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20.3
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p>
孔子說:“不知命,無法成為君子;不知禮,無法自立;不知言語,無法知人。”
孔子曰:或作“子曰”。
命:人生而有命,其本原受之于天,而有窮達、貴賤、貧富、夭壽之分?!墩撜Z稽》:“知命,即《易傳》 樂天知命、夫子知天命之‘命’?!薄读x疏》:“ 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故云無以為君子也?!卞X穆:“ 知命,即知天?!薄端臅饬x》:“知命故能立命。”
君子:成德之稱。
禮:禮有儀有文,又有其實,既可事奉天地圣人祖先,又可燮理陰陽、治平天下,又可修身自立。朱子:“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薄缎⒔?jīng)》:“禮者,敬而已矣?!薄洞蟠鞫Y記》:“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立:自立,既指立己,又指立于社會人群?!督B聞編》:“禮是扶策人底物,‘立’字兼內(nèi)外說。”《義疏》:“ 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其身于世也。故《禮運》云‘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詩》云:‘人而無禮,不死何俟?’是也?!卞X穆:“ 孔子重言仁,又重言禮。仁者,人群相處之道,禮即其道之跡,道之所于以顯也。若不知禮,更何以自立為人?”
言:言語、言辭。錢穆:“論辨思議之是非得失,生于心而發(fā)于言。若不能知言,何能知其是非得失乎?”馬融:“聽言則別其是非也。”
知人:看懂人。朱子:“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p>
《論語注疏》曰:此章言 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謂窮達之分。言天之賦命,窮達有時,當待時而動;若不知天命而妄動,則非君子也。禮者,恭儉莊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則無以立也。聽人之言,當別其是非;若不能別其是非,則無以知人之善惡也。
《韓李筆解》曰:命,謂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窮達。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
《韓詩外傳》曰: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董仲舒曰:天令之謂命,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貴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后 知仁義禮智,安處善,樂循理,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論語后案》曰:《小雅》曰:“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毖?天之以仁義禮智保定人之甚固也?!洞笱拧吩唬骸疤焐鸁A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毖?民之秉德以則天也。 不知所以則天,又焉得為君子乎?董子《對策》曰:“明乎天性……樂循理,然后謂之君子。”韓董二子之說,亦以性命言也。 謂人不安于窮達之數(shù)者,必枉其仁義之性,知性之賦于天者,以違道之逆天心,自不行險以徼幸。性命、數(shù)命非截然二事也。
孟子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禮器》曰: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 天時有生也, 地理有宜也, 人官有能也, 物曲有利也。
《禮運》曰:禮必 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圣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論語正義》曰: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兑住は缔o傳》:“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此孔子知言即 知人之學。孟子自許知言,云“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亦謂知言即可知人也。
《論語后案》曰:宣于口,筆于書,皆言也。 不知言之善惡、言之醇駁、言之淺深,皆不知也。不知今人,誤交之,誤用之焉,于可交可用者轉失之也;不知古人,誤承其言,誤師其法焉,于宜承宜師者反棄之也。
唐文治曰:知命之學,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安分素位而已, 進而上之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如顏子之不改其樂,孔子之知天命,疏水曲肱,樂在其中是已。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此《易》潛龍之德,君子所性分定故也。 知禮之學,亦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品節(jié)詳明,不越秩序而已; 進而上之,則非禮勿視、聽、言、動,而動作威儀之則,皆為定命之符矣。 此尊德性而道問學,由知天、事天而能立命者也。 知言之學,亦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辨善惡邪正而已, 進而上之則不特知今人之言,且有以知古人之言;不特知諸子百家之言,且有以知圣經(jīng)賢傳之言矣。
《朱子語類》曰:《論語》首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終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贝松钣幸?。蓋 學者所以學為君子,不知命則做君子不成。
《此木軒四書說》曰:蓋 真能不惑于利害,斯乃為知命也。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
張爾岐曰:貧賤、富貴、得失、死生之有所制,而不可強也,君子與小人一也。 命不可知,君子常以義知命矣。凡義所不可,即以為命所不有也。故進而不得于命者,退而猶不失吾義也。 小人常以智力知命矣。力不能爭,則智邀之,智力無可施,而后謂之命也。 君子以義安命,故其心常泰;小人以智力爭命,故其心多怨。
《養(yǎng)一齋札記》曰:知命方可為君子,非即是君子也。今人固是不肯為君子,亦有不敢為君子者。懼人之嫌其迂戇(gàng),而屏之于名利之外也。不知飲啄尚有定分,何況窮通禍福?知命則識精膽決,而為君子之心乃定。 看得世間萬事真有一定之命,無可鉆營退避,除為君子,別無置身之處故也?!墩撜Z》以此為末章,收攝全部,豈可草草讀過?
《四書反身錄》曰: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以其知命也。 知命,斯窮通得喪,一一聽之于天而安命,仁義禮智一一修之于己而立命,窮理盡性、自強不息而凝命,必不行險僥幸付之儻(tǎng)來而逆命,否則,自以為君子?
《治家格言》曰: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言 圣學之始事也。修身處世之道固自多端,然其要有三:知命、知禮、知言而已。蓋人之有生,吉兇禍福皆有定命,必知命而信之, 盡人事以聽天,乃能為君子。至于禮者,可以消非僻之心,振惰慢之氣,知之則德性堅定,威儀檢攝,而有以自立。至于人之邪正、己之取舍系焉不可不知,而其要在知言。蓋人心之動,因言以宣,即其言語之當否,可以知其心術之邪正。 《論語》以是終篇,誠示人以修己處世之要,道必自知入矣。蓋惟精之功先于惟一,格致之學先于誠正,故朱子曰:“論輕重,行為重;論先后,知為先?!?/strong>
錢穆曰:《韓詩外傳》云:“ 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辈恢熘悦?,則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當然??鬃又洳豢啥鵀橹?,亦是其知命之學。孟子自道所長在知言,在善養(yǎng)浩然之氣,又曰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能知命,知禮,又知言,則所行自無不義,而浩然之氣自可養(yǎng)而致。然則孟子之自道所長,正可證其學孔子而得之矣。司馬遷曰:“余讀孔子書,想見其為人。”后世欲知孔子,舍從《論語》之語言文字求之,又將何從?記者將此章列《論語》之最終,其亦有俟諸百世之思乎!
《論語傳注》曰:赫赫在上者,天命也,知之而兢兢業(yè)業(yè)矣。不然,何以有 九德六德三德而為君子修己治人之準禮也?知之而約我以禮,為國以禮矣。不然,而于何立? 人之邪正長短不能掩者,言也。知之而人才入吾洞照矣。不然,而何以知之,而取之用之?此圣圣相傳之要道也。按 《鄉(xiāng)黨》記孔子衣食坐臥皆具,而不及刪詩書,作《春秋》,馀十九篇皆不之及,蓋圣人之道,以生德于予,斯文在茲為重,不在著書。即及門推圣人,亦以宗廟美,百官富,博我文,約我禮,而不在著書也。且子貢宮墻日月,猶屬虛喻;至答子禽,歸于得邦家;末篇歷敘帝王相傳而結以從政、知命二章,更見圣人之道主于用世。 乃后儒專以著書為傳圣道,去之遠矣,可以返矣。
《論語大義》曰:此章三“不”字,三“無以”字,本為淺者而言,然深味之,則 精微廣大,天德、王道、圣功,無所不該,然后知圣人之言,義蘊閎深,挹之不盡。《論語》所以此章作結也。
陳祥道曰:知言將以窮理,知禮將以盡性,知命將以至命。君子畏天命, 居易以俟之;小人不知天命,行險以徼幸。 學而先時習之說,繼以朋來之樂,而終于知言之君子,此先知命,繼以知禮,而終于知言。則習而知言者,學之所成終始者也。明夫學之所以終始,則孔子可以無言,故《論語》終也。
徐英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即是知命??鬃印拔迨烀保兑讉鳌贰案F理盡性以至于命”。 盡性命之理,乃能安命。莊生有言:“其知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泵?、性也,其實一也。自天所賦曰“命”,自人所受曰“性”,窮理即所以盡性,盡性則知命,即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知天安命,乃能立命,死生窮達曷足以擾其心哉?孔子知天下之不可為,周游列國以盡人事,終亦知其無可奈何,退而刪詩訂禮,削《春秋》,贊《易》道, 以開天下萬世之太平,立天下萬世之準則,所謂“安之若命”者也。知禮,則出處語默之際,有以自立。
戴溪曰:學者 先不要以得喪禍福入其心。蓋此心既定,定方能為學。 知禮,所以修身;知言,所以接物:其本之出于我者,則一也。此三事皆言知,蓋致知之學當如此。
《論語稽》曰:此蓋鄭氏考驗《古論》,取補《魯論》之闕者,亦續(xù)編之例也。(《經(jīng)典釋文》:“魯《論》無此章,今從古?!保?/p>
《過庭錄》曰:《公羊傳》:“西狩獲麟??鬃釉唬骸岬栏F矣?!焙涡菰唬骸爸亟K?!薄墩撜Z》自《微子》至《堯曰》,稱孔子并加姓,亦重終之義。
《四書合講》曰:此示人 以當知之要。 知命則在我者有定見,知禮則在我者有定守,知人則在人者無遁情。雖分三平,卻有次第。三“知”字,一層進一層。知此三者,則 天人物我之理洞察無疑,而 君子處世修身之道備矣。
張栻曰:此三者,學者之所宜先切要之務,必 以是為本而后學可進。不然,雖務于窮高極遠而終無所益。 門人以此終《論語》之書,豈無旨哉?
《曲禮》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 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論語補注》曰:子思有言:“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然知人必求諸言。太史公曰:“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焙笫烙蜃又允?,舍此書之言語文章將何求哉?記此者其有俟諸百世之思乎?望之深而憂其不得于言也,我知非無為矣。
錢穆曰:或說此章系《論語》之終篇,特具深意。然相傳《魯論》無此章,則是鄭玄以《古論》校《魯論》而取以補其缺者。然《古論》以“子張問”兩章別出《子張》篇,則此章是否亦為《古論語》之最后一章,在《堯曰》篇之后乎?此已無可考。抑豈鄭玄之意,謂此章乃孔子論學中總挈綱要之言,故特以系之《堯曰》篇末,以見其重終之意乎?今皆無可深論矣。此章古本皆作“孔子曰”,惟朱子《集注》本作“子曰”。或疑朱注誤脫一孔字,否則朱子疑“孔子曰”三字為例不純而刪去“孔”字也。
程樹德曰:《堯曰》一章是《論語》全書后序,古人序文常在篇末,如《莊子》之有《天下篇》、《史記·自序》,不乏先例。子張以下,《古論語》本系別為一篇,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取《魯論》所未及者附載于后,猶今人文集之補遺也。就中《陽貨篇》“子張問仁于孔子”一章,應屬《子張篇》文,不知何時錯簡,誤列《陽貨篇》中?;时咀鳌白訌垎栒诳鬃印?,與“問仁”相對,一也;俱稱“孔子曰”,二也;每章均有總綱,三也。其應屬《子張篇》無疑。
【相關材料】
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一氣流行,而理在其中,只是一個更無氣數(shù)義理之別。言太極則有陰陽,言陰陽則有變化,而盈天地間平陂往復之數(shù)該于此矣。變變化化,游于無窮,方見太極之妙。人與天地萬物,同游無窮之中,小之日用動靜,大之進退存亡,莫非命也。故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即陰陽不測之神也。然則學不窺神化之奧,不足以言知命矣。知命則知時,知時則知化,《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是也,又何利害窮通得喪之惑乎?故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知之則立之矣??鬃幼匝晕迨烀誓苁酥咕盟俑鬟m其時,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至于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乃證上達天德之詣。故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又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可謂互相發(fā)明,為天下萬世之學則矣。禮即是命之有常者,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天所秩也,其管于人心則敬而已矣。無不敬之謂知禮,敬則卓然故能立,《記》曰莊敬日強是也。人心敬肆之端,即天命存亡之介,故知命者又必約之以知禮,而始真由立而進之則幾矣。然君子之學,固非區(qū)區(qū)一己之言而不足與通之天下者,知人則哲,由己及物之道在其中矣。有鑒別之明,而后有曲成之仁,君子所以合明新于一致,通教學于一原也。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此其大端乎?知言以知人而學窺其大,合人以成己而德造其成,其斯以為君子乎?(《論語學案》)
【本章參考書目】
《孝經(jīng)》《孟子》《大戴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注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學案》《論語大義》《論語稽》《論語傳注》《論語后案》《論語補注》《韓李筆解》《石鼓論語答問》《韓詩外傳》《天人三策》《朱子語類》《此木軒四書說》《四書反身錄》《治家格言》《四書講義》《養(yǎng)一齋札記》《蒿庵集》《過庭錄》《四書紹聞編》《四書合講》。
自丁酉年驚蟄日 起(2017年3月5日),至庚子年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圣誕日 止(2020年9月28日) ,《論語信述》首輪連載發(fā)布至本篇正式完成。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fā)布公號“文化傳統(tǒng)”(wenhuact)的微信推送,過往課程可在底部菜單“經(jīng)典學習——論語”欄目獲得。
2.色厲而內(nèi)荏
3.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4.道聽涂說
5.患得患失
6.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7.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8.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0.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11.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12.小人之過也必文
13.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4.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15.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16.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17.允執(zhí)其中
18.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19.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20.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
2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7.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2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29.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5.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38.未知生,焉知死?
3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1.小不忍,則亂大謀。
4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4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4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4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6.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47.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49.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1.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2.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53.“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5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5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6.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5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58.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59.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孔子名言警句
人生態(tài)度: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論語勵志名言
孔子論語勵志名言
1、"其為人也,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論語》"
2、君子周急不繼富?!墩撜Z》
3、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
4、苛政猛于虎《論語》
5、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孔子《論語》
6、以約失之者鮮矣?!鬃印墩撜Z》
7、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鬃印墩撜Z》
8、“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鬃印墩撜Z》
9、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論語》
10、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鬃印墩撜Z》
1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論語》
1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喝缜腥绱瑁缱寥缒?。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薄墩撜Z》
13、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論語》
1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鬃印墩撜Z》
1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論語》
16、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鬃印墩撜Z》
17、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鬃印墩撜Z》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
19、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論語》
20、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論語》
21、“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薄鬃印墩撜Z》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23、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論語》
24、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論語》
25、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孔子《論語》
26、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嗎?——孔子《論語》
27、“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薄鬃印墩撜Z》
28、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鬃印墩撜Z》
2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酉脑唬骸百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弊釉唬骸熬硬恢貏t不威,學則不固?!墩撜Z》
30、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論語》
31、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墩撜Z》
3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墩撜Z》
3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孔子《論語》
3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釉唬骸坝?,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弊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弊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釉唬骸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弊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
35、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36、信者,人君之大寶也《論語》
3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38、"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論語》"
3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40、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論語》
41、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墩撜Z》
4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墩撜Z》
43、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墩撜Z》
44、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薄墩撜Z》
45、不知生,焉知死《論語》
46、“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薄鬃印墩撜Z》
47、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鬃印墩撜Z》
48、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論語》
49、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論語》
5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
51、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薄墩撜Z》
52、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鬃印墩撜Z》
5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鬃印墩撜Z》
54、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55、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鬃印墩撜Z》
56、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論語》
57、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鬃印墩撜Z》
58、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子《論語》
59、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弊釉唬骸拔ㄈ收吣芎萌?,能惡人。”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弊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弊釉唬骸拔椅匆姾萌收?,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弊釉唬骸叭酥^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薄墩撜Z》
60、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墩撜Z》
61、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孔子《論語》
62、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墩撜Z》
63、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64、仁以為己任?!墩撜Z》
65、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
66、仁者壽《論語》
67、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論語》
68、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論語》
69、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70、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鬃印墩撜Z》
71、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鬃印墩撜Z》
72、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論語》
73、"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勇贰墩撜Z》"
74、詩三百,思無邪?!墩撜Z》
7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論語》"
76、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其取。——孔子《論語》
77、君子擔心三件事,沒有知識,能不擔心嗎?沒有知識卻又不去學習,能不擔心嗎?學習到了知識了,卻不落實到行動上能不擔心嗎?——孔子《論語》
78、學而知不足,思而得遠慮?!墩撜Z》
79、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論語》
80、見賢思齊,見不肖而內(nèi)自省焉?!鬃印墩撜Z》
孔子《論語》
1、道不同,不相為謀。(衛(wèi)靈公)
2、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独锶省?/p>
5、不遷怒,不貳過?!队阂病?/p>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7、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稙檎?/p>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11、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
13、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1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额仠Y》
1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16、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wèi)靈公)
1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1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2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2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妒龆?/p>
2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28、君子周急不繼富。
2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2、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wèi)靈公)
3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3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3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7、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墩撜Z·堯曰》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蹲雍薄?/p>
3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蹲勇贰?。
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4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秾W而》
4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44、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4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46、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8、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豆遍L》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不學《詩經(jīng)》,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出處:
1、出自《論語·堯曰篇第二十》第三章,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p>
譯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2、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原文: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B勗?,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p>
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p>
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一是該學詩,二是該學禮,三是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孩子?!?/p>
擴展資料:
解析:
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就文質彬彬了,可為君子了。這觀點在今天仍可借鑒。南懷謹說,中國古代的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對生物界的禽魚鳥獸之名,多所認識,乃至對科學性的植物、動物,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
所以,不學詩,一個人就不會說話,或講沒有說話的資格。不學禮,無以立。錢穆先生言,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南懷謹說,禮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學禮,就不會、不能做人。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
做什么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實教誨,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請和我一起朗誦一遍——不學禮,無以立!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
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真誠、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擴大交流、增進友誼、加強合作、促進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們學生應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于未來,無負于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9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