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路人?有個成語叫“道路以目”,或許用在這里并不太合適,但說的卻是真正做修行人的道理。不論是久別重逢還是偶然邂逅,若能在相遇的時候報以側(cè)耳傾聽,從來不計較過去的恩仇以及未來的因果,只是活在相互遇見時的那一個時間中,牽手或者錯過,都必將成為生命中的一段美好。
莊子曾講過一個小故事,說他的妻子死了之后,別人都在為這件事情傷心,惟獨他自己卻在鼓盆而歌。人們都感到奇怪,惠子追問說:“你和你的妻子住在一起,養(yǎng)大了孩子后她因年老過逝,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卻回答說:“想一想人最初本來沒有生命,不僅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元氣。夾雜在雜草之間,變得有元氣,由元氣又變而有形體,有形體然后有生命,現(xiàn)今又變?yōu)樗?,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人都安然寢于天地之間了,而我卻要凄凄徨徨地守著她哭,我認為這不合乎常理,所以沒這么做?!?/p>
在莊子的眼中,他與妻子或許本是路人,在人生的路上彼此擦肩而過,遇見是緣,分開也是緣。人生在世是一直在歷經(jīng)無數(shù)的緣,修道是在告誡人們?nèi)f事有聚必有散,我們要學會忘記緣聚緣散的喜悅和痛苦。莊子在《齊物論》中告訴我們這種修行的方法叫“心齋”,若能夠做到一定的境界,就會產(chǎn)生“虛室生白”的奇妙感知。只有產(chǎn)生如此感知,才能稱自己修道有成。只有產(chǎn)生了如此感知,也才會把自己當做這個世界上的過路人。
人生這一世,恩人太多,仇人也不少。究竟如何做才能掃除掉心上的灰塵呢?有些人,得罪也就得罪了,不必要如同蝸牛一樣背著重重的殼上路。懂得放下,懂得掃除心界之塵,才能得一個道果圓明的結(jié)果。既然因果都已經(jīng)發(fā)生,再計較也換不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那些能夠真正甩開過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中只留下一個真正的本我。所以南華真人又把達到心齋的途徑稱之為“坐忘”,即忘掉世間的榮辱,甚至要忘掉“忘記”本身,只有“忘忘”才是道的境界。
那想要做到“忘”的境界,想要通過人世間的修行來達到“道”的境界,又該怎么做?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钡啦皇遣荒軐W,而是不可學。你一旦起心動念地想要去學習道的法則,希望用道的理念來指引生活中的日常行為,你也就越背離了大道的宗旨。唯有“絕圣棄智”才是趨于道的途徑。為了“學道”而必須要放下“學”,這樣的理念看起來好像是悖論。但“道”是一種體悟的境界,是在心上用功的方式,所有的技巧和智力都不是“道”所倡導的內(nèi)容,大道追求的是質(zhì)樸和純真,這兩點不論如何用聰明才智都學不會的。想要返璞歸真,就必須“復歸于嬰兒”,回到那個一切欲念都只是出于本能需求的狀態(tài)中。
我們每個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得罪自己。我們太珍愛自己了,不但一點點的小苦難和小失敗都不愿意去嘗試,更是希望全天下都能為自己的享受提供便利。這就是人之欲念的無限制性。人是感性的東西,但感性不是憑著自己的感官直覺去做隨心所欲的事情。人一旦被欲念牽制住了情感,也就臻入了魔道。倘若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理念去對待生活,那么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就會陷入無政府主義的混亂中?
太上言道,強調(diào)的是道的自我運行,強調(diào)每個人都能按照自我的本然去生存。什么叫自我的本然?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們只有在餓肚子的時候才會去捕食,它們從不會因為某種動物的肉好吃、皮毛好看、骨頭珍貴就對它們大肆捕殺。在這個角度上談,它們不是沒有欲求,而是不會讓欲求變成自我生命的主宰。老修行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老道老道,吃飯睡覺”,是說修行是且只是保持人的基本的身體需求就已經(jīng)足夠了。除此之外的所有要求,一旦放縱了都會變成妄求,就會在五色十光的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本然。
所以若想要學道,就需要用到莊子提出的“忘”的理論,把學道變成心上的體悟過程,而非智力上的追求。修行一場,是為了能讓自己更清楚地看透世事圓明。生命中需要我們?nèi)ッ鎸Φ氖虑樘嗔?,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人總有受情緒困惱的時候,也總是會遇見順境和逆境的選擇。既然人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咒念,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更不應該因為不遂心而悲嘆、而憤慨、而悔恨。走過一場世事,得來一場初心,哭過笑過,都是我們的本真。
道,本自然,如果連自己身體中的自然心都不記得了,那還怎么去走完未來的路?
不論是在面對什么樣的人生境況,都要記得給自己一個靜下來的時候,好好地問問自己在生命的歷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每當回頭看的時候,都是為了能夠走得更穩(wěn)、更遠;不回頭,則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步伐更矯健。當你有一天能夠在路人之中自由穿梭的時候,能夠不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讓自己的心境起波瀾的時候,那才是真正修到了境界,才是真正把自己變成了這個世界的路人。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道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行向道是一場最遠又最近的距離。一念起時,萬籟皆成因果;一念無時,萬世俱無因緣。從無中求無,從有中忘有,從一切中復歸于一切,或許這才是最后我們要追求的本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60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人要厚道,做事要知道,做人要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