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之后,劉邦為了穩(wěn)固劉氏統(tǒng)治,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之后大封宗室為王,然而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諸侯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歷經(jīng)漢景帝時(shí)期的“七國之亂”和漢武帝時(shí)期的“推恩令”之后,西漢諸侯國其實(shí)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動(dòng),漢武帝晚年時(shí)仍然存在的諸侯國,大致有以下這些。
1、楚國。西漢初韓信被封為楚王,然而不足一年漢獻(xiàn)便因“謀反”被捕,降封淮陰侯,后劉邦改封異母弟劉交為楚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劉戊因參與“七王之亂”,最終兵敗自刎,漢景帝改立楚元王劉交第三子、劉戊的三叔平陸侯劉禮為楚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楚王劉延壽在位。
2、燕國。項(xiàng)羽分封天下時(shí),臧荼獲封燕王,西漢建立后得以保存,后臧荼謀反被殺,劉邦改封盧綰為燕王。劉邦清理異姓諸侯時(shí),燕王盧綰擔(dān)驚受怕之下“養(yǎng)匪自重”,結(jié)果觸怒劉邦,最終逃亡匈奴。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封兒子劉建為燕王,死后國除。漢高后八年(前180年),呂雉封呂通為燕王,“諸呂之亂”中呂通被殺,同年漢文帝徙封瑯琊王劉澤為燕王。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淫亂之罪自殺,國除。元狩六年(前117年),漢武帝改立兒子劉旦為燕王,漢武帝晚年是劉旦仍然在位。
3、濟(jì)北國。濟(jì)北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時(shí),因劉肥之子劉興居在“諸呂之亂”中立功,于是割濟(jì)北郡于劉興居,立濟(jì)北國,但不久后便陰謀反被除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志被立為濟(jì)北王。景帝三年(前154),“七國之亂”后,劉志被改封淄川王,衡山王劉勃遷為濟(jì)北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勃之孫劉寬在位。
4、膠東國。膠東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肥第十三子劉雄渠被立為膠東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后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和東萊郡。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漢景帝封劉徹為膠東王,并于膠東郡重立膠東國,后因劉徹被立為太子而未能就國,膠東國再度除國。景帝中二年(前148年),重新設(shè)立膠東國,封兒子劉寄為膠東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寄之孫膠東王劉通平在位。
5、菑川國。膠東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肥第十二子劉賢被立為菑川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賢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盡,漢景帝徙封濟(jì)北王劉志為菑川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志之孫劉遺在位。
6、城陽國。城陽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時(shí),因劉肥次子劉章在“諸呂之亂”中立功,被漢文帝封為城陽王,割齊地城陽郡為城陽國。劉章去世之后,其子劉喜即位,后于前169年被改封為淮南王,但四年后又改回。漢武帝晚年時(shí),第六代城陽王劉順在位。
7、六安國。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設(shè)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幼子劉慶為六安王。劉寄雖然因參與淮南王劉安叛亂而獲罪,最終驚懼而死,但漢武帝卻并未為難他的兒子,其中長子劉賢繼承膠東國,而深受母親寵愛的劉慶則被封為六安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慶仍然在位。
8、梁國。西漢之初,劉邦封彭越為梁王,彭越被誅除以后,劉邦封第五子劉恢為梁王。呂雉掌權(quán)期間,劉恢被徙封趙王,改封弟弟呂產(chǎn)為梁王,“諸呂之亂”后呂產(chǎn)被殺。漢文帝二年(前179年),漢文帝劉恒封幼子劉揖為梁王,劉揖死后無子,劉恒又遷嫡次子淮陽王劉武為梁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武重孫梁貞王劉毋傷在位。
9、魯國。呂后掌權(quán)時(shí)期,于前187年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建立魯國。漢文帝二年(前179年),漢文帝劉恒撤銷魯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平定之后,漢景帝徙封兒子劉余為魯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余之子劉光在位,劉光于漢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去世,其子劉慶忌繼位。
10、昌邑國。昌邑在漢初為梁國轄地,后于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成為山陽國都城,山陽國被除國后屬山陽郡。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漢武帝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子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與漢武帝同年去世,死后其子劉賀繼位。
11、長沙國。項(xiàng)羽分封天下時(shí),吳芮獲封衡山王,后在楚漢爭(zhēng)霸中倒向劉邦,西漢建立后被改封為長沙王,轄地為秦代長沙郡。長沙國是西漢傳承時(shí)間最長的異姓諸侯國,一直到第五六代長沙王吳著于漢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去世,因死后無子,國除。漢景帝二年(前155年),重置長沙國,以庶子劉發(fā)為長沙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發(fā)之孫長沙頃王劉附朐在位。
12、趙國。楚漢爭(zhēng)霸時(shí)期,劉邦封張耳為趙王,西漢立國后得以保留,張耳死后,其子張敖即位。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因趙相貫高圖謀刺殺劉邦而被牽連,被降封宣平侯。同年,劉邦徙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后劉如意被呂后殺死,又改封劉邦第六子淮陽王劉友為趙王。呂后七年(前181年)劉友被呂后幽禁而死,又改封劉邦第五子梁王劉恢為趙王,劉恢于同年六月殉情殺,同年十二月呂后封呂祿為趙王,后呂祿于“諸呂之亂”中被殺。漢文帝繼位之后,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劉遂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國除。漢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改封其子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彭祖之子劉昌在位。
13、中山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其子劉勝為中山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勝之孫劉昆侈在位,劉昆侈于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去世,其子中山頃王劉輔繼位。
14、河間國。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劉恒封趙王劉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的河間郡立河間國。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辟疆去世,因無嗣國除。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劉啟封其子劉德為河間王,恢復(fù)河間國。漢武晚年時(shí),劉德的玄孫河間孝王劉慶在位。
15、真定國。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常山憲王劉舜去世之后,漢武帝念及兄弟之情,除以劉勃繼承常山王封號(hào)外,封劉舜的另一個(gè)兒子劉平為真定王,分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四縣立真定國(按推恩令,劉平本應(yīng)獲封侯國)。劉平于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去世,其子真定烈王劉偃繼位。
16、泗水國。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從東??し殖隽?萬戶,設(shè)立泗水國,以劉舜的另一子劉商為泗水王。劉商去世之后,其子劉安世繼位,但僅在位一年便去世,因死后無子,漢武帝于是立劉安世的弟弟劉賀為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正是劉賀在位。
17、廣陵國。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漢武帝封第四子劉胥為廣陵王,建立廣陵國。劉胥在位長達(dá)64年,直到漢宣帝時(shí)因詛咒皇帝而畏罪自盡。
18、廣川國。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劉啟封兒子劉彭祖為廣川王,立廣川國,后劉彭祖改封趙王,廣川國被廢除為信都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漢景帝又重立廣川國,封第十一子劉越為廣川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越之子劉齊在位,后因有罪而自愿帶兵北伐匈奴贖罪,漢武帝同意,但卻在出征前于征和二年(前91年)去世,本有官員請(qǐng)求廢除廣川國,漢武帝本已同意,但最終還是封劉越之孫劉去為廣川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去仍然在位。
19、平干國。漢武帝時(shí)分巨鹿郡南部數(shù)縣設(shè)廣平郡,征和二年(前88年),漢武帝以廣平郡立平干國,封漢景帝之孫劉偃為平干王。漢武帝晚年時(shí),劉偃仍然在位。
20、江都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時(shí),漢景帝年僅十五歲的兒子劉非上書請(qǐng)求出征,被任為將軍,叛亂平定后,劉非被封為江都王,負(fù)責(zé)管理吳王劉濞原來的封地。劉非去世之后,其子劉建繼承王位,因與父親的姬妾和異母妹劉征臣有染,再加上受淮南王劉安謀反之事牽連,最終自盡,國除。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又封劉圣為江都王,但因劉圣卒年不詳,無法得知漢武帝晚年時(shí)是否存在。
以上便是漢武帝晚年時(shí)仍然存在的二十個(gè)諸侯國,相較于漢初的諸侯國來說,歷經(jīng)“七國之亂”和“推恩令”,諸侯國數(shù)量雖然有所增多,但國力卻被大幅度削弱。至于更多的侯國,因已經(jīng)不具備諸侯性質(zhì),在此不再羅列。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chǔ)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qǐng)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2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