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八王之亂是發(fā)生于西晉時期的一場內亂。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xù)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對于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其核心人物自然來自于西晉皇室的同姓王,比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等。當然,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對此,在筆者看來,“八王之亂”固然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司馬炎分封27個同姓王,顯然為這場叛亂埋下了禍根。
一
首先,根據(jù)《晉書》等史料的記載,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立之時,晉武帝司馬炎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后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甚至還可以設立數(shù)量不等軍隊?;诖?,司馬炎分封27個異姓王的行為,可以說是在恢復西周時期的分封制,當然,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周武王姬發(fā)分封諸侯的時候,不僅有姬姓諸侯,也有很多異姓諸侯,比如齊國、楚國、宋國、越國、秦國等。不過,雖然分封的對象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但是,從實際權力來說,西晉初期分封的異姓王,也擁有不下于周朝諸侯的權力。在此基礎上,周王室的衰微乃至于滅亡,無疑是因為分封制下,各個諸侯的實力不斷壯大所致的。
二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晉武帝司馬炎來說,顯然應該知道分封制的不利一面。并且,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對于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也引起了“七國之亂”等叛亂。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么多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為何晉武帝司馬炎還要進行分封,并且是分封27個異姓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西周和西漢初期的教訓不能忽視,但是,對于司馬炎來說,眼前曹魏滅亡的教訓無疑更加深刻。就曹魏來說,是被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取代的。當然,司馬氏能夠取代曹氏,或者說掌握曹魏的大權,顯然要歸功于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在三國時期,司馬懿不僅和蜀漢丞相諸葛亮巔峰對決,展現(xiàn)出自己的軍事實力,更以權謀見長,這無疑體現(xiàn)在高平陵之變中。
三
在高平陵之變中,看似極為不利的司馬懿,居然反殺了曹魏大將軍曹爽。更為關鍵的是,在司馬懿篡奪曹魏大權,整個曹氏居然缺乏從司馬氏手中奪回權力的實力。究其原因,雖然曹魏也分封了同姓王,但是,因為魏文帝曹丕等君主的限制,這些封國根本沒有勤王的實力,這和西漢初期的封國顯然不能相提并論。換而言之,如果曹魏像西晉一樣擁有數(shù)十個掌握兵權的同姓王,且不說司馬懿敢不敢造反,即便造反成功,也要擔心各個封國實力的反抗。綜上,曹魏滅亡的教訓,顯然要比西周和西漢初期的教訓更加深刻。進一步來說,如果分封制是飲鴆止渴,那么,晉武帝司馬炎寧愿飲下這杯毒酒,也不愿意西晉重蹈曹魏的覆轍。對于司馬炎來說,為了避免士族篡位情況的再次發(fā)生,所以分封了27個異姓王來拱衛(wèi)西晉朝廷。
四
最后,一般來說,分封制必然會帶來地方諸侯和朝廷相抗衡的結果,不過,這一過程很可能不會一蹴而就,也即需要時間來扭轉二者之間的實力差距。但是,根據(jù)《晉書》等史料的記載,西晉諸侯王的勢力,主要來自他們的職務。西晉的諸侯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也即這些異姓王不僅在封國內擁有兵馬,還可以因為擔任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的身份,以此掌握封國周邊地區(qū)的軍隊、錢糧等。而這,無疑加快了各個異姓王的實力增長速度了。基于此,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的第二年,八王之亂就爆發(fā)了??偟膩碚f,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吸取曹魏的教訓后,晉武帝司馬炎在分封宗室王時,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于膨脹所造成的對西晉朝廷的潛在威脅,從而給叛亂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也即造成了更大的隱患。
文/情懷歷史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9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