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將一位76的私塾先生(種田老漢)滿門抄斬,所斬之人,清廷公布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也就是許多人冒充的“朱三太子”,實則是崇禎的第四子朱慈炤(zhao)。
聽著有點亂,康熙殺的是誰難道沒弄清楚?
大家別急,康熙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混肴視聽,以真作假殺了崇禎的兒子,這就是陰險的政治家嘴臉。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崇禎景山上吊前說起。
大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崇禎萬念俱灰,逼死了皇后和貴妃,砍了女兒,把三位皇子交給大臣帶著逃出了宮。
三位皇子逃出宮分別藏匿到了民間。
這三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需要說明一點,崇禎共有七個兒子,其他兒子都是早夭,重點說一下,皇五子朱慈煥在五歲時被嚇死了。
當時逃出宮的皇太子16歲,三皇子14歲,四皇子只有10歲。
話說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在北京稱帝。他開始尋找崇禎的后代。
先說皇太子朱慈烺。
史書記載太子當時在大臣朱純臣家躲避,南方抗清領袖史可法派人接太子去南京稱帝,但是闖王李自成搶先一步找到了太子朱慈烺。
李自成說:“一碼歸一碼,你爸有罪你沒罪?!碧禹樃团溃谑钦埱罄钭猿伞安豢审@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并指現(xiàn)在投降的官員是不忠不義,應盡殺之?!?/p>
李自成為了收攏人心,也為了減輕明朝遺臣的反抗,迅速封太子為宋王。
然而好景不長,不到三個月,李自成被吳三桂和多爾袞合力擊敗,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太子朱慈烺在亂軍中失蹤。
再說皇三子朱慈炯。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無意中抓住了皇三子,同樣出于盡快穩(wěn)定局勢的目的,李自成封他為定安公。
從對待崇禎兒子這件事來看,李自成還是挺仁慈和深謀遠慮的。
三皇子和皇太子一樣,在李自成兵敗逃出北京城時在亂軍中失蹤。
皇四子朱慈炤是最幸運的一個。
當時四皇子隨著闖王的亂軍逃出了北京城。出城后,他被一個姓毛的將領收留,然后帶著他逃到了河南,二人開荒種了一年的地。
到后來清政府登記人口,也就是搜捕崇禎的后代。聽到消息后,姓毛的撒丫子跑了,四皇子一人開始了乞討生活。
有一天,他不知不覺來到了安徽境內,在鳳陽乞討時,遇到了一位前明遺臣姓王的給事中,老王感念前朝皇恩,將他收養(yǎng)在家,并為他改名為王士元。倒著念的意思是“原是王”。
過了十幾年后,老王去世,四皇子就以王士元的名字開始了流浪生活。
四皇子在浙江乞討時,遇到了前明的一位姓胡的官員。老胡也是感念前朝皇恩,于是把女兒許配給他。
這時四皇子將近30歲。從此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家,四皇子就以王士元為名靠教書為生。
轉眼到了康熙47年,這時四皇子已經(jīng)75歲了,家有一妻一妾,共育有六子三女,并且還抱上了一個大孫子。老王兒女滿堂,子孫繞膝??芍^四世同堂,其樂融融。
然而就在幸福日子,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時候,就在王士元頤養(yǎng)天年之時,75歲的老王身遭橫禍被康熙砍了。
康熙為什么要砍一個種田的老頭子呢?
原來康熙被民間“朱三太子”案困擾已久,冒充朱三太子的案子,在康熙執(zhí)政期間至少有10多起,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事或斂財或預謀造反。
這些冒充朱三太子的人不懂歷史,都以五皇子朱慈煥為旗號造反,民間百姓認為五皇子名字起的好:“慈煥”——仁慈換掉康熙。
康熙為了引出真的朱三太子,于是厚待崇禎幸存的女兒,還為崇禎修建了思陵,康熙還親自祭拜崇禎。
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作秀,一方面是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一方面惺惺作態(tài)引出崇禎幸存的兒子們。
為了把戲做足,康熙傳旨尋找崇禎后代,封崇禎兒子做看護思陵的官員,負責祭祀等事項。
當時化名王士元的皇四子就上當了,他表明了身份,說自己是真的四皇子。
康熙派人調查,這個75歲的老頭確實是皇四子,康熙心內一陣歡喜,當然康熙不可能讓他做官。于是心生一計,以真為假,乘機斬草除根。
康熙的計謀是,朱三太子案基本都是別有用心的人冒充的,康熙就以此為理由,硬說王士元冒充朱三太子,即實際冒充皇五子朱慈煥。
康熙隨之公布了歷史史料,說崇禎的五皇子朱慈煥在五歲時就死了,所有冒充朱三太子的都是假的,一律斬立決。
康熙這手太高了,一方面殺了真正的皇子。一方面絕了一些人冒充朱三太子的念頭,可謂一石兩鳥之毒計。
康熙就這樣“以真作假,真亦假;以假當真,假亦真”真真假假殺了真的四皇子。(是不是太燒腦?)
等大清局勢穩(wěn)定以后,當明朝不可能死灰復燃時。康熙不經(jīng)意說了實話:“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別有用心的人打著他的旗號,我也知道崇禎的四皇子沒有造反之事,但是不能排除他有造反之心!”康熙欲治人之罪何患無辭?
文/秉燭讀夏秋
【一廢太子】
上問曰、爾奏摺內、引戾太子之事為比。戾太子父子間隔、不能覿面。朕于二阿哥、并無間隔。即拘禁處、朕常遣內監(jiān)往視、賜物賜食。現(xiàn)今二阿哥顏貌豐滿。伊子七八人、朕皆留養(yǎng)宮中。爾何得比于戾太子之事。
————————————————————————————————
選自<<清圣祖實錄>>
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清圣祖實錄》卷二三四),
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保ā肚迨プ鎸嶄洝肪矶?br>
第二件事出自《清圣祖實錄》逮九月二十八日,胤禩奉旨查原內務府總管、廢太子胤礽之奶公凌普家產后回奏,康熙帝曰:“凌普貪婪巨富,眾皆知之,所查未盡,如此欺罔,朕必斬爾等之首。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稱道汝好,朕即斬之。此權豈肯假諸人乎?”。好一句“朕何為者”,康熙竟與獨生子搶起了功勞;好一句“朕即斬之”,欲以刑罰封眾人之口,可乎?次日再召眾皇子至乾清官,云“廢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稱胤禩好。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著將胤禩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毕騺砼c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胤禵奏言:“八阿哥無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斥曰:“你們兩個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極,封你們兩個親王么?你們的意思說你們有義氣,我看都是梁山泊義氣。”胤禵于言語間沖撞了康熙,帝怒,拔出小刀對他說:“你要死如今就死”,欲誅胤禵。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下小刀,命諸皇子將胤禵責打二十板,逐之出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沖突。不日,張明德一案審結,順承郡王布穆巴供:“張明德言普奇謂皇太子甚惡,與彼謀刺之,約我入其伙。我不從,故以語直郡王胤禔。直郡王云:‘爾勿先發(fā)此事,我當陳奏,可覓此人,送至我府?!蛩蛷埫鞯峦笨ね醺?。“胤禟、胤禵供:“八阿哥曾語我等:‘有看相人張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兇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去?!必范T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眴枏埫鞯驴诠┮酂o異。康熙帝因之謂胤禩聞張明德狂言竟不奏聞,革去貝勒,為閑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著凌遲處死,行刑時令與此事有干連的諸人俱往視之,實乃殺雞嚇猴,令眾毋效尤。[20] 此案方畢,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五日奏稱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zhèn)于廢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謬。康熙大怒,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內。十月二十三日康熙帝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后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曰:“自此以后,不復再提往事。”不知康熙與胤禩相見時都談了些什么,但料想父子之情猶在,唏噓之間必能將前一段時期內所發(fā)生的事情釋然一二。畢竟此時胤禩并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一二屑小之人于此間挑拔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后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嘆嘆??滴跤诖似陂g,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重立之意。逾數(shù)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了然其心,于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于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言:“于諸阿哥中,眾議誰屬,朕即從之”。誰想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沒有按照他的預想,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lián)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無奈之下只得出爾反爾,諭曰:“立皇太子之事關系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康熙帝認為這位皇太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讓他先回北京(《清圣祖實錄》卷一四七)。
當時只有16歲的胤礽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皇父的不滿,但是康熙帝認為這說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來康熙帝在廢皇太子時說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這件事作為起點的,可見此事給康熙帝留下多么深的印象。當年君父生病,皇太子就不關心,現(xiàn)在幼弟生病,他還是這般冷漠。
康熙帝氣憤地責備皇太子:“伊系親兄,毫無友愛之意?!钡腔侍硬粌H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fā)怒”(《清圣祖實錄》卷二三四)。
第三件事。
初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在布爾哈蘇臺行宮,上召諸王、大臣、侍衛(wèi),文武官員等齊集行宮前,命皇太子允礽跪。上垂涕諭曰: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業(yè)四十八年,于茲兢兢業(yè)業(yè),體恤臣工,惠養(yǎng)百姓,維以治安天下,為務令觀。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暴戾淫亂,難出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戮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朕思國為一主,允礽何得將諸王、貝勒、大臣,官員任意凌辱,恣行捶打耶。如平郡王納爾素、貝勒海善公普奇俱被伊毆打,大臣官員以及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朕巡幸陜西、江南浙江等處,或住廬舍,或御舟航,未敢跬步妄出,未敢一事擾民。乃允礽同伊屬下人等恣行乖戾,無所不至,令朕難于啟齒,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貢之人將進御馬匹,任意攘取,以至蒙古俱不心服。種種惡端不可枚舉。朕尚冀其悔過自新,故隱忍優(yōu)容至于今日。又朕知允礽賦性奢侈,著伊乳母之夫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俾伊便于取用。孰意凌普更為貪婪,致使包衣下人無不怨恨。朕自允礽幼時,諄諄教訓,凡所用物皆系庶民脂膏應從節(jié)儉。乃不遵朕言,窮奢極欲,逞其兇惡另更滋甚。有將朕諸子遺類之勢,十八阿哥患病,聚皆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慮。伊系親兄毫無友愛之意,因朕加責,讓伊反忿然發(fā)怒。更可惡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允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書夜戒甚不寧,似此之人宣可以付祖宗弘業(yè)。且允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稱不孝。朕即位以來,諸事節(jié)儉,身御敝褥,足用布靴。允礽所用一切遠過于朕,伊猶以為不足,恣取國帑,干預政事,必致敗壤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yè)何諭。
上愎痛哭撲地,諸大臣扶起。又上諭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締造勤勞與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矣。
一連六日“未嘗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涕泣不已”(《清圣祖實錄》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養(yǎng)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與皇長子胤禔共同看守。當天,康熙帝召集諸王、貝勒等副都統(tǒng)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員等于午門內,宣諭拘執(zhí)皇太子胤礽之事??滴醯塾H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將廢皇太子幽禁咸安宮,二十四日,頒詔天下。
漢高祖劉邦:酒色之徒
漢高祖 (前256-前195)
漢高祖-劉邦,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后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zhàn),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余,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并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后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于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于烏江邊.
劉邦消滅了項羽后,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tǒng)一,為以后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漢景帝劉啟:優(yōu)柔寡斷
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88~前141)
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采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jié)儉愛民。后因采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世稱為文景之治。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武帝劉徹:窮兵黷武
漢武帝- 劉徹 (前156-前87)
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漢初, 因連年爭戰(zhàn)人口減少,生產力不足,但經(jīng)文景之治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中國的國力已達巔峰.漢武帝繼位后,著手開始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重用名將,霍去病,衛(wèi)青,李廣等,加上張騫 的外交,令中國在國際舞臺迅即揭起.經(jīng)三十年的經(jīng)營.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而且已儼然成為東亞的霸主.
在當時,中華帝國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殺中國使節(jié),八年后,中國西域總督府副校尉陳湯利用西域各國的軍隊,和囤在西域的漢軍,對北匈奴發(fā)起攻擊,終于一舉消滅北匈奴.陳湯在向中央陳述發(fā)兵的理由說:"凡侵犯中國的,逃的再遠,也要誅殺."如此氣慨,現(xiàn)在的中華兒女也應汗顏.
西漢皇朝哪三個皇帝最具有魅力是:
漢文帝劉恒:廣納賢臣
漢文帝 劉恒 (前202-前157)
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zhèn)壓陳豨叛亂后,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后,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wǎng)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jié)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wěn)定漢初封建統(tǒng)治秩序,恢復利發(fā)展經(jīng)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tǒng)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昭帝劉弗陵:節(jié)儉為民
漢昭帝劉弗陵(前95年—前74年)
劉弗陵,漢武帝幼子,謚號孝昭皇帝,昭帝的母親鉤弋夫人,十分有作為的皇帝英年早逝,享年僅21歲,在位13年,可謂天妒英才。有人說他的死有值得懷疑的地方,但這不是我們所關注的。在他短短的一生當中,他還有來得及發(fā)揮自己的才智,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已經(jīng)顯示出過人的一面,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班固在《漢書》中對他贊道:“昔周成以孺子繼統(tǒng),而有管、蔡四國流言變。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亂之謀。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漢昭帝死后葬于今天西安市的平陵。
漢宣帝劉病已:信賞必罰
漢宣帝 劉詢(前91~前49)
漢武帝的曾孫,繼漢昭帝后即位。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jù)與其子使皇孫,都因巫蠱之禍而死,當時劉詢出世僅數(shù)月,流落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他對吏治特別重視,他認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樂業(yè),沒有嘆息仇恨之心,在于政事清正,能以我做到這一點的,唯有好的二千石郡守(基層的小吏)?!乖诮?jīng)濟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撫游民,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漢宣帝尊崇儒學,但儒,法并用?!赴酝醯离s之」,是德化和法治相結合的政治思想。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63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死,那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