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初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李欣瑤 彭雯 徐錦濤 孟捷 蔡文正
臘子口,位于甘南州迭部縣境內的臘子溝內,藏語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自古以來是川西北進入甘肅的必經之路。在紅軍長征途中,這里也是紅軍戰(zhàn)士跨越的最后一道天險。
1935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三軍及中央軍委直屬縱隊進入甘肅境內,為打開北上通道,發(fā)起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臘子口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關鍵性的一場硬仗,也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zhàn)役。
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外的沖鋒號雕塑。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置身現(xiàn)在的臘子口,群山合圍靜謐安寧,河水緩緩流淌,210省道從兩山間的峽谷穿過,交通通達便利。
“紅軍長征經過這里時,道路的最窄處是一道上寬約30米、下寬約7米的隘口。”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講解員董小麗示意記者環(huán)顧臘子口的地形,雖然最窄處的隘口已因修路拓寬,但仍能想象的到當年紅軍面臨的險峻地勢。
高約500米的懸崖峭壁挺立兩側,崖壁之下是湍急的臘子河,深約3米,河上架有一條1米多寬的小木橋,連接東西兩座山,要通過臘子口必須經過這座木橋,因此構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
時任國民黨陸軍新編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以一個旅部率三個團的重兵,沿朱力溝、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布設了數(shù)道封鎖防線,以臘子口為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的山腰都修筑了堅固的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軍需倉庫。“橋頭堡內有4挺重機槍排列構成交叉火力網,橋頭地帶被嚴密封鎖。東面山腰上修筑的幾個大碉堡,重火力居高臨下地控制著小橋隘口。紅軍北進道路被嚴防死守。”董小麗介紹說。
面對敵軍的堵截,1935年9月14日,毛澤東在茨日那村發(fā)布了“在三天之內奪取臘子口”的命令?!爸挥性议_臘子口,才能打開北上抗日的大門?!钡靠h黨史縣志辦主任王建國介紹說。
戰(zhàn)役于9月16日下午打響。被委以重任的是紅一方面軍第二師第四團,第四團團長是黃開湘,政委是楊成武。下午4時,紅四團一營作為先頭營率先向臘子口守敵發(fā)起進攻,由于敵人火力猛烈,加之我方地形不利,幾次沖鋒均未成功。
“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趴在前沿對臘子口的地形進行反復觀察后發(fā)現(xiàn)了敵人防守的兩個弱點:一是敵人的碉堡沒有頂蓋,二是敵人將所有的火力全部集中在了正面,憑借溝口天險進行防御,兩側和山頂沒有設防?!倍←愔钢亟ǖ臉蝾^碉堡說道:“他們意識到,如果有人能從懸崖絕壁上攀爬上去,就可以從上方攻擊碉堡?!?/p>
傍晚時分,毛澤東來到離臘子口不遠處的黑多村,電話指揮這場戰(zhàn)役,紅一軍軍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紅二師師長陳光現(xiàn)場指揮,最終確定了采用正面攻擊和側翼襲擊相結合的作戰(zhàn)方案。由黃開湘率領第一營一、二連和偵察連組成迂回部隊,渡過臘子河,攀登懸崖峭壁襲擊東面山頂上的敵軍,襲擊大碉堡。楊成武率領第二營正面強攻,六連擔任主攻。
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內蠟像。
兵分兩路 神兵天降
紀念館內,用影像還原了臘子口戰(zhàn)役的激烈場景,沖鋒號、槍炮聲、吶喊聲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86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兵分兩路的作戰(zhàn)方案已定,眼前的這座近似筆直的絕壁成為團長黃開湘率領的迂回部隊遇到的一大難題。懸崖陡峭,如何攀登?為此,紅四團專門召開了大會,征求妙計良方。
“據(jù)說,難題是被一位叫作‘云貴川’的苗族小戰(zhàn)士解決的。” 董小麗說道。小戰(zhàn)士真實姓名已無從查起,只因為他跟隨紅軍經過云南、貴州、四川,人們親切地稱他為“云貴川”。大會上,這位小戰(zhàn)士站了起來,自告奮勇地說他曾在家經常攀陡壁采藥、打柴,只需用一根長竿子,竿頭綁上結實的鉤子,用它鉤住懸崖上的樹根、崖縫、石嘴,就可以攀爬上去,他爬上去后再放下繩子,讓大家順著繩子攀上懸崖。
“云貴川”的建議被采納。臘子河水流湍急,難以徒涉 ,戰(zhàn)士們用一匹高頭大馬把他送了過去,小戰(zhàn)士最終不負眾望,攀上了懸崖,放下繩索。天黑后,其他戰(zhàn)士一個個順著繩子開始攀登絕壁,為迂回部隊從山頂向崖下碉堡實現(xiàn)奇襲打開了局面。
“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薄堕L征組歌》中的寥寥數(shù)語,描繪出那一夜出奇制勝的戰(zhàn)斗場景,將紅軍將士們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晚9時,擔任正面突擊主攻任務的紅六連發(fā)動多次猛攻,未果。
晚11時,林彪、聶榮臻返回黑多村,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前線的具體情況。據(jù)俘獲的一名敵軍供稱,天亮時,魯大昌從岷縣增派的五、六團就會趕到臘子口。
形勢危急!
“該處是隘路,非消滅該敵不能前進?!泵珴蓶|再次向紅四團下達命令,要求務必在天亮之前拿下臘子口。
晚12時,紅六連再次發(fā)動數(shù)次猛攻,因橋面狹窄展不開兵力,沒能沖過小橋,只好暫停攻擊,另尋出路。連長楊信義和指導員胡炳云指揮由20名戰(zhàn)士組成的突擊隊,趁著朦朧夜色向敵人的橋頭陣地接近,從正面展開猛烈的進攻,以掩護迂回部隊的行動,但幾次沖鋒均未成功。
面對久攻不下的膠著局面,紅六連召開黨、團員大會,從自愿報名的戰(zhàn)士中挑選了15名英勇善戰(zhàn)的黨員、團員,組成了3個小分隊,以少數(shù)兵力接二連三地向敵軍輪番進攻消耗敵人,伺機奪橋。
每個隊員,都配有短槍一支,子彈百余發(fā),身掛手榴彈,背插大刀。突擊時分兩路:一路順河岸的崖壁前進,準備摸到橋底下,攀著橋柱運動到彼岸;另一路兩個組,先運動到橋邊,等第一組打響,兩面夾擊,消滅橋上的敵人,奪取木橋。
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 本版攝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孟捷
“全盤棋都走活了”
九月的臘子口,深夜已有寒意,但紅軍將士們浴血戰(zhàn)斗的士氣沖破了無邊的黑暗與寒氣。
總攻擊的信號是三顆信號彈。
一組隊員試圖從橋底過河,一位戰(zhàn)士拉斷橋上橫木掉入河里,隊員們的響動引來了橋頭的火力。就在敵軍火力集中橋底時,其他兩組隊員在連長胡炳云的帶領下,瞬間沖到橋頭,甩出一排手榴彈,然后躍身沖進橋東敵人的工事,一陣猛烈的掃射,打亂了敵人陣腳。隱身橋底的4名勇士趁機躍身橋上,持刀與敵人展開殊死肉搏。
正面突擊隊的夜襲成功消耗、牽制了敵人,也迷惑、麻痹了敵人,為迂回部隊的行動爭取了寶貴時間。
黎明時分,一顆白色信號彈升起,說明迂回部隊已成功直插敵人背后。
隨后,3顆紅色信號彈再次升空,總攻開始!
隱蔽在各處的紅軍將士總算熬過了這個漫漫長夜,蜂擁而出,直沖臘子口,與突擊隊一起向敵人發(fā)起最后的猛攻。
17日清晨6時,紅軍終于突破了魯大昌精心設置的兩道防線后勝利奪取了臘子口,打通了通向哈達鋪的天塹。敵人四處潰散,棄陣而逃。
“臘子口已得手,照原計劃前進?!?/p>
一夜鏖戰(zhàn),硝煙散去,天險變通途。英雄的紅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砸開了臘子口,在血與火中蹚出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
“臘子口戰(zhàn)役彰顯了紅軍將士智勇雙全,不怕苦、不怕死的硬骨頭精神。”王建國告訴記者,“臘子口戰(zhàn)役的勝利,打開了紅軍繼續(xù)北上的唯一通道,粉碎了國民黨軍隊企圖利用天險臘子口將紅軍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陰謀,實現(xiàn)了北上抗日的偉大目標?!?/p>
聶榮臻元帥在其回憶錄中說,臘子口一戰(zhàn),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jù)的境地。現(xiàn)在好了,臘子口打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臘子口一開,紅軍向哈達鋪方向進發(fā)。
如今,巍峨的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聳立在臘子口的群山之中,無聲講述著86年前的那場浴血之戰(zhàn)。碑體高2.5米,象征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寬2米,象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高9.16米,象征攻破天險臘子口的時間是9月16日。紀念碑南、西兩側鐫刻著楊成武題寫的“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八個大字。
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并列入全國30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每年前來瞻仰的人們絡繹不絕。紅軍將士們的革命意志與不朽精神必將引領著人們在新征程中,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征服更多的“臘子口”。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05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