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那會,曾經(jīng)打過著名的一仗,叫“火燒藤甲軍”,故事里,蠻王的軍隊身穿油浸老藤制成的鎧甲,刀槍不入,把諸葛亮殺了個大敗,后來諸葛亮發(fā)現(xiàn)藤甲易燃,采用火攻之術,才反敗為勝。
三國是羅貫中寫的,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施耐庵本身當過張士誠的幕僚,是有戰(zhàn)場經(jīng)驗的,因此羅貫中大概也懂一些戰(zhàn)爭上的東西,比如這個藤甲,就不是完全的胡編,而是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
▲軍博藤甲
明朝的《武備志》中,記載有一種赤藤甲,這種甲的制造方式跟三國里面的藤甲加工方式差不多。其原材料為赤藤,赤藤編甲時候,不能直接使用。按照書里的記載,需要先弄一個石槽,把赤藤放進去,添上水,浸泡半個月,然后再拿出來曬三天,曬完繼續(xù)泡,泡完繼續(xù)曬,如此周而復始的泡曬滿一年之后,最后曬干的藤條便可以拿來做甲了。
▲武備志藤甲
藤甲的外觀就像是現(xiàn)代的無袖T恤一樣,只遮擋上半身,沒有肩甲和腿甲。每幅藤甲要用兩斤半藤條,藤甲外部要用桐油刷過一遍,藤甲的好處就是同時具備了輕便和強度,并且適合水兵使用。因為藤本身有浮力,不像你穿著鐵甲下水,會比較沉重。按照現(xiàn)代人復原的結果來看,藤甲的防護力還是頗為可觀的,起碼用刀是很難砍破的。藤甲的盔當然也是藤編的,藤盔的模樣,就跟一般的草帽差不多,有著寬闊的帽檐。藤盔的頂部都要綴上紅纓,這一來是為了美觀,二來也符合南方軍隊的文化習慣。藤盔的主要使用者就是南方人,南方雨水多,藤盔除了能當頭盔,還能當斗笠擋雨,可謂是一物多用。
▲藤甲復原
藤編好的盔帽,表面肯定是坎坷起伏,不會光滑,因此為了避免硌頭皮,士兵佩戴藤盔的時候必須帶上綿帽,綿帽說白了就是一頂布帽子,先帶上帽子,再套上盔,就不會覺得硌了。綿帽的結構為布夾棉制成,表面為雙層布,內(nèi)里為單層布,中間襯上絲綿和繭紙,然后用絹線納緊。綿帽的腦后部位要開出三寸高的缺口,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腦袋。因為士兵的腦袋有大有小,但綿帽是國家統(tǒng)一配發(fā)的,雖然也有大小號的分別,那不可能人人合適,開出缺口,靈活性就更強一些了。綿帽平常跟藤盔分開放,使用時,臨時綴在盔的里面。
▲鄭成功紀念館藤甲
南方另外還有一種藤編的武器,叫藤牌。藤牌是藤編的盾牌,也是輕便堅實,士兵穿起藤甲,手拿藤牌,進退作戰(zhàn)十分方便。藤甲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外國如泰國也有過藤甲。三國里說藤甲易燃,實際上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按照網(wǎng)友的研究,藤甲上雖然有油脂,但完全沒有達到足以明顯增進燃燒效果的程度。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要想打敗藤甲軍,那還是得真刀真槍,投機取巧那是不行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6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