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見者識廣,博覽者心宏。
人生是一條長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則幸也;人生如一本大書,深度閱讀可樂在其中也!中華傳統(tǒng)中,道家哲學,儒家智慧,可取之不竭!【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1.識不足則多慮
老子說: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png" />
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所以有時候,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充實自己,開闊眼界?!白x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多讀前人的優(yōu)秀書籍,借鑒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知道如何應對處理。
2.威不足則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眾就會容易發(fā)怒。有人用發(fā)怒來樹立威望,其實會事與愿違的,因為發(fā)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從德行而來,道德的力量可以攝服一切大眾。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表現出的,必定是謙虛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會用憤怒去招眾人的怨恨呢?
3.信不足則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說話別人不相信,通常就會費盡口舌去講更多的話。《易經》又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話多有時候從側面表現出了一個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8句話,16個字,老祖宗為人處世精髓
站高
北宋王安石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strong>
山中的浮云能夠遮住登山人的雙眼,而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不光是一切陳腐的陳規(guī)陋習,就連那些閑言碎語都可能成為遮擋我們視線、妨礙我們認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時,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們有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遠,胸襟曠達,才不會為私心雜念所困、功名利祿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當中,心靈才能得以純潔而美好。
定位決定地位,心境跨越艱險。
望遠
俗話說:“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遠,才能走多遠;沒有遠見必尋短見,急功近利沒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個舞臺,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將毫無起色,因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如果想讓自己未來的舞臺更加絢麗多彩,那么就必須打破安于現狀的心態(tài),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鳥雀爭其聲。”
江海之所以浩瀚無際,雷霆之所以引動暴雨,都在于它們知其當為,眼界開闊。沒有廣遠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會平庸而無所作為。
廣聞
古人云:“多見者識廣,博覽者心宏。”
一個人見的世面多,經歷、閱歷多,知識面就廣闊,經驗就豐富。
北宋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p>
書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覽群書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他人開闊得多。
也就是說,人要有知識,有經驗,一個人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那就必須多看書學習,也包括多觀察社會,多參加社會實踐。
所見所聞成就一生,無知無覺葬送一生。
慎言西漢劉向說:“君子慎言語矣,毋先己而后人,擇言出之,令口如耳?!?/strong>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不慎的語言,會在有意無意間傷人自尊,影響人際關系。
對個人來說,如果言語不慎重,輕則取其辱,重則喪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對別人羞辱、譏諷、指責、貶低等之類的話,更是不要輕易說出口。
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
不多說話,不亂說話。說實話不如說對話,說對話不如說好話。
心寬
古人云:“心頭無事一床寬。”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會有多大。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愿以償的事畢竟很少。你若計較,沒有一樣能讓你滿意。量寬才能得人,無我才是境界。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寬似海,風平浪靜。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疚⑿殴枺簢鴮W生活】
神定
北宋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立即心煩意亂,浮躁緊張,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禍得福,因為福與禍兩者是在不斷地交替轉換的,人生的一切都難以預料。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滿自信和豁達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亂、意也不煩,保持頭腦清醒,泰然處之,從容應對。
因此,對于一個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順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時在逆境中也能得心應手。
意堅
南宋朱熹說:“立志不堅,終不濟事?!?/strong>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條件。頑強的意志是成就夢想的可靠保證。只有擁有頑強的意志,我們才能不為困難嚇倒,不為逆境屈服。沒有頑強的意志,我們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當中裹足不前。
意志堅定,是一切成就大事業(yè)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勞苦不足以使他們灰心,困難不足以使他們喪志。不管處境如何,他們總能堅持與忍耐。他們內心強大,神鬼難近。
氣足
唐代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strong>
底氣很足,就是自信,但絕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內心富足,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有丘壑天地寬。
自信的人純凈,不在乎別人的無聊看法,能正確處理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坦然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工作中的是與非。
自信的人敢為天下先,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真誠贏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動人心,用真情書寫人生。
弘一法師說過: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見識不足就會想東想西,杞人憂天;
威嚴不足容易動不動撒氣,憑借怒火壓制對方;
信用不足就會多話,費盡口舌去說服別人。
這句話理解起來不難,而它的核心大概在于“識”。
為什么?首先得知道“識”是什么。識是見識,對世界、人生、人性、自己的內心、科技、文化……等等的了解和認識。
見識足夠多,你心如明鏡,不會思前想后患得患失;
見識足夠多,你在別人心中自然有權威,也知道靠怒火來維持威嚴是可笑的;
見識足夠多,你說的話有分量,一言九鼎,不需要滔滔不絕講個不停。
**
有人可能會說,有錢有勢也會有威嚴和信用,何必一定需要“識”?
然而,你再有錢,也總有人比你有錢,再有權,也總有人比你有權。而“識”如果足夠強大,你可以不在任何世俗的權勢和錢財面前低頭。
就像說這句話的弘一法師,他自有他的世界,自有他追求的佛法,世俗的一切又怎能限制他?
***
所以,我們要拓展見識,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用佛家的話叫“精進”。
說到這個,想起有人寫過弘一法師在惠安得病時如何“精進”。
弘一法師體質虛弱,加上來回奔波,身體十分疲憊,還有黑蠅的攻擊,結果在講經過程中“四肢奇癢,手臂與腳背,漸漸發(fā)紅??诟桑嗫?,有輕度的熱在體內發(fā)動。”“直到全臂開始潰爛,發(fā)高燒”。
可是,有一個法師去探望他,卻發(fā)現弘一法師還整天在“焚香、寫字、換佛前凈水,洗自己的內衣?!表汈]有停止修煉佛法。
我并不是勸大家去修煉佛法,只是覺得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工作、學習中是否有弘一法師一樣的勁頭?會不會碰到困難就望而卻步了?
****
在那篇介紹弘一法師修習佛法之發(fā)奮的文章最后,作者還提到,弘一法師反省自己得病是因為“好為人師……輕評時弊,專說人非,罔知自省……妄想冒充善知識?!?br>
見識那樣高深的弘一法師尚且在反省,何況其它凡俗大眾?
所以,為人處世要低調、謙卑,別有一點點“見識”就到處炫弄,這也是沒有見識,會喪失威嚴、信用的行為。
而我只知道這么一點點,就炫了這么多,自然是毛病不淺。
最后,分享弘一法師名言10條 Have a good d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滾滾
? ? ? ? ? ? ? ? 弘一法師名言摘錄
1.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2.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3.律己,宜帶秋氣;律人,須帶春風。
4.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5.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6.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7.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于心。
8.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侮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丑要包容得。
9.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悲看涵養(yǎng)。
10.放下你,非我薄情。
百千法門,無不以觀心為其始終。意思是說,人世間任何宗教、任何學說、任何修行都要以關照人的內心為始終。離開人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善知識。
《黃帝內經》上說,“天氣,清凈光明者也”。天的氣,是清凈光明的。所以運行不止。做人就應該效法天之“清凈光明”,精神要清凈澹然,內心要光明。這是教我們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清凈光明的心,這種人才會長壽。
從心學角度看,王陽明認為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人心本來就如同不染塵垢的光明之鏡,本來就如同皎潔無瑕的普照之月。圣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欲和妄念的污染和蒙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所以,修行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心從無限的私欲和污穢的塵垢中超脫出來恢復他的本來面目,這就需要外以格物致知和內以發(fā)明本心,外以格物致知就能明天地萬物之道理,內以發(fā)明本心就會有光明美好之道德。
人的靈魂既不要成為外在之物的奴隸也不要成為自己私心的奴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掙脫了枷鎖的自由的人,這樣的心才是人們的無善無惡的光明如鏡的皎潔無瑕的本心。
無論是花開還是花落,重點是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開亮麗?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
做好平常事
有個謎語說的好,“道士腰中兩塊寶,和尚腚下一條巾?!?br>謎語就是“平?!眱蓚€字。“道士”(倒士)加兩點就是平,尚加巾就是常字。
平常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匯,平常心就是道心,平常事就是修行。不管你如何高明,思想如何深邃,地位如何尊貴,都要努力做好平常事。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浮夸不切實際,不要瞧不起你手頭上所做的每一件平常的瑣碎小事,把它們干漂亮了,才能成就將來的大事。
過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廟里擔任典座(即煮飯、燒菜),從二十歲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歲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有一次,道源禪師到寺里參訪。
道源禪師問:你三十年做典座,沒有參禪打坐、讀經念佛嗎?
僧曰:是。
道源禪師問:三十年只做典座,不參禪打坐、讀經念佛,怎么能懂佛理,這不是太浪費了嗎?
那位典座老和尚笑著說:三十年的心得,一粥一飯,一花一葉,佛法的廣大精微,都在日用平常中領略了,在升火洗菜間受用了。您沒有親身體驗,又怎么說沒有佛理呀?
“只要自心平常,東西南北都好?!边@位出家人,做典座的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年,心中平常,安然無事,這就是暗合道妙。反倒那些整天高談闊論,不屑做平常事的大師,離道越來越遠
過好小日子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小的感動,小的風景,只有有心的人才能從這些小感動、小風景中領略生命的博大。
過好小日子,就是要我們在細微處體味生命深處的趣味。我們有個現代詞叫“小確幸”——那些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小確幸就是這樣一些東西:摸摸口袋,發(fā)現居然有錢;電話響了,拿起聽筒發(fā)現是剛才想念的人;你打算買的東西恰好降價了;完美地磕開了一個雞蛋;吃媽媽做的炒雞蛋;排隊時,你所在的隊動得最快;自己一直想買的東西,但是很貴,一天你偶然的在小攤便宜的買到了······
周作人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陳道明說:我們夫妻倆就同坐窗下,她繡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很有一種讓人心動的美感。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小日子,就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煙火氣,是在粗茶淡飯中生香?!安家虏孙垼蓸方K生?!?br>
生命中的某些時候,我們需要暫時放下我們的雄心勃勃和躊躇滿志,放空自己,在小日子里品味那些小確幸的感動?;蛟S在這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做一個幸福的人吧,讀書,旅行,努力工作,關心自己和親人的身體,養(yǎng)顆光明心,做好平常事,守護好我們的小日子。
人這一生,最大的困難,就是認識自己。 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減少犯錯,才能自我反思,才能提升自己,才能改善自己。
01?
做人,識不足則多慮。
一個人見識不足才會思慮過度,沒有自信,惶恐不安,猶豫不決,擔心受怕這些都是因為自身見識淺薄造成的。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充實自己,只能不斷學習。當你的眼界開闊,能力提升時,你才會信心百倍,無畏無懼。
02?
做人,威不足則多怒。
一個人脾氣不好,容易發(fā)怒,多半原因是因為威德不足難以服眾造成的。沒有人認可,就會用發(fā)怒來樹立威望,沒有人尊重,就會用發(fā)怒來吸引關注,發(fā)怒,是一種壞情緒,更暴露出一個人的德行有問題。
要想服眾,想被尊重,就要立德。威望從來不是吼出來的,而是通過自身素質,人品言行獲取來的。一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必定謙虛穩(wěn)重,人品端正,這樣的人,不易發(fā)怒,才能建立威望。
03?
做人,信不足則多言。
一個人不被信任時,才會喋喋不休訴說,才會費盡口舌辯解。用語言來為自己爭取機會,用多言來掩飾自己的心虛,遮掩自己的膽怯。
真正有誠信的人,沉默寡言,坦蕩無畏,因為被信任,不多說話,不亂說話,用行動去證明,而不是用語言為自己辯護。
做人,一定要懂得認識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能力,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人品。別因為識不足,多慮;威不足,多怒;信不足,多言。讓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讓自己這一生惴惴不安!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57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妹妹家占姐姐家便宜,千萬富翁成負翁
下一篇: 八字偏財為忌,成也女人敗也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