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是為《春秋》作傳,它以精妙的文字闡發(fā)《春秋》的微言大義?!洞呵镒髠鳌返挠浭率侵睍涫?,簡明扼要?!洞呵镒髠鳌放c《春秋》互為表里,詳略互見,《春秋》簡要的地方,《春秋左傳》為它詳盡,《春秋》明細(xì)的地方,《春秋左傳》往往就簡約?!洞呵镒髠鳌?0句千古名言,道出人生智慧。
1. 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出自《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度量自身的德行高低,再去擔(dān)任相應(yīng)的職務(wù)。衡量自身的能力,再去做事情。為人處世,貴在有自知之明,有著怎樣的才得,處于相應(yīng)的位置上。
2. 多行不禮,必自及也。
出自《春秋左傳·襄公四年》。多做不合禮的事,最終一定會危及自己,自食惡果的。意在勸人應(yīng)遵守“禮”的規(guī)范。
3. 多行不義必自斃。
出自《春秋左傳·隱公元年》記鄭莊公語。必,一定。斃,因病或傷而倒下,為死。不義的事做多了一定會自食惡果而滅亡。意在勸人多行仁義,不要違背道義。
4. 凡有血?dú)?,皆有爭心?/p>
出自《春秋左傳·昭公十年》。凡是有血性的人,都會有爭強(qiáng)好勝之心。人性中有好爭的一面。
5.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出自《春秋左傳·成公四年》。族類,同族之人。不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的想法必定不與我們相一致。外人有異心,不可相信。
6. 政不可不慎也,務(wù)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shí)。
出自《春秋左傳·昭公七年》。為政不可以不慎重,不過是力行這三條原則罷了:一是要選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二是要遵循百姓的意愿;三是要根?jù)節(jié)令來生產(chǎn)。
7.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出自《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經(jīng):常。與其錯(cuò)殺一個(gè)沒有過錯(cuò)的人,寧愿有失釋放了他。
8. 雖楚有才,晉實(shí)用之。
出自《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這是成語“楚才晉用”的出處。雖然出國游很多有才能的人,但大多都被晉國任用了。
9. 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出自《春秋左傳·襄公三十年》。如今你喜愛一個(gè)人,變將一個(gè)地區(qū)的政權(quán)交給他,這就像是一個(gè)根本不會使用刀劍的人,讓他上陣殺敵一樣。
1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人不是圣哲賢士,誰能沒有過錯(cuò)。指人都免不了會有過錯(cuò)
我之前看過一些這類書
作了摘錄,發(fā)給大家分享吧希望我們的生活更加智慧
正如哲學(xué)“愛智”的意思一樣
經(jīng)傳諸子語選
1,《周易》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為之,確乎其不可不拔。
《乾?文言》
(不被污濁之世改變節(jié)操,不因追求虛名而操勞;隱居避世而沒有煩惱,不去接觸這些煩心事才不會苦悶;做樂意的事,不做那些自己不樂意的事,意志要堅(jiān)定而不可動(dòng)搖。)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夸),德博而化。
《乾?文言》
(日常言論要講究誠信,日常行為要講究謹(jǐn)慎。防止邪念,保持真誠,做了有益的事情也不要自夸,用廣博的德行感化人心。)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乾?文言》
(處于尊貴的地位而不驕傲,處于卑微的地位而不憂愁,所以終日勤奮,隨時(shí)警惕,即使面臨危險(xiǎn)也可免遭過錯(cuò)和傷害。)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坤?文言》
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象》
君子用果敢堅(jiān)毅的行動(dòng)來培育美德。
君子以儉德辟(bi)難,不可榮以祿。
《否?象》
君子以儉約為德,避開危難,不可追求榮華,貪戀爵祿。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象》
謙遜的君子,以卑恭來培養(yǎng)自己的德行。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蠱?上九》
不侍奉王侯,把保持節(jié)操道義看得至高無上。
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
《頤?象》
君子以獨(dú)立不懼,遁世無悶。
《大過?象》
君子以虛受人。
《咸?象》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恒?彖(tuan)》
君子以立不易方。
《恒?象》
君子要堅(jiān)守不易自己的立身之道。
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彖》
君子以反求自身,修養(yǎng)德行。
君子以懲忿窒欲。
《損?象》
君子抑止憤怒,堵塞貪欲。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益?象》
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象》
君子不惜犧牲生命,去實(shí)現(xiàn)自己的志向。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系辭上》
君子立身處世的原則,有時(shí)出仕,有時(shí)閑居,有時(shí)沉默不語,有時(shí)議論風(fēng)生。
樂天知命,故不憂。
《系辭上》
樂于本分,知其命數(shù),所以沒有憂愁。
勞而不伐(夸),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系辭上》
探賾(則)索隱,鉤深致遠(yuǎn)。
《系辭上》
探討精微的事物,索求隱秘的事理,勾取深?yuàn)W的本源,推究遼遠(yuǎn)的事態(tài)。
君子上交不諂(產(chǎn)),下交不瀆。
《系辭下》
2,《詩經(jīng)》
我心匪(非)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邶(貝)風(fēng)?柏舟》
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衛(wèi)風(fēng)?淇奧》
善于風(fēng)趣的言談,開玩笑不要傷人。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cu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鶴鳴》
黽(敏)勉從事,不敢告勞。
《小雅?十月之交》
勤奮努力為公事,不敢自己說辛勞。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民)》
夙興夜寐,無忝(有愧于)爾所生。
《小雅?小宛》
早起晚睡,不要有愧于生養(yǎng)你的父母。
3,《尚書》
無起穢以自臭。
《盤庚中》
不要揚(yáng)起污穢來搞臭自己。
4,《偽古文尚書》
滿招損,謙受益,時(shí)乃天道。
《大禹謨》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伊訓(xùn)》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說命中》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旅獒》
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旅獒》
必有忍,其乃有濟(jì);有容,德乃大。
《君陳》
要有所含忍,才能有所成功;有包容,德行才偉大。
5,《逸周書》
于安思危,于始思終,于邇思備,于遠(yuǎn)思近,于老思行。
《程典》
惟禍發(fā)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輕。
《芮良夫》
禍患產(chǎn)生于人的疏忽,產(chǎn)生于人的輕視怠慢。
肥豕(始)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周?!?br>
6,《春秋左傳》
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襄公二十八年傳》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jìn)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dòng)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
《襄公三十一年傳》
不義而強(qiáng),其斃必速。
《昭公元年傳》
甚美必有甚惡。
《昭公二十八年傳》
7,《國語》
動(dòng)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周語下》
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
《晉語九》
能認(rèn)真對待小事情的人,沒什么大的禍患。
8,《禮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學(xué)記》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樂記》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近的地方),辟如登高必自卑(低的地方)。
《中庸》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qiáng)。
《中庸》
別人用一次能達(dá)到的,我用一百次;別人用十次就能達(dá)到的,我用一千次。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的然,鮮明的樣子)而日亡。
《中庸》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表記》
小人表面甜蜜,交情終將敗壞。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儒行》
不祈求財(cái)物的聚斂,把具有淵博的知識視為財(cái)富。
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
《儒行》
用大眾來威脅,用兵器來恐嚇,面臨死亡卻仍舊不改變自己的操守。
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曲)于富貴。
《儒行》
9,《大戴禮記》
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
《曾子立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曾子制言上》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曾子制言中》
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武王踐祚》
10,《論語》
人不知,而不慍。
《學(xué)而》
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懷恨在心。
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
見到合于道義的事而不做,是沒有勇氣。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里仁》
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非得要怎么做,也沒有什么是非不能做的,怎樣合于道義就怎樣做。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里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里仁》
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也。
《里仁》
君子講話要謹(jǐn)慎,做事要敏捷。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確)如也。
《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眷)者有所不為也。
《子路》
不能得以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交朋友,那一定交結(jié)狂傲和狷介的人吧!狂傲的人敢于進(jìn)取,狷介的人不做不義的事。
君子泰(安詳)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路》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衛(wèi)靈公》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衛(wèi)靈公》
君子病無能焉,不?。〒?dān)心)人之不己知(了解自己)也。
《衛(wèi)靈公》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wèi)靈公》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衛(wèi)靈公》
有了過錯(cuò)而不改,就是真正的過錯(cuò)了。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衛(wèi)靈公》
面對合乎仁德的事,就是老師也不對他謙讓。
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益矣。友便(駢)辟(避,善于逢迎),友善柔(口蜜腹劍),友便佞(ning,夸夸其談),損矣。
《季氏》
11,《孟子》
得(實(shí)現(xiàn))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王公下》
有不虞(意料不到)之譽(yù)(贊譽(yù)),有求全(過分挑剔)之毀(毀謗)。
《離婁上》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上》
大人(有德行)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純真童心)者。
《離婁下》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離婁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棄尸山溝),勇士不忘喪其元(腦袋)。
《萬章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上》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dòng)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和直諫之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告子下》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
仰不愧(慚愧)于天,俯不祚(虧心)于人。
《盡心上》
賢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盡心下》
賢明的人先自己弄明白再去使人明白,現(xiàn)在的人自己都稀里糊涂,卻企圖使別人明白。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盡心下》
一個(gè)人處世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喪失,也是不多的;一個(gè)人處世欲望多,即使善性有所保留,也是不多的。
12,《管子》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世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形勢》
對當(dāng)今懷疑的,就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知道,就回顧從前。各種事情的發(fā)生,途徑不一而同歸一理,古今是相同的。
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
《禁藏》
克制自身,遵守道義,勤儉節(jié)約,恭恭敬敬,即使沒有幸福,禍患也不會到來;奢侈淫欲,背離法度,違反常理,即使沒有禍患,幸福也不會到來。
13,《晏子春秋》
人之歿(莫)為善,仁者息(安息)焉,不仁者伏(鏟除)焉。
《諫上》
不以傲上華世,不義枯槁為名。
《問下》
不用輕視在上位的人來嘩眾取寵,也不用棄世來博取名聲。
14,《墨子》
君子之道(處世原則)也,貧則見廉(廉潔),富則見義(仁義),生則見愛(受到愛戴),死則見哀(受到哀悼)。
《修身》
名(名聲)不可簡(輕易)而成(獲得)也,譽(yù)(聲譽(yù))不可巧(投機(jī)取巧)而立(樹立)也。
《修身》
15,《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二章》
知足(滿足)不辱(受到侮辱),知止(適可而止)不殆(受到傷害),可以長久。
《四十四章》
天道無親(偏愛),常與善人。
《七十九章》
16,《莊子》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庚桑楚》
知道在不能再知道的地方停留,是非常智慧的。
夫尊古而卑今,學(xué)者之流也。
《外物》
遵從古代而鄙薄當(dāng)今,是讀書人的毛病。
窮通為寒暑風(fēng)雨之序矣。
《讓王》
困厄與通達(dá)就像寒暑、風(fēng)雨那樣,不過是在規(guī)律變化著。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德充符》
知道無可奈何,卻甘心承受,視如命中注定。
凡外重者內(nèi)拙。
《達(dá)生》
大凡對外物看得很重的,內(nèi)心一定很笨拙。
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機(jī)淺。
《大宗師》
嗜好和欲望太深的,天生的欲望會很淺。
17,《列子》
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
《天瑞》
人未必?zé)o獸心,禽獸未必?zé)o人心。
《黃帝》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力命》
該生而能生,該死而能死,都是上天賜予的福。
18,《鹖(和)冠子》
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
《近迭》
凡問之要,欲近知而遠(yuǎn)見,以一度萬也。
《度萬》
故人莫不蔽于其所不見,隔于其所不聞,塞于其所不開,詘(屈)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勝。
《天權(quán)》
19,《荀子》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三)省乎己,則知名而行無過矣。
《勸學(xué)》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利用)物也。
《勸學(xué)》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勸學(xué)》
榮辱是和你的品行相對應(yīng)的。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勸學(xué)》
沒有專注精誠的方向,就沒有顯著的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工作,就沒有杰出的功勞。
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
《修身》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修身》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榮辱》
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
《非十二子》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解蔽》
精于具體事物的人治理一種事物,精于道理的人治理一切事物。
涂之人可以為禹。
《性惡》
普通的人也可以成為大禹。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大略》
20,《呂氏春秋》
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xué)者,假人之長,以補(bǔ)其短。
《用短》
以富貴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
《介立》
在富貴時(shí)得到幫助很簡單,在貧賤時(shí)得到幫助很難。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jiān);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jiān)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猶此也者。
《誠廉》
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后能知美丑。
《去尤》
21,《淮南子》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繆稱》
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yè),而皆務(wù)于治。
《氾(泛)論》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沒有人佩戴)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痪有辛x,不為莫知(了解)而止休。
《說山》
治身,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
《泰族》
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雖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涂(途),將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猶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救之人,不得不濡(如)足也。
《泰族》
22,《法言》
或(有人)曰:“莊周有?。扇。┖酰俊痹唬骸吧儆?。”
《問道》
君子忠人,況己乎?小人欺己,況人乎?
《君子》
不為名之名,其至矣乎!為名之名,其次也。
《孝至》
23,《論衡》
故夫鴻儒,所為超而又超者也。
《超奇》
鴻儒,是高明人中的高明人。
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yè),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
《超奇》
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
《狀留》
珍貴的器物長時(shí)間才能做成,寶貴的貨物很難賣出去。不到一個(gè)早上就賣完的東西,是菜瓜一類事物。
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
《齊世》
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毀今,少(貶低)所見而多(重視)所聞。
《齊世》
24,《潛夫論》
象以齒焚身,蜯(蚌)以珠剖體。
《遏利》
寵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
《論榮》
1. 春秋左傳的一段文言文翻譯,我不會啊,誰能幫我 夏天,齊孝公領(lǐng)兵攻打我國北部邊境。
……魯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軍隊(duì),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賞時(shí) 的辭令。齊孝公還沒有進(jìn)入魯國國境,展喜就出境去跟著齊孝公, 對他說:“我們國君聽說您親勞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國,特派臣 下來犒勞您的侍從們?!?/p>
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 “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齊孝公說:“百姓家中空空蕩 蕩像掛起來的罄,田野里光禿禿地連青草都沒有,你們憑借什么 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命令。
從前周公和齊太公輔 佐周王室,在左右協(xié)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還賜給他們盟約,盟 約上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殘害!’這個(gè)盟約保存在盟 府里,由太史掌管著。
齊桓公因此集合諸侯,商討解決他們的糾 紛,彌補(bǔ)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zāi)難,這是為了發(fā)揚(yáng)光大齊大 公的舊職。等到您當(dāng)上國君,諸侯們都盼望著說:‘他會繼承桓公 的功業(yè)!’我們敝國因此不敢保城聚眾,人們會說:‘難道他繼承 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丟棄使命、放棄職責(zé)嗎?他怎么對先君交待 呢?君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
’人們憑借這一點(diǎn)就不害怕?!庇谑?齊孝公就領(lǐng)兵回國了。
2. 《春秋左傳注》翻譯 我現(xiàn)在在寫關(guān)于《左傳》的畢業(yè)論文,所以對《左傳》的各種注譯類圖書稍微了解一點(diǎn)。
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是作者積數(shù)十年之力,對左氏《春秋》經(jīng)、傳作詳細(xì)??薄⒎侄?、注釋,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資料,融會貫通,時(shí)出己見,是為當(dāng)代《春秋左傳》集大成之全注本。如果樓主是學(xué)歷史或中文的,需要對《左轉(zhuǎn)》有個(gè)準(zhǔn)確地理解,建議樓主看看這部書。
這本書好是好,但它沒有直接的譯文,并且是繁體豎排版本,看起來非常麻煩,而且價(jià)格比較高,樓主如果不是學(xué)歷史或文科的,只是想了解春秋歷史,所以就不必買這書了。推薦樓主一本沈玉成的《左傳譯文》中華書局,1981年版。
這本書翻譯的較為準(zhǔn)確,方便、易懂。樓主若是寫論文的話也可以把這兩本書結(jié)合起來看,先看沈玉成的《左傳譯文》,有理解困難的地方再參考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但最后在論文中引用原句的時(shí)候一定要是《春秋左傳注》里面的。
3. 古文翻譯:晏子春秋~ .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
嬖人嬰子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居囿中臺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yàn)橹堅(jiān)唬骸昂竦撝?!”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惫唬骸肮讶艘粯分怯撝匀f鐘,其足乎?”對曰:“昔衛(wèi)士東野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
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兇年饑,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
’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茍美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yuǎn)則不可,然而用馬數(shù)倍#樂之,國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當(dāng)民務(wù),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茍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yuǎn)、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讎之道也。
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窬幻獬沙侵?,而惟傾城之務(wù),國之亡日至矣。
君其圖之!”公曰:“善”遂不復(fù)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
4. 春秋左傳翻譯 看過這個(gè)事情 是在《史記 齊太公世家》上看到的 《左傳》里根本沒有這樣寫 一查 才知道這是《谷梁傳》里的 在成公元年里
我翻譯一下
(魯成公元年)冬十月,(魯正卿)季文子禿頭,(晉)郤克瞎了一只眼,衛(wèi)國孫良夫是個(gè)瘸子,曹國公子手殘疾,同時(shí)出訪齊國。齊國讓禿子給魯使駕車,瞎了一只眼的人給晉使駕車,讓瘸子給衛(wèi)使駕車,手殘疾的人給曹使駕車。(齊頃公之母)蕭同侄子在樓臺上笑他們。這些使臣知道了之后很不高興地走開了,在胥閭門聚在一起商量了好長時(shí)間。齊國有知道他們聚謀的人說:“齊國的災(zāi)難從此就要開始了?!?/p>
這個(gè)故事的結(jié)尾是郤克過幾年后找了個(gè)機(jī)會帶著這幾個(gè)國家的軍隊(duì)攻齊 也就是很有名的鞌之戰(zhàn),差一點(diǎn)逮到齊頃公,后來齊國戰(zhàn)敗,郤克非得讓齊國交出蕭同侄子,齊國的意思是諸侯之國都是周天子封的兄弟之國,齊君之母也是你晉君之母你能怎么辦呢,沒辦法 郤克就退兵了。
蕭是蕭國 同是姓 侄子是字
這件事在《左傳》宣公十七年,成公二年 《史記》齊太公世家 晉世家 都有記載 只是時(shí)間和細(xì)節(jié)有稍微變化 不礙大局
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征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于房。獻(xiàn)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bào),無能涉河?!鲍I(xiàn)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于齊,曰:“不得齊事,無復(fù)命矣?!编S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孫桓子還于新筑,不入,遂如晉乞師。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郤獻(xiàn)子。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擞谙却蠓?,無能為役,請八百乘?!痹S之。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wèi)。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季文子帥師會之。及衛(wèi)地,韓獻(xiàn)子將斬人,郤獻(xiàn)子馳,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謗也。”
師従齊師于莘。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zhàn),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對曰:“晉與魯、衛(wèi),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丫蝗?,使群臣請于大國,無令輿師淹于君地。能進(jìn)不能退,君無所辱命?!饼R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饼R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馀勇?!?/p>
癸酉,師陳于安。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辈唤轳R而馳之。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xiǎn),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jìn)退従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従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且辟左右?!惫手杏鴱君R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惫唬骸爸^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鄙淦渥螅接谲囅隆I淦溆?,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従韓厥,曰:“請?jiān)⒊?。”従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韓厥俛,定其右。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
5. 春秋左傳翻譯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傳》白話釋義:
(魯成公元年)冬十月,(魯正卿)季文子禿頭,(晉)郤克瞎了一只眼,衛(wèi)國孫良夫是個(gè)瘸子,曹國公子手殘疾,同時(shí)出訪齊國。
齊國讓禿子給魯使駕車,瞎了一只眼的人給晉使駕車,讓瘸子給衛(wèi)使駕車,手殘疾的人給曹使駕車。(齊頃公之母)蕭同侄子在樓臺上笑他們。
這些使臣知道了之后很不高興地走開了,在胥閭門聚在一起商量了好長時(shí)間。齊國有知道他們聚謀的人說:“齊國的災(zāi)難從此就要開始了。”
原文:
冬,十月。季孫行父禿,晉郤克眇,衛(wèi)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僂,同時(shí)而聘于齊。齊使禿者御禿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僂者御僂者。
蕭同侄子處臺上而笑之。聞?dòng)诳汀?筒徽f而去,相與立胥閭而語,移日不解。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擴(kuò)展資料
寫作背景: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guān)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guān)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jìn)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dāng)今的大圣人。
圣人一當(dāng)政,犯錯(cuò)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么知道他們不會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gè)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shí)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jià)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貍商量,直接向狐貍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貍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
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shí)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貍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gè)道理?!?/p>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yàn)榭鬃又鲝埾魅跞?,加?qiáng)君權(quán),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指三桓的三個(gè)據(jù)點(diǎn):季孫氏的費(fèi)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叭肌笔侨笇构业乃接袚?jù)點(diǎn)。
由于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鬃油ㄟ^游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
所以當(dāng)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shí),他便用兩個(gè)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jīng)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 ,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左丘明辭官還鄉(xiāng)后,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
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shí)候已經(jīng)失明了 。但強(qiáng)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文章簡介: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xì)的編年體史書,同時(shí)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且為十三經(jīng)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jīng)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6. 晏子春秋中的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是:景公之時(shí),霖雨十有七日。公飲酒,日夜相繼。晏子請發(fā)粟于民,三請,不見許。公命柏遽巡國,致能歌者。晏子聞之,不說,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見公曰:“十有七日矣!懷寶鄉(xiāng)有數(shù)十,饑氓里有數(shù)家,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敝撤無走,四顧無告。而君不恤,日夜飲酒,令國致樂不已,馬食府粟,狗饜芻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窮而無告無樂有上矣饑餓而無告,無樂有君矣。嬰奉數(shù)之?,以隨百官之吏,民饑餓窮約而無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嬰之罪大矣?!痹侔莼祝埳矶?,遂走而出。公從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駕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盡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驅(qū)及之康內(nèi)。公下車從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棄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約也,夫子不顧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cái)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令?!彼彀萦谕尽j套幽朔?,命稟巡氓,家有布縷之本而絕食者,使有終月之委;絕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無委積之氓,與之薪,使足以畢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財(cái)乏者,死三日而畢,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齊酒徒減賜。三日,吏告畢上:貧氓萬七千家,用粟九十七萬鐘,薪萬三千乘;懷寶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內(nèi)退食,琴瑟不張鐘鼓不陳。晏子請左右與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謝于下陳,人待三,士待四,出之關(guān)外也。
翻譯是: 齊景公時(shí),(有一年)陰雨連綿,連下了17天。景公不以為然,成天在宮中縱酒歡宴。晏嬰請求開倉賑濟(jì)災(zāi)民,多次懇諫,得不到景公的應(yīng)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視國都,收羅能歌善舞的人。晏嬰聽說后,很不高興,把自己家里的存糧,分配給災(zāi)民,把裝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間小路上(任憑災(zāi)民們用取)。(做完這些事情后)晏嬰徒步去拜見景公,對他說:“連綿陰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鄉(xiāng)之中,就有幾十家人家;斷炊斷糧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戶。許多百姓年老體弱,挨凍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體,肚子饑餓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艱難無處可逃荒要飯,四下環(huán)顧無人可訴說艱苦。可是您不體恤(百姓的艱苦),日夜飲酒,命令在國都內(nèi)不停搜尋歌女樂工。您養(yǎng)的馬,吃的是國庫里的糧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飽飽的;達(dá)官貴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狗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豐厚了嗎?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嗎?所以鄉(xiāng)里他們處境困厄、忍饑挨餓無處訴說自己的苦難,就不喜歡自己的國君了。我隨百官,使百姓饑貧到極點(diǎn)而無處可告,又讓您沉溺于醉酒歡宴,忘記自己的職責(zé),我的過錯(cuò)太大了!”說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禮,請求自己離開朝廷。于是,便快步離開了宮殿站了一會兒,景公說:“怪??!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氣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果真不寒冷嗎?”晏子笑了笑。景公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德君王,吃飽的時(shí)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餓,穿暖的時(shí)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時(shí)候知道有人在辛苦?,F(xiàn)在君王不知道民間的疾苦?。 本肮f:“說的對!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糧食,發(fā)放給饑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見路途時(shí)候有饑寒的人,不問他是哪個(gè)鄉(xiāng),看見在里閭有饑寒的人,不問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國統(tǒng)計(jì)發(fā)放數(shù)字,不必報(bào)他們的姓名。已任職的發(fā)給兩月救濟(jì)糧,生病的發(fā)給兩年救濟(jì)糧??鬃勇牭竭@件事后說:“晏子能夠明白自己應(yīng)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興做的事?!?
---晏子春秋全譯、卷第一。
7. 古文翻譯: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原文及譯注 1.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
嬖人嬰子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本余笾信_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yàn)橹堅(jiān)唬骸昂竦撝?!”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惫唬骸肮讶艘粯分怯撝匀f鐘,其足乎?”對曰:“昔衛(wèi)士東野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
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兇年饑,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
’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茍美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yuǎn)則不可,然而用馬數(shù)倍#樂之,國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當(dāng)民務(wù),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茍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yuǎn)、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讎之道也。
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窬幻獬沙侵?,而惟傾城之務(wù),國之亡日至矣。
君其圖之!”公曰:“善”遂不復(fù)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晏子春秋·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 【譯文】 翟王的兒子翟羨靠能用十六匹馬駕車當(dāng)了景公的臣子。
景公看他駕車,很不喜歡。景公的寵妾嬰子想要觀看,景公說:“等晏子有病臥床不起的時(shí)候,站在園子里的高臺上來觀看?!?/p>
嬰子看了以后很喜歡,于是就替翟羨請求說:“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景公答應(yīng)了。
晏子病愈后謁見景公,景公說:“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我很喜歡,讓他駕給你看看嗎?”晏子說:“駕馭車馬的事,不在我的職權(quán)范圍之內(nèi)。”景公說:“我對他駕車感到很高興,想要給他萬鐘俸祿,大概夠了吧?”晏子回答說:“過去衛(wèi)國人姓東野的駕車,您很喜歡,可是嬰子不喜歡,您也說不喜歡,于是就不再看他駕車。
現(xiàn)在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您不喜歡,可是嬰子喜歡,您于是也就喜歡了。嬰子替他請求俸祿,您就答應(yīng)了。
那么,這就是被婦人制約了。況且不樂于治理人民,卻喜歡調(diào)理馬匹;不給賢德的人優(yōu)厚的俸祿,卻給趕車的人優(yōu)厚的俸祿。
從前我們的先君齊桓公的領(lǐng)土比現(xiàn)在狹小,他整頓法紀(jì),推廣政教,因而稱霸諸侯。現(xiàn)在您不能讓一個(gè)諸侯親附,年成不好,道路餓死的人隨處可見。
您不以此為憂,不以此為恥,卻只顧貪圖享樂;不繼承先君的功業(yè),卻只講求駕馭車馬的技巧。那么,您不關(guān)心百姓疾苦、忘掉國家盛衰也太過分了。
況且《詩經(jīng)》上說:‘三匹馬駕車四匹馬駕車,是諸侯到來了?!冒似ヱR駕車,本來就不符合制度了。
現(xiàn)在又用十六匹馬駕車,這樣不符合制度不是更嚴(yán)重了嗎?況且您如果以此為美,以此為樂,國內(nèi)一定有很多人這樣做。駕這么多馬去打獵就很不方便,到遠(yuǎn)方去就更不可以,可是使用的馬匹卻多了幾倍。
這不是駕馭臣下的辦法。過分追求享樂,不妥善處理百姓的事務(wù),這是圣賢的君主所禁止的。
您如果以此為美,以此為樂,諸侯一定有人效法我們,您沒有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治施加于諸侯,卻用邪僻的行為來影響他們,這不是愛民如子、使名聲顯赫、使遠(yuǎn)人歸附、使鄰國親近的辦法。況且賢良的人被廢棄,孤兒寡婦不得救濟(jì),卻聽信寵妾的話增加趕車人的俸祿,從而加深人民的怨恨,這是與人民為敵的行為。
《詩經(jīng)》上說:‘聰明的男子可以使國家穩(wěn)固,聰明的女子卻能使國家顛覆?!F(xiàn)在您不考慮如何讓國家穩(wěn)固,卻只干些使國家顛覆的事。
國家滅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p>
景公說:“您說的好?!本肮谑遣辉儆^看駕車,罷免黜退了翟王的兒子翟羨,而且疏遠(yuǎn)了嬰子。
2.景公為長庲,將欲美之,有風(fēng)雨作,公與晏子入坐飲酒,致堂上之樂。酒酣,晏子作歌曰:“穗乎不得獲,秋風(fēng)至兮殫零落,風(fēng)雨之拂殺也,太上之靡弊也。”
歌終,顧而流涕,張躬而舞。公就晏子而止之曰:“今日夫子為賜而誡于寡人,是寡人之罪”遂廢酒,罷役,不果成長庲。
(《晏子春秋·景公為長庲欲美之晏子諫》) 【譯文】 景公修建長大的房舍,將要把它修建得非常漂亮。一天刮起了風(fēng),下起了雨,景公和墨子一起入席飲酒,享受廳堂之樂。
喝酒喝得正暢快時(shí),晏子起身唱歌,唱道:“禾穗啊不能收割,秋風(fēng)一到啊全被刮落。全被風(fēng)雨糟蹋了,君主害得我們妻離子散沒法活。”
唱完了歌,轉(zhuǎn)過頭流下了眼淚,伸開雙臂跳起了舞。景公走到晏子跟前制止住他,說:“今天先生您賜教,用歌來告誡我,這是我的罪過?!?/p>
于是撤掉了酒,停止了徭役,不再修建長大的房舍。 3.景公為西曲潢,其深滅軌,高三仞,橫木龍蛇,立木鳥獸。
公衣黼黻之衣,素繡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帶球玉而冠且,被發(fā)亂首,南面而立,傲然.晏子見,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對。公又曰:“昔。
8. 求《晏子春秋》文言文原文帶翻譯 譯文:
景公在位時(shí),雨雪下了三天沒有轉(zhuǎn)晴,景公披著用狐貍白毛皮縫制的皮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進(jìn)宮看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铝巳煅┛墒翘鞖獠缓??!标套踊卮鹫f:“天氣(難道)不寒冷嗎?”
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吃飽了卻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卻知道別人的勞苦?,F(xiàn)在您不知道(這么想)了。”景公說:“好!我愿意受您的教誨了?!?/p>
于是便命令人發(fā)放皮衣和糧食給饑餓寒冷的人,并命令在路上見到的難民,不必問他們是哪鄉(xiāng)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tǒng)計(jì)數(shù)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fā)給兩個(gè)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fā)給兩年的糧食??鬃勇牭胶笳f:“晏子能闡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實(shí)行他認(rèn)識到的德政?!?
原文:
景公之時(shí),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标套訉υ唬骸疤觳缓??”公笑。晏子曰:“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p>
公曰:“善!寡人聞命矣?!蹦嗣鲷冒l(fā)粟,與饑寒。今所睹于途者,無問其鄉(xiāng);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jì)數(shù),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鬃勇勚唬骸瓣套幽苊髌渌肮苄衅渌埔??!?/p>
出處:《晏子春秋》——春秋·晏子
擴(kuò)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shí)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其書共八卷,包括內(nèi)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shí),外篇2卷,計(jì)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
全書通過一個(gè)個(gè)生動(dòng)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shù)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后期齊國社會歷史風(fēng)貌的史料。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92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