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閩西百年傳承
“紅軍斗笠實在好!”
汀州斗笠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成為每一個紅軍指戰(zhàn)員的軍用必需品,因此受到毛澤東的重視關心。
1932年冬的一天,毛澤東親自來到“中華蘇維埃汀州總工會斗笠廠”視察,斗笠廠支書廖二子和10多個工人師傅正在編斗笠。當時他們編的斗笠是尖頂式樣,邊沿用一條竹板夾邊,俗稱夾邊尖頂斗笠。
毛澤東隨手拿起一頂夾邊尖頂斗笠放到頭上戴了戴,又放到背上背了背,然后拿在手上仔細觀察了一番后,說:“這種尖頂夾邊斗笠不方便,背在背上還會磨破衣服,能不能改成能坐、能扇,不磨破衣服的斗笠呢?”廖二子與工人師傅聽了連連點頭,表示要好好想一想。
毛澤東還很關心斗笠廠的生產(chǎn),他問:“工廠有多少工人?一天能生產(chǎn)多少斗笠啊?”廖二子回答說:“每天在廠里生產(chǎn)的工人只有10多人,但是接料在家里干活的有上百人,每人每天平均能生產(chǎn)五六頂斗笠?!泵珴蓶|聽后明確指示:斗笠要為紅軍服務,要使每個紅軍都能戴上斗笠。如今紅軍天天在前方打仗,紅軍發(fā)展很快,要想辦法多生產(chǎn)斗笠,支援紅軍,保障紅軍的需要。
當毛澤東聽到斗笠工人擴紅參軍的情況時,便對陪同前來視察的紅軍后勤部干部說:“斗笠廠的工人與軍人一樣,可以不去參軍?!笔潞?,幾個在擴紅中參軍到了大埔福建軍區(qū)補充團的斗笠工人,果然被送回了斗笠廠。
▲斗笠制作工具
毛澤東視察斗笠廠后,廖二子以支部為核心,帶動工人師傅精心研究技術革新,經(jīng)過幾天幾夜試驗,終于試制出了一頂款式新穎、美觀實用的斗笠,原來尖尖的笠頂,改為纏藤的平頂,竹夾邊改為竹篾纏邊。原來竹篾面大底小,改革后面小底大,這樣既省工又省料。可以避雨,遮太陽,行軍休息時可墊坐,天熱時可扇風,睡覺時可枕頭,背起來不磨破衣服。他們在新式斗笠上寫上“工農(nóng)紅軍”四個大字,一邊配上一個紅五星,再刷上一層桐油,一頂閃閃發(fā)光的新式斗笠制成了!
▲1933年紅軍斗笠
廖二子將這頂新式斗笠送到毛澤東面前時,毛澤東欣喜地拿著斗笠翻過來翻過去看,愛不釋手,一會兒放到床邊當坐墊,一會兒拿在手上作大扇,還背著斗笠來回走了幾步,最后滿意地贊揚了工人師傅的革新精神。
從此,毛澤東親自指導改制的斗笠,被中央革命根據(jù)地軍民稱為“紅軍斗笠”,受到了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的喜愛,成為了他們生活戰(zhàn)斗的好伙伴?!凹t軍斗笠實在好!”無論紅軍走到哪里,“紅軍斗笠”就伴隨到哪里。不久,汀州斗笠廠也發(fā)展擴大,工人從 10多個發(fā)展為108人,生產(chǎn)斗笠也從月產(chǎn)上千頂,一躍成為月產(chǎn)6000頂。后來,還從南山謝屋村、童坊胡嶺村招收100多名工人,使斗笠產(chǎn)量激增,1934年僅生產(chǎn)9個月,產(chǎn)量超過20萬頂,確保了紅軍指戰(zhàn)員人人都有一頂“紅軍斗笠”。
(選自《長汀革命故事》,康模生/搜集整理)
感言
紅軍烈士后代、長汀縣南山鎮(zhèn)南山村主任蔡偉月:
我們家族對于“紅軍斗笠”有著特別的情感,因為我的太爺爺在參軍之前就是做斗笠的,原本可以靠手藝活養(yǎng)活一家老小,但為了革命事業(yè),39歲的他毅然參軍離家,編入紅五軍團34師,1934年他在湘江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太爺爺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畫像和照片,只留下一頂“紅軍斗笠”。
從此,“紅軍斗笠”成了我們家族的傳家寶,它時刻鞭策著我們,要繼承發(fā)揚老一輩革命精神,努力奮斗。也許是受太爺爺?shù)挠绊?,我選擇了回家創(chuàng)業(yè),承包了1000多畝的荒山種植油茶,帶領村民治荒增收。太爺爺?shù)拈L征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而我的長征路,就是服務好鄉(xiāng)村振興!
記者: 羅姝整理
部分網(wǎng)絡
編輯:連灼森
審核:陳良錦 蔡添高
監(jiān)制:陳燕棠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3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