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的簡單解釋就是賑濟災荒或者救濟災民,在古時候如何賑災對于統治階級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民變,釀成災禍。
縱觀歷史,賑災是每個朝代都繞不過的一件事,歷朝歷代都有自己賑濟災荒的辦法,并且每個朝代都在不斷的完善,南宋的時候還出了一本名為《救荒活民書》的書。
這本書系統、全面的總結了過往朝代的經驗,后代還在此基礎上完善,清朝的時候,中國的賑濟災荒的措施到了一個大成的階段。
古代的時候,如果災荒比較輕的話,一般都是地方官吏自行處理,如果情節(jié)嚴重的話,就需要上報給朝廷,朝廷會研究專門的措施來處理。
賑濟災荒的辦法非常多,一般來說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糧食賑災,古時候糧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發(fā)生災荒之后,能夠吃上飯不被餓死才是最重要的。
災禍發(fā)生后,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賑災的糧食主要來自于倉儲,那么糧食又是如何發(fā)給每一個百姓的呢?
直接分糧食嗎?當然不是,其實這個場景在一些古裝劇中經常能看到,那就是開粥棚,官府派人去把糧食熬成粥,然后分發(fā)給災民們。
當然直接分糧食的時候也有,只不過直接分糧有幾個要求,那個地方必須得是個小地方,其次人口不能太多,也沒有其他地方過來的災民,如此便可以按人頭分一定的糧食,實際上真正需要賑災的時候,這種情況幾乎沒有。
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非要設粥棚不能直接分糧食呢?首先第一個原因,一些大地方災民非常多,糧食也不一定夠用,熬成粥的話粥里面有水,災民更容易吃飽。
災民多了糧食不夠,熬成粥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不熬成粥直接發(fā)放糧食,這根本不現實,因為真的需要開倉賑糧的時候,災民四處都有。
這些災民的戶籍地不都是這里,那么發(fā)糧食該怎么發(fā)呢?只給本地的,不給外地的,這肯定不行,必然會造成騷亂,所以開粥棚是最好的一種方式,人人都能過來吃一口。
那么為什么非要熬粥,而不是做一些干食呢?這個其實更好解釋,因為熬粥方便,如果說要做成一些干食,比如說饃饃,那糧食肯定不夠用了,即便夠用也很麻煩,非常時期除非賑災的官員是個傻子才會這樣做,而且滾燙的粥也沒法去哄搶,做成干食的話,災民拿走還有可能被人給搶了。
災民們很久沒吃飯,突然吃干的也不利于消化,甚至可能會要了這些災民的性命,所以說將糧食熬成粥是最好的辦法。
除此之外設置粥棚,讓災民們全部來吃,無論是哪的災民,只要看到皇帝賑災的粥棚,都能過去分上一碗,這也是皇帝需要的效果。
因為這樣可以體現皇恩浩蕩,這樣一來把所有人都聚集在粥棚的周圍,領到粥的百姓都會一起稱贊皇帝的做法,有利于維護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發(fā)生災荒之后,統治階級怕的不是百姓沒飯吃,而是這些百姓合起來造反,雖說自古以來因為這事起義沒有成功的,但是一旦爆發(fā)這種事,皇帝也會很頭疼的。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6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