠,一族之中能出多位名人的,實為鮮見。而其家族思想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更是鳳毛麟角,尤值尊崇。婁氏幾代名人的故事已廣為流傳,收集、整理、歸納,告以后人,意義非凡。
婁璜
毛閽,屬信州區(qū)沙溪鎮(zhèn)青巖村轄下自然村,古時原名砍石。
相傳唐朝初期,婁氏第十四世裔曜公從鄭州(古稱武來)到信州路任上饒尉,居住在州內北街。曜公之子婁璜擅長“堪輿”之術,喜歡游山玩水,明陰陽,辨風水。
有一天,婁璜騎著馬沿著信江河,朝東方向行了四十余里,遇到一塊突兀的大巖石擋在了路中間。納悶此石緣何沒有村民將之搬移呢?待他下馬細看,只見該巖石斷面如削,平整如鏡,卻是堪輿術中相傳的“下馬石”!
但凡有天然如此生相的石頭,文官遇之下轎,武官遇之下馬。因此種神石所現之處,定是大貴之地。
婁璜再細察此地大勢,只見田野開闊,山清水秀,更有那隔江峰巒像是大鷹展翅。正當他拊掌暗驚之地風水之勝時,恍惚間似有一只金絲貓從隔岸飛躍而過,倏忽間便消失于大巖石背后。獅虎皆屬貓科動物,且此貓渾身金絲,并非凡物。正是暗合了堪輿學中所指的“獅相顯身”。石與貓相應,預示著此地必出封侯拜相之大材!婁璜便下決心在這塊巨石附近筑屋居住了下來,并將此地取名為砍石。
果然,婁璜在砍石定居后,誕有兩個兒子,長子婁師德便是后來盛唐名相,千古流芳。
婁師德
中國有句俗話“宰相肚里能撐船”,比喻寬容待人,謙遜大度的超脫品性?;蛟S很多人認為此俗話來自于王安石典故,其實早在王安石(北宋)之前,唐朝婁師德已然是此德典范。
婁師德(630-699),字宗仁。關于他的謙和忍讓有個最著名“唾面自干”的故事:他的弟弟婁師道去上任代州刺史之前,向婁師德道別辭行,并請教為官之道。婁師德舉例道:“假若有人朝你臉上吐唾沫,不要發(fā)怒,也不要擦去,而是令其自干。因為即便是擦拭,都是表示反抗與不滿?!?/p>
能做到這個地步,在現代人的觀念里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會以為他是膽小懦弱,委曲求全之人。但是只要你稍加細心、深入了解他,就會發(fā)現其實不然。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二十六歲便中進士,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唐上元初年,累補監(jiān)察御史。聽聞西北戰(zhàn)事吃緊,作為一個文官的他應募從軍。在與吐蕃接壤的河隴地區(qū)主事軍務,與外敵對抗四十余年,屢立戰(zhàn)功。且?guī)ьI部下屯田墾荒,自籌糧草,深得武則天賞識。692年(長壽元年),婁師德被召回朝中,擔任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又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694年(延載元年),已為宰相的他,卻仍要兼管屯田事務,被任命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696年春天,他再次被任命為“戍邊道行軍副總管”,出擊吐蕃,這次唐兵遭遇大敗,婁師德被連降多級,貶到一個叫原州的小地方掛了個“員外司馬”的閑職。一年以后,公元697年五月,女皇武則天又念起婁師德英武,再次委以“清邊道副大總管”之職,帶兵二十萬迎戰(zhàn)契丹。同年九月,婁師德升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擔任宰相,兼納言,進封譙縣子。
與婁師德同朝的狄仁杰,與他一樣兩度拜相。但狄仁杰性格耿直,激進直率,雖破案千萬,立功無數,但卻不屑婁師德的為官之道。認為婁師德謹小慎微,難成大事。武則天見他常排擠婁師德,便將婁師德舉薦狄仁杰的奏章給他看,告訴他:“你可知道,你今日能為相,卻是婁師德一直在努力推崇你……”狄仁杰看后十分慚愧,嘆道:“我卻不知道他竟能如此容我,相較之下,胸襟之廣實在非我所能企及!”
婁師德一生大起大落,卻能榮辱不驚,低調寬容,為人無懈可擊。在唐朝風起云涌、險象環(huán)生的官場,不隨波逐流,不結黨樹敵。于699年(圣歷二年)在會州(甘肅靖遠)病逝,終年七十歲,追贈涼州都督,謚號貞。相較其他同朝高官非刑即殺,是為善終。且與房玄齡、杜如晦等二十四人被唐德宗定為宰臣上等,畫像被放入了凌煙閣(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閣)。
《孫子兵法》有云:“小不忍則亂大謀?!?/p>
《老子》有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眾鋷煹掠靡簧芎玫卦忈屃藮|方哲學之大意境,忍讓不是懦弱,將之付諸于行,并能堅持貫徹一生,實是大智慧也。
婁諒
婁諒(1422-1491)字克貞,號一齋,是婁氏第三十九世裔孫,婁師德第二十四代孫。明初理學家。
西方哲學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中國東方哲學則有理學與心學之分。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在理學的“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來。而最早成為其師,點撥其志的,正是當時在毛閽村避世講學的婁諒。黃宗羲《明儒學案》中提到婁諒時有云:“姚江之學,先生為發(fā)端也?!币畬W即指王陽明的心學。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婁諒已68歲,而其時王陽明才18虛歲。他剛剛結了婚,帶著夫人諸氏從洪都(今南昌)歸浙江余姚省親,水路行舟到廣信府東邊的毛閽村時,停歇上岸,專程拜謁婁諒。因為婁諒輕仕重學,求學問道到43歲才去考仕,獲官成都府學訓導,封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卻只在任上待了兩個月,便稱病回歸,與其弟婁謙(號蓮塘)整日講學為樂,建一讀書“蕓閣”,專事教授學生,在信州一帶被奉為圣人,頗負盛名。
婁諒與王陽明,一老一少,因學結緣。王陽明向婁諒詢問如何才能修成圣人。婁諒回道:“圣人必可學而至?!?/p>
婁諒向王陽明講述了自己的求學之路,他聽說吳與弼(字傅,號康齋)在撫州崇仁鄉(xiāng)居,躬耕食力,潛心治學,收了不少弟子從學。便從上饒趕往崇仁,投在康齋的門下。康齋之學,完全遵從程朱之道,以敬義夾持,誠明兩進為主,認為人應當整束自己的身心,使其瑩凈。注重“靜時涵養(yǎng),動時省察”,終生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念。并教導婁諒為學之道必須親治細務,躬行踐履。親身參與勞動,在自然、生活中所接觸的每事每物去體驗感悟,才能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
婁諒一生共有著作《日錄》四十卷,詞樸理純,不茍悅人;《三禮訂訛》四十卷;《諸儒附會》十三篇,《春秋本意》十二篇,他的思想對王陽明起到了深刻的影響,自然對那些前來求學的學生更是裨益良多。因來毛閽村求學的人越來越多,當時盛況頗有孫子設壇講學之風,道教場所古稱杏地,毛閽村也一度被稱為杏坂村。
婁忱與婁性
據《上饒縣志》載,明朝夏尚樸(婁諒學生,江西廣豐人。文學家、詩人)曾為婁忱專寫了墓志銘,稱婁忱為“冰溪先生”,又因婁忱與其兄婁性不和,托疾稱病躲在閣樓里看書,十年不下樓,戶部侍郎邵二泉送其外號“樓上先生”。
婁忱,字誠善,年幼時便有奇質,落筆成文,妙語連珠,常令人驚嘆。但卻心性清高,只喜好寫文研學,不通人情世故,一直沒有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只在近晚年時由歲貢受歸安訓導,但與他父親婁諒一樣,只做了幾個月便棄官回鄉(xiāng)了。
婁忱為何會與婁性不和?因婁性長女婁素珍是寧王妃,當朝太后去世,國母之喪,按例所有的皇親國戚要受袞服(古代品級最高的衣服,日常只有天子穿著。)但是性情孤傲的婁忱不愿意與寧王朱宸濠搭上姻親關系。只愿穿平常的吊喪之服,還極力翻出前朝舊例來陳述自己的志氣、推卻收受袞服。因這件事,幾次差點被寧王朱宸濠害死,好在都得到了當時任都憲的王陽明暗中解救。所以,他十年躲在樓上不下來,也不一定是真與婁性不和。可能只是為了避難而已。
后來朱宸濠謀逆失敗,婁氏一族被株連,婁忱也被抓,投入獄中。一些平日里的親朋好友因害怕牽連受累,都不敢前去探望。唯獨婁忱的第二個女婿余錠(上瀘人),不避艱險,親自上牢獄中打點疏通,托人照顧婁忱。婁忱在獄中得病,余錠又是送藥尋醫(yī),晏然在家里一樣,盡心盡力??上匀粵]有醫(yī)好婁忱,卒于獄中。余錠將婁忱遺體接回家中,按禮俗衣衾棺槨,殯殮厚葬。并拜托夏尚樸為婁忱寫墓志銘。夏尚樸感其孝心,又敬重婁忱本人傲骨高潔,義不容辭,接下重托。
婁性,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擔任過兵部侍郎等職,也在白鹿洞等書院講過學,亦是一代名儒。但或許是因婁性去世較早(寧王叛亂前),也或許因他是婁妃的父親,提及他必連及寧王反叛一事,導致關于婁性的記載極少。相對來說,婁忱的名氣反而更大,有些舊籍上會將婁素珍之父寫作婁忱,甚至直接寫成婁諒。但經對比一些歷史事件發(fā)生年份,婁性為婁素珍之父,最為可信。
婁素珍
婁素珍,明朝寧王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朱權之四世孫)正妻,稱婁妃。婁諒的孫女,其父婁性膝下有仁、促二子,婁素珍是長女,幼女為明朝禮部尚書費寀(明朝首輔費宏之弟)夫人。
婁素珍出生年月不詳,毛閽村婁氏宗祠墻壁上資料標注(1506-1521)與史載寧王之亂(1519年)年份不符。婁素珍初嫁寧王朱宸濠時已是十六歲,根據她叔叔躲在樓上十年的記載,她至少有二十六歲以上。且朱宸濠出生于1479年,到兵敗時他已經四十歲了。婁素珍是他的正妻,兩個人年齡相差懸殊的話,寧王應該早有正室,據此推算,他們年齡應該也相差不了太多。她跳江自盡時有可能已有三十多歲。出生年月因在1500年之前。
婁素珍與寧王朱宸濠剛成親之時,他尚是一翩翩少年,對聰慧明麗的婁素珍極為寵愛。常常與她一起游山玩水、品詩作詞。婁素珍曾作詩一首:“春晴并轡出芳郊,帶得詩來馬上敲,著意尋春春不見,東風吹上海棠梢。”
他們兩人各騎著一匹馬,放馬由韁,并頭而行。一邊在馬上悠然地欣賞著郊外的美景,一邊還興致勃勃地討論著詩篇。他們哪是著意去尋春呀?盡在享受兩個人的柔情蜜意了。
寧王為了彰顯對她的寵愛,特地在豫章南湖中央,一塊突出水面的綠色小洲上,建起亭臺樓閣,命名為“杏花樓”,專供她常來登高賞景,臨水梳妝。而婁家也因寵福蔭,在廣信府(今水南街勞動路婁家巷)建了府邸,后人在匾額上標注“理學舊弟”,以彰婁家理學思想之深遠。(也有些資料記載婁妃出生地在水南街,其府邸就應該是婁性所建。)
婁妃從小飽讀詩書,而且書法也很好,洪都城的一些城門名、寺廟匾額都紛紛請她題寫。據《明史》記載,1514年,寧王更是為婁妃專門請了江南才子唐伯虎教她作詩繪畫。據《上饒縣志》記載,唐伯虎曾陪同婁妃到廣信府省親,在縣衙留下一幅《潛龍》書畫,據說此畫陰雨天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龍騰吐霧之象。
若是寧王與婁妃一直這般夫妻恩愛,風花雪月,浪漫一生,也是一段佳話。只可惜朱宸濠聽信江湖道士蠱惑,說是洪都城(今南昌)東南處有天子之氣,他便專門去建了一座王府,相信自己定是未來的天子,動了叛逆之心。
朱宸濠的爺爺朱權曾經與燕王朱棣出生入死,共衛(wèi)天下。但朱棣坐穩(wěn)江山后卻過河拆橋,連朱權想要獲封到稍為富庶的蘇杭之地的請求都被駁回,只給了比較偏僻窮困的洪都城封為寧王。所以朱宸濠其實從小就感受到家族對王權的不滿,只是羽翼未豐,時機未到。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暴戾、怪誕無定,個性極為乖張任性,大失人心。每當有人談及皇帝荒唐之處,大搖其頭時,朱宸濠便雄心勃勃,認為自己才應該是順應民心,圣明之主之選。若是朱宸濠是那圣賢明士,說不定還真能收服官民,改寫歷史??墒撬救艘彩莿傘棺杂?、恣意妄為之人。為了設法恢復以前被削奪的護衛(wèi)以及良田,他賄賂皇帝身邊的紅人劉瑾和其他當朝顯貴。劉瑾倒臺后,他又送錢給其繼任者錢寧,竟得以恢復了護衛(wèi),開始暗地組建自己的武裝隊伍。
他的野心與行徑遭到了大學士費宏兩兄弟的反對,費宏的弟弟費寀是婁妃的妹夫。朱宸濠開始遷怒于婁妃,兩個人感情日漸疏遠。
朱宸濠為了報復費宏,想辦設法將他弄丟了官。在費宏返回家鄉(xiāng)的途中,他竟派人往費宏坐的船里放火,差點燒死費宏。見陰謀沒有得逞,朱宸濠仍然不解恨,教唆鉛山社會上的地痞流氓,把費家祖宅給燒了,還把費家的祖墳也挖了。行為舉止可謂窮兇極惡,令人發(fā)指。
婁素珍見朱宸濠竟然如此不顧連襟之情,傷心至極。她揮剪絞發(fā),用青絲作筆,含淚寫下了兩個大字“屏、翰”,取“大邦維屏,大宗維翰”之意。提醒朱宸濠為人臣子之本分。但此時的朱宸濠已然利欲熏心,置若罔聞。甚至變本加厲,對一些本地不附和的官員,也頻下黑手。右僉都御史王哲不愿意跟寧王同流合污,寧王借故宴請其進府,他一回去就暴病而亡了。
“(唐)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穢。宸濠不能堪,放還?!蹦潜驹趯幫醺虋溴鷷嫷奶撇?,見寧王如此行徑,唇亡齒寒,不敢久留。卻又怕突然請辭,或招來寧王猜疑,恐有殺身之禍,只好裝瘋賣傻。每天醉酒醺醺的樣子,還故意到處撒尿,對人不敬。令寧王實在不堪忍受,主動將他逐出王府,唐伯虎才逃過一劫。從此對官場仕途再無念想。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寧王生日。朱宸濠在府中大擺宴席,并在席后將幾位親近的官員留下來密謀造反之事。
婁素珍拿出一幅以前與唐伯虎學畫藝時所畫的《采樵圖》,在上面題詩一首“婦喚夫兮夫轉聽,采樵須知擔頭輕。昨宵雨過蒼苔滑,莫向蒼苔險處行。”想要勸誡寧王懸崖勒馬、莫要冒險行事。朱宸濠將畫扔擲一旁,反讓家丁看緊婁妃,將她禁足內室,不得隨意走動。
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假借說太后派了駙馬前來下旨賀壽,按例頭天凡來參加壽宴之人都應進府表示謝意,且不得借故推托。等洪都府大小官員都進了王府后,遲遲不見駙馬現身。
都御史孫隧預感到氣氛不對勁,且偷瞄到府外有兵馬調動的動靜。他大聲提醒眾人寧王或有異動,并質問寧王為何要將府門緊閉?!朱宸濠一聲令下,他的親兵抓住孫隧,當眾斬殺,以儆效尤。嚇得在場的其他官員噤若寒蟬,俯首聽命,表示愿聽候寧王調遣,以他馬首是瞻。
王陽明平素里與寧王就不親近,寧王幾次拉攏,他都未予響應。起事那天,時任贛州撫僉都御史的王陽明因處理軍務,沒有前往寧王府。次日,接到下屬稟報,得知朱宸濠正式起兵造反的消息。王陽明趕緊將消息稟告給了朝廷,也托人捎信回廣信府婁妃娘家。
朱宸濠起兵時野心勃勃、信心滿滿,以為可以一路攻打,拿下南京,順利登基稱帝,他將所有妃嬪、子女都帶在身邊。婁妃在行軍前再次寫了一首《早行詩》:“金雞未報五更曉,寶馬先嘶十里風。欲借三杯壯行色,酒家猶在夢魂中?!毕胍谧詈髣褡鑼幫?。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此時的朱宸濠已經無法回頭。他調兵遣將一路攻打到安慶時,遇到了強阻,久攻不下。偏偏他的老窩洪都城又被王陽明給攻陷了。寧王思慮再三,還是回頭保老家。在洪都城外與王陽明進行了決戰(zhàn)。王陽明的兵力本不敵寧王部下,但兵不厭詐。他故意升起一面大旗,上面粗體大寫著:“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笔勘鴤凖R聲吶喊,響徹云天。煙霧蒙蒙的贛江河上,朱宸濠部隊一時也難辨真假,頓失軍心,自亂了陣腳。加上他們中很多人本就是被逼跟著反事,并非真心追隨,很多官員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朱宸濠眼見自己的部隊那么不堪一擊、渙散成沙,才突然想起婁妃往日的勸諫之言。他回到船艦后倉,前去探望妻兒。只見其他嬪妃皆在驚懼痛哭,只有婁妃帶著丫鬟正在清點行李包袱。她將自己所有的嫁妝、私己都給了朱宸濠:“你拿去分給將士們吧,讓他們帶些盤纏回家耕田侍親,不要再讓他們枉送性命了?!?/p>
“愛妃,你把東西都給了他們,我們自己怎么辦?!”朱宸濠驚詫不解。婁素珍凄然一笑:“你不聽我的勸諫,事到如今,我還有什么好說的?!”這種時候寧王還在想著自己,婁妃已經無言可說。她默默地回到后倉,命貼身丫鬟將倉門緊閉。眾人皆亂作一團,忙著各自逃命,也未作他想。
朱宸濠兵敗被俘,才得知婁妃投江自盡了。臨跳江前留下一首絕命詩《西江絕壁》,其詩曰:“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痹娭斜M顯婁妃悲慟蒼涼的心境,她深深明白,謀逆大罪,按例要株連九族。這世間再無她存身之所,唯有一死明志。她不想讓尸身浮出江面,令人輕侮,便讓丫鬟在她全身用繩子捆結成粽子狀,只求永睡江底。
王陽明將婁妃臨死前寫的詩篇給朱宸濠看。他懊悔莫及,痛哭流涕“:昔日紂王因聽婦言亡國,而我卻因不聽婦言亡身!悔之晚矣!”只希望王陽明能幫忙找到婁妃尸首,好好安葬,王陽明答應了。經過尋找打撈,竟在贛江黃家渡找到了婁妃的尸首,是她投江之處樵舍的上游。尸身逆流而上,是為傳奇。百姓們都言她是思念娘家所致,文人墨客們則贊頌她是英烈節(jié)氣,英靈不愿隨波逐流!明朝后代曾有多人為她寫詩作賦,憑吊贊譽。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戲劇家蔣士銓不僅為她作詩繪圖、籌款修墓,還為她編寫了戲劇《一片石》,以神女形象在劇中重現婁妃豐采,對她極為推崇,令她流芳百世!
注釋:
本文資料來源:
1,婁璜,婁氏宗祠前文化墻;
2,婁師德,婁氏宗祠內墻上資料,網上資訊。
3,婁諒,婁氏宗祠內墻上資料,《王陽明文集》《新上饒賦》;
4,婁性與婁忱,《上饒縣志》;
5,婁素珍,婁氏宗祠內墻上資料,網上資訊,《王陽明文集》《上饒賦》。信州資訊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22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