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Vatican),其正式的名稱為“梵蒂岡城國”,英文作The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意大利文作Lo Stato della Citta del Vaticano。又因為它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歷代教宗均駐于此地,故也稱“教廷”(CuriaRomana),又譯作“圣座”(Holg See)或“宗座”(Apostolic See)。
一、歷史的沿革
梵蒂岡位于羅馬的西北部,那里是一個隆起的小山崗。在古羅馬帝國時代,這里是人們占卜兇吉的場所,伊特魯里亞的占卜家們的出沒之地?!拌蟮賹痹从赩aticinia一詞,有占卜之意。在羅馬帝國時代,從革拉古皇帝到暴君尼祿,在梵蒂岡的廣場之上,一直舉行駕馭馬車的競技。暴君尼祿還在此殘酷地屠殺基督徒,將他們身上縛以樹枝,澆油焚燒,以活生生的人當作祭品。
相傳耶穌的門徒伯多祿(彼得)來到了羅馬,在帝國的心臟地建立了教會。公元64年,羅馬城發(fā)生了大火,十四個街區(qū)中只有四個街區(qū)得以完全保存,滿目瘡痍,一片荒涼。民眾中普遍流傳的說法是尼祿皇帝為了興建一個新羅馬而故意派人縱火。為了轉移這種猜測和推想,尼祿將罪名歸到基督徒身上,宣布他們是縱火者,大加捕殺和迫害。宗徒伯多祿即于公元67年,在梵蒂岡競技場被羅馬兵倒釘在十字架上殉道的。公元119年至217年之間,羅馬的一位名叫加尤斯(Caus或Gajus)的神父在其著述中,敘述了伯多祿在羅馬傳教的行跡,并記敘伯多祿之墓在梵蒂岡。
在二十世紀以后,羅馬教廷在梵蒂岡組織了兩次考古發(fā)掘,一次在1939年至1949年;另一次在1953年至1958年??脊艑W家們發(fā)現,在梵蒂岡丘陵原始土層之下,有龐大的墓地,最上層者為羅馬非天主教徒者墓穴,許多墓穴中有規(guī)則之墓碑。但其中亦雜有天主教徒的墓,其標志為墓壁上繪有象征性的如鴿子(圣靈)棕枝(和平)等圖案。再往下發(fā)掘,除了發(fā)現位于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老堂之前有一座教堂的廢址以外,還挖掘到了一個簡樸的墓穴,上面覆蓋了一些瓦片,小油燈的殘片和一些仿埃及式鍍金的彩虹玻璃,下面則有一口棺木,其中有骸骨、紅色石膏的碎片、零碎的織物和兩塊大理石殘片。1963年6月,經科倫蒂教授鑒定,證明織物系朱紅顏料所染,又是用金絲刺繡的,骨骸則屬于一個年齡在60~70歲之間的男性,體質結實??脊艑W家伽爾杜西將棺木附近的一些壁畫真跡,經復染鑒定以后,也作出了肯定的結論。根據這兩方面的考據,1976年6月29日,教宗保祿六世宣布宗徒“伯多祿的墳墓就在此地”,“我們已經掌握了無可爭辯的證據,證明伯多祿確實到了羅馬?!?/p>
羅馬皇帝尼祿曾在梵蒂岡山坡上廣種樹草,辟為園圃。公元68年,高盧兵反動叛亂,尼祿被元老院所廢,走出后自盡,他所經營的御苑逐漸變?yōu)榛牟萋囊暗?。公?0年,羅馬主教,后被尊為教宗的圣雅那克萊(S.Anaclet)在伯多祿的墓上曾建立一所小圣堂,稍事表彰。在以后的歲月中,基督教仍受到時續(xù)時斷的迫害。
直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274~337)在位時,情況才有了根本的轉變。君士坦丁大帝曾與其對敵馬克森提在距羅馬不遠的臺伯河米爾維恩橋附近發(fā)生過一次決戰(zhàn)。臨戰(zhàn)前夕,君士坦丁祈禱他所信仰的神,他看見了一個異象,在太陽之上出現了十字架的形象,并且有聲音說:“用這個做標記,你一定會戰(zhàn)勝”。當君士坦丁用十字旗號與馬克森提會戰(zhàn)時,果然勝利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他的親戚李錫尼相會于米蘭,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了信教自由,他本人后來亦皈信了基督教。同時,這位羅馬皇帝宣布遷都拜占庭,改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大帝還頒布了法令,允許教會可以接收捐贈的遺產和遺物。他本人將羅馬帝國在京都的許多行政大廳都捐贈給教會,其中最大的是拉特蘭宮,這是羅馬天主教會擁有合法教產之始。教宗圣西爾弗斯德一世(S.Silvester,I.314-335)請求皇帝,將梵蒂岡周圍的競技場拆去,在場基的北面興建圣·伯多祿圣堂。324年(一說333年),君士坦丁大帝躬親破土,拔巨額工程費用,歷30年而竣工,這座老伯多祿堂高131英尺,寬79英尺,在當時已是十分宏壯?,F在的圣·伯多祿大殿是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在拆除老堂的基礎了建成的。
梵蒂岡并非一開始即為教宗的駐地。在遷都阿維農以前,歷代教宗都住在拉特蘭宮。因距梵蒂岡甚遠,為了便于羅馬主教及隨員到梵蒂岡圣·伯多祿堂舉行彌撒,于是就在梵蒂岡伯多祿堂一側興建了一些住宅。約在4~6世紀,梵蒂岡成為羅馬教宗的官邸所在。5世紀以后,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已完全東移,對于西方已感鞭長莫及。因此,在意大利半島上,抵御隆巴族人入侵以及在時疫流行時對人民的救濟工作,胥由教宗一身任之。教宗實際了成為歐洲的政治領袖。6世紀中葉的教宗貝拉琪一世(Pclagius I,556-561)已經行使君主擁有的一切權力。6~7世紀之間,教宗格里高利一世(S.Gregory I,590~604)明確宣稱他不僅是一位宗教領袖,同時也是一位國王。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教宗與法蘭克王國建立了密切的政治聯系。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Peipin)將意大利中部一萬六千平方英里的土地獻給教宗,史稱“丕平獻土”。所謂歷史上的教宗國就是指756~1870年教宗在意大利中部擁有領土主權的政教合一的國家。774年,著名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又將貝納文托和威尼斯等城獻給教宗,查理大帝曾屢次親到梵蒂岡朝圣。800年圣誕節(jié),教宗為大帝在圣伯多祿殿舉行了加冕典禮。11~13世紀時,教宗國的權威顯赫,直到1309~1377年受制于法國王室的“阿維尼翁教宗”出現時期,教宗國因教廷遷往法國阿維尼翁而一度中衰。1377年,教宗格里高利九世(Gregory XI,1370-1378)將教廷遷回了羅馬,以后的歷代教宗陸續(xù)在梵蒂岡營建了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如教宗尼各勞五世(NichalasV,1447-1455)創(chuàng)建的梵蒂岡圖書館、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e IV,1471-1484)興建的西斯廷圣堂、1505年教宗儒略二世開始營建的圣·伯多祿大教堂,1579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Ⅲ,1572-1585)興建的天文臺以及1622年著名藝術家貝尼尼續(xù)建的圣·伯多祿大廣場等等。
教宗國在意大利擁有不少領土,法國大革命以前,法國南部亦有教宗國領地。1798年,拿破侖率軍進入羅馬,迫使教宗庇護九世放棄教宗國領土,成立羅馬共和國。1800年,庇護九世重建教宗國,九年以后又被拿破侖并入法國版圖。1815年,在拿破侖帝國覆滅以后,維也納會議恢復了教宗國,并委托奧地利保護。教宗國與撒丁王國(Sardinia)、莫得納(Modena)和那不勒斯(Naples)等并列為意大利九個邦。1840年代以后,意大利統一運動興起,撒丁王朝成為統一運動的中心,而其首相加富爾(Count C.B.Carvour 1810-1861)將巴馬、托斯卡里等邦并為撒丁王國之中。同時,1860年,另一位意大利志士加里波的(Caribaldi)率紅衫軍在西西里起事,渡海攻占那不勒斯,加富爾趁機向教宗國軍隊進攻,與加里波的兩軍會師于那不勒斯。次年,意大利王國成立,以愛麥虞二世(Vietor Emmanuel Ⅱ)為國王。時教宗國三分之二領土及四分之三臣民并入意大利王國之手,僅余羅馬一城,只是依靠法國軍隊的保護才維持這片地區(qū)。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軍撤出羅馬,加利波的率意軍于9月20日進入羅馬庇阿門(Porta pia),10月2日,人民投票決定將羅馬城并入意大利王國,并定為首都。
1871年5月,意政府宣布“保障法”(Law of Guarantees),愿償付教宗三百二十二萬五千里拉,以賠償教宗國的土地。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 1846-1878)因其為片面條約,拒絕接受,并否認一切既成事實。教宗自動幽居梵蒂岡,以后繼任教宗亦均發(fā)誓任內不出梵蒂岡一步,號稱“梵蒂岡之囚”(Prisoner of the Vatican),以表示自己為一被迫害者。當時教廷規(guī)定,意大利王室中成員一概不許領受教會圣事,外國元首到羅馬訪問者,凡謁見意大利君主,教宗即拒絕接待。所有意大利教友,教會一概不許他們參加政府工作,是為歐洲政治史和外交史上有名的“羅馬問題”。
1929年2月11日,教廷國務卿嘉斯巴里樞機(Card.Gasparri)與意大利政府首相墨索里尼(Mussolini),分別代表教宗庇護十一世和意王愛麥虞三世,正式簽訂了《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ies),因訂約地點在拉特蘭宮,故名。該約于5月25日被意大利國會通過。《拉特蘭條約》共分為三項:(一)意大利承認梵蒂岡有完全的獨立權和領土權,教宗放棄其在意大利境內的領土,宣告“梵蒂岡城國”成立;(二)意大利承認天主教的崇高地位。(三)意大利政府拔給教廷七億五千萬里拉現金和價值十億里拉的證券,其利率為5%,作為補償。事后,教宗宣稱:“我們的地盤雖然被壓縮到了不能再小的地步,但也因此高興地看到精神方面的影響定能廣被宇宙,超越一切?!?/p>
二、梵蒂岡城國概況
如果站在圣·伯多祿大教堂的頂上往下眺望,整個梵蒂岡城國均在視線之下,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公里。(合108.7英畝)整個梵蒂岡由城墻圍繞,那是因為846年,教宗宮曾遭撒拉遜人的入侵和劫掠,848年,教宗良四世(Leo IV847-855)在梵蒂岡四周建筑城堡,一過臺伯河地帶,人們便可看到黃棕色的城墻,史稱“良城”。如果繞城一周,只需時五十五分鐘。
梵蒂岡的國旗為正列黃白二色,靠旗桿一側為黃色。白色部分正中繪鑰匙一對,作交叉形。按耶穌曾對第一任教宗伯多祿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您?!辫€匙之上繪有教宗三級冕,圖作黃色。
梵蒂岡的標志性建筑物是圣·伯多祿大教堂?,F在的圣伯多祿堂是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發(fā)愿重修的,直到1588年始告峻工。教宗延請了一些極為著名的藝術家如勃拉芒德(Donato Bramante)、拉斐爾(Raffaello)、米開朗基羅(Buonarroti Michelangelo)、貝尼尼(Bernini)、波爾達(Giacomo della Vignalo Porta)來參與設計和建筑。這座全世界最大的天主堂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筑,其高達403英尺的圓頂由藝術泰斗米開朗基羅設計,至今仍是羅馬的最高建筑。圣堂的內部參照古羅馬卡拉卡拉浴場式樣,許多高聳的圓形拱門穩(wěn)穩(wěn)地支撐著那座圓形穹頂。抬眼望去,絢麗的光線透過穹頂上的窗戶,映照在無數精美的壁畫和雕刻之上,格外壯麗。圣堂長696英尺,寬450英尺,可容五萬人同時望彌撒。圣堂的宏大為全世界之冠,但初看并不覺大,因為“天使象巨人,鴿子象老鷹”,圣堂的真正大小,反而不容易看出了。只有乘電梯到頂上的陽臺,從內下望堂里的人如螞蟻一般蠕動,方知離地已一百公尺了。再往上爬三百十級石梯,便到了大殿的最高處。極目望去,鱗次櫛比的屋宇在浮云和陽光之下熠熠生輝,臺伯河蜿蜓其間,教堂的鐘聲此伏彼起,羅馬這座“永恒之城”的全景盡收眼底。
對伯多祿大殿的兩旁,有兩列高高的回廊柱如同兩只大胳膊擁抱著伯多祿廣場,中間留一個口子,象一個玦。玦中央是一個埃及方尖碑,高二十五米,乃羅馬皇帝尼祿自埃及運來,1585年教宗西斯篤五世下令自尼祿競技場運至此地。兩道廊柱由建筑家貝尼尼設計,兩列四排多立克式石柱共二百八十四根,廊頂置石人像一百六二十座,高為真人三倍,氣勢雄偉。
圣伯多祿大殿一側是教宗宮殿,每逢大典或者每禮拜天中午十二點正,教宗親自站在窗邊向廣場上的朝圣者和聽眾講話,那時必是人山人海,一片歡呼。教宗宮殿后面的大片屋宇,便是聞名于世的梵蒂岡博物館。與魯孚宮的豐富多彩不同,該博物館的作品以宗教題材為多。同時,歷代教宗很注意牛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的雕刻作品,約有數千件之多,著名的“拉奧孔”便在這里。梵蒂岡博物館以西斯廷(Sistina Capella)小圣堂的壁畫最為著名。該堂長僅133英尺,寬45尺,雖然不大但很重要,它專為教宗私人行禮之用,現在教宗之選舉以及每年圣誕節(jié)教宗為外交使團主持的彌撒,均在該堂舉行。西斯廷圣堂兩旁墻的上面,都是佛羅倫薩畫家所繪的裝飾。天花板上的《創(chuàng)世紀》,則是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大手筆。多年以后,米開朗基羅又在正壁上畫下了“最后的審判”,畫上有著密密麻麻的塵世人群,圍繞著基督,令人敬畏和至高無上的基督在向人類發(fā)出最后的審判,天使吹響了號角,渾身顫抖的人群走向了最后的因果報因之地。
梵蒂岡城國的另一個特別地點是梵蒂岡秘密檔案館,這里須有教廷頒發(fā)的特別許可證方能入內。檔案館座落在教宗宮殿后面。乘電梯上樓以后,在通往貯藏室的走廊上,有三幅燈箱畫,其中兩幅與中國有關:一是元朝來華的方濟各會士羅布魯克寫給教宗的信,二是南朝皇太后王烈納與太監(jiān)龐天壽派遣波蘭耶穌會士卜彌格呈送教廷的上書,可見教廷對中國問題的重視。教廷國務院和各圣部的文件均可由汽車送往檔案館大廳,然后歸檔。每年新增的文書架長達一公里左右。教宗保祿六世建造了一座地下室,在地下深二十米處,分上下兩層,采用三道框架制,可以存放的文件長達五十四公里。從13世紀開始,教廷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開始有系統地收集文獻。15世紀時,梵蒂岡附近的天神堡曾被辟為檔案室。1817年遷到宮中。從上世紀末起,該檔案館匯集了教廷國務院秘書處的近代檔案、教廷最高法院樞案、梵蒂岡第一、二次大公會議檔案和教廷各大使館檔案。該館的第一至七四書柜中,則收藏有教廷最古老而珍貴的文獻。目前,該檔案館的開放期限為1922年以前。
目前梵蒂岡擁有公民約千人,其余的只是居民而非公民。所謂公民也是法律上的而非實際的,而且許多人因城區(qū)狹小而居住羅馬城區(qū)。梵蒂岡的居民身份不是從一般國家或民族意義上講的,而是在教廷執(zhí)行某一任務的特殊身份。如果他們離任或離境時,即恢復其原國籍。官方語言為拉丁語和意大利語。
教宗(Pope)為國家元首。教廷最高諮詢機構為“樞機團”(Sacred College)。樞機團的成員有選舉和被選舉為教宗的權利。教廷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稱為國務院(Secretariate of State),設國務卿一人,副國務卿二人。教宗向各國派駐有宗座大使(Apostolic Nuncio)、宗座公使(Apostolic Internuncio)和宗座代表(Apostolic Delegate)。教廷處理教務的總機構稱為“羅馬院”(Roman Curia),共設有十一個部,其中重要的有圣職部(Congregation of the Holy Office)、御儀部(Consistorial Congregastion)、圣事部(Congregation of the Sacraments)、監(jiān)察部(Congregation of the Council)、修會部(Congregation of Religious)、傳信部(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典禮部(Congregation of the Rites)和東方教會部(Congregation for the Oriental Church)等等。這些圣部以外,另設三個法院以處理教友良心上的秘密案件,計為圣赦院(Apostolic Penitentiary)、圣輪法院(Roman Rota)及最高法院(Supreme Tribunal of the Apostolic Signature)。
城國的內部安全和治安由兩種人維持。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撤銷了御前衛(wèi)士和宮廷衛(wèi)士,并把警衛(wèi)隊和騎警隊改為維持秩序的治安人員。他們身穿淺藍服裝、頭戴高帽,胸佩銅扣,值勤站崗。城國內的部隊為瑞士衛(wèi)隊,入衛(wèi)者均為瑞士虔誠的青年教徒,這支隊伍由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創(chuàng)建,他們至今仍身穿色彩鮮艷的服裝,這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他們手持古戟、氣宇軒昂,成為人們攝影的對象。
梵蒂岡擁有自己的貨幣、銀行和郵政系統。它也有自己的電臺,用33種語言播音。第一座發(fā)射塔建立在梵蒂岡花園里,1931年2月,教宗庇護十一世,在無線電發(fā)明家馬可尼的親臨下,舉行了電臺揭幕式。后來,教廷在羅馬城外十八公里處獲得一塊四百公頃的土地。于1955年建立了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電臺發(fā)射中心,那里矗立有一座高大的通訊主保圣嘉卑尼厄爾天神立像和一座高九十米的十字架,從此聲被遐邇,響徹全球。神像《羅馬觀察家報》是梵蒂岡的官報,創(chuàng)刊于1861年,1930年起在梵蒂岡城區(qū)印刷,小標題是“政治性、宗教性日報”,除日報以外,另有意、法、德、英、葡、西六國文字的周刊及波蘭文月刊一份。羅馬教廷在梵蒂岡城國以外的羅馬城市中還有一些機構和學校,它們受梵蒂岡治外法權的保護。其中有拉特蘭大殿、圣瑪利亞大殿、圣保祿大殿、教廷掌璽處、秘書處和天使堡;另外還有宗座格里高利(額我略)大學、宗座烏爾班大學、宗座圣經學院、宗座拉丁文高等學院、宗座圣樂學院等等。還有教宗良十三世于1879年創(chuàng)立的羅馬圣多瑪科學院和1801年成立的天主教科學院。
三、梵蒂岡的國際地位
在國際法方面,很少有學者否認教廷的國際地位及接使與派使的權利。但在政治方面,教廷在國際間的地位和權利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兼而有之。
中世紀的時候,教宗國享有很高的權威。但到了15~16世紀,歐洲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潮越來越高漲,國王的權威增高,有些政治家便主張王權高于一切,在國王的權威之下,不能允許國外的另一個權威在其國內行使權威。他們將羅馬教宗視為國外的主權人,國王不能讓他管理國內的教民,更不能與他交換使節(jié)。于1509年即位的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ⅤⅢ 1491-1547)即是一個典型。他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當時英國正與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1527年他以無嗣為由提出要與凱瑟琳離異,羅馬教廷不予批準。亨利于1533年宣布與教廷決裂,宣布英格蘭國王取代教宗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教宗無權任命神職人員和決定教義教規(guī)。近代以來,王權衰落了,自由主義的學說興起。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政治家認為,天主教乃是一個社會團體,受國家憲法的保障,天主教不能享有國際法人的地位,本國教土或教民必須服從憲法而非享有特權的公民。在法國大革命中,正是根據這個原則,國民制憲會議所屬宗教事務委員會于1790年7月通過了《教土的公民組織法》,將神職人員納入國家的軌道之中。它規(guī)定主教由省級選民選舉,由總主教祝圣,無須請求教宗批準。本堂神父則由地區(qū)選民選出。當時教宗庇護六世在次年公開指責《教土的公民組織法》,認為它否認了教宗的首席權并觸犯了天主教法典,國民議會則將法國境內的教宗領土并入法國版圖。在1904年,法國政府曾以政教分離的名義,宣布中止與教廷的外交關系,并于次年沒收教產,停止每年度給教會的津貼。
對于教廷在國際事務中地位,天主教會持有自己的觀點。天主教會認為,基督規(guī)定了教會超世的宗向,并賦予教會以指導和統治權,教會的權利,來自于天主的賦予,正如國家的主權也為其自有的主權,不是由另一個團體或個人所賦予的。因此,天主教會在主權上是自立的社團,與國家平等,是一個國際法人。天主教會獨立的元首教宗,可以派遣使節(jié),也可以接受使節(jié),教宗行使這種權利,已成為國際的慣例。早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時代,由于皇帝本人遷都東方,建都君士坦丁堡,讓教宗建都羅馬,教宗為了和羅馬皇帝商洽教務乃派使節(jié)駐君士坦丁堡,這就是教宗派使的開端。5—8世紀期間,也出現過教宗使節(jié),但那只是出席某一特定宗教儀式或王室慶典而派遣,使命完成以后即終止。教廷派遣的常駐外國的使節(jié)始于十六世紀,1500年,教廷派駐威尼斯侯國大使肋奧尼尼(A.Lenini)為最早,隨后奧地利、德意志、比利時、瑞士和西班牙相繼設立了宗座大使館。
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羅馬教宗之所以有權派使接使,就是因為他是一國之君。不是因為他是一教之主。故而,當1870年羅馬被意軍占領以后,教宗失去了國土,美國就撤去了駐教廷的使節(jié),直到如今,一些美國人仍不主張與教廷通使,盡管《拉特蘭條約》以后,教宗又成了梵蒂岡的君主。但是,從根本上說,教廷不僅僅是梵蒂岡城國的政府,教宗派使也不僅僅是以梵蒂岡國君的資格,而是以天主教會之主的身份。在教宗失去了羅馬以后,直到1929年《拉特蘭條約》的成立,其間有半個世紀之久,那時教宗沒有寸土,但教廷與歐洲及南美諸國繼續(xù)通使訂約。教宗不必有國土才成為國際法所承認的獨立主權的元首。世界上宗教甚多,惟獨天主教會有獨立的主權,為法學上所稱完全的社團。這一種特殊的事實,從《拉特蘭條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有德國、西班牙等十三個國家與教廷交換大使。與教廷互換公使的有英國、南斯拉夫等二十四國,中國也在其列。
各國政府在主權上,雖然和天主教會一樣同為自主的社團,但是在主權的目的上,兩者各不相同。國家政府主權之目的,在謀求國民現世的福祉;天主教會宣稱其主權的目的在謀求教民永生的福利。現世的福利為社會中的事物,永生的幸福則屬于超性的事物。因此國家和天主教會兩者的主權所行使的對象,可以有同一個對象,可是兩者主權所行使的范圍,在同一個對象的身上又是各不相同的。照理論而言,國民的身份并不妨礙教民的身份,一個人可兼好公民和好教民而有之。歷史上也確實有過許多良好的教民和教士,同時又是忠貞的愛國者:如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領導法國人民英勇抗敵的圣女貞德;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比利時的曼西埃樞機,他在國土淪陷以后,痛斥德國的暴虐,號召人民不承主德國在比利時成立的偽政府;又如中國著名的天主教愛國老人馬相伯和陸征祥在抗戰(zhàn)期間的愛國史跡,都是彪炳史冊的壯舉。然而不幸的是,歷史上往往也有政教不協和,甚至引發(fā)沖突的時期。如十九世紀在中國發(fā)生的普遍的反洋教運動,其部分的原因即為一部分西方傳教士沾污了教會主權的純宗教性,他們借用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政治力量來規(guī)定不平等條約中的傳教權利,混淆了宗教與政治兩者的關系,使教會主權中滲入了政治的因素其結果是破壞了政教關系,既給國家,也給教會自身帶來了損害。
有鑒于此,在許多情況下,教會同國家之間便通過法律來調節(jié)兩者的關系,即簽定政教協定。從中世紀起,教廷就同歐洲各王國簽定政教協定,主要涉及的問題是主教任命和向教宗繳納貢賦。如11世紀,教宗與神圣羅馬帝國為“主教敘任權之爭”而簽定的政教協定和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宗同拿破侖簽訂的政教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教廷基本上擺脫了自1870年意大利統一以來的低勢,逐漸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教宗庇護十一世和庇護十二世在位期間采取了同世俗政權簽定政教協定的政策,以各種形式協調天主教會同國家之間的關系,借以保護天主教會的權益,這一時期被稱為“政教協定政策”時代。1922年5月,教廷同非天主教國家拉脫維亞簽定政教協定,其中包括天主教的主教在就職前宣誓效忠國家的法律,這一條款在以后各國的政教協定中反復出現。根據協定,拉脫維亞首府里加設一總主教區(qū)。波蘭于1925年2月同教廷簽訂政教協定,其中第二部分第十分條規(guī)定,所有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神職人員不得擔任教士職務,波蘭政府對教士的任命持有否決權。根據協定,波蘭天主教會分為五個拉丁教省、一個拜占庭教省和一個亞美尼亞總主教區(qū)。在法國,1905年的“政教分離法”在實踐中行不通,1920年法國又同教廷恢復了外交關系,但根據協定,教宗在任命法國主教前要通知法國政府。1925年2月法國議會宣布法國與教廷雙方同意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維持1801年的政教協定。在1929年意大利和梵蒂岡簽訂的《拉特蘭條約》中規(guī)定羅馬天主教主教的任命要有意大利政府和教廷雙方共同決定,羅馬教宗有權任命各級主教及教士,但意大利政府有從政治上對候選人提出異議的權力,主教要宣誓效忠國家,任何教士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國家保護天主教會的特殊地位和精神權力,以及對公開禮拜和教會事務的管轄權。
教廷通過外交活動和政教協定的方式維持與國際社會的關系。在教會和國家雙方都有各自的法律基礎?!短熘鹘虝姆ǖ洹芬?guī)定了教會在世俗社會的地位以及教廷對各國教會的訓導權和管轄權。國家則根據政教分離的原則及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依照憲法的精神規(guī)定其自身對于教廷的外交關系。這種雙方關系的法律確認只是雙方調和的產物,是某一特定歷史階段雙方關系在某些方面的具體體現。隨著情況的變化,羅馬教廷與各國的關系及其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是不斷變化的。
梵蒂岡城國(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梵蒂岡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擁有許多世上重要的作品。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龐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梵蒂岡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僅相當于北京故宮五分之三大,是一個典型的城中之國??拷俨幽习叮挥诹_馬城內。該國建于公元3世紀,歷史上有宗教與管理功能,現為目前發(fā)現最小的主權國家, 城中心坐落著圣彼得大教堂,內有眾多藝術家的杰作,是世界上最壯麗的教堂之一。從教堂塔頂可俯瞰整個圣彼得廣場,羅馬景色也盡收眼底。收藏于梵蒂岡博物館的藝術品多為繪畫作品,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包括許多藝術珍品,值得一看。
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教皇由紅衣主教2/3多數選出,終身任職。紅衣主教團是教皇的咨詢機構。教皇的選舉是梵蒂岡神圣而莊嚴的事情。由于教皇的任職是終身制,新任教皇的選舉均在前任教皇去世后才慎重舉行。新任教皇必須得到2/3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1]。
梵蒂岡城國(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
梵蒂岡盡管很小,它仍然是一個國家,在聯合國派有觀察員,具有一個國家的地位,是歷史上教皇國的延續(xù),是一個特殊形態(tài)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早在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qū)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后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教皇國是個神權國家,1870年8月,羅馬爆發(fā)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意大利國王進駐羅馬,意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并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認為梵蒂岡這塊地方屬于教皇,規(guī)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于一身。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托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征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于“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于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職人員。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但不能世襲。教皇死后,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意大利人教皇,登基后不久,他便為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梵蒂岡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簡而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梵蒂岡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其前身為教宗國,自從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主要為意大利人,因為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wèi)隊(一支專門為教宗服務的志愿禁衛(wèi)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2011年,梵蒂岡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該國現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岡人中有306名外交官,還有86人是瑞士衛(wèi)隊成員(Swiss guards),此外還有73名樞機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岡護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岡。除了本國公民外,梵蒂岡還有221名居民,他們大多數都是傳教士、神職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規(guī)定,梵蒂岡已經解除了對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才被允許入境。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24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屬狗和屬鼠的孩子屬什么好
下一篇: 中國為什么不要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