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755年)對于大唐王朝來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時代,從這一年開始盛唐氣象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傾頹之相。這一年,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兵鋒直指長安。當年多次發(fā)動政變,將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踩在腳下的天子李隆基也沒有了當初的豪氣,帶著楊貴妃等人就往四川跑。廬山偏偏又碰上了“馬嵬之變”,陳玄禮等人發(fā)動兵變,誅殺了楊貴妃和楊國忠。太子李亨帶人出走靈武并在此稱帝,唐玄宗只得宣布退位,當上了太上皇。
不管誰當皇帝,都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收拾“安史之亂”這個爛攤子。這時候的唐朝疲軟無力,無法憑借自己的力量去消滅叛亂,就想到了向回紇借兵。
但是唐朝眼見日薄西山,回
紇
自然不再愿意幫助大唐出兵。于是,唐肅宗李亨想出了飲鴆止渴的方法,“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同他先祖李淵對突厥的“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同出一轍!
”
后來由于害怕洗劫長安會引起東都洛陽人民恐慌而為安慶緒死守,而改為洛陽。
李亨
回鶻這才答應出兵幫忙,
?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東都洛陽收復,肅宗踐行與回紇的約定,回紇縱兵大掠洛陽,帶來了比叛軍更大的破壞。
再后來李亨密謀殺掉降將史思明,陰謀敗露,史思明再度叛變,李亨兒子李豫效法父親的做法以相同條件向回紇乞援。這次等待洛陽百姓的是一片熊熊的火光。
寶應
元年(762年)回鶻與唐軍一起攻入洛陽?;佞X
在洛陽強搶民女,放火殺人,于是很多無辜洛陽百姓躲進白馬寺避難,信佛之人心存幻想,認為佛陀能夠庇護自己。沒有想到回鶻官兵絲毫不顧忌宗教信仰,直接縱火燒掉了白馬寺。因為寺廟建筑多以木材為主,火燒得非常大。人死傷無數(shù),更是有古籍記載“死傷者萬計,累旬火焰燒燒不止”。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大寺一下子葬身火海,變成了荒涼野地。
84歲,最NB得是單槍匹馬嚇跑吐蕃,那時候回紇和吐蕃叛亂,郭子儀一個人跑到回紇陣營,吐蕃知道后,連夜跑了。
郭子儀晚年,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兒子說,要沒我父親,早就沒了你們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里告狀,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卻說:“的確,沒有郭家,就沒有我大唐”
郭子儀可以說是功高震主的元帥、將軍里面僅有的幾個善始善終,富貴子孫的大將軍
獨任朔方無限功—大唐名將之郭子儀
提起郭子儀,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打金枝》這出戲,聯(lián)想到他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和大度,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個既深情又癡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從未真正背叛過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離不棄,兩人是一對真正的恩愛夫妻。郭子儀一生有八個兒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個女兒都是王氏的嫡女,僅從生育的頻率和數(shù)目就可推斷兩人的感情深度,從王氏的墓碑記載可知,郭曖是郭子儀和王氏的嫡子,后來成為升平公主的駙馬,郭映是郭子儀最小的兒子,也是與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時,郭子儀悲痛欲絕,不能自抑,停柩幾近半年,不忍將愛妻下葬,最后實在沒有辦法,才送愛妻入土為安,請名士楊綰撰寫碑文,為王氏的一生寫下深情的回憶。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門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復有何憾,她嫁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身長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時期就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左衛(wèi)長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個州的刺史),唐代崇尚軍功,重視武舉制度,郭子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太原王氏的親睞,15歲的王家小姐成為了郭子儀的妻子,雖然當時的郭子儀還只是一個潛力股,但是他擁有非常出眾的資質,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沒有放過這樣的好小伙子?!鞍彩分畞y”爆發(fā)了,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數(shù)的離亂和痛苦,帶給郭子儀的則是鵬程萬里、揚名青史的機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jié)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xù)收復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行,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并不急于交戰(zhàn),“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讓五萬叛軍疲于奔命卻欲戰(zhàn)不能,士氣十分低落。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發(fā)、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王師,叛軍退路已被截斷,人心浮動,唐將哥舒翰又堅守潼關天險,閉門不出,叛軍進退維谷,形勢對朝廷非常有利。在這個關鍵時刻,年紀老邁的唐玄宗卻一意孤行,走出了一個遺恨千古的昏招。本來郭子儀主張堅守潼關,避敵鋒芒,然后北圖范陽,唐玄宗卻嚴辭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迎敵,潼關守軍一戰(zhàn)全軍覆沒,叛軍直指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安、洛陽都落入安祿山的手中,大唐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為其保駕護航,“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親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了。朝廷決定展開反擊,皇子李俶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收復兩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儀的身上。安史叛軍中的騎兵原是唐軍部隊中的精銳,一向勇不可擋,清渠之戰(zhàn)中叛軍9000騎兵列成長蛇之陣,兩翼包抄,唐軍潰敗,只得退守武功(今陜西武功縣)。郭子儀看到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紇借兵,唐肅宗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 4000回紇騎兵趕至鳳翔助戰(zhàn),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由郭子儀全權指揮,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唐軍進兵長安城西,以李嗣業(yè)為前軍,王思禮為后軍,郭子儀自領中軍,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對陣。大戰(zhàn)開始了,唐軍初戰(zhàn)不利,抵擋不出叛軍的攻勢,前軍統(tǒng)帥李嗣業(yè)眼見情勢危急,脫掉盔甲,袒露上身,揮刀斫殺,他大聲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殺敵,我們就要全軍覆沒”,前軍士兵手執(zhí)大刀,所向披靡,唐軍逐漸占據(jù)了格斗的上風。叛軍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陣東的叛軍騎兵乘機殺出,偷襲唐軍后方,唐軍大將仆固懷恩率領4000回紇騎兵迎頭痛擊,叛軍騎兵傷亡殆盡,李嗣業(yè)與回紇騎兵沖鋒在前,又迂回敵后,中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雙方從中午一直戰(zhàn)到晚上,唐軍斬首六萬余人,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歸仁放棄長安,向東撤離。安慶緒再度集結叛軍15萬人,在新店(今河南陜縣西)與唐軍鏖戰(zhàn)。
叛軍依山列陣,占據(jù)有利地形,唐軍正面進攻不順,回紇騎兵迂回到敵后,將叛軍伏兵盡數(shù)殲滅,然后從側翼猛攻,郭子儀率領唐軍正面夾擊,叛軍大敗,一路東逃。安慶緒驚恐之下,只帶了一千多步騎兵逃到鄴城(今河南安陽),東都洛陽收復了,唐肅宗向郭子儀真情致謝,“國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勞啊”。兩京光復,郭子儀因功封司徒和代國公,從此名揚四海。接下來,就是整頓隊伍,討伐河北的叛軍。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節(jié)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其中郭子儀和李光弼功勛最著,唐肅宗沒有指定元帥,僅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xié)調軍中大員。
郭子儀帶兵從杏園(今河南汲縣東南)渡河,包圍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安慶緒兵分三路,發(fā)兵七萬增援。郭子儀在土壘后面布置了三千弓弩手,個個箭術精湛,郭子儀告訴他們,“我假裝敗退,敵軍必然追趕至此,到時你們萬箭齊發(fā),射殺敵軍”。交戰(zhàn)之時,唐軍后退,叛軍果然追至土壘邊上,伏兵箭如雨下,叛軍心膽俱裂,唐軍斬首四萬級,獲鎧胄數(shù)十萬,聲威大振,安慶緒退回鄴城(今河南安陽),堅守不出。
鄴城被唐軍重重包圍,郭子儀引漳水灌城,鄴城水漫金山,城內糧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樹皮,連一只老鼠都能賣到4000的天價。從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鄴城還沒有攻破。三月,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挑戰(zhàn)唐軍,激戰(zhàn)中,忽然間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間看不清東南西北。雙方都陣營大亂,唐軍向南潰退,叛軍向北奔逃,輜械丟得漫山遍野,郭子儀帶領朔方軍退守河陽,拆毀了大橋。此戰(zhàn)唐軍缺乏統(tǒng)一指揮,損失慘重,各路王師只得撤回本鎮(zhèn)。鄴城失利,使宦官魚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責任推在郭子儀身上。唐肅宗召郭子儀回朝,讓李光弼代替他指揮朔方軍。將士們哭著挽留郭子儀,郭子儀不敢違背皇命,悵然離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zhàn)敗,河陽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朝廷深以為憂。郭子儀被唐肅宗重新啟用,晉封汾陽郡王,當時郭子儀已經年滿六十六歲。
叛軍方面,史思明殺安慶緒,擁兵幾十萬與朝廷周旋。唐肅宗又病重,臥塌之上,皇帝告訴郭子儀,“河東的事就全交給你了”。到了絳州,郭子儀按軍法殺掉了王元振等數(shù)十人,軍亂很快平息,郭子儀帶兵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朝中形勢變化,他又被罷免了軍權。新繼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儀,郭子儀為了表明心跡,把唐肅宗褒揚他的上千道詔書交給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動,向臣子表達了自己的慚愧之意。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剛剛平定,長安兵力空虛,吐蕃起兵二十萬,攻入長安,唐代宗逃到了陜州,作為關內副元帥的郭子儀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擊鼓張旗,晚上遍地火把,讓百姓告訴吐蕃人,“郭元帥的大軍從商州(從今陜西商縣)打來了”,吐蕃人信以為真,迅速撤出了長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宮。他拉住郭子儀的手,感激萬分,“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懷恩不滿朝廷封賞,縱兵劫掠,帶領朔方軍對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儀的部下,對郭子儀十分愛戴,當郭子儀以朔方節(jié)度使的身份到來時,朔方兵紛紛離開仆固懷恩,重歸郭子儀帳下,仆固懷恩只得帶上三百親信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避難。由于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馬,進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儀率兵抵御,回紇、吐蕃心中無底,不戰(zhàn)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懷恩又招引回紇、吐蕃、黨項三十萬人馬氣勢洶洶而來。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天佑大唐,在此關鍵時刻,仆固懷恩暴病而死,敵軍陣營產生分化,郭子儀知道機不可失,決定單騎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
郭子儀出發(fā)之際,他的三兒子郭晞緊緊拽住父親的馬韁,“回紇人如狼似虎,父親大人是堂堂元帥,怎么能自己送上門去當俘虜?”,郭子儀對告訴兒子,“現(xiàn)在敵強我弱,如果硬拼,我們父子都要戰(zhàn)死,江山社稷就危險了。如果能與回紇談判,說服他們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氣,扭轉戰(zhàn)局,在此一舉”,他推開了兒子,向回紇軍營策馬而去。藥葛羅聽說郭子儀來了,將信將疑,他生怕有詐,命人彎弓搭箭,嚴陣以待。郭子儀摘下頭盔,脫掉鎧甲,放下兵器,緩緩而行。當他來到藥葛羅面前時,回紇酋長們一起拜倒,表達了誠心誠意的歡迎。
郭子儀責備藥葛羅,“昔日回紇軍隊遠涉萬里,幫助我們收復兩京,大唐朝廷對你們很不錯。今天你們背棄舊約,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舉動。仆固懷恩背叛朝廷,遺棄母親,這樣的人對回紇有何益處?” 藥葛羅十分慚愧,當即向郭子儀表明立場,“我們是被仆固懷恩騙了,他說天可汗已經駕崩,郭令公已經去世,中原無主,我們才興兵來此,現(xiàn)在我們知道天可汗還好好地在長安城里,郭令公又統(tǒng)兵在此,仆固懷恩被上天所殺,我們怎能夠再與大唐雄師做對呢?”,郭子儀見藥葛羅如此態(tài)度,乘機鼓動他,“吐蕃與大唐本是甥舅之國,他們背信棄義,屢次犯境,搶走了無數(shù)牛羊馬匹和金銀珠寶,如果你們與唐軍合兵,反戈一擊,既可得到吐蕃搶走的財物,又可與唐朝繼續(xù)友好下去,這是天賜良機,不能錯過呀”。藥葛羅馬上表示同意,“我們被仆固懷恩騙到這里,已經愧對令公,我們愿意殺敵立功,將功折罪”。雙方訂好了合擊吐蕃的計劃,吐蕃軍隊大難臨頭了,在靈臺西原赤山嶺(今甘肅靈臺縣西),大唐和回紇聯(lián)軍雷霆出擊,斬首五萬級,俘虜萬余人,奪回了被吐蕃搶走的工匠、婦女四千多人,繳獲牛羊駝馬數(shù)以萬計。各路攻唐大軍聞風喪膽,逃之夭夭。郭子儀單騎退兵,從此名震千古,傳為佳話。
唐代宗大歷年間,郭子儀以副元帥的身份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邠州,數(shù)次擊退吐蕃入寇,守衛(wèi)著大唐帝國的平安。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適繼位,召郭子儀還朝,進封太尉、中書令,賜號尚父,免去副元帥和節(jié)度使的職務,讓年邁的老將軍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歲的郭子儀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陜西禮泉縣),唐德宗親往安福門哭送,賜謚號 “忠武”,按照禮儀制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郭子儀的蓋世功勛。
縱觀郭子儀的一生,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儀卻是樣樣俱全,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異數(shù)。做上司,他為人寬簡,善于培養(yǎng)發(fā)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數(shù)十人因功位至將相。
做臣子,他忠貫日月,此心無二。做父親,他和王氏夫人嚴格教導子女,兒子女兒人品端方,才華出眾,沒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兒子郭晞曾駐守邠州,協(xié)助邠州節(jié)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紇,郭晞手下有十幾個士兵酗酒鬧事,還拔刀刺傷了酒店主人,段秀實不徇情面,將這十多個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軍營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軍士們準備宰了這個膽大妄為的老頭。段秀實當面教訓郭晞,“郭令公功勞蓋世,人人敬仰,你作為他的兒子,卻縱容士兵橫行不法,胡作非為,這樣下去,郭家的功名還保得住嗎”,郭晞十分慚愧,向段秀實誠懇致謝,認為這是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他不準軍士為難段秀實,段秀實在郭晞的軍營里過夜,郭晞親自為他站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還和段秀實一起前往白孝德處賠禮道歉,郭晞為將如此,實在應歸功于郭子儀夫婦教子有方、忠厚傳家。郭子儀的女兒也是才女,有一次,兩位著名畫家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像,畫完之后,眾人認為兩幅畫像不分高下,郭子儀的女兒語出驚人,得到眾人一致的認可,她說韓姓畫家“空得趙郎狀貌”,周姓畫家“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狀”,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又如何能說出如此精辟的點評。郭晞和駙馬郭曖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難中與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奮戰(zhàn),傳承了郭子儀的忠烈家風?;实垩稣坦?,郭曖和升平公主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表侄李純,也就是后來的唐憲宗,郭曖和升平公主的兒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漢陽公主,郭鏦身長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眾,皇家又怎會如此熱衷于“親上加親”。郭子儀福澤綿長,到了宋朝仁宗年間,皇帝還尋訪到他的平民后裔,封以官職,以示忠義之士會蔭庇后人。
做同僚,郭子儀洞悉世情,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一次,郭子儀的一名手下將領到外地任職,去汾陽郡王府辭行。在王府里,他看見堂堂的汾陽郡王正為夫人和女兒做奴仆,端著洗臉水,拿著手巾。郭子儀的兒子覺得臉上無光,一齊勸說父親,希望父親能夠自重,不要讓外人笑話,郭子儀給兒子們講明道理,“我家的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墻,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xiàn)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郭子儀晚年在家養(yǎng)老時,王侯將相前來拜訪,郭子儀的姬妾從來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寵臣盧杞前來拜訪時,郭子儀趕緊讓眾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這位“鬼貌藍色”的當朝大臣。盧杞走后,家人詢問原因,郭子儀說道,“盧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險惡,如果姬妾見到他,肯定會笑出聲來,盧杞必然懷恨在心,將來他大權在握,追憶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禍臨頭了”。后來盧杞當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驗了郭子儀的說法,一場大禍被郭子儀消彌得不著痕跡。
做敵人,除了單騎退敵的英雄虎膽,藩鎮(zhèn)悍將也對郭子儀鞠躬如儀,一向桀驁不馴的藩鎮(zhèn)田承嗣就說過,“我的膝蓋很久沒有跪人了,今特為郭令公一跪”。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壽雙全,名滿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統(tǒng)帥、做同僚、做丈夫、做父親、做敵人都幾近完美,實在稱得上是人臣的典范、軍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復有何求?人生至此,復有何憾?
安史之亂之后國家轉型!安史之亂對歷史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么?我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轉折點,戰(zhàn)亂導致的一系列后遺癥,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為何表面上小小的一場戰(zhàn)亂卻有如此大的余震,隨爛柯人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妖貓傳》 劇照)
一、安史之亂與盛世落幕
唐玄宗時期,大唐建國一百多年的積蓄噴涌而出,描繪出一幅壯觀的盛世畫卷。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自天子到庶人,無不因“我唐”的氣派而自豪。在這繁華盛世中,一切都可以得到包容?;实凼墙y(tǒng)攝天下的“天可汗”,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都是大唐的子民。大唐文化因吸納進各種外來文化而變得多姿多彩,具有世界性。
(《妖貓傳》 劇照)
面對如此盛世,年老的玄宗漸漸失去了年輕時的政治銳氣與奮發(fā)精神。大唐百年發(fā)展隱藏的隱患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是不斷茁壯成長,發(fā)展到足以吞噬唐帝國的程度。玄宗晚年的任人唯親無疑是一支催化劑,大大加速了矛盾爆發(fā)的進程。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大唐在短時間內由巔峰跌落到谷底。
安史之亂平定后,仍有一系列的后遺癥困擾著大唐,讓大唐君臣都無法安心度日。回想起噩夢一般的災難,面對無法收拾的爛攤子,許多士人都在反思是什么導致了安史之亂,以及積極的尋找對策,做出了許多改變。而這許多改變,無疑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勢。
二、“天可汗”到“華夷分野”
安史之亂后,唐人出于自覺為此次大亂找原因。由于叛軍的首領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且其軍中將領和士兵多契丹、突厥、奚人,所以矛頭直接指向胡人。在戰(zhàn)亂中,唐王朝為迅速平定戰(zhàn)亂,曾多次向回紇借兵,回紇也慷慨的向大唐施以援手。但回紇每次在取得勝利后,都要對當?shù)剡M行搶奪淫掠作為回報。在回紇幫助唐軍收復長安與洛陽以后,這兩地居民都遭受了數(shù)日野蠻的如強盜一般的掠奪。此外,安史叛軍是唐代的東北邊防軍,東北作亂,唐帝國急忙調用西部邊防軍平叛,造成了西部邊防力量的空虛。西部的吐蕃、南詔趁機入寇,帶來了持續(xù)不斷的兵災。
(《長安十二時辰》胡人劇照)
安史之亂帶來的許多連鎖反應,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而這背后都有胡人的影子。這些戰(zhàn)爭無疑加劇了唐朝士人對于胡人的仇恨。唐代建國初,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隋唐王朝由于政治統(tǒng)一和國力強盛也大大加強了統(tǒng)御周邊各族的能力,漢族與各民族整體上維持著一個和諧的局面。且李唐皇室含有鮮卑族的血脈,唐王朝開創(chuàng)了華夷一統(tǒng)的恢宏局面?!疤炜珊埂碧铺谧x史時,提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然后自豪的說道“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這種華夷一體的局面在安史之亂后被打破,士人心中夷夏之防的概念又樹立起來,對少數(shù)民族的成見日益加深。大詩人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一詩中有云:“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以亂干和天寶末,明年胡塵犯宮闕……愿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相交侵?!痹娭械摹胺ㄇ笔且环N胡樂,他認為是這種胡曲壞了中華的正樂,正是因為唐朝人沉醉于胡風,導致了胡人的入侵。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僧敵趸ㄝ鄻窃谘葑嗍芎L影響的霓裳羽衣曲時,君臣絕對無人會想到胡人會背叛和傷害大唐。
(《妖貓傳》 白居易)
三、“出將入相”到文武分途
安史之亂帶來的最嚴重后果無疑是藩鎮(zhèn)割據(jù)與武人專權。唐王朝為了迅速平定叛亂,無奈地進一步賦予平叛節(jié)度使權力,使這些節(jié)度使手中掌握著完全聽命于將領的武裝。此外,唐庭大量的誘降安史叛軍,這些叛軍歸降后仍保持原來的編制。藩鎮(zhèn)問題最嚴重的地區(qū)為叛軍的老窩河北,典型為河朔三鎮(zhèn)。魏博、盧龍、成德三鎮(zhèn)自亂后,名義上聽命于大唐皇帝,實際上成為獨立的諸侯。三鎮(zhèn)的節(jié)度使完全世襲或由軍人推選,只需在新的繼承人產生后向唐庭匯報;三鎮(zhèn)的賦稅收入完全截留本地,由本地將領支配;三鎮(zhèn)實際成為一個全民皆兵的軍事化社會,三鎮(zhèn)都保持著強大的常備軍,對抗唐的削弱或互相征伐。
(安史之亂與藩鎮(zhèn)割據(jù)形勢圖)
跋扈的武將使士人對于武人的成見越來越深,當時在玄宗時已萌芽的文武分途思想變成現(xiàn)實。唐以前,某官員任職文官或武官并沒有嚴格的限制,文可筆下定國策、武可上馬平天下是無數(shù)士人的理想。以三國時期為例,司馬懿、趙云、陸遜可以說都是眾所周知的儒將,吳國武將呂蒙讀兵書后令人刮目相看。到唐建國時,這一現(xiàn)象達到了極點。
隋唐王朝建立者及上層貴族均根源于西魏北周的關隴集團,這本是出自于武川鎮(zhèn)的軍人集團。隋唐皇帝為武將之后,故有濃厚的尚武精神。唐初,李靖、李勣、候君集等均以軍功拜相。故出將入相、文武不分成為一種常態(tài)。到玄宗時、張說、牛仙客、李適之等人均由地方節(jié)度使調任為相。到李林甫為相時,為避免軍功將領爭權,上書“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zhàn)有勇,寒族即無黨援。”這觸動了玄宗擔心朝臣與邊將勾結的擔憂,同意了這一提議。因此軍權漸漸掌握于安祿山、哥舒翰等尚武輕文的少數(shù)民族或教育落后的寒族士人手中。隨著承平日久,唐開國的貴族也完全文士化,不必再浴血疆場來謀求高官,漸漸輕視武職。武將集團整體文化水平較低。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安史亂后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專權的現(xiàn)象?,F(xiàn)實與文化偏見使士人極端仇恨武人,而且十分鄙視武職。士人均以文職為榮,以武職為恥。唐后期,朝臣們屢次向武則天開創(chuàng)的武舉發(fā)動攻擊,削減其規(guī)模。同時降低與文圣人文宣王孔子齊名的武圣人武成王呂尚的祭祀規(guī)格,體現(xiàn)對武人的歧視。大唐再造功臣郭子儀為人仁善,《唐語林》卻記載因一判官諷刺他為“武人”而發(fā)怒仗殺此人,說明他十分介意別人說自己為武人。唐后期,中央官員一個叫張宗厚的官員到了河北,諷刺當?shù)剀妼ⅰ敖裉煜聼o事,今汝輩皖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贝巳俗罱K也被軍士作亂所殺。
唐末五代武人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梁、唐、晉、漢、周五代以及北宋皇帝都是憑借軍權上臺。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后,武人不僅在名譽上被貶到低谷,在實際權勢上也處于真正的下風。整個社會形成崇文抑武的風氣,縱使狄青、岳飛這樣戰(zhàn)功赫赫的將領,也始終被士大夫階層小瞧。漢民族自此也漸漸失去尚武的傳統(tǒng)。
文史君說:
近世以來,日本史學界提出著名的唐宋變革論,指出安史之亂是中國中古史和近世史的分界線。日本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中國由開放的唐型國家向內斂的宋型國家轉變。的確,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分水嶺。由于作亂者的身份標簽是胡人,且戰(zhàn)亂中又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或乘機要挾、或趁火打劫。大唐百年來營造出的包容胡風的傳統(tǒng)被士大夫們質疑,夷夏之防重新被搬上了臺面。中華文化漸漸變得內斂化,開始排斥周邊少數(shù)民族,強調夷夏有別。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武人專權的局面,文人士大夫處于弱勢群體,只好在文化上對其歧視,漸漸使整個社會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俺鰧⑷胂唷钡膫鹘y(tǒng)被打破,政治完全由文人士大夫把持。漢民族自此也漸漸褪去了尚武的氣質,變得文質彬彬。
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內戰(zhàn)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勢力最終逆轉戰(zhàn)爭結果的情況,比如唐朝借回紇勢力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石敬瑭引契丹勢力助戰(zhàn),擊敗后唐;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清朝引入洋槍隊擊敗太平天國等。
在這些借師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為經典,很多卻一地雞毛,比如唐朝借師回紇對比吳三桂借師清軍。
那么,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吳三桂卻遺臭萬年了?靜夜史認為有以下的不同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國家元首,而吳三桂是邊將臣子
755年,一場安史之亂打破了盛唐氣象,整個北方陷入戰(zhàn)火之中,因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邊境空虛,面對驍勇的安祿山史思明集團,唐軍無力抵擋,加上玄宗錯誤的決策,很快洛陽淪陷,緊接著是潼關、長安!
玄宗倉皇出逃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此時,想要徹底消滅安史叛軍,就要先收復兩京,即長安和洛陽,這樣也可以提振唐軍的士氣,所以唐朝向回紇借兵收復兩京。
757年,唐肅宗李亨向回紇英武可汗借兵,因為唐朝和回紇的關系一直不錯,唐朝皇帝和回紇可汗的關系為兄弟關系,這種國家元首之間的借兵更多的是國與國之間的一場交易。
而吳三桂不同,此時的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及5萬吳軍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雖然明朝滅亡了,但是吳三桂不具備成為天下共主,因此吳三桂始終是一個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多爾袞、李自成等低一個層次。
在當時的情況下,吳三桂更應該是一個軍閥,一個沒有主人的軍閥。在多爾袞眼中,吳三桂更像是一只喪家之犬,沒有和自己平起平坐談交易的資格。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多爾袞尊重的,把他當槍使還差不多!
2、借師目的不同:唐朝為收復國土,而吳三桂為沖冠一怒
在唐朝面臨兵力不足的問題時想到了回紇,唐肅宗的目的就是收復兩京和周邊的國土,這讓唐朝的形象無比高大。
本來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紇的,但是在當時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唐軍要和叛軍進行漫長的持久戰(zhàn),毫無疑問,這造成的傷害更大。
當然,兵不能白借,幫不能白幫。為了回報回紇,唐朝答應收復長安后,“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不過在收復長安后,唐軍將劫掠目標改為洛陽?!杜f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記載:“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記載:“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
所以,為了收復國土,唐朝和回紇做了交易。在損失大量財務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光復首都的目標。
而吳三桂就有點私仇的意味了。因為李自成集團的“追餉”,吳家被李自成敲詐勒索,這還不算,為了逼迫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將吳江老小全給綁了,這讓吳三桂十分憤怒,而在得到吳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團殺掉了吳三桂家人,并大舉進攻山海關,逼著吳三桂投降多爾袞。
在吳三桂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xié)、西協(xié),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于宮庭,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p>
從這里可以看出,為了借兵消滅李自成,吳三桂自作主張割讓土地。自古以來土地就是比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比如“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隨便尺寸于人”。
也許吳三桂只是哄哄多爾袞,但是這種行徑著實令人不齒,和唐朝奉獻財務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滅李自成是為私仇,吳三桂也沒有提什么恢復大明社稷的話。這和唐朝借兵回紇又是兩碼事!
3、被借主體不同:回紇為部落聯(lián)盟,而清朝為封建制政權
唐朝時期的回紇,長期是唐朝的藩屬,到唐朝安史之亂的國難時期,也不過和唐朝結為兄弟,自始至終都沒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來,回紇都是部落制的政權,因為沒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紇不具備南下中原和唐朝爭奪中原統(tǒng)治權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從努爾哈赤開始,清朝就一直在為消滅明朝而努力,在皇太極時期,清朝終于完成封建化進程。這意味著清朝和明朝一樣,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1644年,明朝滅亡,借助吳三桂主動投降的契機,多爾袞果斷出擊,反客為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為準備充分,且覬覦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來和清朝合作的吳三桂瞬間成了清朝的新員工。而被耍的吳三桂沒有辦法,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所以,吳三桂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行為,注定是要遺臭萬年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轉折點,唐朝開始由鼎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亂后,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之后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平叛安史之亂戰(zhàn)爭。在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向回紇借兵,那么為何會向回紇求助呢?首先是唐朝的內部府兵不足以抵抗安祿山的20萬軍隊;其次是處于戰(zhàn)略上的考量,回紇最接近安祿山的老巢,同時十大都護府中三大反叛后只剩下七個都護府,就只能求助于回紇;再次回紇部隊實力強大,對于平叛安祿山的軍隊簡直就是輾壓級別的存在;最后唐朝以來,回紇與唐朝中央政權聯(lián)系緊密,并肩作戰(zhàn)多次,并且存有姻親,所以回紇民族對唐朝感情還是很深厚的,愿意幫助唐朝。
原因一:當時唐朝的府兵不僅數(shù)量上遠遠不及安祿山的20萬軍隊,而且戰(zhàn)斗力也是天囊之別,同時唐朝將領李林莆和楊國忠不僅作戰(zhàn)能力不行還相當?shù)?自信?,瞧不起安祿山的天天戰(zhàn)場廝殺的邊軍,所以這個戰(zhàn)斗力遇上安祿山,簡直是羊入虎口,自尋死路。
原因二:回紇的戰(zhàn)斗力相比安祿山部隊是碾壓級別的,唐肅宗深知要擊敗這個虎狼之師,結束早已因為戰(zhàn)爭而日益頹廢的國家局面,就必須請出戰(zhàn)斗力無人能敵的強悍回紇部隊,事實也證明了唐肅宗的做法是正確的,回紇一出手,安祿山就節(jié)節(jié)敗退。
原因三: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也必須邀請回紇部隊出征幫助剿滅安祿山,唐朝當時的10個都護府中有3個已經反叛了,剩下的7個有的要牽制吐蕃,剩下的也就是回紇部了。再加上回紇部距離安祿山的老巢最近。
原因四:回紇與唐朝一直感情深厚,不僅有姻親,而且唐朝曾經幫助過回紇族,回紇與唐朝并肩作戰(zhàn)過很多次,不管是出于感恩還是道義,回紇在這時候給與了唐朝幫助,是合乎情理的。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01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她是明朝的鎮(zhèn)東將軍、太保,也是史上唯···
下一篇: 武林筆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