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
,一位被才華遮擋住品性烈焰的文人
。
7歲當選鄉(xiāng)村小神童。14歲喪父后離家求學
。3次進京趕考不及格。42歲接任七品小縣令。3年后下崗淪為囚犯
。60歲立志為金朝代言。... 金朝
、南宋
、蒙古、西夏四國大混戰(zhàn)
,元好問親眼看著母國從繁榮一步步走向滅亡
,詩句之中盡顯喪亂悲涼。
后人經(jīng)常感懷“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的凄美
,才沒有讓這位孤弱書生被歷史黃沙徹底掩埋。
,你不知道他一生活得多堅忍.png" />
然而
,元好問被尊崇為“北方文雄”,和此首流傳甚廣的《雁丘詞》沒有半毛錢關系
。
1188年
,一個書生模樣的中年人游走在太行山間。
他沿著崎嶇難行的羊腸小道
,欣賞亂峰飛瀑的巍峨美景
。一直挨到肚子餓的咕咕叫,才去山里農戶家討飯吃
。
山民:先生又來采風了
?書生:老規(guī)矩,一副對聯(lián)換一頓飯
。山民:算啦
,你就差給我寫挽聯(lián)了。書生:我也不會干別的...山民:家里的弟妹和孩子還好嗎
?書生:應該還好吧... 吃罷酒飯
,山民望著書生遠去的背影,搖頭嘆息道:你自稱祖上是北魏拓跋皇族
,怎么能把日子活成這幅光景
!
這位書生就是元德明,浪蕩山水之間的旅行詩人
。
元德明一步步登上峰頂
,感受著一覽眾山小的天地浩瀚。一陣清涼山風徐徐吹來
,又卷起內心深處的哀愁
。
他也是有父母妻兒的人,多半時間卻在外漂泊跋涉
。每次回家前都想著踏實過日子
,沒幾天就覺得憋悶煩躁。
讀書太多
,有時候也會成為一種負擔
。
元德明自幼喜歡讀書,還專挑沒插圖的下手
。
他和小伙伴玩著撒尿和泥
,張嘴全是子曰開頭的名言警句
。村里的老人們很驚奇,都說這小孩以后能上天
。
父母舍不得讓他下地干活
,常年供在家里復習備考。元德明盯著墻上的倒計時表
,擼起袖子日夜埋頭苦讀
。
明兒,你該去趕考了
。小元
,你該娶媳婦了。德明
,你該生孩子了
。老元,你要不放棄吧
。... 一直熬到倆孩子出世
,他也沒能突破錄取分數(shù)線。元德明專注讀書三十年
,到頭來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任何生存技能
。
滿腹詩書無處可以發(fā)泄,扛起鋤頭又覺得委屈不甘
。元德明轉而癡戀于山水詩酒
,逃避著失敗難堪的前半生
。
自幼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余酒賦詩以自適。
踏遍四海八荒
,人也難以走出方寸心田。
元德明走的心累身疲
,再次回往太原老家
。
時光在大山里四季輪回,卻一刀一刀刻進家人臉龐
。元德明開始承認自己的平凡
,這才漸漸融入平淡生活。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歡聲笑語
,終究要比孤寂清冷的自然山水有趣(
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之自若)
。
1190年,元德明的小兒子出生了
,他給取名為元好問
。
金國:金章宗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南宋:朱熹刪定出“四書”明細
。西夏:夏仁宗緊緊擁抱金國大腿
。蒙古:鐵木真差點被老大哥干死。 當年國際形勢一片大好
,金
、宋、夏的國力蒸蒸日上
,唯獨鐵木真被十三個草原部落打到狼狽逃竄(十三翼之戰(zhàn))
。
金章宗拎著魚竿,對身后排列整齊的官員說道:禮樂刑政因遼、宋舊制,雜亂無貫,今乃更定修正,為一代法...
官員們人手一個小本本
,飛速記錄著最高領導的指示。這些政令貫徹到全國各地
,打造出金朝的明昌之治
。
金章宗垂釣的地方,時至今日還被稱作釣魚臺
。
元好問趕上一個好時代
,也擁有著一份好環(huán)境。
老爹偶爾出去游山玩水
,回家就查資料編寫《東巖集》
。平淡而不平庸的家庭氛圍,滋養(yǎng)著元好問稚嫩的身心
。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
,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然成型。與幼年的耳濡目染相比
,成年后的刻意培養(yǎng)往往沒多大作用
。
7歲那年,元好問寫出人生第一首詩文
,元德明看過后不予置評(
好問七歲能詩)
。
村里的老人們再次很驚奇,又說這小孩以后能上天
。老元告誡兒子:別人夸贊你的話
,千萬別往心里去
。
小元雖然搞不懂其中意思,卻能感知到讀書使人快樂
。他死磕家中海量藏書的勁頭
,比老爹當年還要生猛。
11歲時
,元好問去當縣令的叔叔家里玩
。翰林學士路擇來諞閑傳,拉著他的小手感慨:
愛其俊爽,教之為文
。
元好問翻翻白眼,大搖大擺地出去了
。
1203年
,元德明病逝太原老家,14歲的元好問從此失去父親
。
金國:金章宗狂練瘦金體荒廢朝政
。南宋:韓侂胄通知宋寧宗準備北伐。西夏:夏桓宗貪圖享樂而國力大衰
。蒙古:鐵木真逆襲為草原最強部落
。 當年國際形勢一片暗流洶涌,金
、宋
、夏的朝政混亂無序,唯獨鐵木真扛著彎弓在大草原上見人就射
。
匹夫一怒
、血濺三尺,天子一怒
、伏尸百萬
。憤怒的對立面就是悲痛,往往只能傷己而不會傷人
。
元好問坐在父親的書桌前,默默翻開案頭三卷文集
。哥哥們對讀書完全沒興趣
,而他早已啃遍家中所有藏書。
滿腹詩書
,換不來名利確實屈悶
。詩書滿腹,用來開明悟著實舒坦
。 元好問跪在母親面前
,低聲說道:家中無人答疑解惑
,我想去陵川大山里拜師求學(
從陵川郝晉卿學)。
這位少年游走在陵川山間
,沿途風光沖淡內心悲痛
。奇峰怪木激蕩出詩情畫意,讓元好問頓時明白父親的苦衷
。
一枯一榮
,真的可以消除世間煩惱。
郝老師熱情招收元好問
,并且成功地將他帶偏了
。
小元:您通過常科的考試了嗎
?老郝:老夫博通經(jīng)史
、學貫百家...小元:宏詞科的試卷難不難?老郝:老夫博通經(jīng)史
、學貫百家...小元:老師
,你有沒有教學資格證?老郝:能不能別打斷我說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郝晉卿常年隱居深山,琢磨的盡是些天地自然之道
。談及迂腐死板的科考制度
,老頭氣的白胡子直哆嗦。
他強烈抨擊填鴨式教育的危害性
,還說從孩童時代扼殺思辨能力
,最后只會培養(yǎng)出便于管理的偽知識分子。
元好問被噴到一臉口水
,才聽明白老郝“
兩個凡是”的教學原則
,嚴重懷疑他這輩子注定在民科圈里混。
凡是科舉考試內容
,我一概不教
。凡是我教的內容,科舉一律不考
。 元好問看在藏書量的面子上
,勉強同意跟著老郝學習。書理與自然交融相應
,漸漸釋放出內心的至情至性
。
1205年,16歲的元好問前往并州參加鄉(xiāng)試
。
走到汾河岸邊時
,他看見獵戶套住兩只大雁
。一只被揪出來當場宰殺,另一只趁機沖開樊網(wǎng)振翅飛向高空
。
獵戶沖著天空罵罵咧咧
,低頭拔光雁毛清洗內臟。那只大雁在空中盤旋悲鳴
,竟一頭扎下來撞死在同伴身邊
。
獵戶眉開眼笑的撿起來,元好問內心卻無限哀傷
。正值情竇初開的年紀
,他用才情化出一首凄美絕倫的祭奠詩。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
獵戶:情書寫的這么好,你哪個學校畢業(yè)的
?好問:詩詞給你
,大雁給我。獵戶:呵呵
,滾
! 元好問掏錢買下大雁尸體,將它們合葬在汾河岸邊
。詩句中潛藏的深情本性
,將成為他一生難以拋卻的痛楚。
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
元好問順利通過鄉(xiāng)試,終于理解老郝的深惡痛絕
。
略顯癡呆的考試題目
,將人性鉗箍在死板義理之中
。要想獲取高分卷面成績,只能犧牲感悟天地的自然靈性
。
從此
,元好問全身心追隨郝晉卿,沉浸在山水四季之間研習苦讀(
不事舉業(yè) ,淹貫經(jīng)傳百家
,六年而業(yè)成)。
金國:黃河泛濫導致全面衰退
。南宋:北伐失敗造成保費翻倍
。蒙古:鐵木真一統(tǒng)草原做大汗。西夏:被蒙古打到跪地當孫子
。 那些年的國際形勢天翻地覆
,金、宋
、夏內外交困混日子
,唯獨成吉思浩磨刀霍霍沖著三家富戶流口水。
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
。元好問的眼中只有花開花謝、月盈月缺
,完全沒想到會被時代巨浪拍的國破家亡
。
1208年,元好問前往京城參加會考
。
他看不懂出題組的試卷
,閱卷組也看不懂他的答案。雙方知識體系相差太大
,最終以鮮紅的零鴨蛋收場
。
這位19歲的少年才俊,迎來人生第一次挫敗
。元好問還沒來得及憤憤不平
,金國就發(fā)生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
金章宗死了
,將皇位傳給叔父完顏永濟
。
完顏璟親手摧毀創(chuàng)立的盛世,臨終遺囑還坑死了妻兒血脈:朕尚無子,內人有娠者兩人,生男則立為儲貳。
完顏永濟連兩塊錢都沒花,就被請去兌換五百萬大獎
。當他坐上皇權巔峰的寶座
,人倫親情霎時間脆弱不堪。
衛(wèi)紹王:想啥好事呢
?全拉出去給我剁了
!
聽說完顏永濟接管金國,成吉思汗樂得合不攏嘴
。
蒙金世仇深入骨髓
,鐵木真從匍匐在地打到傲然睥睨:
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120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狂揍西夏
。他計劃先干掉金國的小馬仔
,然后全力圍攻燕京強拆金人老窩。
西夏還沒打就慫了
,天天哀求金老大派兵支援
。
衛(wèi)紹王窩在龍炕上看戲,全程只會口頭吶喊助威
。夏襄宗問候完金國先人
,直接調轉槍頭擁抱蒙古大腿。
兩年后
,蒙古和西夏聯(lián)軍合圍燕京
。衛(wèi)紹王不出皇城就有好戲看,卻被現(xiàn)場慘狀嚇的準備卷鋪蓋跑路
。
蒙軍沒能扒開燕京城墻
,在河北地區(qū)大肆搶掠而歸。金國的尊嚴和實力雙雙暴跌
,開啟茍延殘喘的新時代
。
1212年,金國如期舉辦會試
,元好問怎么來的就怎么滾回去
。
這位23歲的青年才俊,迎來人生第二次挫敗
。元好問還沒來得及憤憤不平
,金國又發(fā)生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
衛(wèi)紹王被大臣砍死
,完顏珣繼位當上金宣宗
。此時的金國只剩下十一座州府,其他省市全由蒙古代為管理。
金宣宗害怕蒙古鄰居晚上串門
,一意孤行決定遷都
。選址方案剛剛通過
,南宋太廟就傳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
因為,金國皇帝要搬進汴梁故都
。
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
元好問偶爾出去游山玩水,傲然點評歷代詩人的作品
。他沒有朝廷認證的學歷證書
,卻不影響寫下《論詩三十首》。
滿腹詩書沒有換來名利雙收
,元好問便將它們沿途散播
。這不僅一種排遣宣泄,還能給自己騰出精進空間
。
金宣宗坐在皇家燒烤爐上
,半分騰挪閃避的空間也沒有。
國內人心不安
,遷都引領跑路風潮
。蒙軍侵占燕京,隨時準備南下滅金
。西夏忌恨舊怨
,常年騷擾金國邊境。南宋見縫插針
,宣布停止續(xù)交保費
。 自從住進汴梁皇宮,金宣宗經(jīng)常會夢到徽欽二帝
。求和情緒開始瘋狂蔓延
,他給蒙古送去大量黃金和女人。
蒙古很有當年金國的風范
,收下貢品連張收據(jù)都不打
。繼續(xù)派出精兵強將巴勒猛干,讓這位落毛鳳凰哀苦不迭
。
1217年
,成吉思汗調撥主力西征花剌子模,金國得以喘息之際連忙補辦會試。
元好問跨過高山流水赴京趕考
,一路寫出數(shù)首工整優(yōu)美的詩作(
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
。
他還沒有走到汴京
,詩文就已經(jīng)傳瘋了。禮部領導打賭說原作者早死透了
,當代誰能寫出如此漂亮的詩句
?
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師。
元好問頂著第一網(wǎng)紅頭銜,依然看不懂出題組的試卷
。閱卷老師以文不對題為由
,又免費送給他一個零鴨蛋。
這位28歲的中年才俊
,迎來人生第三次挫敗
。元好問還沒來得及憤憤不平,金國又發(fā)生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
。
金宣宗強行討要保護費
,被南宋打的滿地找牙(見秦嶺一白.孟珙篇)。
1219年
,蒙古大軍攻破太原
,元好問從此成為失地流民。
君不見
,系舟山頭龍角禿
,白塔一摧城覆沒。鬼役天才千萬古
,爭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 元好問放眼望去盡是烽火狼煙
,只能朝著京城方向走去。曾經(jīng)繁榮強盛的母國
,徹底淪為亂世末流角色
。
他的詩文還在汴京流傳,達官顯貴們爭相排隊交往
。元好問為自己保留的至情至性
,悄然攀升至家國命運
。
兩年后的會試,元好問終于榜上有名
,這一年他已經(jīng)32歲了
。
金國勢力范圍嚴重縮水,能擠出來的崗位也很有限
。元好問攥著朝廷任命書
,前往八百里外的內鄉(xiāng)當縣令。
京城里都是一片死氣沉沉
,地方上跟和尚撞鐘差不多
。元好問的基層職業(yè)生涯,史書中只有四個字:甚存威惠
。
1224年,金宣宗病死在汴梁皇宮
,26歲的完顏守緒繼位為金哀宗
。
這位年輕皇帝躊躇滿志,大力緩和與南宋
、西夏的外交關系
,連叛逃投靠蒙古的武仙也極力邀請回家。
元好問官升一級調往南陽
,繼續(xù)半工半讀的基層生活
。滿目瘡痍的艱難民生,給他的詩文平添喪亂之感
。
字為心言
,元好問的悲楚真情還未全面釋放。
1227年
,蒙古順手滅掉西夏
,蒙金宋形成肉夾饃局面。
元好問回到尚書省任職
,和京城的文官才子關系甚好
。他們時常交流詩詞曲賦,在惶惶不安中尋求片刻喜樂
。
讀書最大的益處在于明智開悟
,其次是吸引眾多思想同頻之人,最后才是兌換名利雙收的物質財富
。
有一天
,元好問去樞密院判白華家里做客。
他們從詩文韻律說到嚴峻局勢
,倆人正在唉聲嘆氣時
,老白的兒子跑進廳堂
,手里還拿著剛剛寫好的詩文。
小孩看見元好問眉頭緊皺
,直接就趴在他身上
,奶聲奶氣的說道:元叔叔文采這么好,再給我送首詩吧
。
元好問捏捏他的小臉蛋
,郁悶心情頓時一掃而光。指著庭院里的海棠花開
,沉吟片刻之后緩緩念道: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
三人接連撫掌大笑,國仇家恨也被短暫忘卻
,這個小孩就是未來元四家里的浪子白樸(見秦嶺一白.白樸篇)
。
在強大的實力碾壓面前,怡然自得只是苦中作樂
。該來的遲早會來
,狼狽逃竄和玉石俱焚才是真正考驗心志。
人說亂世莫訴兒女情
,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
。
1232年,蒙軍在三峰山大敗金兵主力
。
潮水般的蒙古大軍涌向汴京
,金哀宗帶著少數(shù)官員連夜逃往商丘,白華拋下妻兒老小緊緊跟隨老板步伐
。
完顏守緒的逃跑路線
,和百余年前的趙構毫無區(qū)別。大宋徽欽二帝的凄慘命運
,正在張開臂膀迎接金國皇帝
。
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
,蒼天饒過誰
?
金哀宗前腳剛走,汴京守將崔立就公開造反
。他搜刮完城里的金銀財寶
,又把五百位皇親國戚奉獻給蒙古人。
崔立吃里扒外到這個份上
,依然覺得投降誠意不足
,他對元好問等人說:
汝等何時立一石,書吾反狀邪?
老崔要給自己立功德碑
,想在受降儀式上彰顯身份
。看著滿朝文官集體裝啞巴
,崔立殺氣騰騰地抽出戰(zhàn)刀
。
太學生劉祁執(zhí)筆,翰林學士王若虛校對,尚書省元好問作序,工書人張君庸刻碑...
多年以后,這些人開始為自己申辯
。劉祁《歸潛志》:然其文止實敘事
,亦無褒稱立言。王若虛《慵夫集》:乃刪定數(shù)字
,然止直敘其事而已
。元好問著書百卷,對此卻沒做任何解釋
。 崔立扛著功德碑去談合作,蒙軍入城首先血洗崔家
。大宋子民遭受過的凌辱劫難
,正在金國百姓身上輪回往復。
整座汴京城火光沖天
,白樸姐弟躲在床下瑟瑟發(fā)抖
。他們的父親不辭而別,母親也在嘶喊聲中被蒙軍拖出家門
。
這時
,一陣急促的聲音傳來:白樸你在哪兒?我是元叔叔
!
1234年
,蒙宋聯(lián)軍滅掉金朝,45歲的元好問淪為亡國遺臣
。
他們當作俘虜被押往山東
,沿途所見盡是血水殘肢。蒙軍叫囂著揮動皮鞭
,狠狠抽打體力不支的掉隊官員
。
元好問緊緊拉著白樸的小手,叮囑他低頭專心走路
。母國已經(jīng)徹底煙消云散
,悲楚真情卻籠罩在心目之間
。
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
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元好問全家被關進戰(zhàn)俘營
,生存條件還不如貧困戶
。白樸受驚過度發(fā)起高燒,靠他摟抱六天六夜才悠悠轉醒
。
囚禁生活艱難屈辱
,元好問只能借詩文宣泄心懷。每次向白樸講解早期詩作
,想起眼下情處境唯有喟然嘆息
。
三年后,金國俘虜被集體遣散
,元好問準備返回太原老家
。
聽說白華在真定做大官,他改變路線先送白樸回家
。老白沒想到兒子居然還活著
,當場作詩答謝老朋友。
元好問在國破家亡中掙扎
,迫不得已為崔立撰寫碑文
。白華先投南宋、后降蒙古
,榮華富貴從來沒間斷過
。
昔年同為金臣,以詩會友其樂融融
。今日身份懸殊
,各自安好后會無期。 白府大門外
,白樸拽著元好問的衣角嚎啕大哭
。
元好問坐在父親書桌前,默默擦掉案頭上的灰塵
。
他取名號為遺山先生
,開始整理自己大半生的詩作。那些讀過的書和經(jīng)過的事
,綿延不絕般在紙筆間流淌
。
蒙元宰相耶律楚材慕名拜訪,極力邀請元好問進京做官
。他婉言謝絕之后
,掏出寫有54位金國秀才的花名單
。
那一年,元好問已經(jīng)50歲了
,他要努力為自己做些事情
。
《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禨》一卷
、《詩文自警》十卷《續(xù)夷堅志》四卷
、《中州集》十卷《唐詩鼓吹》十卷、《遺山樂府》五卷... 遠離世間紛紛擾擾
,元好問好像找到陵川求學的記憶
。他為自己保留的至情至性,從家國命運又回歸感天悟地
。
元好問花費十年時光
,將滿腹詩書轉化為卷卷著作。只是每當夜深人靜時
,想起消散的母國仍然心有悲楚
。
金國的遺老遺少們,不是退隱山林便是任職蒙古
。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
,對朝代更替有著超強的適應性。
如果不總結前朝經(jīng)驗
,更替不過是一場新的輪回
。元好問極其推崇金朝的規(guī)章制度,想憑一己之力為母國修史
。
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
1250年
,元好問聽說金實錄在順天
。
這位61歲的白發(fā)老人,從太原倒好幾趟車來到北京
。他苦心勸說蒙古的萬戶長
,將國史資料借給自己謄抄。
樂夔聽到這件事后
,說他倆是貓?zhí)蚧⒈橇骸尚牟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任何朝代私修國史都是死罪(見秦嶺一白.班固篇)。
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
,愿為撰述
,既而為樂夔所沮而止。
元好問眼巴巴望著張萬戶
,毫不客氣地被拒之門外
,他還不斷低聲重復道:
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這位萬戶的兒子叫張弘范,25年后會帶領元軍攻破崖山
,為大宋王朝畫上句號(見秦嶺一白.陸秀夫篇)
。
元好問兩手空空回到家,在院里搭起亭子專心修史
,對外宣稱是寫野史(構亭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