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
      ,最可惜一片江山

      群學(xué)書院 2023-09-19 00:43:58

      題圖:譚延闿書法作品

      2020年,正值民國時期政壇風(fēng)云人物,同時也是著名書法家、美食家的譚延闿(1880-1930)誕辰140周年和逝世90周年。9月19日

      ,群學(xué)書院聯(lián)袂金陵讀城會特別舉行特別活動,聽歷史學(xué)者講述民國政壇往事
      ,探幽靈谷深松秘境
      ,觸摸百年風(fēng)云歷史。

      ,最可惜一片江山.png" />

      本文為參與本次活動的南京大學(xué)橙子同學(xué)撰寫的隨筆

      ,標題為編者所加。

      譚延闿逝世90周年特別活動

      隨感

      文 | 橙子同學(xué)

      01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群學(xué)書院舉辦的活動。我認為群學(xué)書院是個非常值得敬佩的公益文化組織

      ,其所舉辦的一系列南京文化深度行走活動
      ,無論從學(xué)術(shù)層面還是普及層面而言都做的非常好,可謂是造福一方百姓
      ,這些系列活動不僅有利于提升大眾的文化素質(zhì)
      ,而且有利于弘揚南京城的歷史文化。眾所周知
      ,南京乃是六朝古都
      ,在這座古老的城市里,一磚一瓦
      、一草一木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
      ,飽經(jīng)著時代的滄桑,很可惜的是
      ,這些古老的人與事正逐漸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消散
      ,如果不多加宣傳、多加保護
      ,那將是遺憾至極的
      。群學(xué)書院的活動,便盡力填補了這一遺憾

      初來南京讀書不足一月

      ,我還是個地地道道的外地人。初來乍到
      ,對南京的一切歷史文化都充滿了好奇心
      ,亦充滿了敬畏心。奈何我是個有些宅的人
      ,雖然對南京的各個景點充滿了向往之情
      ,但總是尋不著由頭邁出校門來這廣闊的天地里轉(zhuǎn)上一轉(zhuǎn)。盡管如此
      ,我的心中一直覺得有些遺憾
      ,我總不能在南京上了幾年學(xué),最后連著名景點都沒去過吧
      ,那豈不是連個游客都不如了
      !正當(dāng)我糾結(jié)萬分之際,我恰好在同學(xué)的朋友圈里見到了關(guān)于本次活動的微信推送
      ,心下大喜
      ,與那位同學(xué)一拍即合,又聯(lián)絡(luò)了幾位同學(xué)
      ,遂報了名
      。此乃我與群學(xué)書院結(jié)緣之始
      。緣分總是如此奇妙,它會在不經(jīng)意間翩然而至
      ,然后給予你莫大的驚喜

      活動海報

      02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譚延闿

      ,而譚延闿之墓便坐落在南京市鐘山景區(qū)幽靜的靈谷寺之中
      ,故而咱們大部隊的集合地點就是靈谷寺門口。

      約定集合的時間是九月十九日下午1點

      ,當(dāng)日早上10點
      ,我跟我的小伙伴們就提前來到了靈谷寺景區(qū)門口。尚未踏入景區(qū)的大門
      ,便見園內(nèi)古木參天
      、郁郁蔥蔥,與園外的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蔭涼的風(fēng)輕撫臉頰,讓人在一瞬間仿佛忘記了塵世的嘈雜
      。一切都如此讓人心曠神怡
      ,除了研究生不能買學(xué)生票。

      從檢票口進入靈谷寺景區(qū)

      ,我們算是正式踏上了這片靜謐的土地
      。不知是否是傳聞中蔣介石曾為宋美齡植法國梧桐樹的緣故,景區(qū)內(nèi)延綿的法國梧桐
      ,莫名為這古老的道路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林蔭道上偶有老年夫婦攜手漫步,頗有白首偕老之感
      ,此情此境
      ,讓人心都不免柔軟了起來。正值夏末
      ,耳畔蟬鳴
      、鳥鳴不絕于耳,“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靜”的千古名句幾乎是在剎那間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
      。我終于明白人為什么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
      ,因為很多神來之筆
      ,都是需要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地點才能夠真正體悟。

      順著林蔭道往前走

      ,遇到了一個岔路口
      ,我們看到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三公墓”的指示牌
      ,心生肅敬,遂前去拜謁
      。據(jù)說這片公墓曾是戴笠墓
      ,不過我們在密林中探尋了很久,也未曾發(fā)現(xiàn)大片的公墓
      、亦未嘗發(fā)現(xiàn)戴笠墓曾經(jīng)的蛛絲馬跡
      ,著實讓人苦惱。不知墓地是已遭損毀還是我們沒有找對途徑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仍是無果
      ,無奈時間不等人,時間一分一秒地接近正午
      ,我們只得抱憾離去

      前方不遠,路過無梁殿和“救國救民”

      、“大仁大義”牌坊
      ,通體紅色的靈谷寺廟園便映入眼簾。

      03

      靈谷寺正對面有一家靈谷寺素面

      ,據(jù)說這素面頗具風(fēng)味
      ,乃是不可不嘗之特色網(wǎng)紅小吃,慕名而來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
      ,要排很長的隊方能一品
      ,故而我們在中午12點左右趕到此處,只為打卡留念

      素面終于盛上來了

      ,挺符合我胃口的,果然名不虛傳
      ,不枉費我苦等二十分鐘外加跟別人拼桌的種種艱辛
      。待素面食用完畢,我們便在對面的靈谷寺門口與大部隊會合
      。領(lǐng)隊老師將我們從靈谷寺側(cè)門領(lǐng)進一家幽靜的茶館
      ,此處曲徑通幽,別有洞天
      ,把我們方才被對面嘈雜素面館攪亂的心
      ,一下子拉回了安靜澄澈的原始狀態(tài)。

      說來甚巧

      ,方才我們一行人在排隊等面的時候
      ,偶遇了同樣在等素面的葉銘、陸遠老師
      ,葉銘老師是本次主題講座的主講嘉賓
      ,陸遠老師是群學(xué)書院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這兩位老師均畢業(yè)于南大歷史學(xué)院,算起來可以說是我們的學(xué)長
      ,大家相談甚歡

      茶館里環(huán)境清幽,茶香四溢

      ,隨處可見精致的插花與精美的壁畫
      ,桌椅精巧,館內(nèi)裝潢甚得我心
      。待眾人坐定
      ,投影開始放映,講座正式開始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日記里的譚延闿與民國政治風(fēng)云。葉銘老師通過譚延闿日記這份一手資料

      ,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成果
      ,為大家?guī)砹艘粓鰧W(xué)術(shù)與普及并重的講演,為大家還原了譚延闿這位民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我對譚延闿早有耳聞

      ,也知道一些關(guān)于他的傳聞軼事。在我之前的印象中
      ,譚延闿是一位酷愛魚翅并將湘菜發(fā)揚光大的美食家
      ,是一位精通顏楷被譽為“學(xué)顏者無出其右”的書法家,是一位甘當(dāng)“馮道”
      、“水晶球”
      、“甘草”的“非主流”政治家,是一位為了讓非正妻的母親從族祠正門出殯而大呼“我譚延闿已死
      ,抬我出殯”的大孝子
      ,亦是一位為了遵守妻子方榕卿臨終遺言而拒絕了宋美齡的癡情人。美食家
      ?政治家
      ?書法家?大孝子
      ?癡情人
      ?譚延闿身上的標簽太多了,竟讓我不知從何下手
      、如何定義

      我知道名人日記是研究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一手資料,在本次講座中

      ,葉銘老師就通過細心爬梳
      、整理譚延闿日記
      ,為大家展現(xiàn)了一個更加真實的譚延闿。通過這次講座的PPT
      ,我有幸看到了葉銘老師挑選的譚延闿日記中精華部分的照片
      ,除了感慨其書法之雄偉開闊、大氣磅礴
      ,我更注重其間所反映出的歷史的蛛絲馬跡
      ,比如日記中涉及大量民國時期的重大事件,中山艦事件
      、四一二事變
      、七一五事件等均與譚延闿有關(guān)。

      通過這次講座

      ,我對譚氏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xu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我知道蔣介石在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時候,就將權(quán)力放在政府
      ,譚延闿身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的院長
      ,完全就是個虛職;待蔣介石下野之時
      ,權(quán)力又回歸行政院
      ,總之,譚延闿在世人心中就是個“無能”的墻頭草似的政治家
      。通過日記
      ,我了解到譚延闿就是一貫奉行“不干政”的原則,他就是不管事兒
      ,這讓我有了新的想法
      ,我突然有些喜歡這位水晶球般八面玲瓏的“政治家”了!他的人生哲學(xué)真的很引人深思
      。事實證明
      ,正是因為他像中藥草“甘草”一般百搭,所以他能夠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
      ,無論是廣州
      、武漢還是南京,他都如魚得水
      、未被剿滅
      。這何嘗不是一種處世之道?亂世之中
      ,動輒便是你死我活
      ,政客想要保住性命何其不易!我想
      ,譚延闿若非太“吃貨”
      ,日常飲食太過豐盛導(dǎo)致身體肥胖
      、血壓高,以至于最終猝死于突發(fā)的腦溢血
      ,他一定是這亂世之中活得最長的那位
      !人生不過須臾數(shù)年,享受人生即可
      ,蠅營狗茍苦心經(jīng)營名與利
      ,何苦來哉!

      不過譚氏這份超然的大氣

      ,與其出身顯貴很有關(guān)聯(lián)
      ,盡管并非嫡子,但其從小吃穿用度
      、耳濡目染
      ,已非我等常人所能企及。罷了罷了
      ,都是風(fēng)云人物

      總之,名人日記是研究近現(xiàn)代史不可忽視的重要史料

      ,通過葉老師的本次講座,我當(dāng)真是獲益匪淺

      04

      在靈谷寺茶館品茗聽講的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之后

      ,我們在著名文旅專家袁幼平先生的帶領(lǐng)下對靈谷寺進行了深度探訪,我們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寺中的譚延闿墓
      ,沿途景觀甚多
      ,袁先生也為我們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袁先生出口成章
      ,對南京故事如數(shù)家珍
      ,引經(jīng)據(jù)典不在話下,有這樣的老師為我們導(dǎo)游
      ,實乃平生之一大幸事

      沿途我們路過了許多景觀,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靈谷塔
      ,曾經(jīng)塔身外側(cè)有蔣中正手書之《黃埔同學(xué)錄》,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
      ,不過據(jù)傳聞
      ,其真跡其實并未被毀,而是被人在當(dāng)年悄悄翻到內(nèi)側(cè)了
      ,頗有意思
      ,等待后人為我們一探究竟
      。我們此行并未登塔眺望,著實有些遺憾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墓碑了,不知烈士們的英靈何去何從
      ?幸而在無梁殿中
      ,尚存將士們的軍銜與姓名,無梁殿是靈谷寺內(nèi)唯一留存下來的明代建筑
      ,石頭建成
      ,拱形房頂巧奪天工,讓人驚嘆不已
      。在這樣莊嚴肅穆之處
      ,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但愿將士們的亡靈可以稍作安息

      后來我們也看了臨瀑閣

      ,這里有整個靈谷寺內(nèi)唯一沒有被鏟的對聯(lián),在這里有個小插曲
      ,我不得不感慨南大學(xué)子藏龍臥虎
      !這位學(xué)子正是與我同行的小伙伴,就這旅行中的短短一瞥
      ,他便對對聯(lián)其中幾個字比如是“虔”還是“更”的釋讀產(chǎn)生疑問
      ,進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見,以我淺陋的知識來推斷
      ,他的判斷是頗有見地和水準的
      !果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jīng)常參加文化活動
      ,是結(jié)交志同道合的優(yōu)秀之人的絕妙途徑!

      沿途景觀雖多

      ,但最讓我感慨萬千
      、印象深刻的還是譚延闿墓。譚延闿于一九三零年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之后
      ,被蔣介石以國葬之禮隆重葬于南京靈谷寺之中
      。江南鮮有漢白玉石,然而墓園周邊的花壇
      、墓前高聳的華表等均為漢白玉材質(zhì)
      ,據(jù)說這些物件大多是來自北京圓明園或者肅順墓的舊物,雖是傳聞,卻也有些依據(jù)
      。但是很可惜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無論是譚延闿的墓碑
      、墓前門樓上的文字還是墓室建筑本身
      ,均不幸被毀,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據(jù)說譚延闿的墓室極為堅固
      ,一般的炸藥根本無法撼動根基,于是當(dāng)年鍥而不舍地炸了四天
      ,方才將墓室炸開
      ,炸完之后他們將譚氏保存完好的尸身拖了出來,隨意丟棄在外面地窯洞里
      。而現(xiàn)在我們所能觀賞到的譚延闿墓其實只是修復(fù)后的結(jié)果
      ,據(jù)說當(dāng)年修復(fù)之時,鐘山景區(qū)的老人們還記得譚延闿尸身所藏的窯洞
      ,他們還真撿回來了一些殘存的骨頭回來
      ,放進了新修的墓室里。

      這樣的故事

      ,很少有人聽完能夠面不改色
      。連導(dǎo)游都說,門樓上“鳳翙鷹揚
      ,一代羽儀尊上國
      ;龍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的字樣哪里反革命了
      ,卻要被無端鏟去,譚延闿怎么就是封建文人的代表了
      ,況且以譚延闿跟共產(chǎn)黨的關(guān)系
      ,實在不應(yīng)該被挖墳。幸哉
      ,他先死了
      ,也省得親眼見證這場浩劫。這是時代的悲劇
      ,何人能幸免
      !故而身在新時代的我們,更應(yīng)該珍惜當(dāng)下
      ,懂得知足與感恩

      05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透過樹葉枝椏間的縫隙,灑在地上

      ,斑斑駁駁
      。心懷喜悅、激動
      、嘆息
      、沉重等多種復(fù)雜心情的我,揮手與各位同仁告別
      ,結(jié)束了本次讓人記憶深刻的旅行
      。于我而言,這次活動遠非一次簡單的一日游那么簡單
      ,與其說這是一次旅游
      ,不如說這是一次讓人增長見識的游學(xué)。在這場游學(xué)中
      ,我腳踏百年前的古老道路
      ,眼觀飽經(jīng)滄桑的蒼松古柏,聆聽文人講解民國往事
      ,我著實身臨其境地體察到了南京這座城的民國之風(fēng)
      ,甚妙。此行不虛
      ,緣分不盡
      ,群學(xué)書院,咱們后會有期

      THE END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4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