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是中國北方強大的民族。從戰(zhàn)國至漢朝,中原地區(qū)一直將北方民族統(tǒng)稱為匈奴。對匈奴,華夏人的印象一直不太好,人們一想到匈奴,腦海里就是一群野蠻的男子騎馬奔馳。我們所說的“匈”是“亂糟糟”之意,“奴”是“奴隸”的意思。我們把匈奴稱為“混亂的奴隸”從商周開始,這一民族就與華夏民族為敵,經常南下掠奪。
千百年來,匈奴為何不能與華夏并駕齊驅?太史公司馬遷就此作出解釋。夏王朝的最后一個君王叫夏桀,是一個極其殘忍貪婪的暴君。隨后,商朝開國皇帝商湯在“鳴條”之戰(zhàn)中擊敗夏桀,取而代之。
當時,夏桀的兒子淳維,逃到了北方草原,還帶走了大批他父王的嬪妃,隨后淳維為了私欲無法再遵守倫理,娶了這些人,生下來的后代逐漸演變成了匈奴。其后,又經過了與其他民族的交融,最終形成了匈奴等草原大族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我們可以推斷出兩點:一、其實匈奴也是中原漢人的后裔,只是遷往北方生活而已。二、匈奴認為中原地區(qū)是屬于自己的家園,所以不斷進行攻伐,歷代皆以收復中原為目標。另外,這一段記載也隱含著另一層含義,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匈奴的一種特殊習俗——“妻后母”制度。被稱為“妻后母”,即收繼婚姻。
在丈夫死后,婦女與兄弟或兒子結婚的行為、習俗或法律。據《史記·匈奴傳》記載:父親死了,妻后母死了;兄長死了,均取妻為之。據史書記載,匈奴的這種婚姻非常普遍。當時的上至匈奴單于,下至普通民眾,都流行著這種婚姻制度,并且從不認為這種做法有任何不妥。
《史記》上認為這種“有違人倫”風俗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是淳維,畢竟他已經娶了自己的后母。劉邦在位期間,漢朝一直因為這種事情而發(fā)表檄文討伐匈奴,就是因為文化差異太大了。
但不是所有漢人都對匈奴的“妻后母”習俗表示厭惡,也有些漢人站在歷史背景角度對這種行為表示理解。據說有一次,漢文帝的使者來到匈奴與匈奴人就這個問題還激烈討論了一番。漢使者說:“父死后,兒子竟作母為妻。兄弟姊妹死后,在世的兄弟姊妹娶死者的妻子為妻。真是令人作嘔!
然而,匈奴人卻譏笑說到:“匈奴多戰(zhàn)爭,男子通常征戰(zhàn)在外生死未卜,他們害怕家族無人,害怕孤兒寡母受到威脅。匈奴人雖然倫理規(guī)矩方面不及中原齊全,但仍得立自己家族的子孫?,F(xiàn)在,漢人雖然自詡正派,不娶父兄之妻為妻,但親人家族之間關系卻越發(fā)冷淡,有的竟改姓易姓,這才是大逆不道?!睆乃脑捴?,我們似乎也能理解匈奴人了。
匈奴人居住在草原上,環(huán)境惡劣,生活不易,部落之間把打仗當作常事。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往往很難活過壯年,留下的孤兒寡母必然很多,為照顧這些人,匈奴只能以這種制度維持家庭穩(wěn)定。不要讓她們再結婚了,而是要照顧自己的家庭。
此后,漢朝對匈奴“妻后母”的習俗了解越來越充分。例如娶了匈奴王昭君為妻,就是娶了匈奴三代單于為妻。王昭君的前夫呼韓邪單于病逝時,他曾表示自己不愿意遵守這種制度。但漢成帝的回答卻很冷淡:“從其俗”。于是,王昭君只能獨自承受這一切,與自己的“兒子”舉案齊眉。
結語:但是世上沒有一塵不變的習俗。漢代,有些匈奴人進入中原,成為南匈奴。在逐漸學習適應漢文化后,一些匈奴人也開始對“妻后母”的制度表示無法接受,比如,五胡亂華時期,皇帝劉聰(匈奴人)曾與單氏母后曖昧不清。單王后的兒子劉乂知道后嚴厲斥責了母親:“你要好好檢查一下。”最后,單皇后羞愧地自殺了。
由此可以看出,匈奴人的習俗在逐漸地向漢人靠攏,這也為匈奴人完全融入華夏埋下了伏筆。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9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