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擇手段,千辛萬苦所謀取的財產(chǎn)、事業(yè)、權(quán)力、地位等福報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失去,最終都會窮盡。昨天可能還擁有萬貫家財,到了今天也許就會窮困潦倒,一無所有。我們看看報紙、電視上的報道,有的人前一天還是個千萬富翁,進了賭場一夜之間就一無所有了;有的人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家破人亡,走投無路了;有的昨天還是領(lǐng)導,指揮著成千上萬的下屬,但到了今天就進了監(jiān)獄,被判死刑了。
一切都是無常的,大家應(yīng)該時刻保持清醒,好好地將目前所擁有的財產(chǎn)、權(quán)力利用起來,往阿賴耶識這個銀行里多存點真正的財富,將來都是可以帶走的。無論你轉(zhuǎn)生哪一道,即使是面見閻羅王的時候,都是可以用得到的。若是你有善根,有福德,即使出現(xiàn)違緣障礙了,都會一下子度過去的,都會好起來的。真的,多付出,多奉獻,這樣才有回報。利用這些目前擁有的福報去承辦一些有益的事情,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地做慈善,做義工,上供下施。
無論是做慈善,做義工還是上供下施的時候,如果我們有要求,求回報了,我們所種的善就不是純善了,而是有雜念的。就好比一種食品,好吃又有營養(yǎng),但是里面有毒,即使再好也不能吃,也要倒掉。我們不要求回報,不求時才有,求時就沒有。
我們每個人經(jīng)常關(guān)注的往往是得到與失去,卻沒有想到凡事都會有得有失,這是大自然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忘記了還有當下,忘記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無數(shù)的當下組成的,我們忽視最多的也就是當下,這個可以由我們掌控的時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人生感悟語錄71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漸漸的長成終是看清了這世間的情感,一個人于這情感的路上奔波的太久太久,從最初的懵懂無知到最后淡然的微笑,我已懂得沉淀醞儲漠然,靜靜的把生活中的沉淺放置閑散。
2、有多少感情,因為親情的干預(yù),慢慢消失。
3、大事件往往激發(fā)于小機會。
4、人生之間,有些偶遇,因為行色匆匆,我們擦肩而過;有些機緣,因為缺少珍惜,我們失之交臂。有時由于任性,我們錯失了一段光華;有時太過沖動,我們錯過一生相守。有些人,因為陪你走的時間長了,你便淡然了漠視了,其實是他們給你撐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開就忘了吧,殘缺是一種大美。
5、你如黛的雙眉,似顰非顰地籠住了我的心意。到底要你愛多久,才會不再愛你。忘記關(guān)于你的一切,逃開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反復(fù)糾纏。
6、心若能無造作的安住,則無論是持咒、繞塔、禪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勝的功德。
7、但仔細推敲,其間卻包含著很深的哲理:如果用這類口頭禪來勉勵人們不要 拘泥于身邊瑣事,即不拘小節(jié),則自有其道理;但如不加節(jié)制,以為一切帶 "小"字的東西都不屑一顧,不值一談,那顯然就太不適宜了。
8、見色非是色,聞聲不是聲。聲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如果你硬要把單 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9、人是萬能之主,錢是萬能之物。
10、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是多么危險!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單位身上……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fā)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只能是自己。
11、總是這樣,一瞬間想通了,釋然了,在下一秒又想不通了。大道理都懂,可小情緒卻難自控。成功的路上會經(jīng)過冷水關(guān)、汗水關(guān)和淚水關(guān),寧可被人笑一時,不可被人笑一世。
12、要明白,快樂是共享,苦難是自扛。
13、愛情是理想的一致,意志的融合,而不是物質(zhì)的代名詞、金錢的奴仆。
14、真理和玫瑰,兩邊都有刺。
15、發(fā)展是硬道理,但是如果以損害老百姓利益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撈取"政績"的硬發(fā)展,就是沒道理。
16、春天是萬物生發(fā)的季節(jié)。仰望星空,我們感喟天地是如北浩渺無垠,而自己則如滄海一粟;俯看流水,我們知曉歲月長河亦是滾滾向前,百年歲月不過是蜉蝣一瞬。時光在靜靜地向前流淌,許多事情要學會遺忘,讓生命里律動著的或甜或澀的情懷,隨著那一片輕盈的落葉,悄悄沉入時光的河床。
17、有德未必年高,有智未必權(quán)重。一個有品行、受人尊敬的人,未必是年歲大的長者;一個有智慧、善于調(diào)伏的人,未必是位高權(quán)重的大人物。真正的財富,是一個人的德行;真正的智慧,是能降伏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小草遠遠多過大樹,也許我們注定是一顆平凡得近乎卑微的小草,但是陽光一樣照耀,雨露一樣滋潤,我們也一樣綻放自己的美麗,裝點這個世界,一樣可以擁有
18、有一種經(jīng)年叫歷盡滄桑,有一種遠眺叫含淚微笑,有一種追求叫淺行靜思,有一種美麗叫淡到極致。給生命一個微笑的理由吧,別讓自己的心承載太多的負重;給自己一個取暖的方式吧,以風的執(zhí)念求索,以蓮的.姿態(tài)恬淡,盈一抹微笑,將歲月打磨成人生枝頭最美的風景。
19、偉大工作的完成,不是憑著力量,而是憑著恒心。
20、人生旅途中,命運的轉(zhuǎn)機在于一瞬。
21、人生猶如長跑,能堅持跑到終點就不算失敗。
22、別說你舍不得我難過,我難過還不都是你害的。
23、做到待人接物面帶笑容,語言不傷人,管住自己的嘴巴。
24、語言、烹調(diào)方式和國債把一個國家的幾代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5、幾十年沒治好的腳氣,被一次車禍治好了。
26、夫婦之間,親子之間,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來世或者天國。佛教說諸法因緣生,教導我們看破無常,不要執(zhí)著。可是,千世萬世只能成就一次的佳緣,不管是遇合的,還是修來的,叫人怎么看得破。
27、青春似乎有無數(shù)敵人,但是,在某種意義上,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等等都是假想敵,真正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虛偽。當一個人變得虛偽之時,便是他的青春終結(jié)之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人能夠抵御住虛偽的侵襲,依然真實,這該是多么非凡的成就。
28、冒險與苦難一樣,旁觀者往往會比親歷者想像得更可怕。
29、如果你看見一個壞人就嚇得渾身發(fā)抖,這證明你是一個好人,或者證明你是一個壞人但卻和那個家伙不是同伙。
30、是誰在唱寂寞的歌,任悲傷打著指尖。
31、花落不言,水流無語,任你再絢麗,亦不會永恒;哪怕再眷念,一樣會凋零。我們要做的,只是看淡些且行且珍惜。
32、有緣而來,無緣而去。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人世間的事情勉強終歸不能如意,強求勢必不會甜蜜。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世事,如此,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33、人生就是一幕戲,每個人都是主角。不要在別人的眼光里找快樂,否則永遠悲哀。智者的特點是,一方面,很少的物質(zhì)就能使他滿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質(zhì)也不能使他滿足。
34、人,可以真實地活著,但不要太認真。很多時候,為了求得真正的幸福,我們需要保持耐心。走過一段路,總想看到一道風景,因為已經(jīng)刻骨銘心;想起一個人,總會流淚。生活總是起伏跌蕩,不要抱怨什么,你就是再快樂,也會有煩憂;你就算再倒霉,亦會有幸運。
35、你不用刻意發(fā)說說害怕他看到,他是看不懂你的心思的,或者說,這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36、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人生的航程。
37、愛情這種東西太經(jīng)不起兩種東西的考驗了,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純度。你可以相信愛情,但請一定不要指望愛情。
38、真正能夠修持佛法的人身才是暇滿人身,這是生生世世修來的,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錯后以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不要輕易的放棄。
39、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別人身上,就是插到自己心里。
40、人生里跟你共度最多的還是你自己,所以盡可能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吧。
41、哪天,當你覺得很累了,當你覺得幸福很難的時候,告訴我一聲,不管你在哪里,不管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遙遠,我都會找到你,然後把你帶走。
42、現(xiàn)在的我還是愿意執(zhí)著的去愛。
43、人這一生總會愛上那么一個人,他可能并沒有多好,你只是剛好就喜歡那幾分好。他的一分關(guān)心讓你放棄了十分的甜言蜜語,一分坦誠放棄十分信誓旦旦,再加一分在意便像讓你得了全世界。
44、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讓我說"算了"的時候,其實包含了我太多的失望……
45、為了高考努力奮斗,多苦多累都要堅持下去!Life is beautiful!
46、記住曾經(jīng)他也是個少年,和你我一樣有理想有抱負,天不怕地不怕。然被社會弄的滿身傷痕,但歲月的腳步從未停留,他奮斗的時間越來越少,最終帶上了"枷鎖"最終,他慫了,不甘平庸卻又無可奈何。
47、內(nèi)向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豐富的,敏感的,尤其對孤獨的心理感受,心理體驗非常深刻。
48、還有兩年三十,希望我能走出困惑,做出自己想要的路,大剩不可怕,心中再也生不出火焰才可怕。
49、我媽在我離家上大學時哭了,我不能哭,因為我不能讓她擔心。
50、終是活成了當初很討厭的樣子,終是敗在了當初覺得容易的事,我終是變成了一個懦弱的我,一個可憐的我,一個死寂的我,一個被生活,家庭,責任,社會,規(guī)則壓住的我,猶如被如來壓住的悟空,不知何時能破山而出。
51、讀懂社會就和讀書一樣。一個好的社會就象一本好書,可以讓人心胸開闊,情緒坦然,睡覺都會做出甜蜜的夢。但一個充滿仇恨,抱怨,欺騙,到處都是不公平和無安全感的社會,則只會讓人無法安眠,閉著眼睛也浮現(xiàn)的都是惡夢。
52、時間匆匆流逝,幼稚過,邋遢過,成長了,成熟了,愛干凈了,身邊卻沒故人了,望和我一樣在外拼搏的你過的安好。
53、我想,如果還有一次的話,我也不能保證我不會那樣幼稚。因為,那個人,她是你啊。
54、畢業(yè)之前往日的老友單獨在一起好好聚聚,卻因為各種事由,一次都沒有再聚齊。有些人,連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給我們就一個人悄悄地走了。以后再見大概會更難吧。
55、還未領(lǐng)略這人世的一切都已走過它的過半殘忍,至少清醒,清醒就好。
56、我知道眼淚沒有用,可是我不知道除此以外,我還能做什么。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讓我稍微好受點吧。
57、有人說,人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我覺得應(yīng)該是,一次是說剪就剪的短發(fā),一次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58、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59、我現(xiàn)在真的很忙,甚至一天都很難保證有24個小時的睡眠!所以沒事就不要找我,有事就更不要找我。因為少睡一分鐘,便失去60秒的幸福。做夢,一切皆有可能。
60、愛一個人可以一見鐘情,可是忘掉一個人,還要煎熬多少個日夜。一些受過傷的人會更加勇敢,因為他們知道,最痛不過如此。分開后,也許會后悔想著重歸于好,又或者是遇到新的伴侶,擁有新的感情。無論哪種選擇,都無法忘記分手時的那段黑色記憶。
61、世上最好的保鮮就是不斷進步,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和更值得愛的人。 前有阻礙,奮力把它沖開,運用炙熱的激情,轉(zhuǎn)動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62、人生不易,珍惜擁有,感謝經(jīng)歷!學會妥協(xié),退一步海闊天空;有一種愉悅叫欣然;有一種釋懷叫惠然;有一種幸福叫淡然。
63、也許,我早已不是要選擇一個人。 而是,在等待那個可以在一起的人。
64、白落梅說:"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靜地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應(yīng)記得有一條河叫重生"。
65、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是世界是本就沒有完美,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活的比你想象的美麗。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66、得到就像剪掉一截頭發(fā),習氣性的摸到最尾端卻抓到了空氣。
67、慢慢會懂得,歲月留不住什么,事物的斤斤計較,情感的患得患失,功名的殫精竭慮……終究是歲月里的一抹云煙,然而,我們一個善的足跡,一個善的微笑,哪怕瞬間閃過的一個善的念頭,都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留下深深的印記,其實,輪回并不遙遠,每天都是一個輪回,相信,今日播種,明日花開。安然!
68、一只小鳥在海邊游蕩,他無心覓食,更失去了理想,它不喜歡和其它小鳥相處,它活在悲觀的世界里,后來有鳥問它為什么這樣,它說:"因為滄海的那頭沒有了等待"現(xiàn)實中,有很多像小鳥一樣的人,因為失去了對方,而放棄生活,放棄夢想,放棄自己……
69、也許在那個最復(fù)雜最單純最自以為是的光陰里,邂逅的愛才是單純的愛,僅僅是愛。沒有感性,沒有考慮,沒有將來,只要彼此。但是很多如花一樣艷麗的愛戀就被神圣教室里的黑板擦擦得一塵不染,被暖和無比的家扼殺得一塵不染。
70、憂慮總在你閑暇時打擊進攻,處方簽是"保持忙碌,轉(zhuǎn)移注意力"。
71、生活其實很簡單,別總是逼自己。平靜的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喝起來淡而無味,卻不知道正是它的純凈無暇才讓我們的生命幸福,懂得生活的人才會在平淡中品出甘甜和幸福。
星云大師:真正的因果內(nèi)涵,不見得人人能懂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個“強者”,可曾想過“強”是什么?
鋼鐵強,但是烈火可以熔化它。
猛火強,但是大水可以熄滅它。
洪水強,但是太陽可以蒸發(fā)它。
太陽強,但是云層可以遮蔽它。
烏云強,但是狂風可以吹散它。
暴風強,但是高山可以抵擋它。
高山強,但是登山者能征服它。
征服強,但是死亡永遠威脅它。
死亡強,但是修行者能克服它。
所以,有信仰的人是強者,他可以憑著信心,越過困難,打到挫折,踏遍荊棘,走向未來,連死亡都不怕。
有智慧的人是強者,他明白事理,辨別是非,凡事深入了解,理性決斷,自助助人。
謙虛柔和的人是強者,他能不招災(zāi)厄,逆來順受,韌力十足,以柔克剛。
強,沒有絕對的,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對人而言,慈悲最大,因果最強。
一遇到逆境挫折,就想用“請假”來逃避,是一種不負責任、懶惰的行為。天下是要自己去爭取的,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去判別事物,要有是非觀念,凡事不要只看“果”,要去追查“因”。
人因為經(jīng)常互相比較、計較,覺得別人待我不公平,因此惹出許多的是非煩惱。
人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然而“理上雖然佛性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甚至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絕對的公平。
世間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
不必氣惱人間功利充斥,缺乏正義,更無須悲壯社會沒有法理,不講公平。因果之前,人人平等。
“因果”二字,人人會說;但是“因果”二字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懂。
凡人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制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怨天尤人,恨你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 “因”的不正,才會招致如此結(jié)“果”。社會上一般人看事,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責怪父母不慈的“結(jié)果”,但卻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緣于兒女 頑劣的“原因”;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結(jié)果”,但就不知道“因為”父母失徳,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尋因”又何能知道事實的真相,又 何能還給事實一個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經(jīng)常誤解因果。例如素食誦經(jīng)、慈悲行善的人,為什么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此人在因果銀行里的欠債未還,不能因為現(xiàn)在是好人,行好事,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wù)。
相同的,有人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何在呢?其實,他在因果銀行里擁有存款,不能因為他現(xiàn)在作惡,就不準他使用當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循環(huán)的關(guān)系。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jié)果時,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為善,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jié)果。
真正因果的內(nèi)涵,實乃宇宙世間善惡好壞的定律?。?br>兇吉誰定?
人到了迷惘的時候,就會想要算命卜卦,求神問路。簽條最大的缺點,就是為人定兇吉,卻不考慮因果。其實,人生的上上簽或下下簽,都不是神明所能左右,都是自己的行為造作而來。
徘徊在迷茫的人,最好能自問:此事合乎道德否?合乎正義否?合乎公理否?合乎法律否?而不要一味地求簽問卜。人生,要交代給因果,交待給自己,不要交給神明。
日本人送禮喜歡送鐘,因為“鐘”與“錢”同音,表示興旺、進財之意;在中國,卻忌諱送鐘,因為有“送終”的諧音。在中國代表不吉利的烏鴉,在美國、日本卻是喜鵲,由此可知,吉利、不吉利,都是人們自我設(shè)想、自我束縛的名詞。
其實,周遭一切的好壞,與顏色、方位、數(shù)字無關(guān),好與不好都是業(yè)的因緣,想獲得好的結(jié)果,必須要有好的因、善的緣。
有漏世間
有一個皇帝微服外出,平時過慣呼風喚雨的日子,一旦微服在外,無人奉承,甚感不 慣。一日來到鄉(xiāng)下,又熱又渴,道旁農(nóng)夫盛情地奉上茶水一杯,皇帝如飲瓊漿,回京后,馬上差人到農(nóng)夫家中,封了一個官銜。此事被當?shù)匾粋€落地秀才得知,心中 不平,于是在土地廟題詩曰:“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數(shù)年后,皇帝再度出巡該地,見到此詩,知道原委,于是不動聲色地加了兩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人世間很多事,乍看是不公平的,強權(quán)、財富、智愚、美丑、機運……都使人與人之 間不能公平。這也是有漏世間的現(xiàn)象之一。要求“齊頭式”的人人平等不可能,若從“自業(yè)自受”的原理來看,富貴變貧窮,貧窮變富貴,也是不斷地在發(fā)生。所 以,在因緣業(yè)報里,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有公平的究竟。你前生在銀行里有存款,今生自可以受用,但光花用不積儲也會很快用盡;你前生負債累累,今生當然窘迫, 但現(xiàn)在開始儲蓄永不嫌遲。所以不必去怨嘆公平與不公平!有一首偈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yōu)榈溦祝?br>心好命不好,禍轉(zhuǎn)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天。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兇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為什么許多人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布施行善,若是心不甘、情不愿,讓受者額度尊嚴受到傷害,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幫忙別人做了不少好事,若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平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積聚不少功德福報。單突遇逆境,就大發(fā)牢騷,口不擇言,怨天尤人,原本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
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這就是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
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yè)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即業(yè)力
生命的密碼,根據(jù)現(xiàn)在的科學家說,已經(jīng)研究出來了,那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yè)力,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已經(jīng)昭告人間了。如果生命的密碼“基因”,只是說它像細胞,是一個單位的話,基因還不夠解釋生命,應(yīng)該用“業(yè)力”來說,更為恰當。
業(yè),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凹偈拱偾Ы伲鳂I(yè)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yè)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yè)的倉庫里有了儲存;“因緣會遇時,業(yè)報還自受”,等到善惡業(yè)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yè)報不變的定律。
“業(yè)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xù)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xù)到來世,主要就是“業(yè)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聯(lián)系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yè)”的關(guān)系,像春去秋來,像秋涼轉(zhuǎn)為春暖;“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切都是循環(huán),都是輪回?!坝袨榉ā笔裁炊伎梢詺模挥猩拿艽a,永遠不壞,永遠存在。
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但佛教的業(yè)力,不但有個體的業(yè),所謂“別 業(yè)”,另外還有“共業(yè)”。例如,為什么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里?同生于一村,同生于一族?這都是“共業(yè)”。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 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yè)”中又有“別業(yè)”的不同。
所以,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密碼——基因,希望能再發(fā)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guān)系。
生命的密碼,由于基因的不同,于是發(fā)展出不同的生命體。吾人的業(yè)力會現(xiàn)行,會有 果報,所謂“現(xiàn)報”、“生報”、“后報”。“現(xiàn)報”就如種子,春耕秋收;“生報”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成;“后報”則是今年播種,多年以后才能收成。所謂 “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佛教的真理“因緣業(yè)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學家“基因”的發(fā)展,只是更明確地解釋了“業(yè)”的內(nèi)容與功能,如此而已!
遠禍求福
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兇、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
當遭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zāi)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禍福已經(jīng)成形,等于火勢蔓延,不易撲滅,應(yīng)心存慈悲、正直,有時候禍患反而轉(zhuǎn)變?yōu)楦蟆?br>《淮南子》中有個故事: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種非常懊惱。但不日后,失去的老 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為不諳馬性,騎馬被摔,負傷在床,因此他又感覺得馬是禍。當時正逢戰(zhàn)爭,國家征召壯丁 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yīng)該知道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律”;平時應(yīng)該注意所行所為,要培養(yǎng)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zāi)免禍。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老子 說:“禍莫大于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于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恫烁丁芬舱f:“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奔偃缥崛讼胍艿溓?福,應(yīng)該自我修身養(yǎng)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jié)善緣”、“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zhí),如此,管它“禍兮福 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
得失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
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只要你有足夠的條件,它也會再來。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fù)。
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對著山谷講話,山谷的回音就是你的原音呈現(xiàn)。你對著山谷說“我愛你”,山谷就回給你“我愛你”;你對著山谷大喊“我恨你”,山谷也會回給你“我恨你”。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看起來都是外在的因素,實際上,幸與不幸,唯人自招!是禍是福,主人不能賴賬的喔!
“熏習”的力量
古時農(nóng)家婦女,在衣櫥里放置薰衣草,讓衣服充滿香味,這就是“熏習”的力量。
“熏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度纸?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而時習之”,這也是熏習的力量。
佛教主張“多聞熏習”,又謂“熏修德業(yè)”;品德的修養(yǎng),除了靠古圣先賢、父母師長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環(huán)境可以使一個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而改變氣質(zhì)。所謂“橘化為枳”,種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遷”,故而才有后來的亞圣孟子,這都說明環(huán)境熏習的力量,不容忽視。
熏習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觸境界,然后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會表現(xiàn)在外,成為言行舉止上的一種慣性,稱為“習慣”,又稱為“習氣”。
習氣就像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磬,瓶子上的香味卻久久不滅。習氣又如種子,盡管花開花謝,只要曾經(jīng)結(jié)果,留下種子,又會成為下一期生命的開始。因此,佛教有所謂的“留習潤生”,又說:“煩惱易改,習氣難除”。
兩個賣魚的婦女,長期在魚肆里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間充滿花香的旅店里。兩個人徹夜未眠,后來只得拿出魚簍,才終于在魚臭味中甜蜜地睡去。
認識“熏習”的力量,我們便應(yīng)該不斷地提醒自己,平時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要憶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種子;有了善因業(yè)種,又何愁人生沒有善緣果報呢?
去除習氣
每個人都有習氣,每個人也都有習慣。習氣多數(shù)是不好不壞,例如好吃、好買、好睡、好美,這都是習氣;而習慣則有好有壞,例如整齊、端莊、禮貌、微笑等;壞的習慣,例如賭博、煙酒、懶惰等。
習慣可以改,只要有決心,壞習慣自能戒除。習氣卻和業(yè)力一樣,不僅影響一生,甚 至及于來世。例如:牛嗣尊者雖是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地呶來呶去,因為他往昔曾經(jīng)多世為牛馬,反芻慣了,習氣仍在;大迦葉雖已證果,但一聽到音樂,仍 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皆因為余習未斷也。
染上不良的習慣,必須自己痛下針砭;正如生銹的刀劍,如果不用快石磨利,怎么會有威力呢?腐朽了的木材,如果不加以補強,怎么會成為建材呢?
本性受了世間習氣的熏染,更需要相當?shù)呐?,才能把污染了的習氣去除。正如千年的古鏡染上塵埃,如果沒有時時勤拂拭,又何能具見光明呢?
生命字典
有的人一生都禁得住別人的記錄,有的人通不過他人的記錄。甚至有的人一生的記錄都很好,因此他能寫傳、寫史,把記錄留給大眾。
現(xiàn)在的飛機失事,要靠黑匣子記錄,以便解讀失事原因;地震的預(yù)防或震度的測量,也都有地震儀的記錄。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有業(yè)力記錄我們的善惡因果;我們的一生所作,在阿賴耶識里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所以吾人不能不重視人生的記錄。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本“生命字典”。
“生命字典”不光只是記錄我們的一生,叢生生世世久遠的過去,一直到無限的未來,自己的功過、善惡,所做所言,所思所想,都可以在“生命字典”里查閱清楚。
拿破侖的字典里沒有“難”字;蘇格拉底的字典里沒有“苦”字,所以他們都能垂范后世。
生命的字典有分類,忠臣,孝子,名將,懦夫,君子,小人……
有的人的生命字典里,慈悲即占去了字典的一半篇幅;有的人的生命字典里,則是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智慧的芬芳。
生命是無盡的延續(xù)。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續(xù)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轉(zhuǎn)遞的呢?如何從過去轉(zhuǎn)到今生、又從今生抵達來生?佛教告訴我們,有情生命的延續(xù)大體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有
生有,不是指我們從母胎落地時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剎那。當男女以愛染心交合,中陰身便在精卵結(jié)合時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開始。至此,結(jié)束了中陰身的生涯,佛教稱之為生有。關(guān)于生有,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
1、成胎的條件
胎兒的形成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呢?《瑜伽師地論》談到了四種要素。
(1)父母與子女具有業(yè)緣。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須有感子的業(yè)緣。假如父母在這期生命中沒有生子的業(yè)力,或是生理有問題,或是沒有中陰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無法受孕。
父母與子女多是因為宿債而形成親屬關(guān)系。俗話說,「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父母做牛做馬地哺育兒女成人,可有些兒女非但不能承歡膝下,還要使父母終日操心受氣。當然,也有不少子女從小便能為父母分憂,長大后更盡心報答養(yǎng)育之恩。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正是那句俗語的真實寫照。同時,感情及愿望也是構(gòu)成血緣關(guān)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間患難與共,夫婦間恩愛有加,乃至父母對子女的無我之愛及子女對父母的過分依戀等等,因為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遠在一起,這種愿望也是構(gòu)成業(yè)緣的重要因緣。
組織一個家庭,往往講究門當戶對,中陰身投胎時也有這種講究?!洞髮毞e經(jīng)》曰:「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yè),若如是者,亦不受胎?!箍梢姡改概c子女關(guān)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應(yīng)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沒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無法孕育胎兒;或受精卵雖形成,但母體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為受精卵提供生長空間;或父母遺傳基因有問題,導致流產(chǎn)或死胎。這些都影響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愛染心發(fā)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時出現(xiàn)的。中陰身在愛染心的驅(qū)動下,緣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賴耶識執(zhí)此為我有,構(gòu)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陰身的介入?,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只要有生命的遺傳基因,就能構(gòu)成胎兒。這在佛教看來是不對的,遺傳基因僅僅屬于物質(zhì)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還必須有中陰身的介入,進一步說就是識的參與?,F(xiàn)代人認為生命根源乃遺傳基因,因此在解釋生命現(xiàn)象時,多歸結(jié)到遺傳。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遺傳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體的相似。事實上,子女與父母在性格、思維方式、興趣愛好上往往差異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個生命都是帶著自己過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來受胎的。
2、投胎時的情形
有情投胎時是怎樣的情形呢?《瑜伽師地論》對這個問題有著詳細的說明。
投胎發(fā)生在男女發(fā)生交合時。當中陰身看見父母交合的情景時,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顛倒之想,不認為是父母在交合,而覺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為女,便對父親產(chǎn)生貪愛,希望母親遠去;若投生為男,便對母親產(chǎn)生貪愛,希望父親離去。漸漸不見父母形像,只見男女生殖器官,在業(yè)力推動下趣向男女根門,中陰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從而進入生有狀態(tài)。也正因為如此,佛法以淫欲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賴耶識對遺傳基因的強烈執(zhí)持,安危與共。假如遺傳基因壞了,或胎兒受到破壞,或有情因業(yè)力而走到生命盡頭,即壽限已至,阿賴耶識就只有離開,生命便會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時,因福報不同,所見到的景象也不盡相同。若投胎者的福報極少,將生于 *** 之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雜亂的音聲,同時看見自己走入陰暗的叢林中;若投胎者的福報很大,將生于尊貴之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美妙的音聲,同時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當然這些都是幻境,隨有情福德不同,所現(xiàn)幻境也各異。
二、本有
本有,是從投胎之后的第一剎那開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剎那,即我們今生的整個過程。關(guān)于人生,需要討論的問題很多,這里只涉及生存的基本問題。作為有情生命,依賴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續(xù)呢?佛經(jīng)中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謂「民以食為天」。而佛教所說的「食」,有著更豐富的內(nèi)涵:食,資益、增長義。也就是說,凡對色身具有資益增長作用,皆可稱之為食。因此,佛教所說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飲食。在佛經(jīng)中,將「食」歸納為四種: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飲食,如米飯、面條等,需要分段而食。因為我們不能把三餐飯一次性解決,也不能沒完沒了地連著吃,必須吃過之后,間隔幾小時再吃,所以稱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體的食物,毒品、毒藥等損害身體的物品,皆不能稱為食。
段食,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對修道也有幫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階段就開始辟谷,以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實很多動物都有這種功能,如烏龜、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幾個月乃至幾年。假如以辟谷為功夫,人只怕比起烏龜還差得遠,可我們卻未見過哪只烏龜開智慧、斷煩惱了。
在修道過程中,飲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動道業(yè)成就的作用。佛祖釋迦牟尼在尼連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并未因此而悟道。后來,他放棄了這種極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養(yǎng)的乳糜,從而恢復(fù)了體力與精神。結(jié)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試想,假如佛陀堅持無益苦行,最終能悟道嗎?
2、觸食
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佛經(jīng)說:「三和生觸」。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當三者和合于一處,便產(chǎn)生六觸。觸產(chǎn)生于根塵識的結(jié)合,同時又令根識再接觸塵境。
「觸」為何也稱為食呢?因為它與有情的生存關(guān)系非常密切。觸以六塵為食,即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觸又分可意觸與不可意觸,完全取決于所食境界的好壞。當我們面對順境時,如看到久別的親人、聽到悅耳贊嘆、聞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觸舒適的環(huán)境、或遇上意外的驚喜等等,這些都屬于可意觸。
可意觸能使我們生起愉悅、歡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癥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開朗,善于調(diào)節(jié)情緒,最后使疾病好轉(zhuǎn)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緊張或感情受挫,終日處在憂郁苦悶、焦慮不安之中,從而引發(fā)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這就是不可意觸所帶來的影響。
3、思食
思,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間,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類為了生存,才會不斷地工作、操勞。而一切動物也都在為生存而奔忙,不論空中的飛鳥,陸地的禽獸,或是海中的游魚,都在想方設(shè)法的謀求生存之道。因為這種生存的愿望,有情才會獲得生存的動力。
對生的渴望是資養(yǎng)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時常有些瀕臨死亡的人,為了能見到遠方親人一面或達成某個心愿,會奇跡般地以意志支撐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對于一個缺乏生存動力的人來說,維持生命也成了極大的痛苦,甚而自尋短見。造成自殺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業(yè)或財富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業(yè)破產(chǎn),就會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較有思想的哲學家、藝術(shù)家,雖然對人生有所思考,卻無法找到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最后也會選擇自殺作為歸宿。
4、識食
識食,是執(zhí)持有情生命體的精神源泉。我能在臺上講座,在座的能在下面聽講,也是因為有識在執(zhí)持著。假如離開識的執(zhí)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陰身投胎之后,識一直執(zhí)持著有情的生命體,直到壽終正寢。當此期生命宣告結(jié)束后,識又將帶著業(yè)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組合。
四食執(zhí)持著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其中,思食與識食更推動有情未來生命的延續(xù)。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業(yè)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惡之業(yè),并形成業(yè)力,繼續(xù)影響未來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貪著現(xiàn)實人生,畏懼死亡的斷滅。因而產(chǎn)生強烈的后有愛,不斷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結(jié)束后,生存的意欲將推動識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結(jié)束,又推動再下一期生命。在獲得解脫之前,將周而復(fù)始地延續(xù)到盡未來際。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盡管生命會無盡地延續(xù)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覺中,養(yǎng)兒育女才是使血脈延續(xù)的可靠保障,這就促使有情不斷繁殖后代。人類有這種需求,動物同樣有這種需求,這也是后有愛的表現(xiàn)方式。
生命的無盡延續(xù),除了思心所的推動,還必須有識的執(zhí)持。識作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帶著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從一生轉(zhuǎn)向另一生,從一道邁向另一道,構(gòu)成生生不已的輪回。因此,識既執(zhí)持現(xiàn)有生命形式令不敗壞,也相續(xù)未來舍生受生。
三、死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剎那。醫(yī)學對死亡的判斷是:瞳孔放大、腦干反應(yīng)能力消失、腦波無起伏、呼吸停頓等,以上幾項連續(xù)出現(xiàn)6個小時而毫無變化。而佛教認為:死亡是壽、暖、識的解體。有情生命由壽、暖、識三法組成,一旦壽命結(jié)束,識體離開,體溫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轉(zhuǎn)捩。那么,佛教對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種
生死無常,有生則必有死。但有情因為業(yè)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緣?!洞笈派痴摗穼⑺劳龇譃樗姆N類型。
一是有財而壽盡之死。財代表著福報,有情的生存需要福報來滋養(yǎng),福報有如銀行存款。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存款皆有 *** ,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時不斷培福,這樣的人即使到壽盡時,福報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壽而財盡之死。雖然壽命還未結(jié)束,而福報卻已提前揮霍一空。就像那些年輕時驕奢婬侈、揮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積蓄,老來便在窮困潦倒中死去。福報是支撐生命的枴杖,倘若壽限未至而福報享盡,生命也會提前結(jié)束。
三是財壽具盡之死,即今生的福報和壽命都已耗盡。
四是財與壽命都未盡,然遇惡緣而死于非命。這種死亡方式又稱橫死,《藥師經(jīng)》說到九種橫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時治療,或因誤診等醫(yī)療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觸犯國家法律,被判處死刑;三是荒婬無度,被鬼神吸乾精氣;四是被虎、狼之類的惡獸咬死;五是從懸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燒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藥毒死;九是饑渴而死。這九種情況比較特殊,都不是壽終正寢,而是因某種特別強大的業(yè)力因緣致死。讀誦《藥師經(jīng)》并修習藥師法門,可以避免橫死。
2、死時的狀態(tài)
前面講到「生命的輪回」這部分時,引用了不少《死后見聞》中的資料,那是美國人穆迪博士對150多位死而復(fù)生之人進行的關(guān)于死亡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研究。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死亡有許多不同的境況。
《顯揚圣教論》告訴我們:人在死亡時有各種各樣的心態(tài),有些屬于善心死,臨終回憶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fā)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態(tài)中死去。而有些則屬于惡心死,臨終時回憶起一生的惡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fā)自身的惡念,在嗔恨心中死去。還有些屬于無記心死,臨終時的心念非善非惡。
在善心、惡心、或無記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剎那,都將進入無記心的狀態(tài)。在我們將要死亡時,意識還比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惡心中,或在無記心中。但在死亡的臨界點上,則處于無知覺的狀態(tài)。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覺醒來后,生命就轉(zhuǎn)入另一種狀態(tài),也就是中陰時期了。
死時的心態(tài)不同,經(jīng)歷與所見景象也大不相同。帶著善心走向死亡,就會有喜悅、安樂的感覺,見到種種美妙境界,聽到種種動聽音樂。帶著嗔心走向死亡,則會有痛苦、不安的感覺,見到種種恐怖景象,聽到種種嘈雜之聲。而無記心死的人,既無快樂也無恐怖。
3、臨終之念與死后去向
有情在臨命終時帶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生命的去處。臨終時生起善心,憶念平生所做善事,善業(yè)現(xiàn)前,會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國凈土等善處。臨終生起惡心,憶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惡,不善業(yè)現(xiàn)前,則會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
臨終之念對于未來生命去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雖然一生都在行善,但臨終因為某種違緣生起嗔惡心,使識田中的不善業(yè)現(xiàn)前,結(jié)果墮落于三惡道中,功虧一簣。而有些人雖然一生都沒做過幾件好事,但臨終時因有善知識的引導,能夠如理作意,使善業(yè)現(xiàn)前,最后也能生于善處?;蛟S有人會說,既然這樣,那么我們現(xiàn)在行善或作惡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當然是有關(guān)系的。我們平時的行為,就是為臨終之念奠定基礎(chǔ)的。在通常情況下,平日行善積德之人,臨終自然會生起善念,為惡亦爾。而且,盡管由于某種特殊因緣而導致了意外,善惡業(yè)依然是存在的,將來還會繼續(xù)受報。
《楞嚴經(jīng)》則根據(jù)臨終時「想與情」的不同心態(tài),闡述來生去向?!赶搿故侵咐硇?、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則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臨終時的心態(tài)是情抑或是想,決定了未來生命的升墮。這也就是《楞嚴經(jīng)》中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臨終時的心態(tài)是純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國凈土;純情,則將墮落于三惡道。經(jīng)中又曰:「想情均等為人」,也就是說,若想與情各半,則生于人道中。
4、死后去向考察
死后將到哪里去?我們無從向死者詢問。世間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是無法知曉的。不過,佛經(jīng)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考察的方法?!毒闵嵴摗氛f:「死有兩種:一曰頓死;一曰漸死?!诡D死,是意識和生命活動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間死去。漸死,是指意識和生命活動逐漸消失,色身漸漸敗壞,意識慢慢離開。
有情的死亡,就是識和暖的離開。當識和暖漸漸離開身體,色身也就隨之敗壞。對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來說,識離開色身的處所也不相同。所謂「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是從識離開色身的不同部位,來考察死者未來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時識從頭頂離開,那是成賢成圣、生于佛國凈土;有些人死時識從眼睛離開,則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時識從心口離開,則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腹部離開,則生于餓鬼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膝蓋離開,則墮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腳板離開,則墮于地獄道。
那么,如何判斷識離開的部位呢?在識離開生命體的過程中,色身的體溫將逐漸降低,乃至全身冰涼,唯有識的最后出口處保留一點余溫,那便是識離開之處。
四、中有
中有,又稱中陰身,是此期生命結(jié)束到下期生命開始之間的過渡階段。當我們此期生命結(jié)束后,就進入中陰的階段。中陰身的出現(xiàn),與前期生命的結(jié)束幾乎是同一時間。經(jīng)曰:「如秤兩頭,高低同時」。秤有頭尾兩端,高低總是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不分先后。
或許有人會問:色身的出現(xiàn)需要十月懷胎,中陰身為何那么快就產(chǎn)生呢?那是因為,我們現(xiàn)有的色身屬于胎生,而中陰身則屬于化生,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質(zhì)基礎(chǔ),能無中生有。在許多死而復(fù)生者的回憶中,都會有類似的經(jīng)歷:聽到醫(yī)生宣布自己死亡,然后另一生命體從色身飄出,浮游于半空,發(fā)現(xiàn)自己的色身躺在床上,親人們正在傷心地哭泣,等等。這一色身中飄出的生命體,就是中陰身。
中陰身的相貌與本有時的形相一樣,本有為人,所現(xiàn)中陰身也是人;本有為畜生,所現(xiàn)中陰身也是畜生。但中陰身的形體又不似本有的形體那么笨拙,中陰身是輕盈、透明的。中陰身是光明體,可因為每個生命體的素質(zhì)不同,中陰身所發(fā)出的光明也有很大差異。有些人罪業(yè)深重,中陰身便是漆黑一團,有如黑光;有些人善業(yè)深厚,中陰身則清明剔透,發(fā)出白色的光明。
一般人看不見中陰身,唯有具備天眼通者才能看到。但中陰身本身,卻具備了天眼通及其它各種神通,可以望見遙遠的世界,可以穿越銅墻鐵壁,行動無比疾速。不論是天空、海洋或山林、石縫,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是中陰身可以抵達的。當中陰身發(fā)現(xiàn)了投胎的處所,不論有多遠,就能在一念間抵達,并完成受胎。
中陰身是以香氣作為飲食的。不同福報的中陰身,所吸收的香氣也不同。其中福德好的,吃上等香,沒有福報的,吃下等香。
中陰身通常維持七天,在七天之內(nèi)就要找到投生處所。假如找不到,這一中陰身就會死去,另一中陰身再接著出現(xiàn)。如此,一直可以經(jīng)歷七個七日。也就是說,中陰身這一階段最長能維持四十九天,之后就進入下期生命形式,即本有階段。根據(jù)中陰身投胎的原理,我們?nèi)羰且獮樗廊サ挠H屬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之內(nèi)。超過這個期限,雖然也有功德,但作用已經(jīng)不那么大了。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有情生命的轉(zhuǎn)遞,經(jīng)歷了從生有到本有、從本有到死有、從死有到中有、再從中有到生有的過程。沒有了生脫死之前,有情還將依循這一規(guī)律周而復(fù)始地輪回,甚至由不得自己作主。在無盡的生命洪流中,從此生過渡到下一生,從這一道轉(zhuǎn)向另一道。如此循環(huán)往覆、生生不已。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60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你的負面情緒得到解決了嗎
下一篇: 討厭一個人,最有水平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