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幾乎是從一登位,就開始運作遷都、運河等各種大工程的。而在那個時候,假設楊廣把他父親的妃子弄進自己的后宮,那么有2個后果。一、那個妃子沒有代表什么政治力量,純粹是楊廣自己喜歡,那么這種行為是危險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把柄,對他的施政有極大的阻礙作用。單單不想搞遷都和大運河的政治勢力咬住這個打嘴仗,就會浪費巨大的精力;二、那個妃子有政治勢力代表,那就很簡單了,拉攏政治勢力。
要注意一點,楊廣是正常的繼位,而李世民是奪位的。同樣的事情,對于李世民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投民狀,誰敢歪嘴就會殺,而不敢說的就只能成為一條船上的人。楊廣雄才偉略,他做的大多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只是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的悲劇下場。楊廣政治改革動了關隴集團的奶酪,土地改革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死在這上面。
隋朝是死于內亂,當時在打朝鮮那邊,朝鮮那邊的地形注定要耗不少時間資源,所以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叫朝鮮那邊承認是附屬國就行大家都省事。隋朝江南世家勢力也不小,人家也嘗過皇權的甜頭了,隋煬帝家族人也坑,隋煬帝還沒開始正式收拾呢,剛平叛完就在江南被刺殺了,所以江南世家也有問題。隋煬帝是有問題,但不能說人家一無是處,他第一個年號就可以說明他是想好好干的,沒辦法爛攤子太多了,江南必須管可舊都地理位置不行而且產值不夠,只能遷都開運河,只能說格局不行且過于急于功利。
隋末動亂,核心原因就是楊廣不恤民力導致的農民起義蜂起,基層統(tǒng)治完全崩潰。各地豪強、士族及隋朝舊官員總體來看的首要反應是幫助隋朝政府平息動亂,之后因為動亂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才反戈一擊,加入動亂的行列,趁機收割勝利果實。李淵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所以,李淵家族最終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為其家族在隋朝時期擁有足以動搖隋朝統(tǒng)治的實力,而是在全國性的大動亂已經成為定局的情況下,他們自身的地位、實力和才智能保證他們占據比較靠前的位置,并最終戰(zhàn)勝其他勢力,奪取天下成功。
所謂的關隴門閥,本來就是一個相對松散且成分復雜的團體。宇文周期間,為了鞏固皇權,就已經誅殺分化了不少(如八柱國中的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等人),且府兵制推行和改革,已經將兵權收歸皇帝本人,所謂的關隴門閥已經完全成為皇權之下的臣子。
楊堅上位后,除進一步改革府兵制,繼續(xù)收攏兵權外,還利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廢除九品中正制、改革均田制等等),把士族門閥和地方豪強的政治權及經濟權(土地和依附在其上的勞動人口)進行大量削弱。關隴集團內部的原北周勛貴們此時身居高位而無實權,忠于楊堅的新興利益集團崛起。
綜合來看,隋開皇時期已經沒有所謂門閥之憂患。大分裂后的大一統(tǒng),國家確實暗流涌動。楊廣做事太激進,很多事統(tǒng)治階級內部沒達成統(tǒng)一就強行上馬,很多確實觸及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后來被關隴集團拋棄也沒辦法了。不過事后復盤,楊廣做的事,李唐集團也在做,說明啥呢?說明楊廣并不是個混子皇帝,而且看到了問題所在,也想解決問題,只是沒搞定利益集團而已。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