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在商丘,要知商丘事!”
在這個系列里,著名作家蔣莊將全方面解讀商丘人文歷史,厘清一些困擾人們的謎團。比如:
——“商”是怎么產生的?
——“玄鳥”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商丘為什么曾經稱作“商邱”?
——司馬相如是怎樣在商丘創(chuàng)造“漢賦”這種文體的?
——為什么說李白是商丘的女婿?
東周后期,經過連年的諸侯爭霸,物競天擇,小國逐漸被大國兼并。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國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天下無主,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各霸一方的格局,史稱“戰(zhàn)國七雄”。
秦王嬴政在位期間,率先取得思想上的解放,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加。在軍事上,實施“獎勵軍功”政策,按砍殺敵軍頭顱數量論級別行賞,稱做“首級”。秦國的士兵“聞戰(zhàn)而喜”,在戰(zhàn)場上如狼似虎,視死如歸,以殺人多者為榮,諸國莫敢擋。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僅用了九年時間,就掃平其他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五百多年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王嬴政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
秦朝時期,商丘稱作“睢陽郡”。
由于秦始皇大力推行李斯等人的法家思想,實行暴政,焚書坑儒,造成民怨沸騰。同時,他還傾舉國之力修阿房宮、修陵墓、修長城,使廣大人民不堪重負,民不聊生。所以后世稱秦朝為“暴秦”。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始皇剛剛去世,秦二世胡亥剛剛即位,兩名來自社會底層的屯長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東南)率領900名戎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發(fā)動了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他們以陳勝為王,以陳縣(今河南淮陽)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國號為“張楚”。
這次起義僅僅持續(xù)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因為起義軍內部生亂,而導致陳勝、吳廣被殺。陳勝墓就在現(xiàn)在商丘的芒碭山上。
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由此而掀起的反抗火焰卻燒紅了大半個中國,各地反秦浪潮此起彼伏。最大的兩支隊伍分別是項羽領導的原楚國貴族勢力和劉邦領導的農民隊伍。
項羽出身于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天生神力,力能舉鼎,又兼足智多謀,是難得的復合型人才,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猛將,古人評價“羽之神勇,古今無二”。
劉邦出身于江蘇沛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世代都是農民。他最初是秦朝的泗水亭長,相當于鄉(xiāng)武裝部長或街道治保主任。他起義的原因與陳勝、吳廣差不多,也是奉命帶領一班人去咸陽修陵墓,中途走到商丘境內的芒碭山時,天降大雨,耽誤了行程。按秦朝的法律,當斬。無奈之下,劉邦持三尺寶劍斬白蛇率部起義。
項、劉二人原來都是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同屬于項羽叔父項梁的部將,共同擁立熊心為楚懷王。楚懷王為了調動項、劉兩個將領的積極性,承諾他們“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進軍灞上,即今陜西西安附近,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按之前的約定,劉邦理應稱王。但項羽自恃功高,自封“西楚霸王”,并強行把劉邦逐出關中,改封為“漢王”。遂引起劉邦等人的不滿,兩大軍事集團的楚漢之爭開始了。
楚漢戰(zhàn)爭歷時四年多,經過廣武對峙、安邑之戰(zhàn)、井陘之戰(zhàn)、陳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等大小數百次的交鋒,最終劉邦集團獲得了勝利,項羽在烏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史稱“西漢”。
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悉除秦法”,并“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逐漸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劉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又推行“分封制”,把劉姓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為王。
因為劉邦最初起事于商丘的芒碭山,所以有漢以來,歷代皇帝對這一地區(qū)都非常重視。漢高帝五年,剛剛統(tǒng)一天下的劉邦就改“睢陽郡”為“梁國”, 都睢陽,擔負著對芒碭山的守望之責。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十二年,他聽取大臣賈誼的建議,將其次子劉武由淮陽王改封為梁王。
劉武在位期間,梁國空前強大。他興建的著名園林“梁園”,吸引了許多天下文士前來游歷,并在此寫下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開大賦一體的先河。因為“賦”這種文體產生于漢代,所以后世稱為“漢賦”。
劉武是個大孝子,《史記》記載:“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惫?44年,劉武因病去世,享年40歲,謚號“孝王”, 葬于芒碭山,所以他又被稱為“梁孝王”。
西漢梁國在商丘遺存下了豐厚的文化資源,被史學界稱為“漢梁文化”。
劉武作為皇親貴胄,是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他初為代王,后為梁王,封疆大梁,駐守睢陽。這種顯赫的社會地位、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良好的成長教養(yǎng),絲毫沒有成為劉武不思進取、不學無術的理由,使他成為人們想象中的紈绔子弟。而是使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全面的歷練,成為他增學識、磨意志、長才干的首要條件。特別是他在平定“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使他在與同族同輩兄弟的對比中脫穎而出。
漢初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非常復雜。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初,其軍事力量根本無法與楚王項羽相比。而韓信等人的實力在軍事天平中占有重要位置,向楚則楚勝,向漢則漢勝,成為社會各種勢力都極力爭取的力量。按照韓信的最初想法,他還是傾向于豪氣沖天的項羽。但項羽的性格太過梗直和剛烈,抱著葫蘆不開瓢,沒有滿足韓信等人開列的條件。而劉邦聽取了張良等謀士的建議,對那些有實力的將領所提出的要求,統(tǒng)統(tǒng)滿足,要天許半個,明確表示了開國之后共享天下的優(yōu)惠政策,規(guī)定功臣均能分享勝利成果,可以分疆列土,分封王侯,擁有自己獨立的領地和相當大的自主權力。這個時期,劉邦先后封的異姓王就有八人,即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后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后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這些措施的實施,立即得到了大多數軍閥的響應,從而使劉邦在楚漢爭霸的關健時刻一舉扭轉了不利局勢,垓下一役成功,開大漢數百年的江山。
劉邦在功成之后也確實繼續(xù)兌現(xiàn)當初的諾言,按功分賞,封王封侯。但這種局面持續(xù)了沒有多長時間,由于這些王侯的封地太大,多的有一百多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總面積比朝廷直轄郡縣還要多,而且還各自都擁有軍隊,行政、財政自專,成為王朝體制內的獨立王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劉邦與大臣們在白馬訂立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贝罅ο魅醍愋胀醯臋嗔Γ?guī)定只有姓劉的才能封王。
但錯綜復雜的政治局勢隨即又起波瀾,“按下葫蘆浮起瓢”,劉氏家族的其它地方勢力卻乘機崛起,對中央政權重新造成了重大威脅。
景帝時,御吏大夫晁錯出于維護中央政權權威性的考慮,提出削弱諸侯王封地的建議,引起了諸侯王們的強烈不滿。前154年,吳王劉濞串通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fā)動了“七國之亂”,公開與中央政府對抗。面對這種形勢,朝野上下一片混亂,不知所措。只有當時駐守睢陽的梁王劉武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公開站出來指責叛軍的不忠行徑。為了阻止叛軍西上,劉武堅守叛軍必經之地的睢陽達三月之久,后與太尉周亞夫合兵,擊潰吳楚叛軍,“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為維護西漢王朝的統(tǒng)一立下了大功。
漢景帝對劉武的赤膽忠心極為欣賞,“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代后傳于王?!眲⑽潆m然知道這也許不是景帝的真實想法,但內心卻也非常高興。同時,劉武對母親竇太后又至孝,“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疤笠鄲壑?,賞賜不可勝道”。于是,劉武渴望承續(xù)帝位的心理開始萌動。但按照漢王朝帝位傳承的規(guī)矩,長子為先。如果打破這種常規(guī),無人敢擔這個責任,即便強勢如竇太后這樣的女人,在對兩個兒子的權衡中,也不敢改變祖制。雄才大略的劉武心有不甘地屈據王位。
既然命運如此不公,劉武也只好采取“不能戰(zhàn)勝,只有妥協(xié)”的策略,一心一意經營自己的梁國。當時的大漢帝國正處于鼎盛時期,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勤謹有為的皇帝的精心打理,平亂削藩,發(fā)展經濟,使天下呈現(xiàn)出一派和平景象。在這種氛圍影響下,天下無戰(zhàn)事,諸侯王們有精力也有理由憑著各自的喜好來做事。
當別的王侯們都醉心于聲色犬馬、狎伎高歌的時候,梁孝王劉武顯示出了高人一籌的人格力量。因為劉武其人才華橫溢、愛惜人才,頗有君子之風,當時的文人雅士多好與其交往。為了炫耀文雅,他決心舉一國之力,建成一座可供友人游戲采風、縱情舒懷的優(yōu)雅場所。這時,散布于梁國境內的各個風景名勝,納入了他的視野。他經過精心籌劃,邀請名士共同商議,確定了建設梁園這樣一個大型園林的宏大構想。他從天下廣泛采集奇花異石,征用能工巧匠,堆山造湖,置亭建閣,歷時10余年,建設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私家園林“菟園”,后人稱作“梁園”。
梁園的建成一時轟動天下,成為人們向往的勝地?!妒酚洝飞戏Q梁孝王“筑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平臺三十里?!薄皩m觀相連,奇果佳樹,瑰禽異獸,靡不畢至?!薄段骶╇s記》記載:“梁孝王好營宮室園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筑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又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p>
現(xiàn)在推測劉武興建梁園的動因和條件,也許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條件。西漢文景之治,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大治時期。社會安定,邊陲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財富極為豐富。而梁國作為當時的諸侯大國,“其后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之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余城,皆多大縣,”富桑麻之利,通漁鹽之貨,是最富庶的地方。加上梁國領域內的芒碭山乃是高祖劉邦拔劍斬蛇的龍興之地,劉武肩負守望職責,梁國具有獨特的優(yōu)惠政策。從而使這里得天時享地利,一時富甲天下,“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有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充足的物質力量作支撐,劉武才能有足夠的魄力和勇氣作出修建梁園的重大決策。
二是政治條件。正如前文所說,因為祖制和各種政治力量的制衡,劉武一直沒有登上漢王朝的權力巔峰,心懷怨氣而又無法直接表達,只有借大規(guī)模的建設而求得心理的平衡。既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又表明自己的權勢和威望。而漢景帝對此不但沒有制止的意思,反而從側面予以支持,“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jié)乘輿駟馬,迎梁王于關下。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游獵?!边@種現(xiàn)象至今仍然非常值得耐人尋味。一座梁園的興建,加上劉武身后在芒碭山中“制同京師”的陵墓,這些也許只是個人行為,但在當時卻是兄弟兩人不動聲色的政治博弈。從中我們既能看到劉武政治心理的率真和幼稚,又能看到漢景帝在作風和品質上的寬容和平和,最起碼表現(xiàn)出兄弟二人在國家大局上還是能夠精誠團結、密切協(xié)作的,否則就無法找到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繁榮的封建朝代的理由。
三是歷史條件。我國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達官貴人們就有蓄養(yǎng)門客的傳統(tǒng)。而劉武本人崇文尚武、喜好風雅,當時的著名人士也樂意有這樣一棵大樹作為自己的政治靠山。所以,梁園之內雅聲悠揚、文風鼎盛,成為一時景象,影響和帶動了大漢一朝的文化崛起。劉武的人格力量、梁園的盛世美景,都成了飽學之士竟相向往的勝地,枚乘、鄒陽、莊忌、司馬相如等人都相繼聚攏在梁園,“從梁王游”。
輝煌的梁園一直延續(xù)了數百年,至唐末時已經衰敗?,F(xiàn)在,商丘的地面上只有三陵臺、清涼寺、朱臺、平臺等遺跡尚存。每年的農歷年節(jié),都有許多群眾到這些地方集會、燒香、唱大戲,用傳統(tǒng)而樸素的民間方式緬懷這里曾經的繁華。在平安辦事處北部的朱寨村沈樓村民組,還有一株當年后花園里的銀杏樹依然茂盛,訴說著梁園近兩千年來的歷史行程。這株銀杏樹也許只是劉武手下花匠隨手種下的,但他卻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個不經意間的舉動,竟成了現(xiàn)在追思前朝的一個窗口,樹身上的絲絲脈絡,竟還蘊含著不盡的信息。
如果梁園僅僅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建筑物,就無法想象當它的實體整個消蝕之后,它的力量還能如此大規(guī)模的延續(xù),甚至于兩千年后還依然散發(fā)著不盡的氤氳。要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它自身蘊含的文化能量在發(fā)揮著作用。也許只有文化才會不為風霜所撼,以無形的力量傳播著。文化不倒,人們心中的梁園就永恒地存在著。
先說說梁園涌現(xiàn)的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字長卿,生于前179年,死于前117年,四川成都人。他年輕時曾被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由于景帝過于威嚴、不好辭賦,兩人缺乏相同的志趣愛好。當梁孝王劉武來朝述職時,司馬相如與他一見傾心,從劉武來到梁園。在梁園的幾年時間里,他陶醉于梁園美景,作《子虛賦》呈現(xiàn)梁王,為漢賦一體的發(fā)韌之作。
在這篇震古爍今的文章中,他一掃楚辭委靡艷麗的俗套,假設楚國使者子虛出使齊國,以“子虛”、“烏有先生”、“無是公”為假托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結構宏大,層次嚴密,語言富麗堂皇,句式亦多變化,加上對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顯得氣勢磅礴,形成鋪張揚厲的風格,確立了漢代大賦的體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指出:“蓋漢興好楚聲,如朱買臣等,多以楚辭進,而相如獨變其體,益以瑋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辭,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時甚不同?!?/p>
《子虛賦》的創(chuàng)作,使中國文學邁向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奠定了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一時人人爭頌。
劉武去世后,司馬相如感懷斯人已逝,知音難求,就拍拍手回了老家四川?!稘h書?司馬相如傳》記載:“梁孝王薨,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yè)。”盡管司馬相如名滿天下,但作為文人的他并沒有積攢下太多的物質財富,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知心伴侶。他的好友王吉在臨邛當縣令,知道相如困厄,就邀請他去做客。當時臨邛有好多富人,其中卓王孫家資巨萬,女兒卓文君才貌雙絕,新寡在家。卓王孫仰慕相如風采,就設宴邀請相如和王吉。但相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找機會與文君相會。席間,王吉稱譽相如不僅精于詞賦,而且琴藝絕佳。相如就彈起了一曲《鳳求凰》,琴挑文君。
文君頗為相如才情所動,“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遂夜奔相如,與他一同回到了成都。但是相如家貧如洗,怎么能養(yǎng)活得起嬌妻呢?文君希望得到父親的資助,但是卓王孫卻認為女兒的行為有辱家門,和她斷絕了父女關系。夫妻二人就心生一計,重又回到臨邛,在街上租了個門面賣酒,相如穿著酒保的衣服跑堂不說,還讓卓文君坐柜當爐(溫酒),這就又有了“文君當爐”的美談。此舉令卓王孫顏面盡失,羞得連門都不敢出了,最后只得給了相如一百萬錢和一百個仆人,打發(fā)他們回了成都。
其后,漢武帝偶然讀到了《子虛賦》,疑為天人,驚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遂邀相如來京。在隨從漢武帝游上林苑時,相如獻《上林賦》一文?!渡狭仲x》又名《天子游獵賦》,延續(xù)了《子虛賦》的體例和風格,展現(xiàn)了社會昌盛、經濟繁榮的漢武盛世,展示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漢武帝閱文大喜,拜為郎。后來由于司馬相如得了“消渴疾”,就是現(xiàn)代常說的糖尿病,慢慢死去。
縱觀司馬相如一生,有膽有識,敢作敢為,堪稱一代偉丈夫。與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結合,固然是驚世駭俗之舉;婚后生活拮據,夫妻二人開店賣酒,他讓卓文君當壚,自己穿上酒保的衣服,滌器市中,旁若無人,也是一般儒生做不到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以自己過人的才華,輔以梁園的盛世美景,開辟了大賦一體,為漢文學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從司馬相如如錦似繡的花團文章中,我們不但看到了他本人的卓越才華,同時也應該看到梁園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有了梁園的三百里美景,有了劉武的壯闊胸襟,給了包括司馬相如在內的眾多文人們如熾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噴薄而出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他們能在這種環(huán)境內得到良好的創(chuàng)作空間。
與司馬相如在一起的西漢時期梁園作家群中,還有枚乘、鄒陽、莊忌等名揚四海、名震身后的文學大家。他們惺惺相惜,肝膽相照,共同漫步于梁園迷人的風景中,春日觀繁花似錦,夏日踏綠草如茵,秋日品累累碩果,冬日賞皚皚瑞雪,晨起而同吸日升之清爽,暮落則共享晚霞之余輝,梁園四季的角角落落、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一起見證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和率真天性,也周身感染了他們的迷人風采和錦繡才華,從而處處閃爍著跳動的靈性。
枚、鄒、莊三人的文學成就和個才華,總體上并不遜于司馬,他們同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枚乘字叔,淮陰人,漢初重要的辭賦家。他生活在文景時代,初為吳王濞郎中,后為梁孝王門客,“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稘h書?藝文志》著錄他的賦九篇,其中代表作為均創(chuàng)作于梁園的《梁王菟園賦》和《七發(fā)》。在《梁王菟園賦》一文中,枚乘以優(yōu)美、飄逸的筆法,客觀描述了梁園當時的盛景,“修竹檀樂,夾池水,旋菟園,并馳道,臨廣衍,長冗故。故徑于昆侖,觀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裼物L踴焉,秋風揚焉,滿庶庶焉,紛紛紜紜,騰踴云亂。枝葉翚散,摩來幡幡。焉溪谷沙石,洄波沸日。湲浸疾東,流連轔轔?!边@是最早全面描述梁園的文字,通篇文采飛揚、才華橫溢,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悠然向往,為以后人們了解當時梁園的迷人風貌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鄒陽是齊國臨淄人,以口辯著稱于世。他先附于吳王劉濞門下,后來見劉濞有反叛的跡象,作《上吳王書》陳說利害以勸諫之。因吳王不聽,遂去吳適梁,為梁孝王劉武門客。其“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茍合”,忠誠耿直,不阿權貴,因而遭到了公孫詭、羊勝的嫉恨,被誣陷下獄。鄒陽在獄中寫下一篇洋洋數千言的《獄中上梁王書》,為自己辯誣。這篇文章大量列舉了自古以來竭忠盡信于君,忠諫直言而遭受讒陷小人所害的無數事實,說明自己前來投奔梁王并為之效命的真心實意,情意懇切,在哀婉悲嘆之中包含著激憤感慨。文中反復征引史實,詞采華麗,滔滔不絕,多用排偶、比喻,氣勢恢宏,是典型的戰(zhàn)國文章的辯麗風格。
梁孝王看后深受感動,把鄒陽尊為上客,羊勝、公孫詭皆被誅殺。司馬遷所著《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將其和戰(zhàn)國時期齊國縱橫家魯仲連并列,《漢書?藝文志》在縱橫家類著錄有其著作七篇。從上述情況看,盡管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鄒陽是以口辯之士的形象而聞名,但在他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中,卻顯示了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莊忌是會稽吳人,少有大志,文才出群。因漢景帝不好辭賦,不得志,去而吳。臨行前寫下一篇《哀時命》,以屈原自比,感嘆生不逢時,空懷壯志而不得伸。后吳王謀反,知不可諫,乃去梁,與鄒陽、枚乘等同侍梁王劉武。時人稱他為“莊夫子”,一生作有辭賦二十四篇,可惜絕大部分都已散佚。
這三人在梁園作家群中的地位是獨特的。他們都具有高深的文學造詣,為漢賦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一開始他們又都為吳王劉濞的幕僚,劉濞謀反后,又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劉武的梁園。從中不難看到,當時梁園的魅力和劉武的人格力量確實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眾多文人或得意、或失意后最先想到的寧靜天堂。梁園也用它寬闊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為文人們施展文學抱負提供了良好了平臺。
梁園悠悠,歲月膻遞。梁園以它的曠世絕姿,吸引得無數文人到這里探古尋幽,追思先賢。到了唐朝時,梁園依然散發(fā)著動人的光彩,梁園文學也在盛唐光芒的輝映下,走上了又一個巔峰。其中,李白、杜甫、高適等人的梁園聚會,更是成為梁園歷史上值得紀念的輝煌時刻。
公元744年,李白被權貴排斥,“賜金還山”到了民間,游歷山水來到洛陽,在這里,他碰到了同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兩人之前雖然不認識,但早已相互仰慕、神交已久。兩人一見如故,在天津橋邊的董家酒樓上痛飲相賀。在這里,兩人分別用詩的形式表明了自己對對方的敬重之情。杜甫寫道: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p>
李白寫的更有意思,完全是用老朋友見面的輕松和調侃的心態(tài)寫了一首《戲贈杜甫》:
“飯棵山前逢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此前作詩苦。”
二人在洛陽漫游了十幾天后,又沿隋唐大運河泛舟東下,來到了大梁,即現(xiàn)在的河南開封。這里已屬漢代的梁國屬地,又適逢大詩人高適求仕不中,暫居這里耕讀。三人相見恨晚,一見傾心,把酒臨風,談詩論賦。席間,三人由故梁國談到了梁孝王劉武和他所建造的名園“梁園”,以及由梁園而生成的漢賦一體,于是不禁悠然神往,不約而同地起了游歷勝地的念頭。
兩天后,三人來到了夢中向往已久的梁園。盡管此時的梁園已經無法與當年相比,但那博大的場面、宏偉的建筑、名貴的花木、珍希的異石、動人的風物,仍然使三人嘆為觀止、驚為天物。其間,高適的英武、杜甫的沉穩(wěn)、李白的瀟灑,都給當時的睢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在睢陽城中的一景,吸引得眾多“粉絲”前來一睹偶像的豐姿,獵獵秋風也為之傾倒。
三人在這里流連忘返,梁園美景使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山泉噴出。他們睹物思人,追慕先賢的風采,留下了一篇篇精彩文章。特別是風流倜儻李白,在這里還成就他的第二次婚姻。
一日,他們一起登臨平臺,在孟渚澤中狩獵之后,到單父臺邊的一個寺廟里盤恒。廟中主持忽見三人,大為驚嘆,疑為夢中,遂擺酒款待。席間,三人狂歌豪飲,縱情揮灑。在似醉非醉之間,李白即興賦詩,揮筆在粉墻上寫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園吟》:
“我浮黃河去京闕,
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
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
對酒遂作梁園歌
……梁王宮闕今安在,
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
空馀汴水東流海。
沉吟此事淚滿衣,
黃金買醉未能歸……”
三位詩人走后,恰逢一位白衣女子來到這里,站在墻壁前反復吟誦這首氣勢磅礴的詩篇,如醉如癡。寺中的小僧人看到粉白的墻壁被涂得黑壓壓一片,心生怨氣,想要用布去擦,被這位女子攔住。經過一番交涉,女子取出一千兩銀子買下此壁,保住了墻上的詩句。這位女子姓宗,其祖父名叫宗楚客,在唐高宗時期曾做過宰相,后因依附韋后,被唐玄宗殺了。她“千金買壁”之事,很快傳到了李白的耳朵里。李白引之為知音,便托杜甫和高適做媒,娶這位宗氏女為妻。宗氏由此成為李白的第二位夫人。 這樣一來,李白在粱園也有了家。此后十年間,他多次回到這里。這只詩壇的漂蕩之舟,疲憊時在梁園之中有了停靠的港灣。 宗氏去世后,李白留下了一句“梁園雖好,終非故鄉(xiāng)”的感慨,揮揮衣袖告別了梁園。
雖然詩人們先后走了,但梁園依然是他們心目中的夢中天堂,他們也都用手中的巨筆,為梁園的文化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中,三百里梁園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唐肅宗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叛軍安慶緒部將尹子奇率部十三萬,一路勢如破竹,兵臨睢陽城下,與張巡、許遠率領的唐朝守軍展開了歷時半年多的激烈交鋒。雙方互有勝負,激戰(zhàn)慘烈。唐朝守軍英勇殺敵,使敵軍的攻勢受到遏制,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但睢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在強大的軍事力量的蹂躪下,睢陽大地上玉石俱焚,千年梁園的大部分建筑物也在軍事沖突中毀于戰(zhàn)火。
到了宋代后期,北宋滅亡,金人南侵,蒙古人建元,草原游牧民族的鐵蹄更是把梁園僅存的故跡踐踏得體無完膚,梁園也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到這里后,無奈地寫道:“梁園久蕪沒,何以奉君游?!?/p>
到了明代后期,這里已經是“驅車荒城隅,昔是梁王園。當日賓客館,離離百草蕃?!保ê罘接颉读簣@懷古》)
現(xiàn)在,作為物象化的梁園也許無法復制了,但從另一個層面上,它所創(chuàng)造和承載的文化還在給這片土地以更深層次的滋養(yǎng)和薰染,滲透進了我們的心靈基因之中。
回顧梁園從建成到損毀的過程,回顧梁園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獨特位置,有這樣幾點深深打動著我們。
一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劉武身前的梁園、身后的寢陵,都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生構筑,為后世帶來了輝煌的漢梁文化。這種以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明整個架構的天然源泉。我并不是否認主流文化在整個文化體系和文明體系推演中的主導地位,而是說地域文化以它的巨大的豐富性、包容性、擴張性,給了主流文化以基本的支撐。涓涓地域文化的細流,匯成了主流文化的滔滔大河。無論是漢梁文化還是梁園文化,都只能作為地域文化而存在,只能作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不能簡單地把梁園文化與漢梁文化割裂開來,或分成主次。但梁園文化從更加單純和精淬的文學角度上看,也許更具有廣泛的認知感,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更具有耀眼的閃光點。
二是提供了文化創(chuàng)新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沒有梁園存在,也許就沒有大賦一體的形成、產生、發(fā)展和成熟,司馬相如等人的文學才能也許要大打折扣,中國文壇也許就會遜色許多。從這個角度上看,梁園已經不僅僅是作為孤立的磚瓦土石建筑物,而是藝術雨露滋養(yǎng)下的具有鮮活靈魂的生命體,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的紀念地。對此,一些文學史專家曾多次提出漢賦發(fā)源于梁園的理論。原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懇談會”上縱論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時談到:“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焙幽洗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讀史記》中的司馬相如列傳時說:“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起步就是在商丘,成就司馬相如一代文豪的也是商丘的水土。”正是有了梁園良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才有了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才形成了以漢賦為代表的又一種嶄新文體的誕生。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許是梁園最大的貢獻。從司馬相如輩開始,梁園在文學家心目中都是最純凈的創(chuàng)作圣地,這種文學會館的獨特作用,為梁園的在眾多或存在、或消亡的園林建筑中脫穎而出提供了先天的理由。大賦一體的形成,更使梁園成為文學史上的圖騰,風雅一時,名冠天下。
三是成就了文學藝術家的詠誦對象。作為酬答,梁園自然也成了當時和后世的作家們爭相吟詠的對象,為中國文學的殿堂增加了許多寶貴的內容。除了司馬相如、枚乘等人的作品外,后來如杜甫在《遣懷》中寫到:“昔我游宋中,唯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到了元代,甚至“梁園月”一詞都作為特定的景物,成了人們心中的大美。元代散曲家張鳴善在《詠世》一曲中說“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需買,好月需賒?!标P漢卿在曲中借主人公之口說:“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柳臺?!边@些都為兩千年的梁園抹上了一層絢爛的人文色彩。
四是展示了文化在人類進程中的無形力量。當物質的東西被無情的歲月磨平后,只有它自身所蘊含的精神能量還在繼續(xù)滲透進時間和土地中去,繼續(xù)影響著一定的人文生態(tài)。物質的東西能夠存在著當然是好事,但有時它也會遮擋住人們對歷史的審視的目光。而當一定的物質消失后,人們的眼前可能會豁然開朗,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文化脈絡。梁園用它依然強有力的人文力量為我們演繹了一個由物質到精神、由毀滅到永恒的鳳凰涅磐式的千年傳奇。從這個意義上講,梁園不遜于阿房宮、不遜于圓明園。
當我們拂去過往的風塵,重新審視梁園的價值,那隨風而逝的風花雪月也許有過太多令人唏噓不止的遺憾。但物質意義上的有形的梁園,卻是名副其實的文學殿堂;精神意義上的無形的梁園,為文學、文化、文明精心遮掩了一個心靈休憩的夢中家園……
作者:蔣友亮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03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點燃星火的“青春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