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皇族內(nèi)閣
晚清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我們之所以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因為從它開始中國社會面臨一個社會轉(zhuǎn)型,這個社會轉(zhuǎn)型必然會要求制度變革 。
當社會轉(zhuǎn)型期間,當主管社會的政權沒有積極主動地進行制度變革的時候,就會引發(fā)各種各樣的社會變動。
今天我們以中國近代史為例, 看看以下這三大困局是怎么一步一步導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
晚清轉(zhuǎn)型失敗的三大困局
文 | 雷頤
01
腐朽的傳統(tǒng)觀念:
傳統(tǒng)“天下觀”VS現(xiàn)代國家觀
制度可以分為很多層面,但是作為社會來說最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經(jīng)濟制度,一個是政治制度,這兩個制度比較穩(wěn)固、完善并且具有彈性、開放性、動態(tài)性,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調(diào)節(jié)、調(diào)試,這個社會就是穩(wěn)定的,政權也會是穩(wěn)定的。
任何一個制度不愿意改革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傳統(tǒng)觀念、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阻礙。認為這種新的制度是不合理、不符合我們傳統(tǒng)觀念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這是阻礙社會制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就是舊的制度或者在舊的制度下產(chǎn)生巨大的利益集團,如果變化的話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這些利益集團赤裸裸地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對制度的變革。這兩種力量有時是合二為一的,很難截然分開。清王朝的變革,最先要突破的是觀念上的阻礙,這是極其強大的力量。中國歷史的輝煌、中國文化的燦爛,中國有源遠流長的“天下”觀,這個“天下”就是華夏中心,天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我們周邊的民族和國家都不如華夏文化悠久、燦爛、發(fā)達。
晚清社會上流階層之腐朽
在歷史上,他們都是學習中國文化,不論是日本、朝鮮,還是越南,甚至他們的文字都采用中國的漢字,在這些國家里,有文化的人要學漢字、作漢詩,以能夠使用漢語為榮。
那個時候,中國處在文化中心。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并不僅是意識形態(tài)文化上的優(yōu)越,還有對外關系的優(yōu)越,中國是宗主國,其他國家都是藩屬國。所謂的華夏中心觀,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在這個視野下只有華夏文化才是文化、才有文化,其他都是沒文化,都是野蠻的。制度、器物,它們的一切都不如華夏文化。
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林則徐發(fā)現(xiàn)我們面對的是完全不了解的敵人,他們的國家狀況我們完全沒有記載。作為欽差大臣,他違反規(guī)定悄悄接見了傳教士。通過傳教士,他知道了中國之外的情況。隨后,他又派人去廣州、澳門等地,搜集外國的各種資料,并將這些資料翻譯成一本書——《四洲志》。
《四洲志》新刊本
隨后,在林則徐的支持下,魏源又編了《海國圖志》,這本書介紹得更加詳細,對輪船、軍艦、槍炮等都有描述。
林則徐和魏源提出一個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边@下更是錯上加錯,因為中國傳統(tǒng)認為華夏文化與蠻夷文化之間有防線,這個防線不能破壞。只能是華夏文化影響蠻夷文化,而不是倒過來由蠻夷文化影響華夏文化。
當時林則徐很大的罪名就是被指責“以夷變夏”,指責他破壞了中國和外國文化的防線,也就是破壞了文化安全。
《海國圖志》這本書,在中國沒有受到重視,卻啟發(fā)了日本人。日本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nèi)翻刻了20多版。
早稻田大學藏《海國圖志》光緒二年刻本
《海國圖志》出版20多年后,由于漢族知識分子曾國藩等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大權,之前的清王朝,一直很警惕不讓漢族有任何軍權,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湘軍、淮軍勢力壯大,漢族官僚逐漸開始掌握大權,并感到洋槍洋炮的厲害,認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們開始造洋槍洋炮,隨后推行了“洋務運動”。
李鴻章提出修鐵路,有人就站出來反對,說鐵路一過要驚動龍王、地神,還有人說修隧道會驚動祖墳。甚至有人提出,鐵路確實能帶來巨大的利益,但是堂堂“華夏不逐利,靠禮儀治天下”。從李鴻章最初提出到慈禧最后同意經(jīng)過了十七年的時間。
建電報局也是如此,李鴻章提出建電報局。此言一出,就有官員強烈反對,說西方人不崇拜祖宗,崇拜耶穌基督,但我們中國人崇拜祖宗。電報埋在地下會驚動祖宗,這樣是對祖宗不孝,不孝還能忠嗎?
上海大北電報公司舊影
今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這樣的大道理一講,沒有人能反駁。修鐵路、建電報局,對一個王朝來說都是好事,不論是鎮(zhèn)壓內(nèi)部的叛亂,還是抵抗外部的侵略,都需要鐵路交通和電報,但是清王朝認為這違反了祖訓、違反了傳統(tǒng),堅決予以反對。洋務派認為應該做,反對派認為這些東西外國人能用,中國人不能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泛道德化,反對者不是從技術上反對,而是習慣“上綱上線”說這是賣國,或是不敬祖宗,導致泛道德化。
當年這些提議都不涉及任何制度的變革,只是器物的引進,而且是對統(tǒng)治者最有好處的器物的引進,居然都遇到這么大的阻礙,那么,可想而知,若要進行制度性變革的阻力會有多大了。
02
腐朽的經(jīng)濟制度:
技術進步VS制度落后
接著看經(jīng)濟制度,晚清有沒有固定的、成型的、理性、開放的經(jīng)濟制度。之前,洋務派要造洋槍洋炮都遇到障礙,但是引進洋槍洋炮大生產(chǎn)之后,清政府也沒有因時而變,制定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經(jīng)濟制度。它的經(jīng)濟制度也是滯后的。
清政府后來明白“洋務運動”制造洋槍洋炮、機器生產(chǎn)對政權有好處,但還是明確規(guī)定商人不能從事。
我們知道政府、官員干這些都遇到阻力,私人企業(yè)更是完全禁止。但是“洋務運動”搞機器生產(chǎn),造槍、造炮在一段時間之后就維持不下去了,反對者本來就很多,又耗費了很多錢,造的輪船和槍炮根本打不過外國人。
好在李鴻章比較聰明,他詳細地分析了為什么必須造船造軍艦。分析過后他承認反對派有一定的道理,便說現(xiàn)在沒有錢但要想辦法賺錢,怎么才能賺錢?生產(chǎn)民用品。朝廷被李鴻章打動,同意了。
李鴻章
從求強到求富這是“洋務運動”的一個巨大進步,但是要求只許官辦不許民辦。李鴻章做了很多調(diào)查研究,比如長江的航運基本被洋商壟斷,這些外國公司經(jīng)常找一些中國人當買辦,當時中國最富的商人就是這些人,他們想投資清政府不允許,他們就掛在這些洋公司里。
清政府的政策是不許民辦,李鴻章就提出來官督商辦。這些公司的名字都叫某某“局”,比如“輪船招商局”?!熬帧本捅硎臼乔逭茌犗碌难瞄T,所有的領導人都要有官銜。
輪船招商局水陸聯(lián)運廣告
這一招引得很多民營資本把掛在洋商下的股本撤出來進入“局”里,名義上是官辦,實際上是商人入股、商人經(jīng)營。由于是官辦的,還會給各種優(yōu)惠政策,甚至是壟斷,所以這些企業(yè)大發(fā)其財。
但是,這些商人發(fā)展起來之后,入股變成很大的企業(yè),這個企業(yè)究竟屬于誰所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產(chǎn)權不清,是屬于清政府,還是屬于這些民營企業(yè)?整個的經(jīng)濟政策搖擺不定。
當時,官督商辦很成功,誰都想把自己的親戚、熟人、朋友派到企業(yè)里去,沒有按照市場企業(yè)化的管理,完全是用官場的邏輯方式管理,慢慢弊病就顯示出來了。
這時候就需要允許民辦,但是清政府遲遲沒有放開口子,沒有采取變通的措施。所以,遇到紅燈繞道走,在當時有好處,但時間長了就面臨著產(chǎn)權不清的問題。
李鴻章是比較照顧商人利益的,他覺得應該,但是他去世之后袁世凱上臺,袁世凱覺得這應該屬于朝廷的,屬于政府,就要收回國有,于是商人的利益受損。晚清沒有一個固定的經(jīng)濟政策,一直是在變來變?nèi)ァ?/p>
李鴻章這種觀點占主導地位時,就允許商辦,支持民營,而當袁世凱這種觀點占主導地位時,就要打擊民營,要收歸國有。
舉個例子說輪電之爭,也就是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當時也是官督商辦,后來完全變成商辦。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辦不久就有人覺得不應該商辦,應該把它收歸官辦。
李鴻章知道根本官辦不了,其間發(fā)生多次風波,但是每一次都被李鴻章?lián)趸厝チ?。李鴻章去世之后袁世凱掌權,袁很強硬,一定要收回來,認為這些本來就是政府的企業(yè)。
當時盛宣懷是商人的代表,他當官的色彩比較濃,但是還講究基本為商的利益。他和袁世凱幾番斗智,但當時袁世凱更強勢,輪船招商局就收回國有了,但在收回之后辦得一塌糊涂。
等慈禧去世之后,后來的攝政王很警惕袁世凱,就把袁世凱發(fā)回老家去了。整個的經(jīng)濟政策也就因此動蕩來動蕩去。所以,清政府的垮臺跟經(jīng)濟政策不穩(wěn)固是有關系的。
輪船招商局舊影
今日輪船招商局舊址
導致清王朝垮臺的具體原因就是鐵路風暴,就是保路運動。當時四川鬧得很厲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局面?還是因為經(jīng)濟政策不穩(wěn)定。鐵路究竟是國有還是商辦?
一開始清政府是堅決反對辦鐵路,而當鐵路辦起來之后,它發(fā)現(xiàn)利益巨大,各方都想搶這個資源。但是修鐵路沒有錢,于是各方入股,由商人辦鐵路,所以那時是商辦鐵路。
人往往是隨著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的變化而改變策略。在盛宣懷和袁世凱斗的時候,他是維護商人利益的,而在1910年袁世凱被免職后,盛宣懷受到重用。
1911年,他擢升為郵傳部大臣。當官后,他的立場就變了,他建議將各省自己建立的鐵路、郵政轉(zhuǎn)為中央領導,收歸國有。其實,當時都是股份制,收歸國有也可以,按照股份制拿錢贖買就可以。
但是,官員總相信當官的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就要用很便宜的價格讓商人把股份售出。所以湖南、湖北、廣東、四川就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由于湖南、湖北參股的大商人比較多,力量比較強大,清政府看到這點,對湖南、湖北就采取了一個措施,用原價贖買,用比較公道的價格。但是在廣東就不同,低價贖買。
只是,因為廣東商人多數(shù)都是華僑,華僑有錢,和國內(nèi)聯(lián)系也少,他們覺得損失這筆就完了,再也不來就是。
但四川的問題不一樣,川漢鐵路在四川一帶是人人參股,有的平民把自己家里的積蓄都投入進來,然而政府卻用極低的價格收歸國有,等于搶了平民們多年的積蓄,所以四川的“保路運動”轟轟烈烈。
由于當?shù)氐目偠芥?zhèn)壓打死了好幾個人,而四川的會黨、會社又特別發(fā)達,最后運動就爆發(fā)了。究其原因,是這個制度不講契約精神,政府為所欲為。
四川鐵路開工典禮
保路運動文獻
03
腐朽的政治制度:
改良VS革命
若經(jīng)濟制度都是這樣的話,政治制度就更加滯后。我們先講行政制度的改革,甚至談不上行政制度的變革,只是一些行政機構的增設都障礙重重。
比如外交機構的增設,“北洋”一開始是管外交的,由地方大員來管外交,很有趣。中國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藩屬國。“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被列強打敗了,不斷地簽訂不平等條約。
明明晚清政府被打敗了已經(jīng)趨于不平等地位,但是還想保持天朝上國的姿態(tài),覺得天朝上國不能設外交部與這些藩屬國交往,一開始設了五口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兼任,后來發(fā)展到上海,因為當時的上海是江蘇下轄的一個小縣,于是就由江蘇巡撫接任通商大臣的職責。清政府認為,外國的政府只能和地方政府打交道,不能進北京,還是高他一等。
清政府沒有想到外交權是中央政府必須掌握的權力。隨后北方開了三個口岸,后來又設立北方通商大臣,也叫北洋大臣。北洋設在天津,清政府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北方由北洋管,南方由南洋管,就這樣把整個外交權下放到地方。
后來李鴻章當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交上的事都經(jīng)過他,幾乎成了沒有外交部的外交部,這實際上是清朝的外交制度。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咸豐皇帝加了一個通商事務衙門,代表了和外國平等的關系。但這個總理衙門就比其他的內(nèi)務部要小,門也很小,表示外國人要從小門進去。
總理衙門舊影
后來它管的事越來越多,北洋大臣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清政府在經(jīng)過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最后直到1904年搞新政才設立外交部。
可見,不要說政治體制改革,設立一個對政府自身最有好處的行政機構都要遇到很多阻力,付出很大的代價。
清政府的愚昧不止在外交事務上。在中國,以前沒有海軍只有水師,清政府在外國的侵略下,李鴻章建立了北洋水師。李鴻章和左宗棠知道海軍得有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的指揮,朝廷應該設立海軍司令部。
但朝廷不干。有現(xiàn)代化的海軍,有一個統(tǒng)一的海軍司令部,明明是對朝廷最有好處的事,可它居然為了維持意識形態(tài)的純潔性遲遲不設立,直到1884年中法海戰(zhàn)后才設立,這時暴露出來沒有海軍司令部,海軍不能相互協(xié)調(diào)、支援、配合。
于是,左宗棠和李鴻章就抓住這個機會紛紛上書要設立海軍司令部。但是海軍衙門設立之后還有很多問題,慈禧讓親信總管海軍衙門,這個親信壓根兒就不懂管理海軍。
李鴻章會辦卻是兼職的。在這之前總理衙門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他不敢叫海軍衙門,而是叫做海防衙門,并且不設在北京,設在了煙臺。
海防衙門舊影
隨著“洋務運動”的發(fā)展,它的弊病越來越清楚地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中表現(xiàn)出來,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清政府發(fā)現(xiàn)僅僅有經(jīng)濟改革還不行,必須有制度改革,要發(fā)展私人經(jīng)濟。
為什么有這個認識?我們知道“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是“洋務運動”破產(chǎn)的標志,“洋務運動”的失敗最重要的是北洋水師的失敗 。
我們從當時的奏折中可以看到,慈禧把給海軍的預算拿來修頤和園,而且慈禧也講究合法性,也估計到自己的名聲,她知道慶祝六十大壽修頤和園是不太合理的。
那么,為什么要用海軍的錢來修?海軍遞的奏折是要建立一個海軍訓練基地,慈禧就命人在圓明園旁邊挖昆明湖,名義上是建立海軍學校,實際上就是給慈禧修皇家花園。
現(xiàn)在,你查檔案就會看到頤和園是海軍學校。我寫過一篇文章《莫道昆明池水淺,原來是為“練海軍”!》,講的就是這件事。
以“練海軍”為名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再次證明了政府權力應受制約和財政公開的重要性。當權力不受制約、實行“秘密財政”時,掌權者當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財政。
然而,掌權者不受限制、為所欲為地“花錢”固然可以痛快一時,但無異于吸食毒品,最終是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nèi)的全社會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害。慈禧挪用巨額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頤和園并興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甲午海戰(zhàn)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甲午慘敗,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一步。
在內(nèi)憂外患不斷、財政幾瀕破產(chǎn)、統(tǒng)治岌岌可危之時,她竟能動用巨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yǎng)”、游樂之欲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且無人敢上前勸阻,則不能不說大清王朝的“氣數(shù)”將盡了。
反過來看,政治體制改革對人民有好處,對政府的長治久安也有好處。當這些都發(fā)生之后人們才意識到,比如說李鴻章建議修鐵路打通北方,但是沒有錢,錢都拿去修頤和園了。
雖然慈禧反對西方的東西,但是她使用的東西都得是世界最先進的。北洋水師建成之初,在世界上都是力量比較雄厚的,但是輪船沒有維修、鍋爐沒有更換、火炮系統(tǒng)也沒有更換,在北洋水師建成后十年,1888年日本也建了他們的艦隊,自1888年到1895年間,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艦2艘,日本天皇甚至節(jié)省宮中費用,撥“內(nèi)帑”以充造船、買船費用。
在這幾年間,世界海軍造艦水平和艦載火炮技術都有飛速的發(fā)展,艦速與火炮射速都有大大提高。而北洋水師沒有錢建新的,到甲午海戰(zhàn)時,日本艦隊的航速與火力都大大超過北洋艦隊。
04
不改革哪有不亡的道理
戊戌維新時,康有為明白不能太過激,因為他知道反對的力量太強大了。他們只是提出幾個發(fā)展措施,主要還是想走行政改革的路線。當時很多廢舊部門沒有任何作用,有很多官員拿著薪俸,清政府財政困難,所以康有為想走行政改革的道路,要把這些舊的衙門撤掉,把一些多余的官員裁掉。
但是清政府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它本想繞開一些阻力,只搞行政改革,但是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因為這必然會侵犯官員的利益。百官在頤和園圍著慈禧哭訴,于是慈禧就反對維新??梢?,想從行政改革引向政治改革的道路也無法走通。
可以說,維新運動的領導者康有為、梁啟超都是體制內(nèi)的讀書人,當他們都被鎮(zhèn)壓之后,政治體制變革的任務就由體制外的包括孫中山在內(nèi)的海外留學生來承擔,這些人是體制外的人,如果由他們進行改革,這種變化就是從根本上推翻清王朝。
當清政府連體制內(nèi)溫和的改革者都鎮(zhèn)壓掉,不主動變革,不采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政治體制,最后就很可能被體制外的革命者推翻。維新失敗之后,清政府還做過幾次努力,但是都沒有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1904年,慈禧提出要實行新政,其實就是幾年前維新派要做的事,就這么幾年形勢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要做得更多,可她又不愿意做得更多,這時候就面臨矛盾和沖突,一拖再拖就導致了立憲派的興起。
立憲派的興起跟日俄戰(zhàn)爭有關,清政府關注日俄戰(zhàn)爭主要不是戰(zhàn)爭在中國打、中國損失多少、中國老百姓受多少苦,而是立憲派和頑固派雙方都在做預測是俄國贏還是日本贏。流亡海外的立憲派就覺得日本會取勝,國內(nèi)的頑固派就認為俄國肯定勝,他們認為俄國是君主專制,有高效率,高效率肯定勝。
所以大家都從自己的政治觀念出發(fā)預測最后的結果。但結果竟然是日本勝。近代以來的戰(zhàn)爭都是白種人打敗黃種人,歐洲人打敗亞洲人,這是第一次黃種人戰(zhàn)勝了白種人,中國人一下子覺得看來不是人種的問題,而是政治制度的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1904年立憲運動就起來了,慈禧宣布要搞新政,“預備立憲”。但是清政府沒有誠意,不把民意當回事,一拖再拖就是不開國會。當時有一些富商組織起來上街請愿,要求召開國會,但清政府還是拖延不決。1908年慈禧去世之后,清政府說要搞內(nèi)閣制,人們還是抱有某種希望。
1911年5月,內(nèi)閣制一出來,人們卻發(fā)現(xiàn)是個徹頭徹尾的皇族內(nèi)閣。按照君主立憲國家的傳統(tǒng),皇族成員是不能入閣的,梁啟超在東京的時候與革命派進行了論戰(zhàn),當時支持維新的人比較多,革命派就說清政府是假改良,梁啟超認為清政府會真改良,但是預備立憲大綱一出,人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這個預備立憲大綱是向日本學習的,但它比日本明治維新又退了一步。清王朝搞了一個預備立憲大綱比明治憲法還要大。
其實,改良也能達到革命者需要的效果,但是統(tǒng)治者要真改才有可能,到最后人民認為統(tǒng)治者不會改了,這時候改良派的前景就不存在了。預備立憲大綱一出來,在國外的留學生馬上都傾向于革命派,革命派力量變得很大。
清政府就又想搞行政體制改革,具體的操辦者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的能力很強,但搞行政體制改革只是要增加一些部門裁撤一些部門,傳說他要把太監(jiān)們所在的內(nèi)務府撤銷,惹得一群太監(jiān)圍著他打他。后來袁世凱就離開北京了,行政體制改革也沒搞成。兩次行政改革都遇到很大的反抗。
其實,當時如果直接搞政治體制改革阻力可能會小點,官員就是對自己的權力被縮減反抗極強,搞立憲制所有人的權力都受到限制,大家心里可能平衡一點。而搞行政改革,有可能他的權力增強,而我的權力削弱,那么我的反抗就會非常強。
當這些改革的動作都沒有達到效果的時候,革命派必然從少數(shù)變?yōu)槎鄶?shù),這時候清政府再搞出來一個皇族內(nèi)閣,人們便認為這是假的。那邊又把鐵路收歸國有,四川廣大民眾都起來造反,清王朝很快就覆亡了。
由上可見,清政府從來沒有主動想要變革某種政治制度、建立某種政治制度,總是被環(huán)境、時代、歷史推著走,總是被打得不行了才變一點點,或者說總是在下一階段才做上一階段應該做的事情。
當你在下一階段做上一階段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你應該做得更多,也就是說你應該“付利息”,而清王朝不愿意付利息,不愿意付利息只能導致要付的利息越來越多,就像高利貸一樣,所以說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的滯后是清王朝覆亡最重要的原因。
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政策,沒有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協(xié)調(diào)改良的政治制度,最后就僵化了,最后就只能垮掉。
所謂清末立憲,非但沒有在挽救大清,而是一步步把“立憲派”都逼上了絕路,把革命請進門,是清朝執(zhí)政者自斷了生路。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晚清70年間,大清為何一錯再錯,即便遭遇致命危機,執(zhí)政者仍執(zhí)迷不悟,最后自掘墳墓?
雷頤老師的《帝國的覆沒》,正是來回應這個對中國近代史至關重要的問題。
雷頤老師抓住晚清政局的三大困局:傳統(tǒng)“天下觀”VS現(xiàn)代國家觀、技術進步VS制度落后、改良VS革命。在他看來,這三對矛盾的長期撕扯與斷裂,是近代轉(zhuǎn)型屢屢陷入困局的關鍵所在。
雷頤老師先知書店的書友想必非常熟悉了。他雖曾在社科院就職,卻不同于一般學院派歷史學家,過分著力于史實考據(jù),拒普通讀者與千里之外;也不同于通俗寫史的作家,著作缺少扎實的史料根基。雷頤著力于梳理歷史表象背后的思想史、社會和制度邏輯,并且故事技巧高超,在學術界和歷史愛好者圈子內(nèi),都備受推崇。
中國近代轉(zhuǎn)型之困難,難于上青天。這其中的文化阻礙與利益糾葛所反映出的深層問題,依然嚴重左右著今日的社會。本書寫的雖是大清覆沒的歷史教訓,但只要中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尚未完成,就仍值得繼續(xù)反思。
THE END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葉圣陶孫女回憶葉氏文脈 |柳詒徵先生紀念講座 |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林散之、高二適先生紀念講座 |錢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阮玲玉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講座 |上官云珠、周璇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譚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王陽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紀念論壇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周文重:國際關系新格局 |周曉虹: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diào)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周曉虹對話錢鎖橋 |周曉虹、張新木、劉成富、藍江對談:消費社會的秘密 |群學君對話舒國治 | 群學君對話葉兆言 | 黃德海、李宏偉、王晴飛、王蘇辛、黃孝陽五作家對話 |孫中興:什么是理想的愛情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程章燦:作為詩人與文學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情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chǎn) | 周志文:人間的孔子 | 嚴曉星:漫談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風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學與現(xiàn)代中國 | 胡翼青:大數(shù)據(jù)與人類未來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系列高峰論壇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徐新對話劉成 | 謝宇教授系列演講 | 王思明:茶葉—中國與世界 | 祁智對話蘇芃:關于寫作 |甘滿堂:閩臺廟會中的儺舞陣頭 | 張靜:研究思維的邏輯 | 翟學偉:差序格局——貢獻、局限與新發(fā)展 | 應星:社會學想象力與歷史研究 |吳愈曉:為什么教育競爭愈演愈烈? | 李仁淵:《晚清新媒體與知識人》 |葉檀讀者見面會 |馮亦同:金陵之美的五個元素 |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對話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風物,侘寂之美: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一期) |大唐國寶、千年風物: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二期) |當顏真卿遇上宮崎駿: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倉院與法隆寺寶物展: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 夢回大唐藝術珍品觀展會 | 四姝昆曲雅集: 羅拉拉、單雯、孫蕓、陳薇亦 |昱德堂藏揚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動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動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tǒng)人文美學系列講演 | “文學寫作與美好城市”高峰論壇 | 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 首屆微城市文化論壇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運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舊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靈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涼山到石頭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從白馬公園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從玄武門到臺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從金粟庵到大報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從夫子廟到科舉博物館)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從五馬渡到達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從獅子山到揚子飯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從南朝石刻到棲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經(jīng)典紀念建筑) | 從南京到世界:第一屆微城市論壇 |園林版昆曲舞蹈劇場《鏡花緣記》 | 秋棲霞文學日系列活動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6)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7)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8) |社會科學經(jīng)典理論與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歷史與集體記憶研修班(2020) |中國研究:歷史觀照與社會學想象力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嘗試到主體性建構——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周年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2018) |第二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19) |長三角論壇2019新春學術雅集 | 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20) |
新書分享會 | 經(jīng)典品讀會
《金陵刻經(jīng)處》 | 《 生活的邏輯: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 |《謝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堯之死》 | 《朵云封事》 |《兩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 |《東課樓經(jīng)變》 |《舊影新說明孝陵》 |《光與真的旅途》 |《悲傷的力量》 |《永遠無法返鄉(xiāng)的人》 | 《書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獨》 |《面具與烏托邦》 | 《傳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單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詩經(jīng)》 |《霓虹燈外》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8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