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段話明明白白的講了取得天下,并非劉邦自身有才能,而是他用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之所以能定天下,靠的便是身邊諸多有才之人。這三人只是其中最重要的,故合稱“漢初三杰”,然而即使是功勞最大的他們也是備受猜忌。韓信的軍事才能那是國士無雙、略不世出,他一路為漢破楚軍、平定魏國、拿下代國、擊敗趙國、降服燕國,垓下一戰(zhàn)滅項羽。
可天下平定后立即被解除兵權(quán),降為淮陰侯,即使這樣劉邦也不愿意放過他。數(shù)次為難逼得他無路可退想要謀反,呂后遂與蕭何合謀,將韓信誘殺于長樂宮鐘室。聰慧無雙的張良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漢朝建立后便托辭多病,退隱閉門不出。
無論是翦滅異姓王還是皇室明爭暗斗,他從不參與其中,唯一參與的也只有定皇太子一事。蕭何雖然以相國之位去世,但也曾被劉邦以莫須有的賄賂罪逮捕,在監(jiān)獄里待了好一段時間才出來。漢初三杰韓信被殺,張良退隱,蕭何坐牢,為何陳平卻能得三代帝王重用?
縱觀陳平這個人的一生,其實是談不上忠誠的,甚至連韓信都不如。陳勝在大澤鄉(xiāng)起義之后,立魏咎為魏王,陳平便投奔他。沒多久不知是覺得魏咎沒志向,還是看項羽的楚軍勢大,轉(zhuǎn)而投在項羽手下做謀士。跟隨項羽入關(guān)破秦國,項羽對他也不錯,賜給他卿一級的爵位。可這家伙在鴻門宴上見了劉邦一眼,覺得他將來必成大器,心里便開始糾結(jié)。
恰好劉邦被項羽困在咸陽,等于軟禁,問計于張良。張良自己同被困,遂找上陳平,按理來說陳平稍微有點忠誠有點良心就應(yīng)該什么也不做。他卻背叛項羽,第二天請項羽給楚懷王上義帝尊號,送他去郴州養(yǎng)老。這話正和項羽的意,范增便替項羽去送楚懷王,臨走時千叮嚀萬囑托不能放走劉邦。
等范增一走,陳平便趁機慫恿項羽,說不讓諸侯們趕快回國恐怕負(fù)擔(dān)不起了。又說諸侯們都回去了,卻不放劉邦有點說不過去,不足以取信天下人。結(jié)果項羽便按他所說,這造成了兩件事,一則放虎歸山。二則氣得范增與項羽離間,楚勢從此頹廢,這還不算完。項羽的一手好棋明明是他攪毀的,陳平反覺得項羽不信任自己,自己成了受氣包。
并認(rèn)為項羽是個魯莽武夫,便掛印封金,偷偷的去投奔了劉邦。對劉邦來說,陳平自然是大功臣,可就品德來說實在是個小人。但就是他留到了最后,漢朝建立不久韓信被殺,張良借口有病功臣身退,就連蕭何也差點命喪牢籠。陳平卻依然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等到劉邦病逝,他還受漢惠帝(呂后)、漢文帝的重視。
其實陳平之所以在三代帝王哪兒受重視,說白了,有這么一個原因。首先他的功勞并沒有大過韓信、蕭何、張良,這三人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功高震主,陳平?jīng)]有。其二《史記》記載劉邦死前曾給過陳平如此評價:陳平智有馀,然難以獨任。意思是說陳平這個人雖然有智謀,卻不能決斷大事,就是說他沒有大志。
無大功、無大志,在劉邦看來是沒啥威脅性的,至少不如韓信、蕭何、張良。另外在劉邦要殺樊噲時,是陳平出面用計保住了樊噲,他借口樊噲送去長安再定罪。巧的是還沒到長安,劉邦便病故了,主持大局的便是呂后。樊噲的妻子那是呂后的妹妹,她正愁保不住妹夫呢,陳平這一舉不就相當(dāng)于對呂家有恩。
等到呂后去世,陳平又見風(fēng)轉(zhuǎn)舵,與周勃一起平定諸呂之亂。漢文帝年間,陳平也很懂得分寸,不會如周勃那般逾越。自然,漢文帝也是能忍就忍,殺老臣對劉家名聲終歸不好。于是乎折騰來折騰去,漢初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沒了,連漢初三杰這般人物都未能幸免。陳平卻依然活得風(fēng)生水起,得三朝帝王重用,把把押對人也是一種技術(shù)。
參考資料:《史記》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