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17年,李自成圍攻京師,在外無援軍、內(nèi)有奸細、順軍攻破外城的情況下,30多歲的崇禎皇帝心灰意冷地自縊于煤山,順便結(jié)束了他17年的帝王生涯。明朝這時候徹底失去起死回生的可能。
說起這位亡國之君,大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生不逢時明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力圖扭轉(zhuǎn)乾坤,只可惜明朝的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誰都改變不了最終的結(jié)果。另外還有人認為,崇禎皇帝缺乏擔當,沒有足夠的氣魄,本身性格過于剛愎,舉棋不定以致于錯過了最佳時機。
這兩種分析的導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崇禎對于明朝的滅亡有沒有責任,這個責任有多少?關(guān)于這一點,崇禎在自殺之前,曾經(jīng)有自我判斷,他留下了遺詔式的遺言,但是,崇禎皇帝是卻認為是諸臣誤朕,他覺得自己沒有責任,他究竟是否有責任呢,這個評價是否準確?
《明史?莊烈帝》: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p>
歪史以為,作為一個掌握實權(quán)17年的皇帝,折騰到頭山河支離破碎、國勢頹萎,死的時候仍然認為諸臣誤我是不負責任的推卸辦法。長達十七年的時間,如果真有能力,以實權(quán)在握的機會再造一個乾坤毫無難度,當時滿清入主中原也用了才17年的時間完全定鼎神州。
其實,在崇禎帝即位時候,局勢并非不可收拾,但是崇禎本人十多年連續(xù)的胡來,徹底讓局勢失控,他繼位的時候,當時滿清建立的后金和農(nóng)民軍都不成氣候,這兩個當時也就農(nóng)民軍對朝廷威脅大一些,但是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對他們壓制,相對來說,朝中文官之間的黨爭才是致命威脅。
對于如何處理明末這兩個矛盾,朝廷大臣始終分成兩派,一派招撫,屬于主和,一片鎮(zhèn)壓,屬于主戰(zhàn),禍不單行的是,當時黨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然而崇禎一上臺搬到了閹黨,致使東林黨一家獨大,朝廷內(nèi)部缺乏一個牽制的勢力,崇禎本人多疑善變,凡事沒有主見,貪功但是卻不想擔責任,自己始終沒辦法決定議和還是鎮(zhèn)壓,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本來有限的力量一直內(nèi)耗,時局越來越壞。
無論做什么,都有一派人來拖后腿,而閹黨倒臺之后,東林黨內(nèi)部又分化為很多勢力,崇禎對此視若無睹,既不抑制又不利用,反而希望他們團結(jié)一致來為他效力,這無異于緣木求魚??墒?,這也不能說是大臣耽誤了他,他還是要負擔主要責任。
其二,崇禎始終提油救火,缺乏一個主次先后,當時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戰(zhàn)略方針。他對崇禎帝的建議是,先集中力量解決農(nóng)民起義,然后再移師東北解決后金的崛起。
這個戰(zhàn)略建議是非常有可行性的,他提出了三條策略,即所謂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的圍剿計劃,簡明的說就是和后金議和,然后對農(nóng)民軍恩威并用,不接受招撫全力鎮(zhèn)壓,開始的時候崇禎非常欣賞這個戰(zhàn)略構(gòu)思,并且很快輔助實施。
可是,這個戰(zhàn)略,很快就因崇禎本人和楊嗣昌本人的原因流產(chǎn),首先對后金的議和因為主戰(zhàn)派的反對無疾而終,接著對農(nóng)民軍的鎮(zhèn)壓因為楊嗣昌看不起王家楨而事倍功半。
崇禎對此的處理辦法是,把和議的事情暫停,導致皇太極率軍入關(guān)兵鋒直指京師,本來,皇太極以為可以和明廷和議換來暫時的安全,而王家楨被調(diào)走,換上了熊文燦,他一度把張獻忠逼降,另外洪承疇把李自成逼得四處亡命??雌饋?,楊嗣昌的計劃立竿見影,形勢一片大好。
可是,投降換來省級的張獻忠又反,熊文燦因為輕信張獻忠的投降而因為崇禎處死?;侍珮O兵圍京師,崇禎又把洪承疇調(diào)入京師勤王,隨后派到遼東,結(jié)果呢,皇太極在遼東勢力越來越大,而張獻忠和李自成又死灰復燃,勢力很快恢復,這時候,楊嗣昌本人的計劃已經(jīng)流產(chǎn)。流產(chǎn)的還包括整個明王朝。
在楊嗣昌的計劃當中,洪承疇、王家楨是關(guān)鍵人物,他們二人軍事才能優(yōu)秀且忠于朝廷,有絕對的實力整合將士。最后一個被楊嗣昌逼走,一個被崇禎調(diào)走,使得早先取得的成績成為泡影,究其原因,就是崇禎本人沒有主心骨,凡事舉棋不定,缺乏先后順序,但是又亂來。
其實,當時雖然皇太極有威脅,必須要解決,但此時顯然不是最佳的時機。按照楊嗣昌的計劃,先通過議和的手段來穩(wěn)定住皇太極,待清理掉農(nóng)民起義軍以后,有足夠的時間收復遼東??墒?,崇禎本人不堅定的,總想兩邊討好,結(jié)果誰都討不好。
針對當時的形勢,楊嗣昌的建議其實很中肯,最少是可行的,但主戰(zhàn)派質(zhì)疑他的忠心,詆毀他賣國求榮諂媚皇太極,崇禎也不愿意背起這個鍋,與皇太極的議和也不了了之。
作為大權(quán)在握的一國之君,崇禎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大局,明明早已制定了還算完美的計劃,卻半途而廢,最后的下場前功盡棄,實是咎由自取。作為一個皇帝,自己有權(quán)但不會統(tǒng)籌使用,有人才也無法利用,經(jīng)常想著立竿見影,稍微有點過失,立馬處死,絕不給立功的機會,這樣有才能的人為了活命都會躲起來,誰敢給他賣命?
回天無力之時,崇禎將所有的錯誤全都推到大臣身上,一句諸臣誤我,豈能把責任推卸干凈?
在世人的印象中,明朝的皇帝大多有兩個特點:一是短命,二是昏庸。煉丹的煉丹,斗蛐蛐的斗蛐蛐,勤政愛民的少而放飛自我的多。但是,明朝在 歷史 上卻有著很高的評價“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zhèn)、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評價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江山不倒。這種戲劇性的反差耐人尋味。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對明朝十六帝進行了全景式展現(xiàn),用流行文學的筆觸勾勒了有血有肉的明朝帝王,并給予了來自現(xiàn)代人認知的評價。想對明朝 歷史 有個通俗的了解,這篇神作值得一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書中這些詩意的評價,在他筆下,明朝皇帝沒有一個混子。
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jīng)歷千辛萬苦,無數(shù)次躲過死神的追逐,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zhàn)友的尸體,然后繼續(xù)前進、繼續(xù)戰(zhàn)斗。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shù)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zhàn)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統(tǒng)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是的,誰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的乞丐會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tǒng)治者。
是的,命運之神其實并不存在,他也不會將什么寶劍和鑰匙交給一個乞丐,在那絕望的日子里,并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找個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他告訴我們,執(zhí)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并沒有停止的跡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勛,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
朱允炆終于發(fā)現(xiàn),所謂擁有天下的自己不過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無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來享受富貴和尊榮的,從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經(jīng)開始,他要防備大臣、防備藩王、防備宦官和身邊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寶座是一個公開的目標,要隨時應付外來和內(nèi)在的壓力與打擊。
他要用一生去守護自己的權(quán)力,一旦權(quán)力寶座被人奪走,也就同時意味著他生命的終結(jié)。因為皇帝這種稀缺產(chǎn)品在一個統(tǒng)一的時代有且僅能有一個。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 社會 法則。
平定天下,遷都北京,修成大典,溝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壓蒙古,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績史。
文皇少長習兵,據(jù)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qū)內(nèi)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jié)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得到了權(quán)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實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權(quán)利 游戲 中,你沒有休息的機會,一旦參加進來,就必須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敗或是死亡。
這個體態(tài)臃腫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是一顆并不殘疾的、溫和的心。雖然他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但在其短短一年的執(zhí)政時間內(nèi),他維持了大明帝國的繁榮。
朱瞻基是個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朱瞻基的統(tǒng)治時間并不長,只有十年,加上他父親的統(tǒng)治時間,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親統(tǒng)治的這短短十一年,卻被后代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國 歷史 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 養(yǎng)生 息,清靜養(yǎng)民。
不干擾百姓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負擔,為其當為之事,治民若水,因勢利導,才是皇帝治國的最高境界。朱瞻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好皇帝,而且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強得多。
在明朝所有皇帝中,要論人生的傳奇色彩與命運的跌宕起伏,估計除了朱元璋外,無人可與這位皇帝匹敵。
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寵幸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這事那事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
他幾乎信任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zhèn)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兒、阮浪,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我們可以用一句好來評價朱祁鎮(zhèn)的一生: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
朱祁鈺本不是暴君,就在幾年前,他還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和他的哥哥相敬如賓,感情融洽,但皇權(quán)的誘惑將他一步步推向黑暗,他變得自私、冷酷、多疑、殘忍。囚禁自己的哥哥,廢黜自己的侄子,打死反對他的大臣,誰敢擋他的路,他就要誰的命。
他的這些舉動并沒有換來權(quán)力的鞏固,不斷有人反對他的行為,他唯一的兒子也死去了,卻沒有人同情他,那些大臣們只關(guān)心下一個主子是誰,而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撐不了多久了,他很明白,一旦自己死去,朱見深很有可能繼位,而朱祁鎮(zhèn)也會再次出山,清算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權(quán)力他六親不認,做了很多錯事,可事到如今卻回天乏術(shù),欲罷不能,面對著隱藏的危險和潛流,他唯有以更加殘忍和強暴的方式來壓制。
朱見深是一個奇特的皇帝,在他統(tǒng)治下的帝國妖邪橫行,昏暗無比,但他本人卻并不殘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溫和,能夠明白事理,辨別忠奸,出現(xiàn)如此怪狀,只因為他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軟弱。
他不處罰貪污他錢財?shù)男∪?,也不責罵痛斥他的大臣,因為他畏懼權(quán)力,畏懼懲罰,畏懼所有的一切,歸根結(jié)底,他只是一個想安安靜靜過日子的人。
他應該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nóng)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選擇皇帝這個職業(yè),對他來說,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朱見深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人,他是一個懦弱的人,僅此而已。
朱祐樘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一個了不起的人,他不復仇,只報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為他不需要用暴力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他比朱瞻基更為明智,因為他不但清楚種田老農(nóng)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敵人的悲哀。他比朱厚熜更聰明,因為他不需要權(quán)謀,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他從小飽經(jīng)憂患,好不容易才活下來,立為太子后又幾經(jīng)飄搖,差點被人廢了,能熬到登基那天,實在是上天保佑。
他這一輩子沒有享過什么福,卻遭了很多罪,受過無數(shù)惡毒的傷害,卻選擇了無私的寬恕,他很少體驗皇帝的尊榮,卻承擔了皇帝的全部責任。
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大明帝國在 歷史 的軌道上不斷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國力強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如果在辭海里給他專門開一個詞條,估計注解中有兩個詞是跑不掉的:昏庸、荒唐。
以皇帝的標準來看,這兩個詞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實在不是個敬業(yè)的勞動者。
但以人的標準來看,他并沒有做錯什么,他不殘忍,也不濫殺無辜,能分清好歹,所以在我看來,他不過是一個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過一生的人。
作為人,他是正常的,作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嘉靖是個聰明人,十六歲就能控制朝政,操縱群臣,而他的下屬都能力超強,文臣夏言、徐階、胡宗憲全都權(quán)謀老到,武將戚繼光、俞大猷、譚綸個個兇狠強悍,可謂是人才濟濟。
然而國家卻變成了這樣一副樣子,正如海瑞所說,百姓窮困潦倒,家家干凈;官場腐敗橫行,貪詐成性;國家入不敷出,年年鬧赤字。大明帝國逐漸滑向崩潰的邊緣。
出現(xiàn)如此之怪象,只是因為兩個字——自私。
他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皇位根本沒他的份,安心做個藩王,好好過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爺開眼,前面兩個都沒能熬過去,于是老三就變成了老大。
從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識到了這樣一點:皇帝是不好干的,國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國家大事就交給信得過的人去干,自己能過好小日子就行了。
萬歷十五年,萬歷皇帝不上朝,自此之后,大明帝國進入一個奇怪的狀態(tài)。
在萬歷執(zhí)政的前二十多年里,可謂是內(nèi)憂不止,外患不斷,他祖上留傳下來的,也只能算是個爛攤子。可二十年了,國家也沒出什么大亂子,所有的困難,他都安然度過。因為前十年,他有張居正,后十年,他有申時行。
萬歷不上朝,卻并非不上班,事情還是要辦的。后世一說這位仁兄,總是什么幾十年不干活之類,這要么是無意的誤解,要么是有意的污蔑。事實上,他是一個權(quán)力欲望極強,工于心計的政治老手。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不上朝的事實,卻無人察覺背后隱藏的奧秘。
萬歷年間恰恰是明代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時期,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正是興盛于此。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于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的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宮、死于深宮的人。一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jīng)歷殘酷的斗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shù)無效的抗爭,無數(shù)無奈的妥協(xié)后,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xiàn)實的真正意義,并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朱常洛是個可憐人,具體表現(xiàn)為出身低,從小不受人待見,身為皇子,別說胎教,連幼兒園都沒上過,直到十二歲才讀書,算半個失學兒童。身為長子,卻一直位置不穩(wěn),搖搖擺擺到了十九歲,才正式冊立為太子。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還要被老婆脅迫。忍了幾十年,放縱了一回,身體搞垮了,看醫(yī)生,遇見了蹩腳庸醫(y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結(jié)果真成仙了。
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卻只活了一個月。一個撐了三十八年,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險阻到達目標的人,卻在一個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幾十年來,他一直夾著尾巴做人,目睹了父親的冷漠、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國家的凋敝、時局的危險。
大明有無數(shù)木匠,但只有一個皇帝,無論是皇帝跑去做木匠,還是木匠跑去做皇帝,都是徹底地抓瞎。
當然,許多書上說這位皇帝是低能兒,從來不管政務、不懂政治,那也是不對的。雖然他把權(quán)力交給了魏忠賢,也不看文件,不理朝廷,但他心里是很有數(shù)的。
真正的崇禎是這樣的人:敏感、鎮(zhèn)定、冷靜、聰明絕頂。
崇禎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為,但當他真正站在權(quán)力的頂峰時,卻沒有看到風景,只有一片廢墟。
崇禎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種態(tài)度,付責任的態(tài)度。他留下了最后的遺言:“諸臣誤我,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
魏忠賢臨死前給崇禎留下的告誡是重用東林黨必亡國,但是當時的崇禎只認為這是魏忠賢的挑撥離間之計,所以毫不手軟的將魏忠賢一黨斬草除根。等到17年之后李自成打到了自己的面前之后,崇禎才悔之晚矣。
明熹宗其實也不是一個笨蛋,他自然也看出了魏忠賢的危害,但是他為什么沒有除去他呢,因為他深深的知道朝廷當中非??粗械木褪瞧胶庵?。一家做大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利于君王的統(tǒng)治。但是崇禎偏偏沒有看到這點。
崇禎看到了魏忠賢的實力過大,看到了魏忠賢的囂張跋扈,看到了他所有的缺點,所以剛一上位的崇禎做的第一件實事就是除掉魏忠賢。崇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讓狗咬狗,讓東林黨人除掉魏忠賢。
東林黨人很早就想除掉魏忠賢,所以肯定是不遺余力的找到他的罪證。最終魏忠賢下臺了,下臺的代價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魏忠賢在臨死的時候給崇禎留下了八個字,那就是重用東林黨必亡國。
魏忠賢把持朝廷很久,所以對很多事情否非常的了解。他清楚的知道東林黨也有自己的狼子野心,只不過因為自己的鎮(zhèn)壓所以才一直沒成氣候。但是崇禎只顧著得意自己的完美主意,所以根本就不在意魏忠賢的話。
魏忠賢沒死的時候其實對朝廷也有一定的貢獻,雖然說他比較貪婪,但是卻從不克扣軍事方面的支出。沒錢也是找那些富豪們出資,所以說將士們才能后顧無憂。等到魏忠賢死了之后一切都亂套了,所以當李自成打到崇禎的面前的時候崇禎才恍然大悟,但是卻悔之晚矣。而據(jù)魏忠賢的告誡正好17年。
北京要換主人了,北京的天要大變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黃沙障天,旋風刮地,雷雨交作,這是大明王朝近三百年錦繡山河的最后一天,也是李自成?北京四十天王朝?開始的前一天。
李自成率軍猛烈攻打北京,北京外城隨即被攻陷,不久內(nèi)城也陷落了,百姓驚懼,四處奔逃。崇禎皇帝悲憤之下,痛苦地殘殺了全家女眷,然后在景山上吊自殺殉國。
三月二十二日,有人在景山發(fā)現(xiàn)了崇禎的尸體,并且從他的尸體上搜到了一封遺書,遺書上說: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遺書上來看,崇禎臨死時對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多么氣,多么怨,多么恨。
崇禎殉國,李自成進城,改朝換代,那北京城里的百姓會怎么選擇呢?那官員們真的就像崇禎說的那樣,不忠不孝嗎?后來又發(fā)生了什么變故,讓李自成僅僅在北京住了四十天就落荒而逃了呢?
百姓:改朝換代,日子照常過
大難來臨各自飛,城內(nèi)一片驚恐混亂,官員百姓不知道闖軍進城會不會屠城殺人,都在各自奔逃。不過很快,因為闖軍的兩封詔書,人心開始穩(wěn)定下來了。
一個是寫給城內(nèi)百姓的《告北京人民書》。
《明季北略》記載:?吾來安你百姓,毋得驚惶。你們須用黃紙寫順民二字,粘于額上,并貼門首,即不殺。?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大順軍是來保護百姓的,大家不要驚慌,只要在黃紙上寫上?順民?兩個字,貼到額頭上,貼到你們家門框上,你們就可保命了。
那百姓是啥反應呢?
當時的大明工部員外郎趙士錦,在《甲申紀事》中,給我們發(fā)回了三百多年前,他逃難時親眼看到的前線報道。
?至焦家橋,炮聲忽寂。見城上守兵疾走如飛,亂滾至城下。予下驢站立。有二三百男婦,自西來。云:已進城矣。少頃,又有二三百人來。云:?好了,好了,不殺人了!
速粘?順民?二字于門首!?百姓有覓得黃紙者,有得紅紙者,俱書?順民?二字,粘于門。少頃,復設香案,粘黃紙一條,書?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
賊兵俱白帽、青衣,御甲負箭,銜枚貫走。百姓俱閉。有行走者,避于道旁,亦不相詰。寂然無聲,惟聞甲馬之間。??至午后,百姓粘?順民?二字于帽上,往來奔走如故。?
闖軍不但信守承諾,沒有殺人,而且軍紀嚴肅。《國榷》記載,當時?有二賊掠絹肆,磔于市。市民大喜傳告,安堵如故?。有兩個闖軍士兵還因為搶劫店鋪,被當街處死,以儆效尤。
你看,此時的闖軍,從表面上看,好像已經(jīng)脫離了匪氣,信守承諾,軍紀嚴明,是不是一派王者之師,勝利之師,仁義之師的風范。
對百姓來講,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好日子過。闖軍處死搶劫犯這件事,顯然給百姓吃了一個定心丸,然后百姓們就高興得奔走相告,以為日子可以照常過,回家還能繼續(xù)炒土豆絲。
大明舊臣:開國之初,吾輩當爭先
另一個詔書是寫給北京城里的京官的,在《告京城官員書》中,說:
《明季北略》記載?照得大順鼎新,恭承天眷,凡屬臣庶,應各傾心。爾前朝在京文武官員,限次早一概報名匯察;不愿仕者,聽其自便;
愿仕者,照前擢用。如抗違不出者,大辟處治。藏匿之家,一并連坐。仰各遵新旨,共擴皇圖。赴謁宜先,趨選毋后。?
大概意思就是,現(xiàn)在要改朝換代了,大順朝現(xiàn)在需要人才,前朝官員如果想歸順新朝做官,限期趕快來報道,先到先得。
那官員都是什么反應呢?
史料記載:百官報名者甚眾,以擁擠故,被守門長班用棍打逐。早起,承天門不開,露坐以俟,賊卒競?cè)柚?,竟日無食。有云:?肚雖饑餓,心甚安樂。?
官員們早早起床,爭先恐后得跑到承天門排隊,因為人太多擁擠不堪,維持秩序的闖軍士兵,只能用長棍驅(qū)趕。大門沒開,這些人就露天坐在地上。闖軍士兵很瞧不上這些人,故意刁難侮辱,不給飯吃。就這待遇,還有人說:?雖然肚子餓,但心里很快樂呀。?
如此場面,其實早在前一天,已經(jīng)有人給李自成打過招呼了。原來在三月二十日,也就是北京城陷的第二天,李自成就從太監(jiān)那里找到了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在與李自成交談時就說,?文武百官最無義,明日必至朝賀。?
果然,太子說的沒錯,清點人數(shù),竟然有一千三百多人??吹竭@種情景,就連已經(jīng)有所準備的李自成都感到大出意料,?自成嘆曰:此輩不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
讓李自成又氣又笑的還在后面呢。
到了三月二十三日,開始清點投降的官員,竟然發(fā)現(xiàn)了好幾個已經(jīng)剃了光頭的官員。這些官員本來是打算裝扮成和尚逃命的,但又聽說李自成要招降,所以又厚著臉皮跑回來報到了。
闖王走南闖北,見過臉皮厚的,沒見過臉皮這么厚的,這可把李自成氣壞了。
李自成讓手下把這些人身上余下的腋毛、陰毛、腿毛全都給拔干凈了,然后罵這些人?既已披剃,何又報名??然后轉(zhuǎn)身對身邊的劉宗敏、牛金星說:?各官于城破日,能死便是忠臣。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削發(fā)之人,不忠不孝,留他怎的??
這太丟大明王朝的臉面了,崇禎皇帝如果看到這一幕,估計都能被氣得死而復活,然后罵一句,?我呸,臭不要臉的賤骨頭?。
百姓歸降,誰都無話可說。但官員,都是食君之祿的大明精英。國家養(yǎng)士三百年,忠君愛國的教育,從小教到大,平日里三句不離愛國忠君,怎么到了關(guān)鍵時刻是這般嘴臉呢?
咱們可以從另一位當事人的記敘中,窺視這些官員的內(nèi)心。當時的復社名流,無錫監(jiān)生顧杲就在北京,他在《一席記聞》中,記錄了四個無錫籍官員的表現(xiàn)。
三月二十日,翰林學士趙玉森趕到了禮部主事王孫蕙的寓所,涕泗交零地說:
?予受知崇禎固深,然國破家亡,實其自作之孽。予將捐性命以殉之,理既不然,將逃富貴以酬之,情亦不堪,奈何??
孫蕙曰:?方今開國之初,吾輩當爭先著。?玉森曰:?甚合吾意。?遂同詣賊報名。
顯然,從趙玉森和王孫蕙的對話來看,崇禎亡國,是他自己作孽,咎由自取。為這樣的皇帝以死殉國,這是不講理。為這樣的皇帝放棄榮華富貴去反抗,這是不講情。
這些話可能是這些人貪生怕死,貪慕榮華的借口。但從崇禎君臣互相指責來看,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緊張,信任和眷顧已經(jīng)是蕩然無存。所以此時最佳的選擇,當然不是死,也不是逃,而是投降繼續(xù)做官。
于是,趙玉森和王孫蕙一塊趕去報名,在路上遇見了另一位無錫人,禮部主事張琦:
遇張琦拱手而不言,琦曰:?無棄故人,老夫尚可揚塵舞蹈。?
張琦估計年齡也不小了,意思是別丟下老鄉(xiāng)呀,我身子骨還行,還能跳舞呢。
于是三個人繼續(xù)往前走,忽然又看見第四個人,兵部職方司主事秦汧:
急呼與語。汧曰:?吾決計已久,慮無同志,得諸公共事,宦途不患無幫手,況趙姑夫尤休戚相關(guān)者乎。?握手大笑,揚揚而前。
趙玉森是秦汧的姑父,他看見姑父和另外兩位同鄉(xiāng)也一起去謀富貴,心里太高興了,愧疚感和疑慮一下子就煙消云散了。
別急,這四個人的故事還沒完。
?既至,孫蕙獨有所奏,三人皆愕然。?
沒想到王孫蕙棋高一招,預先備好拍馬屁的表文,還秘而不宣。趙、秦二人不免心有惱恨。
多虧張琦勸說:?勿以小嫌而傷同氣。?
?由是趙、秦皆不言。?
王孫蕙的那封奏表,可是花了一番功夫的,里面有一句非常漂亮的馬屁話:燕北既歸,宜拱河山而受箓;江南一下,當羅子女以承恩。?李自成看了,非常滿意。
你看看,投降也要鶴立雞群,才能被新領(lǐng)導賞識呀。
在來投降的人中,這四個人算是普通官員,李自成也不意外,但最讓李自成感到出乎意料的人是,崇禎的內(nèi)閣首輔大臣魏藻德?!镀娇苤尽防镉涊d了魏藻德晉見李自成時的情形:
首呼魏藻德,叩首膝行前。自成起旁揖之,詰曰:?若受特恩,為何不死??
藻德哭曰:?方求效用,那可死??
自成、金星皆笑。藻德叩首求試,自成揮起之。
這個魏藻德,之前滿口的忠義仁孝,死活不同意崇禎向南跑??墒沁@次見了李自成,又是這幅嘴臉。李自成都好奇,問他:?崇禎對你那么好,你怎么不去殉國呢??魏藻德回答的也很直接:?希望為您效命,怎么舍得死呢??李自成的笑,意義太豐富了,有輕蔑,有奚落,也有戲弄。
顯然,李自成對這些歸降的明朝官員,內(nèi)心其實是鄙視和不屑的,但是出于實際需要,又需要盡快組織行政班底,那最快的辦法,當然就是在前朝官員中選擇。
大順新官:再做不凡人,與舊朝劃清界限
那這些被安排了官職的幸運兒,接下來會怎么樣呢?
這個時候,搞笑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大群官員,爭先恐后地跑到戲班子里搶購戲服,戲服的價格瞬間飆升,一頂唱戲的帽子就要三四兩銀子。
奇怪,重新當官,干嘛要搶購戲服呢?
呵呵。原來闖軍剛進城的時候,這些官員怕官服暴露身份,引來殺身之禍,就把官服全給銷毀了。后來又聽說,李自成要派官了,又后悔莫及,所以臨時抱佛腳,去戲班子里搶衣服。
無疑,能做新朝的官,這些人心里是非常喜悅的。
《平寇志》記載?新授偽官皆繡衣,紅刺謁客,交錯于途。?
還有一個叫楊枝起的人,得到任命之后,就眉飛色舞地對家人說:?我明日此時便是非凡人。?他還因此得到一個?不凡人?的外號。
除了著急做大順朝的官之外,官員們還有另一件事要做,那就是與舊朝劃清界限。
三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體被收斂,被放在了東華門某個庵內(nèi),李自成允許明朝舊臣去告別遺體。
《烈皇小識》記載?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著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
?哭拜?,表示對死者仍有君臣之分;?拜而不哭?,則是既不愿落得忘恩負義的罵名,又忌憚開罪新統(tǒng)治者、引火燒身;睥睨,就是斜著眼睛看,這當然是清楚地表示要與舊主一刀兩斷。
明朝的京官有多少人呢?
闖軍點名時?百官囚服立午門外,約四千余人。?可見在京的官員應該在四千人之上,而敢承認自己忠于崇禎的只有三十個人,只有六十個人敢承認自己曾經(jīng)是崇禎的舊臣,其他的人都要與崇禎劃清界限。
當然,這也不是說,京城里沒有忠臣以身殉國,只是人數(shù)極少而已,還有一些官員逃出了北京,但投降歸順的是大多數(shù)人。
投降和歸順,當一個良民,闖軍就能讓他們歌照唱,舞照跳,羊肉火鍋繼續(xù)涮嗎?
后來發(fā)生的事證明,百姓和這些官員都太天真了。
闖軍:本性難改,北京不歡迎你
闖軍剛開始進城,確實像一支仁義之師,軍紀整肅,讓人想起大約三百年前,朱元璋率領(lǐng)農(nóng)民軍進南京城的情形。可惜李自成不是朱元璋,闖軍不是紅巾軍。
為什么朱元璋在南京立住了腳,李自成卻在僅僅四十天后,就不得不落荒而逃,差距就在進城后的幾個小時見分曉了。在聲色犬馬,金銀珠寶的誘惑性,闖軍的紀律性瞬間崩潰,流寇氣質(zhì),難以克制地爆發(fā)了。
首先感覺上當?shù)氖浅抢锏睦习傩?。再來看趙士錦三百年前的現(xiàn)場報道:
日間,百姓尚不知苦。至夜,則以防奸細為名,將馬兵攔截街坊出路。兵丁斬門而入,掠金銀,淫婦女。民始苦之。至夜皆然。
《明季北略》也有相似記載:?賊兵初入人家,曰?借鍋爨?。少焉,曰?借床眠?。頃之,曰?借汝妻女姊妹作伴安福胡同一夜,婦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
還有的史料記載,違紀士兵將民女擄至城墻上強奸之后,懼怕被路過的將領(lǐng)發(fā)現(xiàn)受責,然后就把婦女扔下城墻。
呵呵。闖軍仁義之師的高大形象,只維持了不到一天的時間。白天,北京市民還歡天喜地,天真地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可是到了晚上,闖軍士兵就開始破門而入,搶金銀,搶女人了,這時百姓才回過味來,原來白天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覺呀。
闖軍軍紀敗壞,是從上而下的,而帶頭的就是闖軍的頭號大將劉宗敏。
前面提到的趙士錦,不幸沒有逃出城,反而被劉宗敏給捉住了,這才讓他有機會親眼目睹劉宗敏的所作所為。
他在《甲申紀事》中記載:三月二十日,予在宗敏宅前,見一少婦,美而艷??數(shù)十女人隨之而入??系某國公家媳婦也。?
那歸順的官員后來怎么樣了呢?呵呵,他們一個比一個慘。
進城后,闖軍的核心人物李巖給李自成獻計,其中有一條是追贓,說白了就是搞錢,而誰有錢呢?當然是官員王侯將相了。
這個追贓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個最低標準。內(nèi)閣大臣要十萬,部院、京堂、錦衣、掌印官員要七萬,科道官員要五萬,吏部官員要二萬,翰林要一萬,部曹要數(shù)千,而對皇親國戚和勛貴,沒有上限。
追贓的方式是,不給就打,還是不給,就往死里打。那個首輔魏藻德,就被打得皮開肉綻,交出了一萬三千兩。
獻計的李巖,強占了崇禎岳父周奎的宅邸,逼迫周奎交錢,周奎一次給了十萬兩。李巖說,你是國丈,鄙吝不忠,然后大刑伺候,周奎又拿出了十萬兩。后來用烙鐵,烙一次,加一萬,最后是全身焦爛,拿出四十萬兩,先后周奎一共拿出了六十萬兩,外加無數(shù)珍玩古董。
然而,論起嚴刑拷打追贓,李巖與劉宗敏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趙士錦說:?每日金銀酒器紬疋衣服輦載到劉宗敏所,予見其廳內(nèi)段疋堆積如山。金銀兩處收貯。大牛車裝載衣服,高與屋齊。?
到四月七日,李自成去找劉宗敏議事,親眼看見三進院落里,有幾百人在受刑追贓,有的已經(jīng)被打得奄奄一息。到四月初八,僅劉宗敏一個人就從王侯官員身上搜刮威逼出了一千萬兩銀子,其他闖軍最后一共追贓出了七千萬兩白銀。
如果按照1兩白銀約200人民幣換算,闖軍在北京利用嚴酷暴力,強行搜刮了相當于140億人民幣,簡直是個天文數(shù)字啊。
其實,看到軍紀松弛,李自成還想制止,結(jié)果士兵是一片嘩然,說:?皇帝讓汝做,金銀婦女不讓我輩耶??而大將劉宗敏,也已經(jīng)失控,更不服氣李自成當皇帝,說:?我與他同做響馬,何故拜他??
說到底,李自成沒有做好準備,他在闖軍里沒有絕對權(quán)威,根本約束不住手下,他還不配坐擁天下。這就像一個窮屌絲突然中了1億彩票,但他沒能力拿住,遲早還是要丟的。
果然,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領(lǐng)大軍抵擋山海關(guān),與滿清和吳三桂聯(lián)軍決戰(zhàn),結(jié)果是一敗涂地,狼狽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匆在紫禁城武英殿稱帝,然后僅僅只當了幾個小時的皇帝,當天晚上就倉皇逃出了北京。
然而,闖軍在敗走的時候,依然是流寇氣質(zhì)不改。
《明季北略》記載:?賊先于宮中列炮放火,各私寓亦放火。零賊飛馬殺人,百姓各以床幾窒塞巷口,或持梃小巷,突出擊之。須臾,九樓城外皆火,賊東西馳,不得出,至暮,胥斃。
酉戌間,逆闖擁大兵出前門,止留殘卒數(shù)千,在內(nèi)放火。三十日天明,宮殿及太廟俱被焚毀,止存武英一殿,宮女復逃出無數(shù)。大內(nèi)尚有重大器物,無賴小民于煨燼中取攫無遺。午間,九門亦火,止留大明門及正陽門、東西江米巷一帶未燒,蓋賊留一面出路也。其未出,悉為百姓所殺,凡二千余人。?
顯然,闖軍沒有?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而是到處放火,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留給別人,典型的流氓土匪心態(tài),京城百姓也毫不客氣,圍剿闖軍殘軍敗將,殺了兩千多人。
嗚呼,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百姓和官員對大明王朝覆滅的冷漠和毫無眷戀,并不代表李自成率領(lǐng)的闖軍就是合適的代替者。
最終北京告訴李自成,你不配,北京不歡迎你,你趕快?滾?吧。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李自成?四十天王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四天后,崇禎十七年五月三日,大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北京城這才迎來新的主人,這個主人一來,又住了將近300年。
托爾斯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而作為奴隸的崇禎,喪失了皇帝讓人羨慕的一切———榮耀、富貴、快樂與威權(quán),他有的,只是層出不窮且永無休止的挑戰(zhàn)與磨難———他,真是可憐。17年中,他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他不好犬馬,不近女色,不喜宴樂,不興土木,不講奢華,甚至連歷朝歷代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修建陵寢都不干,以至于死后只能葬在田貴妃的墓里———皇帝當?shù)纳踔敛蝗缙胀ò傩兆栽?,還不算可憐嗎?
崇禎十三年(1640)4月皇太極率軍圍攻錦州,直到到崇禎十四年(41)五月,雙方對峙一年。 在這期間(1641年1月)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李自成,自封“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攻克洛陽。真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要命的是,此時孫老師(孫承宗)和他的好學生袁崇煥,都以不同的方式“光榮”了。崇禎疲于應付,心力交瘁。終于,心力交瘁的崇禎哭了,說:我登基十四年,飽經(jīng)憂患,國家事情多,災荒多,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這都是我錯啊。。。文官集團也紛紛表示同情,安慰他說:這不是您的錯,都是氣數(shù)所致??!這不,闖賊的檄文里就寫著——“嗟爾明朝,氣數(shù)已盡”。。。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禎帝與太監(jiān)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山窮水盡的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嗚呼哀哉!大明王朝從此湮滅!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7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最會談戀愛的男明星,婚后跟妻子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