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張曉剛|明朝八大宰相與南陽臥龍崗

      文化影響力 2023-09-18 13:52:52

      作者/(南陽)張曉剛

      來源/笑傲風(fēng)月美篇

      明朝八大宰相與臥龍崗

      宰相是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全國政務(wù)的高級官員。

      明朝初期設(shè)有左右丞相

      。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
      ,朱元璋為了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廢丞相罷中書省
      。九月設(shè)四輔官
      ,不久廢止。

      十五年(1382年)

      ,仿宋代殿閣學(xué)士制
      ,設(shè)置華蓋殿、武英殿
      、文淵殿
      、東閣諸大學(xué)士,協(xié)助批閱奏章
      ,充當(dāng)秘書和顧問
      。成祖時,大學(xué)士開始參預(yù)機(jī)務(wù)

      此后尤其宣宗時

      ,奏章便由大學(xué)士批閱,詔令起草也出其手
      ,職權(quán)漸重
      。自此以后,大學(xué)士雖無宰相之名
      ,實有宰相之權(quán)

      ?

      ?自成祖

      、仁宗、宣宗后的大學(xué)士和入閣預(yù)機(jī)務(wù)者中
      ,有八人給臥龍崗留有佳作

      他們是:解縉、楊士奇

      、李賢
      、李東陽、賈泳
      、薛瑄
      、黃景昉和夏原吉。

      ?解 縉

      解縉(1369—1415年)

      ,字大紳
      ,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jìn)士
      。任中書庶吉士
      ,后為御史。成祖時提升為侍讀
      ,命與黃淮
      、楊士奇等入文淵閣參與機(jī)務(wù),不久晉升為侍讀學(xué)士
      。永樂二年(1404年)又晉升為翰林學(xué)士兼右春坊大學(xué)士
      。后遭讒言,死于獄中
      。著有《文毅集》等

      解縉曾到南陽拜謁武侯祠,并作《題臥龍崗三顧圖》一詩

      楊士奇

      楊士奇(1365—1444年)

      ,名寓,號東里
      ,泰和(今江西太和縣)人
      。初以史才被薦人翰林,成祖即位后入閣參預(yù)機(jī)務(wù)
      。仁宗即位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

      英宗正統(tǒng)年間,南陽知府陳悌對武侯祠進(jìn)行大修

      ,使祠宇規(guī)模宏大
      ,面貌改觀。為頌贊諸葛亮躬耕南陽
      ,記述陳悌修葺之功
      ,楊士奇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作了一篇《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
      。碑文記事詳盡,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頗具文采

      ?李 賢

      李賢,字厚德

      ,鄧(今河南鄧州)人
      。宣德八年(1433年)進(jìn)士。他是英宗復(fù)辟后入文淵閣兼翰林學(xué)士參預(yù)機(jī)務(wù)的
      。憲宗即位后進(jìn)少保
      、華蓋殿大學(xué)士。

      ?

      李賢曾主持修撰

      、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成書的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tǒng)志》
      。該書在卷三十中云:

      臥龍崗在(南陽)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

      ,綿亙數(shù)十里
      ,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
      ,草廬在其中
      。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云
      。其下平如掌
      ,即孔明躬耕處。

      他還作有《題臥龍圖》詩一首

      ,極力稱頌諸葛亮人格精神,指出世間成敗不足憑
      ,臥龍遺址人爭訪

      ?薛 瑄

      薛瑄(1392—1464年),字德溫

      ,號敬軒
      ,河津(今山西河津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jìn)士
      。英宗時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xué)士入閣預(yù)機(jī)務(wù)
      。他是明代文學(xué)家和詩人。

      薛瑄曾道至南陽

      ,謁武侯祠
      ,并作《望諸葛草廬》長詩一首,全篇綜述武侯功業(yè)
      ,并發(fā)出浩浩天壤間
      ,奇才難再得的感嘆

      ?李東陽

      李東陽(1447一1516年),字賓之

      ,號西崖
      ,茶陵(今湖南茶陵)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jìn)士
      。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以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入內(nèi)閣專典誥敕
      ,不久以本官入文淵閣參預(yù)機(jī)務(wù)。之后又進(jìn)太子太保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
      。武宗時升任首席大學(xué)士。

      ?

      弘治十四年(1501年)

      ,李東陽應(yīng)邀為南陽武侯祠撰寫記述修建始末
      ,以貽后人的《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

      ?賈 泳

      賈泳(1464—1547年)

      ,字鳴和
      ,號南塢,河南臨潁人
      。弘治年間進(jìn)士
      。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入?yún)C(jī)務(wù)。

      賈泳曾以虔誠之心登臥龍崗晉謁草廬

      ,并作《過南陽謁武侯祠》詩一首
      ,字里行間充分表達(dá)了對諸葛亮、臥龍崗的欽佩仰慕之情

      黃景昉

      黃景昉(1596—1662年)

      ,字太稚,號東涯
      ,晉江(今福建晉江)人
      。喜宗天啟五年(1625年)進(jìn)士,六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
      ,七年又加戶部尚書

      他給臥龍崗留下的佳作為《南陽西七里為臥龍崗,諸葛忠武侯草廬在焉

      ,遺像巋然
      ,慨題二十韻》詩一首。

      夏原吉

      夏原吉(1365—1430年)

      ,字維喆
      ,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歷洪武、永樂
      、宣德等五朝
      ,官至戶部尚書,宣宗時入閣預(yù)機(jī)務(wù)
      。明代文學(xué)家

      他曾登臥龍崗謁草廬,留詩《武侯祠》

      ,其中高度贊揚諸葛亮躬耕南陽
      、輔佐劉備建立功業(yè)之偉績,最后感嘆道:今拜儀容千載下
      ,不堪嘆望永安宮

      ————

      歡迎宣傳 侵權(quán)必究

      ————

      遨游在金戈鐵馬、萬花紛呈的三國時代

      ,陶醉于文韜武略
      、人才輩出的鼎足之世,鐘情于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的武侯文化
      ,耕耘在三顧遺蹤、萬代景仰的臥龍沃土——我其樂無窮

      ——張曉剛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7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至于文武百官和天子親軍錦衣衛(wèi)等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我走進(jìn)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卻也最先就義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div   id=,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jìn)科技的引進(jìn)逐漸成了必然,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qiáng)
      ,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