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蔣咸喜 文攝 唐國輝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臺已連載發(fā)布了7期,本期是第8期。
前7期介紹了上古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弊源怂吹叟c九疑、零陵便融為一體?!傲懔辍弊鳛槲覈钤绲墓诺孛?,在夏代以前就出現(xiàn)在廣西全州。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設(shè)置了零陵縣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稱)東面的全州,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jīng)》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定論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
………………………………………………………………………
本期第8期推出:從秦置五嶺之戍“九疑之塞”,可知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廣西全州而不在湖南寧遠
《淮南子》有兩處關(guān)于九疑山的記載,一是《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派兵南下平百越對嶺南用兵的情況:“使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jié)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jiān)祿無以轉(zhuǎn)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zhàn)……”二是《淮南子·原道訓》對九疑山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風土人情的記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fā)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從上述記載的秦始皇“一軍守九疑之塞”和“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史料中,可以得到九疑山位置所在的以下歷史信息:
一是“九疑之塞”能夠駐軍十萬,那這個九疑山所在的要塞是有交通要道通過的,可謂是通衢大道。
二是“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jiān)祿無以轉(zhuǎn)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zhàn)?!边@說的是秦始皇在征服嶺南時,見秦軍運輸線太長,接濟不上,于是下令由監(jiān)御史史祿開鑿靈渠,駐扎在九疑山要塞上的秦兵“三年不解甲弛弩”把守要塞,參與在今興安縣境內(nèi)的靈渠開鑿。史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大軍順漓江、桂江而下。
三是“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說明了九疑山以南的民眾,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所以這里的民眾剪發(fā)文身,模仿魚龍形象;同樣只圍短裙不著長褲,以便于涉水游渡,著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撐船,這些是由水上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從以上歷史信息,可否判斷九疑山是在廣西全州呢?
在全州到興安靈渠之間有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嶺南的最好通道。酈道元就考證了今廣西興安到全州的越城嶺湘漓走廊是秦置五嶺之戍的“守九疑之塞”:“湘水出零陵始安縣(故治在今廣西區(qū)興安縣溶江;一說在桂林市區(qū))陽海山,即陽朔山也。應(yīng)劭(注:東漢學者)曰:湘出零山,蓋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注:今廣西全州)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注:亦說為《湘川記》)曰:湘水之出于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東北過零陵縣東,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保ā端?jīng)注》卷三十八)
秦軍為向前方轉(zhuǎn)運糧餉,當時是“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秦軍征集大量軍民在湘漓走廊上的湘江與漓江之間開鑿靈渠,而作為糧道使用,這肯定需要重軍把守,也就是說,“一軍守九疑之塞”的九疑之塞就是位于越城嶺下的湘漓走廊之上,這條湘漓走廊要塞從全州的北部黃沙河、廟頭到南部興安靈渠長達90公里,足可駐扎十萬秦軍。據(jù)專家考證,今全州鳳凰鎮(zhèn)建安司附近的左家坪、咸水鎮(zhèn)梅子坳等地有古墓群,均為秦漢時期中原軍隊在此戰(zhàn)死的將士。
秦始皇令史祿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后,秦軍就可從湘江經(jīng)靈渠,進入到了漓江、桂江,即到達九疑山之南,這一帶天氣炎熱,民眾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他們的穿戴“短綣不绔”“短袂攘卷”,便于船上生活。這與《淮南子·原道訓》所描述“九疑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風土人情完全一樣。
湘漓走廊上的越城嶺在湘江以西,全州境內(nèi)的越城嶺又處湘江源的西北,這與《山海經(jīng)》記載的舜帝葬地方位:“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九疑山,舜之所葬”即湘水發(fā)源于舜帝葬地東南方的一個地方,也就是說舜帝葬地在湘江源的西北山嶺中的九疑山的描述是完全吻合。
那么湖南寧遠縣九嶷山可能是舜帝葬地嗎?九嶷山之南是萌諸嶺,那里綿延數(shù)百里都是大山,民眾生活不可能是“陸事寡而水事眾”。酈道元《水經(jīng)注》稱寧遠縣九嶷山“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這一描寫與秦軍“守九疑之塞”的交通要道完全不同,也與“九疑之南”的當?shù)厝恕岸叹J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的船家生活完全不同。再則,從瀟水到賀江的瀟賀古道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才開鑿的,當時叫做新道,也就是講,在這條新道開鑿前,即使有路,也是民間小路,是沒有可通行十萬大軍的大道的。還有,即使秦軍要守住這一條小路,也不需要十萬大軍,就算確派十萬之眾守這一小路,那曾經(jīng)駐軍十萬的“九疑之塞”又在寧遠縣九嶷山的哪個位置呢?
由此可見,秦置五嶺之戍的九疑山不應(yīng)該在湖南寧遠縣的九嶷山,而在湘江以西的今廣西全州的西北山嶺。進而說明湖南寧遠縣九嶷山不應(yīng)該是舜帝的真身葬地,舜帝的真身葬地應(yīng)該是在全州的西北山嶺。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2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忽必烈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