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聞侍中佩,暗識令君香。---王維
三國時人才輩出,諸葛亮、龐統(tǒng)、魯肅、郭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謀士。曹操帳下也是謀士如云,可是在英年早逝的郭嘉之后,只有荀彧以他知人之明、料事之神、決斷之準,成為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他在曹操統(tǒng)一北中國驚心動魄、險象環(huán)生的軍事政治斗爭中,以自身非凡的謀略為曹操立下首功。無論是當世還是后世,他都堪稱“德才兼?zhèn)洹钡牡浞叮懿侔阉敵伞拔嶂臃俊?;司馬宣帝評價他“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但悲劇的是,雖然荀彧這一生都不遺余力地輔佐曹操,最后卻恰恰死在曹操手里。這一切都源于他本心向漢,在曹操想要代漢自立時處于進退兩難的痛苦抉擇之中。
荀彧
一、學問洞明,知人識事荀彧字文若,東漢潁川郡潁陰人。荀彧的父親荀緄兄弟八人,號稱八龍。名聲最大的要數(shù)荀彧的叔父荀爽,起自布衣,95日而至三公。
荀彧出生在這個有巨大聲望和家學傳統(tǒng)的世族家庭中,自然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廣泛的文化熏陶。他在少年時期就極有才干,時人稱贊他為“王佐才”。
189年,他被舉為孝廉,拜守官令。當時正值董卓專權(quán)擅政,他認為朝中不可久留,于是棄官歸家,回到潁陰高陽里。
荀彧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預見到董卓必敗,一場大規(guī)模的混戰(zhàn)無法避免。他勸鄉(xiāng)親們外出躲避,但人們半信半疑沒有接受。
荀彧
荀彧只好帶家人宗族告別故鄉(xiāng),前往冀州。荀彧走后不久,董卓果然出兵關東,所過之處,燒殺劫掠。荀彧因精明的預見,逃脫了這場厄難。
荀彧到冀州后,袁紹聽說荀彧的大名,待為上賓,但荀彧卻看出他徒有虛名。這時,曹操進入他的視野,荀彧認為曹操雄才大略,能成大事,于是在191年,29歲的荀彧毅然投奔曹操。
曹操大喜,立即委任他為司馬。
荀彧選擇當時羽翼單薄的曹操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那時曹操與荀彧志同道合,都有扶正漢室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是由于荀彧敏銳地洞察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知人善任,而這些秉性都是成就一番偉業(yè)所必備的。這個在當時看起來匪夷所思的選擇,也足見荀彧的遠見卓識。
從那以后,荀彧便一心追隨曹操。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他作為曹操幕中的主要文臣,在許多關鍵節(jié)點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他對世事的洞察和技高一籌的謀略。
荀彧
二、運籌帷幄,統(tǒng)一北方192年,曹操為鎮(zhèn)東將軍,荀彧以司馬之職跟隨,為之出謀劃策。
比起優(yōu)于常人的遠見,荀彧的膽識和魄力也毫不遜色。
公元194年,曹操集團遇上一個大麻煩。當時,曹操為報殺父之仇和擴展地盤,率主力南下征討徐州牧陶謙,荀彧則留守大本營鄄城為曹操看守后方。
誰知禍起蕭墻,陳宮、張邈與呂布勾結(jié),叛曹自立。由于主力不在,后方空虛,除鄄城外,兗州所屬郡縣一夜之間幾乎全部依附叛軍。
此時,兵微將寡的荀彧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強敵,處變不驚、指揮若定。他整肅軍隊、設置防務,并迅速召來東郡太守夏侯諄率兵回援。由于措施得力,軍心穩(wěn)定下來。
但正好在這個時候,豫州刺吏郭貢率數(shù)萬兵馬前來求見荀彧,因為郭貢態(tài)度尚不明朗,有很多人認為他可能傾向叛軍,夏侯諄等人堅決反對荀彧冒險前去會見郭貢。
曹操
但荀彧認為郭貢與叛軍關系不深,不見得會貿(mào)然參與反叛,如果處理適宜,可保中立。
于是他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侃侃而談、魄力十足,似乎毫無懼意,認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領兵離去,鄄城之圍得以緩解。
這種冷靜的分析、卓越的膽識也一路伴隨著荀彧,使他在許多關鍵時刻成為曹操不可或缺的智囊團和強心劑。
196年,曹操把漢獻帝從破落的洛陽奉迎至自己的根據(jù)地許昌,在這件事上,荀彧起了關鍵作用。
當時曹軍內(nèi)部多數(shù)人是不同意迎接獻帝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來曹操集團在北方既不是唯一的勢力,也不是最大的勢力,貿(mào)然奉迎天子似乎不妥;二來當時獻帝身邊還有相當?shù)膶嵙Γ阉粼谏磉吙峙虏灰遵{馭。
但荀彧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將困頓中的天子迎至曹操自己的根據(jù)地許昌。
他認為,雖然此時的漢獻帝本身無一兵一卒,也時時仰仗著實力派軍閥的鼻息過日子。但是,他畢竟是劉氏皇統(tǒng)的標志。在一定程度上,他代表著統(tǒng)一與秩序。雖然各實力派軍閥事實上已成為獨立的政治軍事集團,對天子的召令不屑一顧,但是,他們一時還沒有自立皇統(tǒng)的能力和打算。
也正因如此,作為皇統(tǒng)象征的漢獻帝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在此時奉迎獻帝、擁戴天子,既可以順從民心,也可以使天下豪杰歸附,是必須要走也應該要走的一步棋。
漢獻帝
曹操聽取荀彧的建議,把漢獻帝奉迎至許昌供奉起來。這關鍵的一步對曹操一生的政治命運產(chǎn)生重大影響,“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曹操屢試不爽的殺手锏。
在奠定曹操霸主地位的官渡之戰(zhàn)中,荀彧在整個過程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袁紹一直是曹操在北方最大的敵人,無奈其雄厚的實力一時難以撼動。
而自從曹操奉迎天子至許昌后,袁紹就對曹操更加不滿,他時不時的“挑釁”讓曹操忍無可忍,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曹操實在不敢貿(mào)然行動。
關鍵時刻,荀彧從氣度、謀略、軍紀及德行四個方面,全面透徹地分析曹操的優(yōu)勢和袁紹的缺陷,并用劉邦、項羽的例子鼓勵曹操,告訴他真正有才能的人最后一定會戰(zhàn)勝“庸人”。曹操聽后十分高興,堅定了對袁紹作戰(zhàn)的決心。
此后,在與袁紹的連續(xù)交戰(zhàn)中,荀彧又一次次地給予曹操勇氣和充滿魄力的建議。
公元200年,當曹操被袁紹包圍,處境艱難時,荀彧鼓勵曹操堅持就會取得勝利,于是曹操繼續(xù)堅守待機。不出荀彧所料,敵軍后來節(jié)節(jié)退敗,曹操最終消滅了袁紹集團,隨后逐步統(tǒng)一中國的北方。
官渡之戰(zhàn)
三、進退兩難,悲劇收場當曹操穩(wěn)定在北中國的統(tǒng)治,眼看好日子就要到來的時候,荀彧卻因自己“扶正漢室”的政治抱負而不得不赴死。
當時實力膨脹的曹操目的是創(chuàng)建曹魏基業(yè),而荀彧的目的是重整漢家天下,兩人矛盾無法調(diào)和。
公元212年,曹操欲晉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九種禮器,通常只有天子才能使用,這時曹操已經(jīng)初步露出野心。而此時,荀彧毅然投出反對票。曹操因此勃然大怒,史載其“心難平”,兩人的梁子就此結(jié)下。
不久,曹操出兵征討孫權(quán),他上表請派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并乘機把荀彧留在軍中,雖然荀彧托病未跟隨大軍出征,但卻困在壽春,最終憂郁而死,享年五十歲,歷史上也有他被迫服毒自盡的說法。無論如何荀彧的死都與他不同意曹操代漢自立有關系。
荀彧之死
其實,曹操心里對荀彧還是十分感激的,也待他不薄。他贊揚荀彧是“忠正密謀,撫寧內(nèi)外”的能臣,甚至把女兒嫁給荀彧兒子,雙方結(jié)為兒女親家。然而,即使是這樣,荀彧還是無法摒棄自己對漢王朝矢志不渝的忠誠。
作為受儒家道德熏陶的知識分子,荀彧的人生定位一開始就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維護和延續(xù)東漢國祚。然而,面對當時動蕩的中原,他知道依靠漢皇室的力量根本無法恢復國家的統(tǒng)一與秩序,而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一個忠于漢室、擁有雄才大略的權(quán)臣,并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興復漢室。
他環(huán)顧宇內(nèi),只有曹操是他理想中的那個人。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投到曹操軍中,竭心盡力地為之出謀劃策。而這一切的前提均建立在維護東漢國祚的基礎上,一旦越線,荀彧寧可做忠臣慘死,也不做叛臣茍活。
但隨著曹操實力的與日俱增、權(quán)柄加重,其野心也日益膨脹。最終,他也不可遏制地走上篡政的道路。如此一來,二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就打破,他們之間最基本的契合點不復存在。
對曹操來說,此時的荀彧已變成絆腳石,而始終堅持“扶漢”政治信仰的荀彧也必然不肯同流合污。那么,兩人只能分道揚鑣。
荀彧雕像
四、小結(jié)荀彧的悲壯和痛苦在于,他這一生都在為延續(xù)東漢皇朝的國祚而努力。也正因如此,他的“真心”不屬于曹操,但他的“真心”又必須通過曹操才有可能達到。
曹操勢力的日益強大卻又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東漢皇朝的存在,并最終導致國祚轉(zhuǎn)移。
荀彧一生最光輝的歲月和經(jīng)歷都與曹操有關,但是他對維護漢室正統(tǒng)根深蒂固的信仰,又使他最終難免以悲劇收場。
夾在衰落的漢室和崛起的曹魏之間,心中以漢室國祚為最高,卻又與曹操相伴半生的荀彧真的是進退兩難,唯有一死了之。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26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屬蛇最苦的年齡是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