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居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出于白居易之手。在盛唐文采斐然的白居易在這一點上卻是生錯了時代。
白居易的才華橫溢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六宮粉黛無顏色,回眸一笑百媚生”讓我們見識了楊貴妃的風姿;“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讓我們知道了野草的頑強精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我們了解了琵琶的悅耳之聲。但是除此之外,白居易還有一處為后人所廣泛引用,這一點跟杜甫比肩。
當然,也不是說白居易的才華就不如杜甫,但是有一點跟詩圣比肩,未必是一件壞事。而且在這一點上白居易可以說是生錯了時代,這一點就是頭發(fā)。
白居易在禿頭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跟詩圣杜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比肩。不僅如此,白居易在此類詩作的數(shù)量上更是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白居易寫了很多關于禿頭的詩。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句吶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發(fā)際線?!?/p>
比起四十五歲作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五十二歲寫出:“發(fā)少何勞白”的杜甫,白居易早在四十歲就寫出:“雪發(fā)隨梳落,霜毛繞鬢垂”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頭發(fā)一梳掉一大把。由此可見古人發(fā)際線后移問題的嚴重性。而發(fā)際線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顏值,這也難怪為什么白居易會在37歲才結婚。
之后的白居易在同年寫出:“衣寬有剩帶,發(fā)少不勝梳”可見在這個時候,白居易的頭發(fā)已經很少了,40歲早早地禿了頭,就挺禿然的。
45歲的時候,白居易對著鏡子摸著自己僅剩的頭發(fā),如數(shù)家珍,寫下:“我頭發(fā)盡落,汝頂髻初成”,這個時候可憐的白居易,已經又一個天然的高發(fā)際線且發(fā)量稀少的人,變成一位中年謝頂?shù)拇笫辶恕:髞?,他開始自嘲稱:“頭發(fā)掉光就不用洗,也不用梳了?!?/p>
像白居易這樣的深受發(fā)量困擾的人不在少數(shù),古人有很多治發(fā)際線的方法,但是效果卻不那么理想——李賀甚至在20歲就寫出:“驚霜落素絲”,我們都知道“詩鬼”李賀英年早逝,他的一生開啟了倍速模式,27歸天,20歲脫發(fā)。
古人與發(fā)際線抗爭的方法很多,大多是治標不治本的,較為著名的就是清朝時候的鞭子了——清朝時候的鞭子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典型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既然注定要禿頂,那就大家一起,把發(fā)際線后移。這個方法并不是滿人首創(chuàng)。相反,最有記載的是在元,蒙古人厭倦了戴帽子,開始設計一些奇葩發(fā)型,本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的初衷,大家開始留一些特殊的發(fā)型。
白居易才華橫溢,但是在頭發(fā)問題上,可謂是生錯了年代,現(xiàn)代人同樣要重視!現(xiàn)代人的壓力遠遠超過古人,現(xiàn)代人的禿發(fā)自然也是越來越嚴重的,那么現(xiàn)代人又是怎么與發(fā)際線抗爭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頭皮上覆蓋有一層油脂,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易氧化,一旦氧化分解,就會成為頭發(fā)的負擔,增加頭發(fā)的重量,使頭發(fā)不堪重負而脫落。所以拯救發(fā)際線的第一步就是洗去易氧化的油脂,留下好的油脂,保護頭皮。
若是白居易生在這個時代,或許他就不會承擔那么多他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超高發(fā)際線了。因為現(xiàn)在對于發(fā)際線的問題,已經找到了科學的解決方案,不知若是誕生在現(xiàn)在,白居易又會寫出什么流芳千古的詩句呢?
白居易為什么不取琵琶女,自己不知道為什么這個話題突然被網上帶火了,自己就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意見吧,自己從通篇來看都沒有看到任何白居易說要娶這個琵琶女的任何一個字眼,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時間歲月變遷,并且自己被貶之后的這種無奈,還有看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造成這種感慨而不是愛情。
現(xiàn)在似乎網絡上帶起一股不正之風,就是說什么樣的題材他都能給你搞到愛情去,本來與愛情沒有關系的事情他非要往上面扯,就比如這個琵琶行琵琶行在課本里面就出現(xiàn)過,所以說很多人對這個應該都知道的最后一句話,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說的就是他自己呀青衫濕的意思就是說他很感慨,然后還哭了哭的眼淚還不少,把衣服都打濕了就差不多這個意思吧,但你仔細看看前面有提到過關于愛情的字眼嗎?只是兩個人都覺得同是天涯淪落人,有這樣一種同感而已。
這個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當時青樓的,這個類似于頭牌一樣存在,無論是顏色還是技藝,那都是相當頂級的,因為里面提到過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意思就是他的專業(yè)技能,彈琵琶彈得很棒,比朝里那些宮廷里的專門談這個的都不差,化完妝之后也很漂亮,比花魁都不次描寫當時的年輕時候的那種盛裝,但后來也是逐漸門庭冷落,因為媽媽年齡大了,沒有那么好的美色,再加上那個行業(yè)本來就是一代新人換舊人,自然也難免受冷落凄涼。
這篇文章并沒有提到什么所謂的愛情,更沒有提到過要娶這個琵琶女之類的,因為當時的白居易年齡也不小了,要知道古代婚喪嫁娶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情,這些事情不是輕易能動的,更何況當時的白居易就算是被貶了,人家也是官員能娶一個年老色衰的這個批判女嗎,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圈子的,不是一個等級的,雖然在事中沒有特別明顯的表現(xiàn),但你仍然得承認,中國古代那樣一個環(huán)境之中,兩個人幾乎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感鏡(白居易)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從第一句的“別”、“留”,可以看出,作者對“美人”的留戀懷念之情。鏡子或許是“美人”留給詩人的,這個鏡子則是作者感傷的緣由,睹物思人。后一句的“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說的是“美人”的離去仿佛就像是秋日清波中再也不見臨水照影的芙蓉。證明“美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是作者對“美人”眷戀之情的深深表現(xiàn)。而后的“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表明時光流逝飛快,作者與”美人“已經好久沒有相見了。接著倆句寫的是看到鏡子,想到”美人“,作者萬分感慨。作者心里的傷心、憂愁都顯現(xiàn)在臉上。
大致寫的就是,作者睹鏡思”美人“,表達對”美人“的懷戀之情,還有不能和“美人”在一起的惋惜、無奈與傷感。
(中唐詩人白居易和湘靈的故事寫照 ?? )
水木年華有一首校園民謠叫《在他鄉(xiāng)》,少年時,我常常聽得入神。今次我無意間看到白居易和家鄉(xiāng)的“小芳”菇娘的懵懂初戀情事,忽然又想起來多年前曾聽過的那首民謠歌曲。歌曲唱到:
《在他鄉(xiāng)》
演唱:水木年華
我多想回到家鄉(xiāng)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就讓我回到家鄉(xiāng)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讓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那年你踏上暮色他鄉(xiāng)? 你以為那里有你的理想
你看著周圍陌生目光? 清晨醒來卻沒人在身旁
人靜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還縈繞耳旁
想起離別她帶淚的臉龐? 你忍不住地哭出聲響
我多想回到家鄉(xiāng)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就讓我回到家鄉(xiāng)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讓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鄉(xiāng)? 你想的未來還不見模樣
我覺得這首歌是為白居易所寫,簡直不能再相配了。白居易跟鄰家女孩湘靈從小玩到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最后老母不動聲色間,打發(fā)兒子去求取功名。
在他鄉(xiāng)的白居易,焉能不思念自己家鄉(xiāng)的她呢?但是大丈夫四海為家,能屈能伸,為求功名,說不得只好暫棄兒女情長了。
當然夜深人靜,小白是否會垂下腦袋,寫下那么一篇相思情書,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看他后來名滿天下時,儼然一代“色魔”的名氣,可見他曾經必然是個情種。成為“色魔”,乃是白居易的另一種表現(xiàn)情感的方式。正所謂:
三年后,白居易回到家鄉(xiāng),已經不見了湘靈菇娘,悵然若失下,他又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放浪形骸,詩酒若仙,一派宛如盛唐詩仙再世形象。
在煙花柳巷之間,白居易留連忘返,最后把風塵女子不知收留多少進入白府,因此世人戲稱他為“色魔”。
好了,咱們重頭說說白居易和湘靈的愛情故事。白居易,生于唐代大歷七年,也就是772年正月,此時大唐藩鎮(zhèn)割據,父親白季庚為躲避政敵,舉家遷居到符離。自此,小白以符離為家鄉(xiāng)。
在符離,小白約十歲,母親嚴厲,父親官威氣盛,都是叫小小的白居易所害怕的。這時他認識了鄰居“小芳”女孩湘靈。
湘靈年芳約十三,娉婷裊娜,宛如天仙,白日姮娥,旱地白蓮。你要說這時候的白居易,就和小姐姐湘靈開始談戀愛,我始終不信。倘若是小姐姐開始欣賞這個聰明好學的小弟弟,這倒是原本可能。
有人說年老的父親生下的兒子多聰明,譬如孔子、孟子和胡適,都是些沒有父親疼愛的人,且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寥寥幾人,雖不能證明這個老男人生孩子聰明,卻也不妨參考一番。
兩兄弟常常在一起讀書學習,小白又寫得一手好詩,寫詞譜曲也不在話下,這個湘靈恰好生得一副好嗓音,兩人一個作詞曲,一個演唱,真可謂好不文藝范。
就這樣兩人漸漸陷入愛河,正所謂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多情,大約小湘靈菇娘,也漸漸讓白居易產生了愛慕之心。
話說故事發(fā)展到這時候,必有一個巫師類的人物來破壞好事。當然本故事也不例外,才子佳人天天有約,不學無術,唱曲作詞盡干些不著邊際的事,母親很快發(fā)現(xiàn)端倪。
這時候,白母就把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小小白)拉來一問,才知道是這個村姑壞了兒子的道行。這還得了,我兒子聰明絕頂,將來可是要做一方諸侯的人(藩鎮(zhèn)割據下,節(jié)度使權力極大,往往相當于土皇帝),被你一個小妖精村姑壞了道行,這還哪有前途啊。
這次,白母陳氏可謂下了血本,把白居易打發(fā)去了南方的叔叔家,給足了銀兩盤纏。之后,白居易游歷京城,干謁了當時的首都文壇宗師顧況,這首干謁詩就是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說來這首詩,可是有個白居易成名的小故事,總被人津津樂道。話說小白從沒到過京城,誰都不認得,顧況問了白居易名字后,看了看他的這首詩的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覺得很普通,就隨口開玩笑道:“小子,長安米貴,白居可不易?!边@明顯調侃他,說你這點才學就想混跡長安,恐怕道行不夠。
可是再往后,當顧況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時驚嘆而佩服道:“有才若此,白居天下也易!”
長安的繁華,很快讓白居易忘了家鄉(xiāng)苦苦等待自己的湘靈菇娘。什么女大三,抱金磚都拋卻腦后,只見十里長安繁華如夢似幻,哪記兒時燈火闌珊凝眸處。
當然,偶爾午夜夢回,小白也能憶起來,有那么個明眸皓齒的菇娘,還在遠處癡癡等待自己。
于是,游學三年后,白居易回符離,興沖沖去湘靈符離的家,卻發(fā)現(xiàn)人去樓空,好不惆悵。自此,白居易在符離苦讀詩書文章八余年。
有一天,白居易手捧書卷,漫步湖邊,看到遠處有一輛車子由遠及近,雖然珠簾微卷,匆匆一瞥,他卻早已看出來,端坐里面的不是別人,正是多年未見面的湘靈菇娘。
湘靈家人知道女兒心思,本就是為了白家孩兒而回故鄉(xiāng),都知趣的讓這一雙兒女久敘離別之情。正是這一天,二人干柴烈火,初嘗云雨情,蝕骨知味。
“我們一家,去了越中給人種地,那里賦稅輕。但爹爹病了,想回家,所以我們就回來了,這次回來了,就不再走了?!迸⒑π?,不敢直言思念情郎,可是,回鄉(xiāng)探望兒時伙伴才是真。
天下從沒有不透風的墻,湘靈回來的消息,很快被白母知道了。白母見兒子,還沒忘記那個村婦,怒不可遏。
這次,為了斷掉兒子的念想,對全家人說道:“咱們搬出符離,去襄陽,全家都去你們父親那里!”這一年,小白22歲,湘靈25歲。
白居易離開故鄉(xiāng)前,就去找母親,跪求
成全,可惜當初老母就看不上這個村姑,何況白居易馬上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豈能為了一個鄉(xiāng)下丫頭,而放棄兒子的前程。
白居易到襄陽后,大約過了半年,父親因病去世。然后,他要扶靈回鄉(xiāng)?;氐椒x后,白居易發(fā)現(xiàn)湘靈又離開了,茫茫中原,無處可尋。
自白父去世后,白家開始衰落,不過幾年,生活艱難,舉步維艱,沒有老爹白季庚依仗,開支都付不起,最后大家舉債度日。這些狀況更加堅定了,白居易考科舉的決心。
不比宋代考試很容易,譬如蘇軾考進士時候才十幾歲,唐朝考試賊難。29歲竟然是進士中最年輕的,不信有詩為證:
話說這個科舉考試,比高考難多了有木有,概率約只有千分之六。意氣風發(fā)的白居易回到家鄉(xiāng),吹鑼打鼓好不熱鬧,可是鄰家傳來啜泣之聲。
32歲的湘靈雖然也歸來,卻是倚門自嘆息道:“他做他的新科進士,我做我的鄉(xiāng)野菇娘,從此相見不如懷念?!睂τ诖蟀淄荆骒`開始避而不見(小白都已經二十多歲,快三十而立了,不能再叫小白,那就叫大白╯□╰)。
可愛的傻姑娘,卻不知有人就喜歡野孩子,偏偏喜歡的就是鄉(xiāng)下菇娘。白居易就是這樣喜歡野孩子的一個男人?。∠愀塾袀€女歌手楊千嬅,曾經唱過一首歌,名字就叫《野孩子》,非常好聽。歌詞是這樣的:
《野孩子》
演唱:楊千嬅 詞:黃偉文 曲:雷頌德
就算只談一場感情
除外都是一時虛榮
不等于在蜜月套房游玩過
就可自入自出仙境
情愿獲得你的尊敬
承受太高傲的罪名
擠得進你臂彎 如情懷漸冷
未算孤苦也伶仃明知愛 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你
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讓你
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說我
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就是
一種最壞名字
笑我這個毫無辦法
管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
若我依然堅持忠誠
難道你又適合安定
真可惜 說要吻我的還未吻
自己就自夢中蘇醒
離場是否有點失敬
還是更轟烈的劇情
必需有這結果
才能懷念我
讓我于荒野馳騁
明知
愛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
你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
讓你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
說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種最壞名字
笑我這個毫無辦法
管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明知愛 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
你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
讓你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
說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種最壞名字
我也笑我原來
是個天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
白居易這一生只談過一場戀愛,卻是失戀了62年。后來,大白跟許許多多的女孩子過家家。
然而,大白的所有戀愛,都不過是為了虛榮。那唯一的一個野孩子湘靈,再也不曾生活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而且越來越遠。乃至后來的他們,一個在佛門,一個在塵世,仿佛中間隔著一條銀河那么遠。
湘靈雖然有心躲避白居易,奈何白居易有心要找尋湘靈,所以兩人終會相見。然而,二人雖然相遇,阻礙仍在老母親。二人來到白母面前,跪求成全。然而,白母一如當初那樣決然反對。
白母歇斯底里道:“當年你是布衣學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門生,她更是連給你提鞋都不配了!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除非我死了?!?br>
這時,白居易又一次回到京城,再也算不得陌生。他又結識了大詩人———才子元稹。這個元稹正在寫一部小說《崔鶯鶯傳》,故事以元稹跟表妹的初戀為原型而寫成。
白居易看著元稹的文字,想起來自己也是個忘恩負義的張生,一時睹文傷情。老白和元稹一起同病相憐起來,自傷離別情,自話情傷苦。咱們知道《鶯鶯傳》是這樣的:
后來,元明時文人王實甫,根據元稹的小說,改編寫成著名的元雜劇《西廂記》。這個劇本在民間,可謂傳唱數(shù)百年而不衰。
此后的白居易,再也不正經談戀愛,常常煙花柳巷,狎妓無數(shù)。白居易一人,占了三十多個青樓女子,視愛情為玩物,三年一換,那些年老色衰的女子,都被他遣散。正是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老白不惜自污惡名,糟蹋自己不遺余力,年近四十,謝絕說媒,不愿意為一片樹葉放棄整個森林,堅決不娶妻。
當然,白居易終于不耐煩老母親的逼婚,37歲那年,迎娶了楊氏為妻。名門之后的楊氏,被白居易說得一文不值,因為愛一個人,所以害了另一個人。這就是封建禮教的可怕之處。
白居易53歲時,仍不忘湘靈。雖然枕絆也有嬌妻,奈何不是自己喜歡的。哪怕再美,就是不喜歡。正如金庸在《白馬嘯西風》結尾處寫道:
對于白居易來說,不是心愛的菇娘愛上了別人,而是可怕的禮教,束縛他們不得在一起,他們能有什么法子?心理扭曲之下,白居易一步步走向極端,仇恨女人,玩弄女人。
白居易老了,仍然不忘舊愛。雖然他在名利場中,混跡半輩子,奈何沒有遇到一個喜歡的。所謂的名門閨秀,又或是青樓女子,他見過幾千幾萬,有溫柔婉約的,有善良可親的,有賢惠聰明的,有狠毒嬗變的…………
年過半百的老白,回到符離家鄉(xiāng),本想去見湘靈,可是湘靈舍身入了佛門。他沒想到,這一次佛俗有別,再一次阻擋了他們相見。
老白想想自己這些年來,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女孩,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恨事,而佛家勸人向善,戒色戒欲。想到這里,他更是有恨有愧,終究不敢踏進佛門對心愛的“小芳”懺悔。
又過十余年,白居易自認為看透一切,再次回到符離。這次,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跟湘靈見面,不再分別??墒窍骒`不愿意見他,大意還是當初那句“相見不如懷念”。湘靈回了一封信給白居易道:
老白只好作罷,望著信紙,老淚縱橫。他給癡戀一輩子的湘靈,回了一首詩道:
湘靈苦笑,讓弟弟拖回一句話:“ 既然夢中已見,只當話別,從此天上人間! ”老白聽后心碎一地,離別符離,此后定居洛陽。
老白晚年寄情于《長恨詩》,寫的雖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卻字字泣血,句句真情,分明借事寓情??!
后來,《長恨歌》傳到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庶,全國無不頂禮膜拜。他被日本人奉為文殊菩薩,影響力遠超李杜。
公元846年,也即是唐武宗會昌六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九月的一個晚上,36歲的唐宣宗李忱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來到祖宗黃帝的天宮。
只見黃帝的身旁,站立著一個玉面童子,童子唱著《長恨歌》,衣袂飄飄,聲脆如鈴。宣宗大為驚奇,問黃帝:“前輩,這童兒是誰?小小年紀竟能背出《長恨歌》?!?br>
黃帝笑曰:“這小童的前世,就是長恨歌主白居易啊。他只因塵緣未了,才到大唐走了一遭?!毙谶€要再問,卻見黃帝和童子騰云駕鶴而去,瞬間無影無蹤。
醒來后,只聽內侍來報,白居易已經于幾天前在洛陽病逝,喪報人員星夜趕來長安,傳遞喪事。李忱寫詩悼念白居易道:
白居易逝世時,享年75歲,留下《白氏長慶集》,共七十一卷。話說唐宣宗剛剛當政時,確有雄心壯志,想去開創(chuàng)一代偉業(yè),也想重用像白居易這類實干之才,可惜天不假年,正好白居易此時,不堪病痛,離世而去。
我們縱觀白居易的一生感情史,頗多磨難。童年求學上進時,美好時光遇見真愛,卻受到母親各方面阻攔。
此后,愛情一直偏激,同母親抗爭到底,想追求初戀愛情。最后,懾于社會普遍愛情價值觀,屈服和投降于禮教,放棄了愛情,追求功名利祿。當獲得功名利祿時,又因愛生恨,做出來傷害世間女孩的事情來,人稱色魔。
初戀湘靈在空等無望之下,步入空門。白居易人到中年,迫于壓力,娶妻結婚生娃。在婚姻不幸的同時,積極倡導文化改革運動,是為新樂府運動,喊出來一切以現(xiàn)實實用為基礎的口號,是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做無病呻吟。這種思想跟他迫于現(xiàn)實壓力也有關,不敢追求真愛,一切只顧眼前的事情。
因為只跟眼前的時事相吻合,大約最后也成為他,放棄美好初戀的思想基礎。傳統(tǒng)中國人,可能往往太現(xiàn)實,舍棄了太多美好的東西,也跟我們漫長幾千年文明發(fā)展史有關?。?br>
乃至于中國誕生不了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數(shù)學家等等,也許跟太現(xiàn)實了有些關聯(lián)!純粹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足為外人道。
我們來看湘靈弟弟的行事,竟然給姐姐當送信使,當可以看出一二端倪。雖然那時候封建思想,束縛人心很厲害。但是,廣大農村仍然在有限地方,堅守著人性最初的某些美好。
有趣的是,今日廣大的農村又成了,最后不愿意丟棄封建思想的保守派。真是要其改變何其難也,不管古今,城市人們跟風而變,農村人們堅守始終。
中唐才子白居易和自己家鄉(xiāng)“小芳”菇娘的愛情故事,又像極了金庸小說中的楊過和小龍女。白湘兩人,親梅竹馬,兩小無猜,后來被白母棒打鴛鴦,有點類似于《神雕俠侶》中,黃蓉不許楊過和小龍女兩人在一起的故事。也許金庸寫楊過這么個人物形象,也許有幾分靈感來自白居易吧(當然我猜的)。
白居易癡戀湘靈不可得,游戲人間與風塵,楊過不得小龍女時候,不也是游戲花叢中??!金庸寫郭襄癡戀楊過時寫到:
現(xiàn)實中,白居易和湘靈,有情人最終不成眷屬,徒留遺憾。他們可謂相互耽誤終身,湘靈菇娘一生未嫁,最后入佛門;白居易雖游戲風塵,終究難覓真愛,正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白居易37歲時,終于被迫結婚,也不過是為了順從白母安排,沒有所謂婚姻幸??裳浴N鋫b小說中,金庸當然可以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譬如《神雕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最后廝守終生,生兒育女?!兑刑焱例堄洝分泄逡舶V戀楊過,她和湘靈一樣,入了空門,卻也創(chuàng)立峨眉山一派。
春秋時,有孔子學生申棖(音同城)者,人皆言其剛直仁義,孔子曰不然,說他“棖也欲,焉得剛!”意思說:申棖他貪婪得很呀,哪里算得剛直仁義呢?
世人都貪婪,惟佛門拋情棄愛。白居易和湘靈都貪戀愛情,所以一生為愛遭難。明代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勸誡人們戒欲成佛,絕情絕愛。所謂九九八十一難,無非戒貪嗔癡三毒之欲。
《西游記》第54回寫的是,唐僧要遭遇的色欲誘惑之磨難,書中回目道:“ 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這也是唐僧該有的一場桃花劫了。開篇有詩云:
看來還是佛家最讓人省心,要成佛,先退魔,《西游記》第54回的唐僧最后戰(zhàn)退了色魔,無欲無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無欲則剛,萬法如常。
少年時候不懂唐僧,覺得他迂腐糊涂,等到后來長大,我才知道他并不是糊涂,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善良,因為少欲,最后才能夠取得真經。
事實上,世人歷一生,莫不是為取“真經”或舍或棄,或得或失,或戰(zhàn)或降,或屈或伸。至于最后取得真經還是假經,值不值得,待留后人去評說!
真是:
~~~~————~~~~————
寫于戊戌年良月二十午時二刻(2018.11.27周二)
修訂于2021.04.17星期六
辛丑年三月初六亥時許
壬寅年六月盛夏再改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09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重溫崢嶸歲月傳承英烈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