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上多英豪
1989年生于井岡山的毛浩夫
,傳承歷史背后的溫情故事.png" />
▲毛浩夫講解井岡山精神
27歲那年,受到祖父事跡的感召
在井岡山工作四年多,如今的毛浩夫能像祖父當年那般
一封家書
兩年多前的2018年7月23日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毛秉華曾經(jīng)擔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
毛秉華的事跡材料中如此寫到:從偉岸倜儻的壯漢“講”成了風霜滿面的老者,成為當之無愧的“井岡山精神第一宣講人”……退休后
毛浩夫的父親毛汝亭則長期在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對毛浩夫而言
“我小時候
▲毛浩夫在井岡山毛澤東故居做宣講
27歲之前,毛浩夫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井岡山上的一名講解員
毛浩夫萌生回井岡山做講解員的想法
在那堂課上
,祖父講了什么內(nèi)容,毛浩夫已記不大清;最觸動他的,倒是主持人對祖父的介紹:“毛老這一輩子為井岡山紅色工程事業(yè)、教育事業(yè)籌集了社會資金1100萬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原來爺爺默默做了這么多事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毛浩夫
2017年初
毛秉華很是興奮,給孫兒寫了一封家書:“浩夫:您愿意回井岡山來同爸爸
、爺爺一道學習宣講井岡山精神,傳播紅色基因,我非常高興,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毛浩夫說
,在信中,祖父用“您”來稱呼他,“在爺爺眼里,關(guān)于井岡山的事,都是最神圣的。爺爺生前一定是充滿著欣慰,寫下了這樣的文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遺憾的是
,2018年,毛秉華因病逝世。悲痛之余,毛浩夫接過祖父肩上的擔子,原本“只是想試一試,也沒想過會干多久”的毛浩夫,在井岡山一待就是四年多。毛浩夫說
,他要接力祖父,守望井岡山精神一張賀卡
毛浩夫提到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孫偉撰文道,井岡山斗爭時期
,還有著一大批留學生、大學生、師范生,以及許多豪門子弟,“他們之所以在井岡山堅持戰(zhàn)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心中始終懷揣著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崇高理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陳毅安烈士寫給未婚妻的賀卡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收藏著大量革命文物
“May happiness be with you throughout the New Year
▲毛浩夫介紹英文賀年卡
賀卡上的英文祝福語以花體書法寫就
博物館中還珍藏著陳毅安烈士1927年上井岡山時寫給未婚妻的另一封信:“好久沒有同你通信了
▲陳毅安與愛人情書
泛黃的紙張中自有那代人的深情
這也讓毛浩夫意識到
那張英文賀卡
▲陳毅安與愛人
其中,熟習英文的陳毅安
“這樣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
毛浩夫說,陳毅安烈士當年能夠放棄那么多
▲井岡山
對歷史了解愈深
,帶來的震撼亦愈多。毛浩夫說“正如爺爺寫給我的信中說的那樣:宣傳別人與改造自己相結(jié)合……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一張照片
“爺爺一輩子都在守望井岡山精神,告慰他最好的方式
例如
,在展示形式方面,老一輩講解員多使用授課式、講座式的方法進行一對多的講演,而現(xiàn)在的講解員多使用體驗教學、現(xiàn)場教學、互動教學、訪談教學或情景演出的方式,結(jié)合多樣化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帶領(lǐng)學員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從而對井岡山的紅色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學員們來到井岡山聽文物背后的故事時
,確實會感動,但這種情感很容易在離開之后被淡化。所以在內(nèi)容傳遞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現(xiàn)實的思考。”毛浩夫介紹,于是實施“互聯(lián)網(wǎng)+”計劃成為了新一代宣講的必選項,例如,制作短視頻講解形式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令他不斷思考和學習的
,還有包括祖父毛秉華在內(nèi)老一輩講解員為了傳承紅色文化、用雙腳丈量歷史的事跡。▲井岡山勝利的號角
毛浩夫說
,他到井岡山做講解員后,為了讓他更深入地了解井岡山當?shù)氐膶嶋H,祖父在生命最后的歲月里,經(jīng)常帶著他去井岡山各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diào)研,讓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故事、領(lǐng)悟井岡山精神,祖父將孫兒當成自己的接班人,“那段時間,爺爺常說,時不我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毛秉華給毛浩夫講過“一張照片”的故事
。毛浩夫說
,上世紀80年代末,祖父到北京拜訪了開國上將李聚奎,“那次拜訪時,李聚奎將軍對爺爺說,當年,彭德懷元帥一直記掛著一個人,就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賀國中烈士,希望能夠找到一張賀國中烈士的照片,留存于世▲井岡山眾烈士
賀國中曾與彭德懷等同志一起發(fā)動武裝起義
毛秉華接受了李聚奎將軍的委托。他跑到了賀國中烈士湖南老家
,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找到了烈士遺孤賀松云。表明來意后,賀松云從家里閣樓的墻縫中取出一只木盒;翻開油布,他將一張早已褪色、但圖像依舊清晰的照片遞給了毛秉華。那是一張攝于1926年的老照片
,照片中的人,正是黃埔軍校時期的賀國中。毛秉華將照片帶到北京
。此時如今
▲毛浩夫在博物館講解
“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目前,毛浩夫負責的“毛秉華工作室”正在研發(fā)一堂名叫“舊物初心”的新課程
紅星新聞記者 王劍強 繆睿哲 發(fā)自江西
編輯 郭宇
(下載紅星新聞
游記編輯:? ?雁南征
推薦語:踏尋先輩足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