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即便是小孩子都能脫口而出,不僅僅是現(xiàn)代人,古人也是如此,尤其是統(tǒng)治者們,最喜歡說這句話。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封建王朝,這些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無一不明白這個道理,聰明一點的,會經(jīng)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史官也會將這些事記錄進史書。
按照這句話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了民心,那么早晚有一天也會失去天下,所以統(tǒng)治者一定要得民心,無論干什么都要一切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
那么統(tǒng)治者們真的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嗎?如果說他們真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又怎么會有那么多朝代因為失去民心被推翻呢?很多時候只能說,屁股決定腦袋,很多事在他們心中是一件小事,但是在百姓眼中可不是小事。
有些皇帝把這句話當個口頭禪,也就是嘴上說說,有些皇帝是真正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并付諸行動。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基本都是勵精圖治,因為他的天下來之不易,他肯定想讓自己打下的天下能夠千秋萬代,所以他會好好的奮斗。
在古代是家天下,皇帝的繼承人都會在自己的子嗣中選擇,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即便他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他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兒子都很優(yōu)秀。
假如說選了個兒子,以后是個昏君呢?昏君可不管你什么民心的事情,當然話說來,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可沒有幾個,如果真的是昏庸無道的帝王,沒多久便會被立馬推翻。
假如說是一個比較弱勢的皇帝,那么權臣們便會不停的爭斗,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利益,或者是這個皇帝完全被權臣所掌控,那么他們這樣斗,最后失去民心也很正常。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管當皇帝的是誰,有一個階級是固定存在的,這個階級便是地主階級,真正壓榨百姓的地主階級是無論何時都存在的。
長此以往,矛盾遲早會爆發(fā),百姓想著的不會說是壓迫他們的地主,他們想著的是要能換個皇帝坐天下就好了,他們眼中,那些壓迫他們的地主階級便是皇帝的代言人。
那么這些人,他們做事的時候可不會有所顧忌,畢竟他們不是皇帝,他們可不需要考慮失去民心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有的時候,皇帝明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可是他身邊的人先把事做絕了,他可不一定知道,而且皇帝整日在深宮中,他的想法自然和百姓是不同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皇帝想修一座宮殿,看看國庫發(fā)現(xiàn)沒什么問題,于是立即讓人開始修,在百姓眼中可就不是這樣了,這就是勞民傷財。
在皇帝眼中其實是小事一件,可是如果修宮殿修的多了,也會失去民心。而且皇帝喊民心重要的口號喊再多都沒用,老百姓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統(tǒng)治者喊的再多,做得再多,那也得百姓認為這是真正為自己好才行,而且古時候皇帝做的再怎么好,他也無法確保那些大臣們或者是皇親國戚們是不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當然,也有不少統(tǒng)治者也就是把這句話說說而已,他們從來不會往心里去,在他們心中,底層的百姓是不能決定任何事情的,縱觀歷史,農(nóng)民起義真正成功的寥寥無幾,只能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水能載舟”是說船能在水面上行駛。當船所受水的浮力等于船的重力、且吃水線在水面以上或與水面相齊時,船能在水面上安全行駛。
“也能覆舟”是指如果你不按要求去做,所載貨物太多,水面上升到吃水線以上時,船就非常危險,有可能沉沒
(1)唐太宗。
(2)他從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并吸取了隋亡的教訓。
(3)他把君與民的關系比喻成水與船的關系。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4)“貞觀之治”
(5)他的主要政績是:(1、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2、注意“戒奢從簡” 3、合并州縣。4、任用賢才
重視納諫)(10分)
試題分析:(1)?唐貞觀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币馑际钦f: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征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fā)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 。因為唐太宗看到前面的王朝的滅亡很多都是因為農(nóng)民的起義。說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
(3)舟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可以載舟,也可以淹沒舟。說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悟出人民百姓是王朝興亡的決定性力量,要以民為本,注重民生。
(4)在李世民統(tǒng)治期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較大的發(fā)展,形成了非常繁榮昌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5)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勵精圖治,使得唐朝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 具體來說,唐太宗任用賢能,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nóng)為本,厲行節(jié)約,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wěn)固邊疆等等。
點評:唐太宗的為君之道特別是納諫用賢之風、他的反省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評精神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借鑒,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對以后歷朝的治國策略產(chǎn)生深遠影響。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對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代名君唐太宗
貞觀政績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yè)績卻是在歷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jīng)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ㄏ喈斢谖覈牟浚┚褪莵碓从谔瞥醒氲娜≈?。所以,后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于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于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還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zhuǎn)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采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里,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xiàn)的很重要的原因。
領導集團順利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jié)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于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里,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jīng)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用上等的物質(zhì)生活招待,最后還賞賜很多財物。據(jù)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jié)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總結(jié)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運河。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zhàn)爭太多,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加上其他戰(zhàn)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xié)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fā)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tǒng)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zhàn)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nèi)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yōu)長)為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jù)政績考核,最后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顏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為科舉考試靠的內(nèi)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干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后來的一些貪官污吏卻以此作為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系的借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納入高層領導集團,這包括原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許多人,在李建成死后,東宮集團里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處于對立地位。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jù)才干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們現(xiàn)在有句話叫做“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教壞。”這原是說民間教育孩子的,是恨鐵不成鋼。這和魏征的進諫相比似乎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直言進諫說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xiàn)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對于官吏的個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視,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zhì)高低關系到百姓對國家的態(tài)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jù)各方面的信息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以后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后根據(jù)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范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眾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后,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職。后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jīng)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為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后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zhàn)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diào)整精簡機構,最后確定官員的編制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jié)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nèi)、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后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fā)揮其長處。對于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于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于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jīng)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jié)果他辦事異常干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賢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凌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系的,納諫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jīng)常引用,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征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系,當初唐太宗質(zhì)問魏征:“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關系?”魏征并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jié)局?!碧铺诤苜澷p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jù)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貞觀三年又任參予朝政,行宰相職權,成為貞觀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寬容也體現(xiàn)在對待尉遲敬德上,原來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他如果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后邊嗎?”然后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蔽具t敬德深受感動,以后為唐太宗屢建奇功。
為了鼓勵大臣進諫,唐太宗還有 一句名言:“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確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點兵。當時的唐制規(guī)定,年滿二十一歲才能入選,但大臣封德彝卻說十八歲以上高大健壯的也可以點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卻駁回了詔令三四次,不肯簽發(fā)。唐太宗大怒,召見他質(zhì)問。魏征說:“您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但即位以來,僅幾個月就幾次失信于民,這怎么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太宗聽了轉(zhuǎn)怒為喜:“過去我總以為你很固執(zhí),不懂政事,今天聽你分析國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確實是錯了?!碧诓坏恼隋e誤,還賞賜給魏征一只金甕。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異常悲痛,他說:“人用銅(古代的鏡子用銅磨制而成)做鏡子,可以糾正衣冠;用古代歷史做鏡子,可以明辯國家的興盛與衰亡;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過錯。現(xiàn)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寶貴的明鏡?!碧铺谶€去凌煙閣,對著魏征的畫像做詩一首:“勁條逢霜摧美質(zhì),臺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云臺上,空對余形無夏人?!?
為了充分納諫唐太宗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在中書省(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辦事機關)輪換值班,聽從隨時召見以便及時商議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獨斷專行的人,他將國家重要的軍政事務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交給了宰相會議,以便充分聽從眾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委任最合適的人選。對于一般的政務,他要求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和負責復核詔書的門下省都要各負其責,認真做事,不許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術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數(shù)大臣的專權亂政,也充分發(fā)揮了大家的集體智慧,有了互相牽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確的方針政策得以順利產(chǎn)生,有了賢明的君主,則使得好的國策能夠得到徹底執(zhí)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協(xié)作,這是貞觀之治產(chǎn)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范。
為了更好地納諫,唐太宗還采取了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如諫官和史官列席軍政會議,對于敢于直諫的大臣給于重賞鼓勵,同時也是對其他人以后進諫的一種有效的鼓勵。
二、節(jié)儉自律,厲行法制,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明確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于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jié)儉的風氣,出現(xiàn)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死后家里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象樣的正屋。
為了管理國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長孫無忌又和其他人為其作注,這就是后來所說的《唐律疏議》,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來。除律外,還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體系。令是規(guī)定國家各種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格也相當于律,是皇帝對國家機關或個人因時因事而頒行的詔書匯編。式則是國家機關經(jīng)常和廣泛適用的辦事細則和公文程式。令、格、從積極的方面來規(guī)定國家機關和官民人等應當遵守的制度,而律則從消極方面規(guī)定違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罰制裁。四種法律形式互相協(xié)調(diào),體現(xiàn)了唐朝立法技術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還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在京城要在兩日內(nèi)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這種制度的建立有個慘痛的教訓,就是錯殺了大臣張?zhí)N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決定設立這項制度,同時為了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還規(guī)定誣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這種罪名懲罰誣告人。
唐太宗發(fā)展經(jīng)濟的措施很多,這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diào)法,輕徭薄賦:勸課農(nóng)桑,不奪農(nóng)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fā)展生產(chǎn);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
當時唐太宗有一段話論述了國家的根本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而生產(chǎn)衣食又以不喪失農(nóng)時為根本?!边@體現(xiàn)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會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jié)婚,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全國的戶數(shù)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xù)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yè)。到貞觀中期時,國家出現(xiàn)昌盛景象,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xiàn)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系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和睦相處,出現(xiàn)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系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當時,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渾、吐蕃,這些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侵犯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太宗積極用兵,在629年(貞觀三年)派名將李靖討伐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634年(貞觀八年)大將段志云敗吐谷渾。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敵,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護府。641年(貞觀十五年)唐軍又敗薛延陀部,薛延陀后來敗亡。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最過人之處是他的寬容,因為寬容,貞觀時期的民族關系異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數(shù)民族人做官;準許少數(shù)民族內(nèi)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采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jié)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shù)民族領袖為官。
在630年(貞觀四年),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來就用“天可汗”的印璽向西北各族下詔書。到633年(貞觀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淵和唐太宗宴請群臣,李淵讓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讓南方的蠻族領袖馮智戴詠詩,氣氛異常熱烈,李淵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來,在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見群臣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漢族地區(qū),但卻無法制服四周的少數(shù)民族,我的才干并沒有超過古人,但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這是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后還是他自己總結(jié)了五條經(jīng)驗,最后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shù)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系。
在民族關系融洽的同時,唐朝的疆域也異常廣闊,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貞觀時期,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達和邊境穩(wěn)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jīng)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為管理對外交往,唐朝政府還專門設鴻臚寺,負責接待工作。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國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nèi)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亞洲,唐朝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深。在631年(貞觀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調(diào)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
由于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xiàn)在亞洲各國,所以外國人便將中國人統(tǒng)稱為“唐家子”,現(xiàn)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才多藝
唐太宗的詩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說是個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謙虛,在世時一直沒有讓人編他的詩文集子,所以后人對他的詩文水平了解較少。其實,在《全唐詩》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當?shù)乃健?
唐太宗四處征戰(zhàn),精通騎射,所以他對于駿馬和弓尤其喜愛,為此還寫了詩,如《詠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zhuǎn)?!碧铺诘墓纫话闳说囊笠槐?,而且箭法極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戰(zhàn)場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紛紛稱奇,對他佩服不已。
對于馬唐太宗更是偏愛,他有首《詠飲馬》寫的很有感情:“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饒?zhí)憧M。水光鞍上側(cè),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币驗閷︱E馬的偏愛至深,在臨死前唐太宗還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駿馬,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駿”。
唐太宗雖然詩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卻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編自己的詩文集。清朝人后來將他的詩文編入了《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經(jīng)說:“朕的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的,歷史總會記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什么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后主(即滅于隋的南陳最后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于世,那個也沒有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怕的就是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這里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應該做什么,和文人應該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論今天聽來仍然充滿了真知灼見。
唐太宗的明智還表現(xiàn)在他為政的正確觀念上,他以堯、舜為效法的對象,以秦、漢的興亡為教訓,不到海邊,不封禪,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這點的,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出幾個來。
唐太宗的書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他主要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注意對技法的研究,寫了《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從初學書法到深入都做了論述。 賢德后妃
唐太宗作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兩個和他一樣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一個是皇后長孫氏,一個是徐妃。
長孫皇后出身貴族,從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詩文,也聰明賢惠,和唐太宗一樣很有氣度,是個母儀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貢獻是防止外戚專權,哥哥長孫無忌本來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來一直跟隨左右,玄武門之變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為倚重。但長孫皇后卻總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職,以免再出現(xiàn)漢朝呂氏和霍氏專權的局面出現(xiàn)。她還讓哥哥親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職,到臨終時還對唐太宗說要防范外戚專權。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跡:“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闭J識得相當深刻,外戚專權不但禍亂朝政,也會殃及家族,長孫皇后確實是有遠見的。
對于后宮的嬪妃們,長孫皇后非常體貼,有的嬪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藥去資助她們,所以她在后宮里威信極高。后宮里的穩(wěn)定也為唐太宗理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如此,在唐太宗發(fā)怒要懲罰因為進諫而冒犯他的魏征時,長孫皇后還極力規(guī)勸,而不是火上澆油,終于使唐太宗醒悟過來。長孫皇后對貞觀之治的貢獻是應該充分肯定。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一樣反對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臨死時要求不可厚葬,浪費錢財,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墳。死時她年僅三十六歲,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也很賢淑知禮。在唐太宗后來興土木時她還上疏勸止,不可勞師動眾,在《舊唐書》里全文照錄了下來。
晚年錯誤與反省
貞觀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xiàn)出來。貞觀十年,魏征發(fā)現(xiàn)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麗,前后兩次,不聽大臣們的勸告,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為要大量造船,結(jié)果引起農(nóng)民起義,激化了國內(nèi)矛盾。
還有奢侈現(xiàn)象增多了。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jié)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xiàn)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tǒng),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么,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后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不過,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很難能可貴。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范,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zhàn)役回來時,唐太宗得了癰瘡,此后一直調(diào)養(yǎng),開始服用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jīng)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xiàn)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延年之藥”,結(jié)果使病情惡化。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丹藥的毒性發(fā)作,終于不治身亡。享年僅五十歲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46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