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皇帝即位之后,就會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因為帝陵的修建過程極為復雜,又要選址又要動工,有時候光是為了挑選一塊吉地,就要耗費好幾年的時間。所以如果不即位時就開始計劃,那么等駕崩后就可能來不及,無法及時“入土為安”。
然而乾隆即位后,卻遲遲不下決定要建陵,這就很奇怪。為何說奇怪呢?第一,乾隆即位時已經(jīng)25歲,完全可以開始選陵址,著手安排起來了。第二,都知道乾隆是個特別講排場的人,所以他必定十分關(guān)心陵寢的選址與修建才對。
那么為何乾隆即位后,卻遲遲不開始選址建陵呢?
其實對于開國皇帝來說,選址才是最難的。而他們往往會選擇一片萬年吉地,除了他自己以外,子孫也可以在附近建陵。加上“子隨父葬”,一直是古代的傳統(tǒng),是孝道所在。也就是說,其實乾隆要建陵很容易,只需在父親雍正所葬的清西陵附近,尋找一塊吉地就行了。
但問題就出在雍正身上,他就并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傳統(tǒng),沒有在康熙所葬的清東陵建陵??杀娝苤?,乾隆一生最敬佩的就是祖父康熙,因此選擇清東陵還是清西陵,對他來說是個大難題。那么為何雍正不“子隨父葬”呢?
最普遍的說法,就是說他當初篡位,覺得無顏面對大清先祖,所以不敢葬在清東陵,只能在很遠的地方選陵址。但實際上根據(jù)史料記載,雍正一開始,原本是將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是打算在這里建陵的。
不過后來他又放棄了這里,理由是:“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guī)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p>
說白了,就是這塊地不行,他只能另外找地方,于是派怡親王允祥、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允祥等人到易州太平峪實地勘察后,上奏表示這里:“乾坤聚秀之區(qū),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淘為上吉之壤?!?/p>
但此刻雍正仍有顧慮,就是此地距離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有數(shù)百里。于是群臣開始翻閱史料,終于找到了漢、唐時期,帝王遠離祖先另選陵址的先例。就這樣,雍正才下令在太平峪建陵。
清朝有了雍正這一先例,就讓繼任者乾隆有些不知所措了,因此很長時間,乾隆都在糾結(jié)這個問題。打心底來說,他是希望能夠葬在清東陵,可這樣又顯得不尊重父親。最終,乾隆還是決定在清東陵建陵。
這時有的大臣就不同意了,紛紛站出來反對,表示乾隆應該“子隨父葬”。在這種情況下,乾隆被逼得想出一個辦法,那便是立下規(guī)矩,一定要父子分開安葬,即“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稱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幫子孫解決了難題。為了順利實施,他將反對他在東陵建陵的大臣懲治。到了晚年,他宣布要傳位給嘉慶時,還特地另外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嘉慶必須在西陵建陵。
此后,清朝便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特有的兩大陵墓群格局。不過從現(xiàn)在來看,雍正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因為清東陵后來接連被盜,僅順治的孝陵沒有沒盜,而原因則是民間流傳其地宮中沒有寶貝。至于清西陵,則只有光緒的崇陵被盜過。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朝皇家陵寢》)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9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第九屆征文大賽|《六安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